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看兩千年絲路出行工具的變遷,嘉定展“行以致遠”

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對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之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對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9月29日,“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在上海汽車博物館對外展出。展覽取材絲路文化,選取“出行”這一切入點,以點帶面,聚焦絲路上的交通工具,共甄選中國絲綢博物館、洛陽博物館、西安博物院、四川博物院等6家博物館近50件文物藏品,通過“早期絲綢原型”“草原通道”“綠洲通道”等6個篇章重新解構絲綢之路。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馬俑、駱駝俑、宋代沉船出土的香料……置身展區(qū),觀眾能夠領略中西文化之間的多元與包容,古今展品之間的傳承與守護,一窺兩千年間絲路出行工具的變遷。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文物


“在物質研究文化衣、食、住、行中,衣和食這兩個主題的展覽比較常見,‘行’這個主題確實比較少,所以此次臨展選擇以出行為主題,以交通工具為切入點,梳理了從北向南的四條通道來講述絲路出行的故事,選擇了以上海,洛陽,杭州這三個各具特色的城市,并結合各家博物館在文化研究和展品上的優(yōu)勢,精心策劃了這次展覽,確保了展覽的主題明確性和專業(yè)度?!贝舜握褂[的策展人、上海汽車博物館公眾教育部金葉現場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說。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文物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文物


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絲綢之路”是一個使用最頻繁、影響最廣泛的概念, “絲綢之路”的原初意義,是指從中國西安或洛陽經過河西走廊,穿過天山腳下進入中亞、西亞,然后再通向地中海地區(qū)的交通道路。

這條道路是古代人很早就開辟了的,是一條貫穿歐亞大陸的大通道。正是通過這條大道,自東往西,大陸兩端的居民開始有了接觸和往來,開始有了物質和文化的交流,因而也就有了東西方文明的發(fā)展。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文物


其后,“絲綢之路”的概念延伸到一切與東西方交通聯系的交通通道。在綿延歲月里,歐亞大陸上的各民族、各種文化展開了大交流、大融合。中華文化沿著絲綢之路持續(xù)地走向世界,廣泛地傳播并發(fā)生影響,西方各民族文化也沿著絲綢之路,傳播到中國,對中華文化的發(fā)展起到了很大的補充、豐富和刺激作用。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絲綢之路,不僅是貿易路,也是古代世界文化交流的道路,對促進中西經濟、文化交流起了巨大的作用。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開幕現場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開幕現場


此次展覽圍繞“出行”主題, 梳理了從北向南的不同通道,從道路發(fā)展、交通工具、民風民俗、 商品貿易四個維度,講述絲路出行故事,呈現絲路在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中的地位。

草原通道:以游牧生產生活方式貫通

展覽現場,首先映入眼簾的是早期通道中的代表展品——西周·玉蟬,該展品呈綠色蟬形,眉目分明,兩翼張開,尾部微翹。玉體上陰刻有單線蟬行紋。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的玉蟬


中國古代玉石的貿易可追溯到3000多年前,當時的新疆地區(qū)已有大量采玉和琢玉的群體,玉石已開始大量地進入中國內陸。戰(zhàn)國時期的《穆天子傳》中記載了周穆王駕八駿車從陜西出發(fā),途中經過今甘肅、內蒙古和新疆,最到達昆侖山西麓,這就是當時從新疆到中原地區(qū)的玉石運輸路線。這樣,人們經年累月向東方和西方擴展,最終形成了完整的“玉石之路”。據記載,在公元前兩千多年,就在烏茲別克發(fā)現了新疆的和田玉。足以證明,玉石之路已經向西延伸到了中亞地區(qū)。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與此同時,“彩陶之路”也是早期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交流現象的主要代表,包括西方金屬器、農作物、家畜以及技術、思想等諸多方面的交流。

草原通道主體以北方草原地理環(huán)境為交通基礎,由中原地區(qū)向北越過古陰山(今大青山)、燕山一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以北的歐亞地區(qū)。沿途道路平坦,少有自然屏障阻隔。以多條東西向和南北向的道路呈網絡狀交織而成,遠古以來,游牧民族一直在橫貫歐亞大陸的草原上活動,以游牧生產生活方式貫通的草原通道,在游牧文明區(qū)內早已形成。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馬匹是草原文化傳播的重要媒介,馬匹的馴養(yǎng)及馬文化的擴散,促成了草原通道的形成。亞洲游牧民族尤為擅長騎馬,縮短了大陸間的“距離”,提高了文化傳播的效率,加快了文明交流的步伐。游牧民族因善于利用馬,而使自己的戰(zhàn)斗力、機動力和文化的傳播力大大提升,也賦予了草原絲路巨大的內在活力。

唐代 彩繪釉陶騎馬女俑 洛陽博物館藏


在草原通道中,馬匹無疑是人們出行的重要交通工具。比如,這件彩繪釉陶騎馬女俑展品,女俑頭戴風帽,著窄袖長衫,端坐在馬上,雙手扶馬鞍作馭馬狀。馬勾首,睜目,立耳,短鬃,頸部戴一鈴鐺。背上鞍韉俱全,四肢直立于長方形底板之上。細看騎馬女騎俑圓臉、闊眉、朱唇,頭戴緊裹髻發(fā)的帷帽,勒韁前視,神情悠然,高貴文雅。窄袖袍服和間裙都是受胡風影響產生的裝束,尤其便于騎馬出行等活動,而帷帽是唐初非常流行的出行裝備,唐朝是一個寬容、開放、自由的時代,婦女擺脫羈絆,可以經常外出,拋頭露面,到郊外踏青游玩。聽戲、看球、逛廟會,盡情玩耍,而且穿著、婚姻、表達感情都甚少受限制。唐代,尤其是中唐以后,婦女出門已經不再坐在轎子里,而是很神氣地騎在馬上,揚鞭策馬,在街市奔馳穿行,享受自由的快樂。

綠洲通道:最早的國際交通樞紐

綠洲通道即普遍認同的傳統絲綢之路,主要是指從河西走廊進入新疆,從南北兩個方向繞過塔克拉瑪干沙漠進入中亞,并從中亞到達南亞、西亞、波斯灣、非洲和歐洲的道路。

綠洲之間互通有無,相鄰綠洲之間戈壁沙漠橫亙,又無人煙,往來商旅必須自備給養(yǎng),通過人力、畜力艱難跋涉方能穿越。從經濟利潤較高的稀缺商品貿易開始到形成了跨綠洲交通貿易體系,在過境商旅的促進和帶動,綠洲逐漸成為最早的國際交通樞紐。

現場展出的唐代陶駱駝


現場展出的唐代陶駱駝,仰頭向天,張嘴嘶鳴。雙峰之間馱著貨物,其上有皮囊壺。頸下有長毛,四腿挺立于一長方形踏板上??梢哉f,在綠洲通道中,號稱為“沙漠之舟”的駱駝無疑是重要的出行、載貨工具。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展覽現場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展覽現場


在展區(qū)中,我們還能欣賞到深目高鼻,高顴骨,闊嘴的胡人俑等極具異域風情的展品。絲路綠洲通道沿途民族眾多,多元文化共存,從器物文明交流開始,到絲綢貿易,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為東西方交流提供了眾多可能性。

南亞通道:聯結南亞諸國的商業(yè)道路

公元前122年張騫出使西域時,曾在大夏國(今阿富汗)看到市面上有蜀布、邛[qióng]竹杖等商品,可推斷蜀郡(四川)有道路可以通印度。在四川三星堆遺址和金沙遺址中,發(fā)掘出的大量象牙金器和玉器等明顯是來自南亞和東南亞的商品。這足以說明,早在北方絲綢之路形成之前,一條連接中國和今天的緬甸、 孟加拉國、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和伊朗等國的商業(yè)通路,即南方絲綢之路便已形成。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這條通道包括現在熟知的茶馬古道。當時,在巴蜀、甘陜地區(qū)實行了茶馬互市,與西部少數民族開展了茶葉換騾馬的交易,一條悠久的茶葉貿易通道逐漸形成,不僅為中外貿易開辟了道路,也為茶葉遠銷世界奠定了基礎。

1940年代,此書由金陵大學農學院森林系王一桂所著,分別從茶的重要性、生產經營近況、制造、運銷等九個板塊細致介紹了南路邊茶的重要地位與興衰榮辱,見證了茶馬古道源遠流長的歷史。

可以說,南亞通道是溝通東南亞、南亞的國際大通道,開辟中國了解南亞諸國文化,開展商貿活動的途徑和統一西南民族地區(qū)的戰(zhàn)略通道。時至今日,通過南亞通道更是構建了陸海貿易新通道經濟走廊,有利于西部地區(qū)經濟社會加速發(fā)展。

海上絲路:最遠抵達東非和歐洲

再往南行,便來到了絲路出行的海上通道,海上絲綢之路自中國東南沿海起始,經南海諸國,穿過印度洋,進入紅海,抵達東非和歐洲,成為貿易往來和文化交流的海上大通道。早期海上通道是指中國沿海地區(qū)聯通東瀛以及琉球、臺灣地區(qū), 南下中南半島的近海通道。宋元以后航海技術發(fā)展,海上通道延伸擴展成為海上絲綢之路加強了中國與沿線各國的經濟貿易往來與文化交流。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的竹藤帽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永樂三年(1405年),鄭和奉永樂皇帝朱棣旨意,七下西洋,開展了一系列遠洋航海、探險活動。遠洋航行自西太平洋至印度洋,訪問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qū)。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展出的陶瓷


泉州是我國宋元時期對外貿易的大港口之一。1974年8月,泉州后渚港出土了一艘中國建造的古代遠洋木帆船,船艙內發(fā)現了許多珍貴遺物。其中香料木占出土遺物總數的絕對多數,未經脫水時其重量達4700多克。香料木多為枝櫟狀,長短粗細不同,剛出土時顏色清鮮,有紫紅和黃色。散亂于船艙的堆積層中,有的還有繩索綁扎。經藥物工作者鑒定證實,香料中降真香最多,檀香次之。高利潤的香料貿易也曾經是古代西方國家多次掀起絲路風云以及向東方探尋新航路的原因之一。這些香料的品種、來源和產地等信息,不僅為考證海上通道古沉船的航向和航線提供依據,同時也為研究我國宋元時期的醫(yī)藥發(fā)展提供了實物依據。

宋代,沉船出土香料一組(復制品) 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藏


海上通道在不同時期發(fā)揮著特定的歷史價值,主要貿易產品變化多樣,出現多種命名,也被賦予文化交流的意義。

德國地理學家、地質學家李?;舴沂墙孛矊W的創(chuàng)始人,他在近代絲路考察中,將所見所聞以信件形式寄給上海歐美商會,后來匯集成冊,名為《李希霍芬男爵書信集》,1903年在上海出版。他的學生瑞典地理學家、探險家、攝影家斯文赫定,曾先后五次考察中國新疆及西藏等地,為后人留下數量可觀的考察報告、探險實錄和圖像等資料。

1933年-1935年,斯文赫定作為中國政府的顧問,由鐵道部資助開始了汽車考察。他的一生都與中國有緊密的關系,踏足地圖上中國西域的大片空白,發(fā)現了震驚中外的樓蘭古城,以及羅布泊的準確位置。他的書《絲綢之路》提到“我們的三輛卡車和一輛漂亮的都鐸式轎車,都是一色的福特牌?!?nbsp;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


“行以致遠——絲路出行故事主題展”現場導覽


展覽最后呈現的福特車就是在絲路考察同時期生產的,是福特汽車公司早期的探索型車型,也是20世紀初第一批引入上海并投入市場運營的出租車車型。人類一生都在追求自由移動的夢,時代變遷,交通出行工具從未停止過發(fā)展的腳步。 

據悉,此次展覽將持續(xù)至2022年底。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