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二十四節(jié)氣中的白露。民諺有云:“白露秋風(fēng)夜,雁南飛一行”。白露時節(jié),暑氣漸消,秋高氣爽,鴻雁和燕子等候鳥開始南飛避寒,群鳥也紛紛儲食以備冬。
《詩經(jīng)·蒹葭》所記是白露之美:“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痹跉v代書畫名跡中,既有白露蒹葭,煙水寒汀,更可見沙岸棲雁與鴻雁高飛。宋代崔白所作的《蘆雁圖軸》題跋有“白露蒼蒼已結(jié)霜,蒹葭深處獨徜徉。羽毛無損性情適,不羨高岡有鳳凰?!泵鞔燔馈短J洲聚雁圖》用筆清淡曠逸,自題詩句中有:“湘浦冥鴻誰得似,碧天飛去又飛還。”
《澎湃新聞·古代藝術(shù)》特整理故宮博物院與臺北故宮博物院珍藏與蘆雁相關(guān)的書畫名跡,以饗讀者。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荷葉枯黃,芙蓉展艷,一派秋光旖旎,花間鹡鸰騰躍,翡翠靜靜停留,兩鴻雁振翅凌空,意在千里。無畫家款印,舊傳為崔氏之作。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 崔白 秋浦蓉賓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約公元十一世紀),濠梁(今安徽鳳陽)人,字子西。宋仁宗至神宗時為畫院畫家。精工畫花卉翎毛,尤以枯荷鳧雁得名,但亦精于道釋、人物、鬼神。據(jù)說他作畫時從不起稿,畫長直堅挺的線條,無須使用直尺界畫,操筆立就。
宋 崔白 蘆雁 軸
宋 崔白 蘆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水濱蘆叢下,有只孤雁徘徊停留著。雁先以濃淡墨雙鉤成輪廓,然后用水墨漬染,再填以赭色和花青,表現(xiàn)出毛羽豐潤的光澤。絹地染上淡墨,使背景趨于明顯,并有寒氣籠罩的感覺。坡石上有“濠梁崔白”的款字。
宋 崔白 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孫承澤題跋:白露蒼蒼已結(jié)霜。蒹葭深處獨徜徉。羽毛無損性情適。不羨高岡有鳳凰。退谷八十一老人題。
(傳)宋 崔白 蘆汀宿雁 軸
(傳)宋 崔白 蘆汀宿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崔白 蘆汀宿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崔白以擅畫枯荷鳧雁而得名,故后人常將此類題材之作品歸于其名下,本幅即是一例。構(gòu)圖用筆均簡潔的坡岸、蘆雁,與崔白寫實的筆墨風(fēng)格不相類,卻有著元代古拙樸質(zhì)的感覺。
宋人 秋荷野鳧圖 軸
宋人 秋荷野鳧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秋荷野鳧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秋荷野鳧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一只野雁蹣跚走向水邊凸起的平石上,凝視著遠方,不知是在尋找什么,還是在等待什么,它的神情真摯,頗為動人。而雁足踏著紅蓼花,背后襯托殘荷敗葉和蓮篷,有著濃濃的秋意,更顯現(xiàn)出了孤雁那份蕭瑟的意味。畫雁用雙鉤填彩的方式,色澤以墨色為主,略加赭石和花青;其余景物也多用此方式,僅畫草則較近于沒骨法,不但筆筆精謹,且情韻生動,雖畫面因年代久遠而有些沈暗,卻仍不減其所展現(xiàn)出的宋代繪畫韻味。
宋人 畫秋塘雙雁 軸
宋人 畫秋塘雙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畫秋塘雙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畫秋塘雙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畫秋天寧靜的池塘一隅,黃蘆、紅蓼、枯荷與白鵝相映成趣。本幅雖畫雙鵝,然雁、鵝同科,古人更常雁、鵝不分,而通稱為雁,故名為《秋塘雙雁》。全作設(shè)色醇厚,以墨色點染其間,造型優(yōu)雅寫實,神情生動逼真,顯現(xiàn)畫家深入觀察自然之寫實功力。 此幅為兩幅絹拼接而成之作品,從其空曠平遠的構(gòu)景,具荒寒水景之意趣,皆可定為北宋徽宗朝(1102-1126)畫院之作,是現(xiàn)存北宋汀渚水鳥罕見的代表作品。
宋人 寒塘群雁圖 軸
宋人 寒塘群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寒塘群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水塘一角,衰草枯葉點綴池畔,頗有寒意。野雁幾只群聚著,一雁翔空而來,與伸頭昂首者相呼應(yīng),形成生動的畫面。
(傳)宋 黃居寀 蘆雁 軸
(傳)宋 黃居寀 蘆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煙水寒汀,沙岸棲雁三只,一縮項瞑目狀似憩息,二引首顧側(cè),若守望警戒。岸旁惟見蘆葦三五,情景蕭瑟,撩人寒思。本幅中雁之造型、用筆及蘆雁之筆法,有明中葉著名的宮廷花鳥畫家呂紀(活動于1439─1505)之意。然皴石未見其常用之斧劈皴法,畫雁之筆平整,又蘆葦與石之線條較有起伏提頓,尤以水紋最為明顯,故或為后之仿呂氏者所作。
(傳)宋 黃居寀 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黃居寀 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舊標(biāo)為黃居寀之作。黃居寀(933─993年以后),四川成都人,字伯鸞。為黃筌(903─965)季子,能傳家學(xué)。始與父同事孟蜀(934─965),為翰林待詔,蜀亡入宋,得太宗睠遇,委以搜訪名畫,詮定品目之責(zé)。黃筌、居寀父子之畫遂成為宋初畫院較藝優(yōu)劣之標(biāo)準(zhǔn)。
元 吳鎮(zhèn) 蘆花寒雁圖 軸
元 吳鎮(zhèn) 蘆花寒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自題:“點點青山照水光,飛飛寒雁背人忙。沖小浦,轉(zhuǎn)橫塘,蘆花兩岸一朝霜。”鈐印“梅花盦”、“嘉興吳鎮(zhèn)仲圭書畫記”。鈐鑒藏印“怡親王寶”“黃氏仲明”“虛齋審定”等11方。
以平遠法繪秋日水濱景色,水面微波蕩漾,蒹葭蒼蒼,一雙蘆雁振翅飛起,漁父于舟頭仰首凝視。畫面空靈寒寂,形成了平淡清遠的境界。圖中以平行置景的手法表現(xiàn)空闊無際的水泊,以濃淡變化的水墨表現(xiàn)遠近層次,平中見奇。
《墨緣匯觀續(xù)錄》《虛齋名畫錄》著錄。
元 王淵 寒江蘆雁 軸
元 王淵 寒江蘆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王淵(約14世紀),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若水,號淡軒。學(xué)畫時,曾獲趙孟頫的指導(dǎo),學(xué)到許多古人的畫法。
元 王淵 寒江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幀繪水濱雙雁,一延頸啄嚙蘆根,一半合其目而休憩。毛羽豐潤,神態(tài)生動。蘆葦三兩莖襯托其后,復(fù)有殘荷幾葉,益增蕭瑟意境。
元人 畫百雁圖 軸
元人 畫百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百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百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蘆雁 軸
元人 畫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蘆雁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圖 軸
元人 射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群山環(huán)抱中,一列狩獵的隊伍,正沿著山路,緩緩行進著。騎隊里,有人發(fā)現(xiàn)了天上飛翔的鴻雁,立刻搭弓上弦,蓄勢待發(fā)。其余眾人,有的佇足仰望,神情專注,也有的操控獵鷹,隨時預(yù)備接應(yīng)。畫家顯然有意借助周邊景物的描寫,來烘托整件作品的肅殺氣氛。所以無論是皴山,或者畫樹,用筆均極精簡,很成功地營造出北方朔漠的地形特征。元代帝王喜好狩獵,曾屢次傳召畫家繪圖,以記錄當(dāng)時的盛況。
元人 射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射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上,并無作者款印,由于畫中出獵的陣勢,與故宮典藏的劉貫道(13世紀后半)《元世祖出獵圖》相當(dāng)近似,所以,作者應(yīng)當(dāng)也是宮廷里的藝匠。幅中,首領(lǐng)人物的形象和須眉,極似元成宗鐵穆耳(1265-1307在位)中年以后的容貌。倘據(jù)此推測,此圖的成作年代,大約在十四世紀初期。
明 呂紀 秋渚水禽 軸
明 呂紀 秋渚水禽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煙嵐迷漫的秋夜里,明月半懸,四只豆雁棲息在半隱半現(xiàn)的木芙蓉和蘆葦叢間的坡地上,其中三只已入眠,另一只則正對著明月引頸長鳴。但作者所要呈現(xiàn)的應(yīng)不只是雁群在夜間棲息時,會由一雁警戒守夜的習(xí)性而已,還有一份對時、對景抒發(fā)情懷的心境,進而畫出了秋夜的凄清。幅中畫鳥畫花的筆墨,工整細致而不刻板,畫石則較寫意,這種結(jié)合工寫,又能掌握住情境氣氛的作品,正是呂紀所擅長的繪畫風(fēng)格,并對后世畫家有極大的影響。
明 呂紀 秋渚水禽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1439─1505),浙江鄞縣(今寧波)人。字廷振,號樂愚,一作樂漁。孝宗弘治(1488─1505)間值仁智殿,官至錦衣指揮?;B初學(xué)邊文進,后摹唐宋諸名家筆,結(jié)合工寫,益臻其妙。
(傳)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 軸
(傳)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呂紀畫風(fēng)有工筆設(shè)色和水墨寫意二種。本幅畫雁,一飛降,一仰首迎接,四雁結(jié)組,頗有呼應(yīng)。用墨層次,鮮明活潑,于水墨畫中是屬佳作,但以風(fēng)格論,無呂紀用筆如風(fēng)蔌蔌之意。本幅款系后加,右下鈐二印,其一“字以善”,是林良字,或出其手,或出其徒,待考。
(傳)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明 呂紀 蘆汀來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明 林良 蘆雁圖 軸
明 林良 蘆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林良”。鈐一印不辨。
此幅《蘆雁圖》畫一雙大雁飛降池塘,扇動的翅膀引得水面波紋蕩漾、蘆草搖曳。作者純用水墨,以塊面的筆觸塑造物象,筆墨簡練而形態(tài)準(zhǔn)確,體現(xiàn)了畫家高度成熟的水墨寫意技法。
明代姜紹書著《無聲詩史》中稱林良“畫著色花果、翎毛極其精巧。取水墨為煙波出沒鳧雁嚵唼容與之態(tài)頗見清遠。運筆猶上,有類草書,能令觀者動容?!?/p>
明 項圣謨 畫蘆雁 軸
明 項圣謨 畫蘆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項圣謨(1597—1658)為元汴之孫。字孔彰,號易庵,又號胥樵。工書畫山水,初學(xué)文衡山,擴于宋而取韻于元,乃項氏家族數(shù)代以來畫名最高者。此幅寫叢汀蘆葦,群雁就宿,或低翔而下,或結(jié)陣遠來。于江天空曠之中,寫霜秋暮景,使人觀之,若有蕭瑟凜冽之氣,可謂善畫者以意勝也。鑒藏印記中有方“天籟閣中文孫”,足見其景仰祖父元汴之情。
明 朱芾 蘆洲聚雁圖 軸
明 朱芾 蘆洲聚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蘆洲聚雁圖》有畫家朱芾隸書自題:夜?fàn)Ъ魻T聽雨,偶閱叔升錢君所畫古木寒鴉小景,不覺技癢,因?qū)懱J洲聚雁以配之。適友人黃德謙在座,曰似瀟湘水云景也,昔年過二妃廟,今復(fù)觀此圖,恍若重游,但少苦竹翳深耳。余遂添叢篠于其間,殊有天趣,并賦詩一絕云:夜?fàn)犛暝挵蜕?,又入瀟湘水竹間。湘浦冥鴻誰得似,碧天飛去又飛還。甲寅(1374年)春三月修禊日。朱孟辨在西掖記。
明 朱芾 蘆洲聚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朱芾(活動于14世紀后期),江蘇華亭人,字孟辨,號滄洲生,洪武初,以翰林編修改中書舍人。其人才思飄逸,善畫蘆雁,集瀟湘水云之致,兼善山水及白描人物。工詞章翰墨之學(xué),真、草、隸、篆清潤遒勁,風(fēng)度不凡。嘗以所書篆瘞之細林山中,題曰篆冢。朱芾為當(dāng)時名士楊維禎之門生,甚受楊氏器重,曾贊芾能以仁義為脩,為其門之幸。
明 朱芾 蘆洲聚雁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潦水沙洲,枯柳巖石,群雁聚息蘆叢情景,前人評為極得瀟湘煙水之致。又據(jù)自題稱,蘆洲聚雁先畫成,竹叢題跋系數(shù)年后所添加,是知亦為其自許之作品。
明 劉炤 蘆雁圖 軸
明 劉炤 蘆雁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劉炤,生卒年不詳,字巢云,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善畫翎毛、花卉,且喜吟詠,詩畫皆精妙絕倫。 明代畫水墨蘆雁的名家,當(dāng)推活動于十五世紀后半,用筆豪放瀟灑的林良。另一位是善畫工筆設(shè)色花鳥的呂紀(活動于十四至十五世紀間),偶亦有水墨之作,用筆雖不及林良粗獷,但也灑脫雅逸。畫史記載,劉炤擅長巨幅大畫。本幅描寫江邊野雁群聚,筆意雅秀,與呂紀一派風(fēng)格較為接近。
明 郭甸 寒鴉宿雁 軸
明 郭甸 寒鴉宿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郭甸,字海田,河南人,生卒年不詳。此幅畫宿雁群鴉,黑色秀潤有致,木石尤佳,深得用水之妙。
清 朱耷 蘆雁圖 軸
清 朱耷 蘆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6只蘆雁在水際岸邊飛、鳴、行、止的瞬間。蘆雁的造型準(zhǔn)確嚴謹,動、靜的體態(tài)表現(xiàn)得出神入化。其背部的羽毛是先以淡墨暈染,趁濕在淡墨上點以濃墨,濃淡墨交融處顯現(xiàn)出羽毛柔軟細密的質(zhì)感和厚重的量感。圖中描繪山石的筆墨老辣嫻熟,石上的青苔以臥筆橫鋒點染,縱橫隨意中不失章法,其苔點與蘆雁身上的墨點在筆法上形成呼應(yīng),令全幅深得酣暢淋漓之趣。
清 朱耷 蘆雁圖 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清 朱耷 蘆雁圖 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款署:“八大山人寫。”鈐“八大山人”白文印、“何園”朱文印、“真賞”朱文印。鑒藏印有“安次王氏慎修堂珍藏書畫印”朱文印。
清 黃慎 蘆花雙雁圖 軸
清 黃慎 蘆花雙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畫幅自題:“半山經(jīng)雨帶斜暉,向水蘆花映客衣。云外可知君到處,寄書須及雁南飛。”鈐“黃慎”白文印、“癭瓢”朱文印各一方。
“半山經(jīng)雨帶斜暉,向水蘆花映客衣”,秋雨之后,江面上霧氣迷濛,帶著雨水的蘆葉在風(fēng)中搖弋。兩只大雁棲息在蘆葉下,眼睛緊閉,畏縮著身子,頭埋藏在羽毛中,透露出山雨過后的絲絲寒意?!霸仆饪芍教帲臅毤把隳巷w”,冬季降臨,大雁南飛,它們往來的身影往往會喚起人們相思離別的愁緒,盼望能傳去對遠方親友的問候。此畫借景抒情,通過蘆花秋雁寫出對遠方親友的思念。
清 黃慎 蘆花雙雁圖 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從這件作品可以看出黃慎在文人畫家中的獨到之處,他善于發(fā)現(xiàn)大自然中感人的情景,寓情于景,再輔以詩文,從而點明畫外之意。在這方面,他與華嵒意趣相投,兩人的作品都具有雅俗共賞的特征,且彼此相互影響。此圖在畫法上,浩淼的江面以水墨暈染而出,愈遠愈淡。蘆葉融入草書狂放的筆意,用筆迅疾,個別枝葉用濃墨點醒,營造出風(fēng)雨迷濛的意境。大雁造型準(zhǔn)確,筆簡意足,著重神情的刻畫,體現(xiàn)出畫家深厚的寫實造型能力。
清 邊壽民 蘆雁圖 軸
清 邊壽民 蘆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自題:“壬子立冬后二日邊壽民寫于白沙旅館?!扁j印“頤公”“壽民”?!叭勺印睘榍逵赫辏?732年),作者時年48歲。
此圖生動地描繪了秋雁溫情互喚的小景。全幅為縱式構(gòu)圖,作者巧妙地在近景處繪一株高大的蘆葦,以其縱向的造型加強了上下兩只秋雁間的聯(lián)系,成為有機地連貫畫面物象的一條主線。蘆、雁以潑墨寫意繪成,準(zhǔn)確而生動的筆墨顯現(xiàn)出作者較強的寫生能力。
清 邊壽民 蘆雁圖扇頁
清 邊壽民 蘆雁圖扇頁 故宮博物院藏
扇頁有自題:“于陵于陸羽繽紛,豈逐菰蒲野鶩群。昨日秋風(fēng)看矯翮,一行沖破碧天云。并題為翼翁研長兄清品。葦間居士邊壽民?!扁j“壽民”白文印、“頤公”朱文印。
此圖是作者送給友人的畫作。圖繪兩只大雁在蘆塘邊,欲行又止的情景。邊壽民為了畫好雁,曾“結(jié)茅葦際”,與雁為伍,每日細致觀察雁的行、臥、翔各種姿態(tài),故其筆下的大雁,符合解剖學(xué),具有造型生動寫實的特點。此圖不打圖稿,直接以墨或色加以繪制,顯示了一定的藝術(shù)水準(zhǔn)。
清 邊壽民 蘆雁圖 軸
清 邊壽民 蘆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繪沙渚蘆葦,水草點點,兩只蘆雁一俯一仰,悠然閑憩其間。全圖運筆自由舒放,蘆葦枯筆墨色寫成,蒼勁爽利;蘆花禿筆點染,蓬松自然;蘆雁形體,則以潑墨法揮寫,僅在喙間及足部略施赭黃,既豐富了色彩的變化,又與蘆雁主體所用的濃淡有致的墨色達到了和諧的統(tǒng)一。這種大寫意的潑墨蘆雁,是邊壽民獨特的創(chuàng)造。
清 緙絲蘆雁圖 軸
清 緙絲蘆雁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于本色地上彩緙蘆雁、坡陀和小草等紋樣。畫面基本以綠色、棕色、湖色、香色、墨綠等穩(wěn)重的色絲搭配,構(gòu)圖簡潔,造型寫實。作品采用平緙、緙鱗、構(gòu)緙和搭緙等技法緙織,作者嫻熟地處理線條的彎轉(zhuǎn)變化,將被風(fēng)吹拂下的蘆葦?shù)娘h動和葉子翻折下的明暗變化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頗富天然之趣。兩只蘆雁神態(tài)安詳,怡然自得。畫面動靜結(jié)合,充滿和諧自然的逸趣。圖下鈐“皇六子和碩恭親王”收藏印。
日本 狩野安信 蘆雁 軸
日本 狩野安信 蘆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狩野安信(1613—1685),日本“狩野派”巨匠。狩野孝信的第三子,號永真,牧心齋,靜閑子,了浮齋,四郎次郎。亦稱藤原安信。六歲時喪父,畫得探幽,尚信二位兄長教授,后隨兄入江戶(今東京),狩野宗家七代的貞信故去后,由安信即之。并由于居住中橋,故此后狩野宗家亦稱中橋狩野家。敘法眼。筆下人物,山水,花鳥均精。
本幅收錄于大風(fēng)堂遺贈名跡特展圖錄。
近現(xiàn)代 何懷碩 秋雁 軸
近現(xiàn)代 何懷碩 秋雁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家行書自題:長風(fēng)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一九七二年。何懷碩。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官網(w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