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巴爾米拉:通往羅馬世界的入口

巴爾米拉是一座位于敘利亞的古城,最輝煌的時代屬于羅馬。但直到今天,它的遺址依然佇立在敘利亞沙漠的漫漫黃沙中

巴爾米拉是一座位于敘利亞的古城,最輝煌的時代屬于羅馬。但直到今天,它的遺址依然佇立在敘利亞沙漠的漫漫黃沙中。早在1980 年,巴爾米拉遺址即已成為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認定的“世界文化遺產(chǎn)”,但它的知名度還是遠遠不如約旦的古城佩特拉。與那座一年就有上百萬游客到訪的神秘古城相比,巴爾米拉實在是寂寞的。

巴爾米拉古城遺址

巴爾米拉古城遺址

作為晚期羅馬帝國的研究者,我自然早就聽說過巴爾米拉。不過,我對這座羅馬古城的興趣也只是最近幾年的事。大約六年前的某一天(具體的日子是在查了資料之后才重新找到的),我偶然在網(wǎng)絡上看到了一則消息:在烽火連天的敘利亞,在巴爾米拉古城的劇場遺址中,一支來自俄羅斯的樂團舉行了一場特別的音樂會,以慶祝從“伊斯蘭國”手中收復這座古城的勝利。那時候,全世界的古代史學者、古典文化愛好者都在為伊拉克、敘利亞一帶的古代文物命運而焦慮。于是乎,這樣一場音樂會就儼然成為一場象征意味濃厚的表演——仍然有人在努力捍衛(wèi)人類文明的古老成果。這是一件多么浪漫的事情??!

從那時起,沙漠深處的巴爾米拉就成為我有點關(guān)心的第二個近東的羅馬古城。巴爾米拉劇場的圖片,還被我放進了世界古代史通史課的幻燈片(佩特拉反而還沒有呢)。但巴爾米拉仍然不過是課件中的一張圖片。我年年都和歷史系的本科生們說起它,卻不太了解它。直到今年春天,感謝譯者與世紀文景的努力,我驚喜地得到了眼前的這本書的譯稿,而且還享受到了先睹為快的樂趣。

最近幾年,國內(nèi)已經(jīng)出版了許多關(guān)于羅馬歷史的著作。不過,專門寫給具體某一座羅馬城市的圖書,還是少見的。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也只有寥寥數(shù)種。要知道,就連古代地中海世界的亞歷山大里亞,都還沒有得到一本中文的專著呢。與形勝繁華的大都市亞歷山大里亞相比,巴爾米拉只是一座面積相當有限的邊疆城市。既然如此,中文世界的讀者們又有什么必要,非要花時間了解一座敘利亞“小城”的歷史呢? 

這是因為,巴爾米拉正是一個通往羅馬世界的“入口”。

首先,這本《巴爾米拉》能夠很好地幫助讀者進入對于羅馬歷史的當代研究。現(xiàn)在的羅馬史不再只是一個以羅馬城邦的擴張為中心的故事,甚至不再僅僅以意大利為中心了。意大利只是羅馬帝國的一部分,并不代表羅馬世界的一切。在現(xiàn)在的羅馬史學者眼中,不同的民族、語言與文化都在“羅馬帝國”的巨型框架中共同生長。在這個混一地中海世界的帝國架構(gòu)中,拉丁語的西方與希臘語的東方差異明顯,意大利、高盧、北非、西班牙和不列顛各有特點,希臘、小亞細亞、巴爾干、敘利亞和埃及更不是一回事。如果我們能夠以一種多元化的、去中心化的視角來看待這個世界,就會發(fā)現(xiàn)更多豐富多彩的現(xiàn)象。應該說,羅馬世界是一個分享同一政治認同、遵循同一法律體系的植物園式的生態(tài)系統(tǒng),而不是一片單一作物連綿無際的種植園。

《巴爾米拉》正為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入口。在這座沙漠中的城市里,人們頻繁地使用另一種偉大的語言,既不怎么用拉丁語,也不一定用希臘語;他們不穿羅馬人的長袍,反而穿著類似波斯人的衣服;這里的建筑風格,粗一看是“希臘”的,但仔細觀察就會感到有點怪異。這里只有一個公共浴場,競技場一個都沒有;這里的圓形劇場也很小,就連固定的戲劇演出都沒有。羅馬人、希臘人最喜歡的那些東西,在這里都不太流行。除了表面上的不一樣,內(nèi)在的東西更是完全不同:這座城市設置有羅馬城市的基本機構(gòu)與官職,但長期以來他們都還在像“部落人”那樣行事;他們以自己的方式崇拜自己的神祇,雖然知道希臘的神,卻并不真的引進他們。一句話,和我們對于“羅馬”的一般想象相比,巴爾米拉就是“另一個世界”、“另一種文明”。(但其實,這才是真的羅馬帝國?。。?/p>

《巴爾米拉 : 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法] 保羅·韋納著,閆素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巴爾米拉 : 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法] 保羅·韋納著,閆素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

巴爾米拉之所以具有一種“異域風情”,乃因為它是邊疆地帶的人群進入羅馬世界的入口。巴爾米拉城里只有幾萬人,但城市周圍還有廣闊的農(nóng)村。這是一座巨大的城邦。巴爾米拉人一直保持著自己的族群特征,其組成主要是敘利亞人(或者說阿拉米人),同時還有一部分說阿拉米語的阿拉伯人(或者說游牧民)。巴爾米拉就是敘利亞沙漠邊緣這片遼闊土地的政治與經(jīng)濟中心。

但我們不能以現(xiàn)代“民族國家”的眼光看待古代人。當時,這種觀念還遠遠沒有發(fā)展起來。對于他們來說,羅馬帝國的存在是顯而易見的,是一個廣泛被接受的事實。在巴爾米拉,人們聚集在一起,在文化上接受希臘的影響,在政治上接受羅馬的體制??梢哉f,這座城市就是這片更加多元化的邊疆嵌入羅馬世界的接口。

更何況,兩百多年間,巴爾米拉羅馬化的程度越來越深。正如本書所說,敘利亞人雖有自己的民族文化和傳統(tǒng),但是并不排斥羅馬。到了公元3世紀,他們既需要羅馬的軍隊保護自己,也認為自己是羅馬人。

正因為如此,我們對于所謂“巴爾米拉帝國”的看法必須改變。傳統(tǒng)的羅馬史觀點將這個政權(quán)視為一個分裂羅馬的獨立國家。在著名羅馬史學家科瓦略夫筆下,“高盧帝國”與“巴爾米拉帝國”構(gòu)成了所謂的“3世紀危機”中的一段重要環(huán)節(jié),二者都被稱為“獨立的國家”。而奧勒良皇帝對巴爾米拉的征討,就是“羅馬軍隊”對“東方的國家”的戰(zhàn)爭,其結(jié)果是“帝國的統(tǒng)一在東方的恢復”。 

但本書代表著更新的羅馬史觀點。保羅·韋納提醒讀者,我們應當避免以過于“民族主義”的眼光來看待這段歷史。巴爾米拉的傳奇女王芝諾比婭,雖然她曾經(jīng)統(tǒng)治過羅馬世界東部的大半江山,但她的目標并不是脫離羅馬獨立建國,而是率領(lǐng)東部的軍隊競爭羅馬的皇位。她的計劃是率軍跨越博斯普魯斯海峽,戰(zhàn)勝西部帝國的皇帝,最后進駐羅馬城,成為羅馬世界的皇帝。雖然這個巴爾米拉王朝屬于敘利亞人,可是利比亞人、阿拉伯人都早已登上過羅馬皇帝的寶座了。韋納還認為,芝諾比婭的“女王”角色,也只有在希臘羅馬的文化中才能被理解(比如埃及艷后克莉奧佩特拉和羅馬公主小阿格里皮娜)。

韋納甚至提出,芝諾比婭曾經(jīng)設想過將羅馬帝國東西部分開統(tǒng)治的方案,這其實正是后來的戴克里先體制的先聲。從芝諾比婭開始,羅馬帝國在大部分時間里都不再由同一個皇帝來統(tǒng)治??梢哉f,芝諾比婭的夢想沒什么問題;只不過,這次他們遇上的競爭對手是率領(lǐng)多瑙河大軍的強大皇帝奧勒良而已。就這樣,巴爾米拉人的帝國夢想不過兩年就破滅了。

從現(xiàn)今西方學界非常流行的“古代晚期”(Late Antiquity)的視角來看,巴爾米拉的興起并不是羅馬帝國走向“衰亡”的悲慘征兆,而是帝國邁向新時代的陣痛。如果是君士坦丁為晚期羅馬帝國(甚至后來的拜占庭)奠定了整套體制,那么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就是君士坦丁體制的基礎;而來自巴爾米拉的芝諾比婭,不就是戴克里先的先行者么。

巴爾米拉之所以重要,還因為它是來自東方的商品通往羅馬世界的重要入口之一。一般的羅馬城市不過是土地所有者聚居和消費的中心,它們的經(jīng)濟基礎是農(nóng)業(yè)性的。但巴爾米拉并非如此。這座沙漠中的城市,就連麥子、葡萄酒和油這些最基本的農(nóng)產(chǎn)品都無法自給。當?shù)刂饕霎a(chǎn)的是鹽、羊、駱駝和馬。巴爾米拉的財富,主要來源于商業(yè)。羅馬人長期從東方進口香料、絲綢等奢侈品。這座城市恰好位于地中海到幼發(fā)拉底河之間的最短路程上。巴爾米拉人的駱駝商隊能夠穿越危險的沙漠,進入波斯的土地,然后沿幼發(fā)拉底河而下,到達波斯灣內(nèi)的港口查拉克斯。從這個“當時的香港”出發(fā),商人們甚至可以抵達印度。可以說,巴爾米拉是一個“商業(yè)共和國”,是沙漠綠洲上的“威尼斯”。其實,巴爾米拉就是羅馬人的“絲綢之路”??!

巴爾米拉是一座有魔力的城市。它不僅對于古代的羅馬人很重要,在一些特殊的情況下,在當代,也有可能成為國際政治的焦點。筆者在心靈上與巴爾米拉的初次相遇,就發(fā)生在這樣的背景下。

2015年5月21日,經(jīng)過一周的激戰(zhàn),“伊斯蘭國”武裝占領(lǐng)了巴爾米拉。隨后那座羅馬劇場就被他們當成了公開處決俘虜?shù)男虉觥?月18日,巴爾米拉博物館的前任館長哈立德·阿薩德(Khaled al-Asaad)因拒絕提供文物的信息,在此處被公開處決。2015年7月,敘利亞政府軍向巴爾米拉發(fā)起了反攻,一度逼近古城近郊。2016年3月27日,敘軍與俄軍空降兵一起奪回了巴爾米拉。同年5月5日,他們在羅馬劇場舉行了兩場古典音樂會,其中第一場由久負盛名的圣彼得堡馬林斯基劇院管弦樂隊演奏。但到了12月11日,“伊斯蘭國”武裝再次攻占了巴爾米拉,并向西進攻附近的一座軍用機場。2017年1月,敘軍再次發(fā)動反攻,直到3月2日才奪回了該地。先后交戰(zhàn)五輪的“巴爾米拉攻勢”至此告終。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場音樂會實在是意味深長。眾所周知,俄羅斯的傳統(tǒng)可以追溯至基輔羅斯?;o羅斯之所以特別重要,是因為其統(tǒng)治者弗拉基米爾一世在988年迎娶了一位拜占庭的公主,由此皈依東正教,還引入了西里爾字母。從此,東斯拉夫人的歷史道路就已經(jīng)注定了。他們信仰基督教,但無法與西歐的拉丁教會合而為一;他們認同羅馬文明,但主要是接續(xù)了東羅馬(拜占庭)的傳統(tǒng)??紤]到這樣的歷史,巴爾米拉就不是一座普通的敘利亞古代遺址了。從東羅馬的視角看來,在一段短暫的時期里,這里其實就是帝國的首都??!如此想來,這場來自圣彼得堡的音樂會,不是剛好具有一種既含蓄又明白的象征性嗎?對于俄羅斯人來說,巴爾米拉古劇場里的這一幕,不就是將民族的歷史記憶直接連接到羅馬傳統(tǒng)的時刻嗎? 

總之,在多重意義上,巴爾米拉都是通往羅馬世界的入口。對于古代人來說,它是近東的邊疆人群前往羅馬世界的入口,也是遙遠東方的商品輸入羅馬世界的入口。對于現(xiàn)代人來說,它是喜歡古典學問的讀者理解羅馬世界的入口,有時候還有可能成為某種大國夢想連結(jié)羅馬世界的入口。

即將引領(lǐng)我們穿過這個最佳“入口”前往羅馬世界的人,本書作者保羅·韋納,是一位出色的法國歷史學家與考古學家。他從1975年起任教于法蘭西公學院(Collège de France),擔任羅馬史教授。對于韋納,很多喜歡西洋古典學問的中國讀者都是較為熟悉的。在他的二十多種法文、英文著作中,已有多種譯為中文。按照中譯本的出版時間,先后有《古羅馬的性與權(quán)力》、《古希臘人是否相信他們的神話:論構(gòu)建的思想》、《福柯:其思其人》以及《人如何書寫歷史》。比較遺憾的是,他在羅馬史領(lǐng)域中的成名作《面包與馬戲》迄今尚未翻譯過來?!栋蜖柮桌穭t是韋納最近幾年的著作之一。該書于2015年問世(法文版),2017年被譯為英文。

當然,這本書畢竟誕生于七年前的法國。韋納在彼時彼地的心緒,距離此時此刻的我們竟已有些遙遠了。他將本書的最后一章留給了巴爾米拉的藝術(shù)。在全書結(jié)語中,他又指出:“我們感覺到巴爾米拉的上空吹著一股自由的風,一股不因循守舊的風,一股‘多元文化主義’的風?!蔽矣悬c好奇的是,這股“多元文化主義的風”在多大程度上能夠打動中國的讀者呢? 

至少對我來說,巴爾米拉的“魔性”在于,它是一個幾乎湮沒在沙漠中的“失落世界的偉大遺跡”。公元272年,這座城市被奧勒良皇帝的大軍攻占,芝諾比婭的帝國最終傾覆。從此,歷史上就幾乎沒有巴爾米拉的聲音了。但在我看來,巴爾米拉就是一個通往古代世界的入口,它以不同的形式連結(jié)著很多人心心念念的“羅馬”。芝諾比婭的時代之后,羅馬帝國再次復興過、輝煌過。不過對我們的時代而言,就連偉大的羅馬本身也早已成為“昨日的世界”了。有一點倒是確定的。一千多年之后,還會有人追憶那個早已失落的羅馬世界,其中也包括了滾滾黃沙中的巴爾米拉。我想,哪怕很久之后,也還會有人追憶我們自己曾經(jīng)擁有過的那個世界吧。

(本文選摘自《巴爾米拉 : 一座失落的羅馬邊城》,[法] 保羅·韋納著,閆素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出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