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籬落疏疏一徑深,樹頭花落未成陰。 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彼未娙藯钊f里的《宿新市徐公店》 ,將小兒奔跑捕蝶的歡樂場面描繪的栩栩如生,字里行間,仿佛一個天真活潑、好奇好勝,最后又不知所措的兒童形象浮現(xiàn)在讀者面前。
詩詞之外,歷代書畫中亦不乏以嬰戲?yàn)轭}的名家畫作。如宋代蘇漢臣的《秋庭嬰戲圖》軸,姐弟二人,圍立圓幾,專注于撥玩棗磨,兩個孩子玩得著了迷,似乎忘記了剛才發(fā)生的一切;明代陳洪綬的《童子禮佛圖》軸,二兒童拜佛,一兒童獻(xiàn)花,另一兒童跪著擦拭銅塔,各個神態(tài)專注,他們收斂起頑皮,顯露出莊重,其中一名兒童磕頭時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蘇漢臣(約12世紀(jì)),開封人。宣和間入畫院任職待詔。宋室南渡后,再入紹興畫院。隆興初,且因畫佛像稱旨,授承信郎。長于道釋、人物,尤善畫童嬰。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湖石婷立,芙蓉、雛菊爭艷,一派秋意盎然。姐弟二人,圍立圓幾,專注于撥玩棗磨。右方幾上和地面,復(fù)散置轉(zhuǎn)盤、佛塔、鐃鈸等。舉凡人與諸物,率皆刻畫細(xì)謹(jǐn),敷染生動,洵為蘇氏傳世極精之作。
本幅有清高宗行書御題:庭院秋聲落棗紅,拾來旋轉(zhuǎn)戲兒童。丹青詎止傳神詡,寓意原存相讓風(fēng)。壬寅仲秋御題。
(傳)宋 蘇漢臣 灌佛戲嬰 軸
(傳)宋 蘇漢臣 灌佛戲嬰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庭院中四童子浴佛為戲,一位手扶誕生佛像臺座,一位手持水瓶灌佛,一位手捧花籃,另一位雙手合十跪地禮拜。每位童子神情專注,描繪栩栩如生。全圖設(shè)色明麗,筆墨精到。
(傳)宋 蘇漢臣 灌佛戲嬰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灌佛戲嬰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灌佛戲嬰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幅上并無作者款印,舊傳為宋蘇漢臣之作。
(傳)宋 蘇漢臣 嬰戲圖 軸
(傳)宋 蘇漢臣 嬰戲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嬰戲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嬰戲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有清高宗行書御題:庭院景含清,崢嶸聚戲嬰。心花知自喜,面具索人驚。梨棗還相讓,塤篪互不爭。畫家源魯語,寫出少懷情。己丑新正御題。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秋庭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繪桐蔭蔽日,三童子聚集于樹底消暑,中一人持細(xì)棒斗促織為戲,旁二人亦喜亦懼,欲試又止,情態(tài)異常逗人,惟人物比例暨衣飾敷染稍嫌板刻,疑為后代畫家托名之作。
(傳)宋 蘇漢臣 雜技戲孩
(傳)宋 蘇漢臣 雜技戲孩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煙云集繪第三冊”
(傳)宋 蘇漢臣 雜技戲孩(局部)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煙云集繪第三冊”
(傳)宋 蘇漢臣 雜技戲孩(局部)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煙云集繪第三冊”
街頭賣藝?yán)膳麙炝宅槤M目的道具,施展他巧妙的技藝,鳴鑼擊鼓,并和著節(jié)拍,引來了兒童駐足圍觀。本幅為“煙云集繪”第三冊中的一幅,無款印,屬蘇漢臣一路之畫風(fēng)。
(傳)宋 蘇漢臣 戲嬰圖 軸
(傳)宋 蘇漢臣 戲嬰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 蘇漢臣 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百子嬉春 頁
宋人 百子嬉春 頁 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百子嬉春 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百子嬉春 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宋人 百子嬉春 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人 嬰戲圖 軸
(傳)宋人 嬰戲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幅中一童子隔著布幔,專注操作提線木偶,正在演著跳鐘馗的民間宗教儀式。臺前圍坐有打點(diǎn)鼓、敲牙板及作逗趣狀的三名童子,身著卍字文背繡團(tuán)龍文服飾。
(傳)宋人 嬰戲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傳)宋人 嬰戲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表現(xiàn)出兒童游戲輕松詼諧的一面。夾頭榫直棖半桌自五代以來即用于飲饌,明代多稱酒桌。夾頭榫是案體結(jié)體常用的一種結(jié)構(gòu),是受到大梁架柱頭的啟發(fā)。腿足上端出榫并開口,中夾牙條、牙頭,出榫與案面底面的榫眼接合,可使腿足更加穩(wěn)固。鑲云石桌面與壺門式圓腿漆凳均屬明式,此圖當(dāng)出自明人之手。
宋人 冬日嬰戲圖 軸
宋人 冬日嬰戲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畫梅花、山茶,雜以蘭花、竹子。兩個兒童在花下游戲:一個手拿小旗一面,一個手拿一紅線纏著的孔雀羽毛,逗引小貓。
宋人 冬日嬰戲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這幅畫的筆墨和蘇漢臣秋庭戲嬰圖很相似,山石的皴法,孩童的開臉,衣紋的描法,都很神似,尺寸大小也相仿。很可能這兩幅畫是同一人的作品,也可能原來是四景屏風(fēng)中的冬景。
宋人 蕉陰擊球圖 頁
宋人 蕉陰擊球圖 頁 故宮博物院藏
無作者款印。對幅清高宗弘歷御題詩一首。本幅、對幅及裱邊鈐高宗弘歷“古稀天子”“八徵耄念之寶”“太上皇帝之寶”等鑒藏印,共6方。
《蕉陰擊球圖》繪南宋貴族庭院里的嬰戲小景。庭院內(nèi)奇巧的湖石突兀而立,其后隱現(xiàn)茂盛的芭蕉數(shù)叢。石前的少婦正與身旁的女子專注地觀看二童子玩槌球游戲。一童手持木拍正欲坐地?fù)羟?,另一童子則向他急急地喊話。圖中四人的目光同時落于童子所欲擊打的小小球體上。構(gòu)思巧妙,情節(jié)生動,顯示出作者善于觀察人物并且捕捉生活細(xì)節(jié)的能力。此幅在構(gòu)圖上巧妙地將玲瓏剔透的湖石正立于畫心中部,以其自身的完整性起到了鎮(zhèn)住畫面的作用,聚攏了交疊張揚(yáng)的芭蕉葉及分散的人物,避免了畫面因景物繁雜而出現(xiàn)輕浮感。此外,湖石拉開了前景人物與背景芭蕉間的距離,增強(qiáng)了畫面的縱向?qū)哟胃?。在筆法上,作者注重物象間的對比互襯關(guān)系。人物與芭蕉為中鋒運(yùn)筆,線條工整細(xì)勻,如行云流水;著色渲染濃淡相宜,清新明潔的色調(diào)有助于表達(dá)輕松活潑的主題。湖石則以粗筆重墨表現(xiàn),線條勁練,轉(zhuǎn)折頓挫中見灑脫。湖石所呈現(xiàn)出的堅(jiān)硬質(zhì)地成功地襯托出人物纖秀婉約的形象及芭蕉飄逸潤澤的自然美。
宋人 蕉陰擊球圖 頁(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在宋代類似于《蕉陰擊球圖》的作品很多。以寫實(shí)的筆法描繪民間生活、反映“市井細(xì)民”的審美趣味是宋代繪畫的一大特色。當(dāng)時涌現(xiàn)出眾多繪風(fēng)俗畫的著名畫家,如王居正、張擇端、李嵩、蘇漢臣等人,他們的作品以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而在中國繪畫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原題簽作者為蘇漢臣。此幅雖在題材、筆法上與蘇漢臣的畫風(fēng)較為接近,但在藝術(shù)表現(xiàn)的造詣上卻遠(yuǎn)不及蘇漢臣,因此,此圖當(dāng)是與蘇漢臣同時代的佚名畫家之作。
無款 嬰戲圖
無款 嬰戲圖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繪苑琳球冊”
五月五日慶端午, 菖蒲石榴來應(yīng)景, 手搖蒲扇除溽暑。紅衣童子手提棍綁蟾蜍,逗弄藍(lán)衣童子。兩旁各有一婦女,地上則有菖蒲、石榴等端陽時節(jié)應(yīng)景物。畫中人物講究此間呼應(yīng),兩童子一引一趨,體態(tài)位置,頗富動感。婦女姿態(tài)優(yōu)美,端莊嫻靜。
元 喬仲常 閑庭嬰戲
元 喬仲常 閑庭嬰戲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集珍壽古冊”
喬仲常,北宋末河中(今山西永濟(jì))人,工雜畫,尤長釋道人物故實(shí),師李公麟。 庭園中兩株古柏交錯盤生,濃蔭蔽天。樹下童子五人,中一人赤膊表演倒立,其傍二童擊掌助興,左方一童子背嬰兒聞聲而至。諸童眼神均極凝注,或疾走,或翻倒,或傾身,姿態(tài)頗生動。
元 喬仲常 閑庭嬰戲 本幅選自臺北故宮博物院藏“集珍壽古冊”
本頁為“集珍壽古冊”中一開。
元人 戲嬰圖 軸
元人 戲嬰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戲嬰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同胞一氣圖 軸
元人 畫同胞一氣圖 軸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同胞一氣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元人 畫同胞一氣圖 軸(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堂前嬰孩三人圍爐炙包子,一人在旁玩耍。貍奴旁待,希望能分享一份美食。包子熱氣直冒出,象征“同胞一氣”之意。旁植山茶、白柚、水仙、雛菊。
明 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軸
明 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軸 故宮博物院藏
本幅款署:“老蓮洪綬畫于護(hù)蘭草堂?!扁j“陳洪綬印”白文、“章侯”朱文印。
《童子禮佛圖》描繪四名兒童搭佛塔禮佛的情景。圖中一太湖石豎立,石前放一尊雕琢精致的佛造像和供佛用的銅塔。佛前,二兒童拜佛,一兒童獻(xiàn)花,另一兒童跪著擦拭銅塔,各個神態(tài)專注,他們收斂起頑皮,顯露出莊重,其中一名兒童磕頭時露出胖臀,不免令人忍俊不禁。
明 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明 陳洪綬 童子禮佛圖 軸(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此圖太湖石用較粗的筆法勾畫,玲瓏剔透,輪廓線多呈弧狀,尖利而挺拔。佛像及人物全用細(xì)勁的線條畫出,層次細(xì)膩,風(fēng)格典雅,設(shè)色明麗溫和,技法純熟,人物神形兼?zhèn)?,富有情趣。此圖反映了陳洪綬在表現(xiàn)兒童方面的精湛技藝和深厚功力,也充分體現(xiàn)了佛教信仰在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對兒童的熏陶與影響。
清 嬰戲圖冊之斗草圖
清 嬰戲圖冊之斗草圖 故宮博物院藏
清 嬰戲圖冊之斗草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本文整理自故宮博物院和臺北故宮博物院相關(guān)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