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務這事對于晚清的中國來說,基本就是前所未有。與洋人打交道,歷史上的先人沒有多少經(jīng)驗可循。洋人在中國人眼里,是蠻夷,不僅語言不通,生活習慣、脾氣秉性、思維方式也不同。中國人認為,蠻夷是落后的文明,非常鄙視。但人家洋人也鄙視中國人,同樣認為中國人是蠻夷,是落后的文明。如此一來,雙方打交道就無法從互信互惠的角度出發(fā)。結(jié)果,晚清凡是和洋人打交道的大臣,幾乎都沒有好下場,似乎成為了一個規(guī)律,搞得很多人一提起洋務就頭疼,犯怵。
先說曾國藩,操練湘軍,剿滅太平天國,同時還為朝廷培養(yǎng)了無數(shù)的棟梁之才。這樣一個為朝廷做出杰出貢獻的人,一世英名最后還是毀在了洋務身上。
1870年(同治九年)6月,天津的很多兒童陸續(xù)失蹤,與此同時,天主教堂育嬰堂的小孩也蹊蹺死亡。百姓間流傳著一個恐怖的謠言,說天主教堂的洋人綁架中國兒童后殺死做藥,或是活摘中國小孩的眼球做藥。伴隨謠言的不斷瘋傳,一股憤怒的情緒也在不斷擴散。終于,人們?nèi)虩o可忍,數(shù)千名群眾圍攻各天主教堂,法國領事要求天津知縣鎮(zhèn)壓,在理論過程中,打死了知縣的仆人。頓時矛盾激化,憤怒的群眾開始打砸教堂,殺死外國教徒二十多人,中國教民三十人。同時,還將十名外國修女強奸殺害,甚至割乳挖眼后燒死。這就是震驚中外的天津教案事件。
曾國藩當時是直隸總督,立即趕到天津處理此事。他先是指責群眾不明真相,然后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謠言并不屬實。最后與法國達成處理結(jié)果,將領頭鬧事的18人處決,流放25人,將天津知府、知縣發(fā)配到黑龍江。法國雖然接受了,但引起了朝廷的大為不滿,老百姓也指責曾國藩是賣國賊。曾國藩壓力山大。
最后,朝廷不得讓李鴻章?lián)Q掉曾國藩,曾國藩的一世英名毀于一旦,灰溜溜地離開了直隸總督的位置。處理天津教案成為了曾國藩的一個污點,至死都沒有擺脫。
李鴻章頭腦靈活,他讓其他死刑犯來個冒名頂替,將這些鬧事的人全部救了下來。雖然李鴻章以擅長洋務著稱,但他仍然在洋務上栽了跟頭。
李鴻章作為北洋通商大臣,是洋務運動的主要推動者,同時還是北洋水師的締造者。同樣為清朝政權的穩(wěn)定立下了卓越的功勛。但甲午戰(zhàn)敗后,李鴻章的威望猶如墜入谷底,全國上下一片痛罵。這次壓力山大輪到李鴻章了,而且他還不得硬著頭皮去日本簽署《馬關條約》。
雖然李鴻章以前也和洋人簽署過很多條約,偶爾也有一些罵聲,但哪個也沒有簽署《馬關條約》的罵聲最大。身在日本的李鴻章,與日本人不停談判,每天還要向清廷發(fā)電報匯報。悲催的是,電報都被日本破解了,也就是說,中國的底線都被日本人掌握在手。最后,中國接受了最為不平等的條約。割讓遼東半島、臺灣島及附屬島嶼、澎湖列島、還要賠償2億兩白銀。同時,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通商口岸。背負巨大壓力的李鴻章身心俱疲,還差點被日本人刺殺。
這一次,賣國賊、漢奸的帽子又扣在了李鴻章的頭上,直到今天,李鴻章賣國的行為仍然是他最典型的代表形象。
再說林則徐。鴉片荼毒中國,神州遍地大煙鬼。林則徐臨危受命,赴廣東禁煙。禁煙必須和洋人打交道,英國人就是靠銷售鴉片賺錢的,林則徐到廣東,明擺著是要斷英國人的財路。但林則徐非常強硬,限期讓鴉片販子全部交出鴉片,經(jīng)過不懈的斗爭,最終在虎門銷毀2萬多箱鴉片。不僅如此,同時禁止外國人離開廣州,緝拿英國鴉片販子。
此時的林則徐敢跟洋大人叫板,贏得國內(nèi)一致好評,一舉成為民族英雄,人們到處傳頌。道光皇帝也給予了高度肯定。
英國人哪肯善罷甘休,用軍艦威脅廣州,被林則徐擊退。英國人北上天津,向朝廷發(fā)出威脅,道光感到了恐慌。堂堂一個皇帝,翻臉比翻書都快,為了安撫英國人,就拿林則徐當替罪羊了。林則徐一再上書,力陳戒煙的正確性與合法性。但道光被洋人嚇怕了,根本聽不進去。
僅僅一年時間,林則徐就從民族英雄的神壇上跌落。首先是就地革職,聽候發(fā)落。隨后降職,發(fā)配到新疆。雖然后來,林則徐得以重新復出,但遭此打擊,他的雄心從此不再。
葉名琛,目光低垂,這在清朝官員的照片極為罕見
同樣是在廣東干洋務,還有廣東巡撫、兩廣總督葉名琛。葉名琛算是個酷吏,對內(nèi)嚴厲剿匪,每天殺人成百上千,真正的血流成河。對外,斷然拒絕英國人入廣州城。但因亞羅號事件沖突的處理而引發(fā)第二次鴉片戰(zhàn)爭,結(jié)果可想而知,葉名琛又成了皇帝的替罪羊。廣州城失陷,人們譏諷葉名琛是為“不戰(zhàn)、不和、不守、不走、不降、不死”的“六不”總督。其實,沒有那么夸張,實在是對葉名琛的誣陷。此時的廣東根本沒有像樣的軍隊,像樣的軍隊都被征調(diào)去打太平天國了。最終,葉名琛被俘,關押在英國軍艦中。后被押往印度加爾各答。
悲催的是,葉名琛還夢想活著見英國國王與其理論一番。這種要求怎么可能得到滿足。最終,葉名琛絕食而死。
為什么他們都沒有得到好的下場呢?其實他們本身做得沒有顯著的錯誤,比如曾國藩,可能過于認真,只是不夠靈活而已。李鴻章簽署條約,每一條都是清廷同意的。林則徐、葉名琛都成了皇帝的出氣筒。
其實造成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國內(nèi)民族主義意識過強,在一個封閉的國度內(nèi),民眾過于愚昧。另一方面,皇帝的永遠正確,這種制度是這些大臣悲劇的根源。用你時給捧上天,不用你時說拋棄就拋棄。再者,中國始終難以融入國際社會,沒有學會利用國際規(guī)則處理洋務。
干洋務下場慘,這種事多了,大清不滅亡都沒有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