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從蘇格蘭到北美:18世紀蘇格蘭的移民運動

18世紀的蘇格蘭經(jīng)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數(shù)以萬計的移民從大洋東岸的英國遷徙到大洋西岸的新大陸。

18世紀的蘇格蘭經(jīng)歷了一場聲勢浩大的移民運動,數(shù)以萬計的移民從大洋東岸的英國遷徙到大洋西岸的新大陸。1774年北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后就曾有英國軍官感慨:“無論你怎么稱呼這場戰(zhàn)爭都行,它差不多就是一場蘇格蘭、愛爾蘭長老會叛亂?!北泵廓毩?zhàn)爭結(jié)束后,在簽署《獨立宣言》的56人中有19人擁有蘇格蘭血統(tǒng)。在美國歷任總統(tǒng)中,有超過30人身體里流淌著蘇格蘭人的血液。時至今日,美國的蘇格蘭后裔超過2500萬人,約占全美人口總數(shù)的8%。

都說故土難離,然而蘇格蘭人為什么選擇走上漫漫移民之路?在遷移過程和抵達后,他們又將遇到什么樣的困難?

移民的三部分群體

大西洋兩岸的蘇格蘭和北美是兩片截然不同的土地。羅杰·愛慕生在《蘇格蘭啟蒙運動的背景》中寫道:“蘇格蘭特殊的地理條件使得該地區(qū)人民世代貧困。”他提出,在18世紀的蘇格蘭,只有不到10%的土地可以用來耕種,13%左右的土地可用來放牧,大約3%的土地是可供砍伐的森林,只有一些星星點點的土地可以派上用場。與蘇格蘭貧瘠的地理條件不同,大西洋西岸的北美是一片沃土。李劍鳴在《美國通史:美國的奠基時代》中寫道:“北美大西洋沿岸地勢平坦,間或有一些起伏如細浪的山丘。其土壤呈現(xiàn)多樣化,北部多為灰化土,中部多為森林土,南部則主要是灰化紅土和黃土……人們一度相信,在這塊肥沃的土地上,只要播種就能得到收成。”

這片未經(jīng)開墾的處女地肥沃、富饒,對于來自地少人多地區(qū)的移民充滿著吸引力。他們對這片土地贊不絕口。有人稱塞勒姆一帶的土地是天底下最適合玉米和青草生長的地方。還有人提到,世界上很難再找到比這里更適合英國人體質(zhì)的“有益健康的地方”了。他們相信,只要付出勞動,人人都可以過上豐衣足食的獨立生活。冒險家托馬斯·莫頓說:“如果這片土地還不能算富饒,那整個世界都是荒漠?!痹谵r(nóng)業(yè)社會,土地的肥沃決定著農(nóng)民能否滿足基本的溫飽,能否過上富足的生活。對于世代貧窮的蘇格蘭人而言,北美這片富饒的土地充滿著極大的誘惑,他們不遠萬里,漂洋過海,走上了這條尋夢之路。

18世紀移居北美的蘇格蘭人主要由三部分群體組成:低地人、高地人和阿爾斯特的蘇格蘭人,這三部分群體的移民動機也不盡相同。

蘇格蘭低地的經(jīng)濟最為發(fā)達,大部分低地移民有強烈的商業(yè)動機。其中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從事貿(mào)易行業(yè)的商業(yè)精英及其雇員,另一種則是從事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普通勞動力。1707年,隨著蘇格蘭與英格蘭簽訂《聯(lián)合法案》,蘇格蘭得以加入到由英格蘭開創(chuàng)的跨大西洋貿(mào)易體系中,一部分以低地人為主的商人群體敏銳地嗅到了跨大西洋三角貿(mào)易帶來的商機,投身到煙草、蔗糖、朗姆、木材等貿(mào)易中。這部分商業(yè)精英具有廣泛的國際視角,他們的觸角伸向了世界各個角落。

約翰斯通家族源于蘇格蘭和英格蘭交界的鄧弗里斯郡,這個家族的四姐妹和七兄弟在18世紀20至30年代成長于蘇格蘭,并最終踏上不列顛、法蘭西、西班牙和莫臥兒帝國最遙遠的領土之上。其中的兩個兄弟歷經(jīng)磨難,成功積累了大量財富。與之相類似的還有博格家族,這個家族依靠跨大西洋貿(mào)易起家,曾經(jīng)踏足歐洲大陸和印度。這些低地商業(yè)精英通過在北美殖民地開辟種植園、開設商店,將母國的資本輸出到殖民地,同時將殖民地的商品輸入英國。盡管這部分上層商業(yè)精英很少直接移民殖民地,但其貿(mào)易需要大量當?shù)卮砣舜蚶?。在利益?qū)使下,大量來自低地的中小商人和代理人移居北美,他們負責殖民地種植園、商店的日常經(jīng)營活動。

與商業(yè)精英及其代理人為了攫取更多利益而移居北美不同,大多數(shù)低地人移民北美源于生活所迫。18世紀70年代,受經(jīng)濟危機的影響,大批手工業(yè)者紛紛失業(yè),不得不離開格拉斯哥、格林諾克、佩斯里等紡織中心。他們當中許多人為了“不至于挨餓”而被迫移民。1774年春,格拉斯哥的一位紳士寫道:“這兒普通人的貧困情況超乎人的想象。在工業(yè)制造業(yè)幾乎全是一片蕭條的時候,糧食價格極其昂貴。難以計數(shù)的工人和技師,尤其是鄰近地區(qū)的織工,只好移民美洲……”1774年2月,一家貿(mào)易公司從格林諾克搬遷到紐約,同行的有77名來自佩斯里的織工及其家屬,另有33人來自格拉斯哥的各行各業(yè)。他們的移民理由僅僅是“擺脫貧困,養(yǎng)家糊口”。

在18世紀上半葉,蘇格蘭高地的移民運動只占英國移民數(shù)的小部分,但在英法七年戰(zhàn)爭之后數(shù)量激增,1760年至1775年達到了1.5萬到2萬人。北美獨立戰(zhàn)爭前夕,移民美洲的英國人中每5個就有1個來自蘇格蘭高地及所屬群島,高地也成為僅次于倫敦的移民主要來源地。與大部分蘇格蘭低地人出于生活所迫不同,高地移民中富裕階層居多。這一階層大量移居北美,還曾引發(fā)蘇格蘭關于“古老蘇格蘭民族消失”的討論,但仍無法阻止?jié)L滾而來的移民潮。

靜謐的高地之所以會發(fā)生大規(guī)模移民現(xiàn)象,一般認為是經(jīng)濟和人口增長的雙重影響。18世紀中期,隨著高地農(nóng)業(yè)商業(yè)化的深度推進,地租的價格比以往提高了三四倍。與此同時,蘇格蘭高地西北部分郡縣人口增長速度超過了20%。人口增長,地租增加,高地貴族和地主們帶領多余的勞動力尋找出路,他們告別故土、遠渡重洋,沿著北卡羅來納菲爾角河定居下來。這是一片異于本土的土地,有著平坦、低洼、潮濕的沼澤,紅色的黏土上生長著矮松林。這里土地便宜,易于獲取,高地人將它們開墾成賴以為生的農(nóng)田。

18世紀以放牧為生的蘇格蘭高地人


阿爾斯特的蘇格蘭人是一個特殊的族群。與低地人和高地人不同,在移居北美前,他們已經(jīng)完成了一次遷徙,從大不列顛島的北部遷往愛爾蘭北部定居。1717年,愛爾蘭農(nóng)業(yè)歉收成為阿爾斯特蘇格蘭人移民潮的導火索,它迫使人們在遷移和挨餓過程之間做出選擇。費城商人喬納森·狄金森記錄道:“那年夏天,我們接待了12或13艘來自愛爾蘭的船只,船上的人高而瘦,臉上飽經(jīng)風霜,穿‘就像釘了馬掌的馬蹄一樣’的木質(zhì)鞋子。女人穿著束腰的短裙或者連衣裙,赤裸的腿從裙底露出來?!?/p>

18世紀20年代,另一波阿爾斯特蘇格蘭人繼之而來。1729年一份報告顯示,有些較富有的人相信,“如果繼續(xù)待在愛爾蘭,他們的子女就會成為奴隸,不如趁現(xiàn)在有點錢移民去美洲,總比淪為貧困的雇農(nóng)要好?!?8世紀30年代移民潮有所回落,但到了1741年,一場氣候異常導致的饑荒奪走了30萬人的生命,不少人又開始重走移民路。1770至1775年,一場嚴重的經(jīng)濟危機使得三分之一的織工失業(yè),大部分生活無著的織工只能選擇背井離鄉(xiāng),遠赴北美。有統(tǒng)計顯示:1717年到1776年,大約有25萬阿爾斯特蘇格蘭人移民美洲,其中10萬人充當了契約仆。阿爾斯特蘇格蘭人的移民有兩個鮮明特點:一是他們經(jīng)歷了一輪從蘇格蘭到愛爾蘭的遷徙,對于第二次跨大西洋遷徙的接受程度要高得多;二是他們在自身移民后往往呼朋喚友,將更多的同胞帶上移民之路。一名叫約翰·雷的北愛爾蘭移民就曾給住在貝爾法斯特附近的親戚寫信道:“我最大的滿足感就是把我的朋友帶到這個自由的國度。我感謝上帝,是他讓這么多愛爾蘭紳士和我一樣享受豐富的美食、飄香的美酒?!?/p>

艱辛的移民道路

對于今天的移民而言,最難的環(huán)節(jié)也許在于獲得移民的資格,需要一大摞法律文件支撐;而對于18世紀的蘇格蘭移民而言,獲取移民的資格并非難事,最難的環(huán)節(jié)在于艱辛的渡海歷程、在新大陸處女地的開荒與墾殖,以及自身身份的認同。

擺在移民面前的第一道難題就是橫跨大西洋。作為世界第二大洋,大西洋的面積超過9000萬平方公里,最窄的寬度也超過2400公里。在18世紀,要橫跨大西洋并非易事,單次航程耗時在三個月左右。1630年春天,一艘載重350噸,擁有28門炮和52名船員的“阿貝拉”號載滿移民駛往馬薩諸塞海灣殖民地。這艘船于3月29日從懷特島的考斯出發(fā),直到6月下旬才到達美洲,歷時三個多月。商船所承載的食品和淡水有限,超過正常時間的旅行會帶來致命后果。18世紀,一艘從貝爾法斯特駛往費城的船只中途食物吃光了,46個乘客餓死。幸存者同類相殘,一些人甚至吃了他們的家人才得以幸存。1752年,一艘格拉斯哥煙草商船耗時近6個月才抵達新英格蘭,一路上旅途顛簸、疫病橫行。抵達終點時,船上只剩下1名大副,2名船員和1名奄奄一息的乘客。

除了航程漫長、食物不足外,船上的衛(wèi)生條件也頗為堪憂。由于船只普遍狹小簡陋,移民和他們所攜帶的物品、牲畜一起擠在底倉,很少能到甲板透氣,很多船員和移民缺乏維生素C,得上了壞血病。要解決“出口”問題也不容易,船員和旅客不得不分享同一個盥洗設備:“船頭”。在那里通過甲板上的一個帶槽的木板大小便。其臭味四溢且?guī)в胁【iL途旅行下的甲板之下的空氣更是污穢不堪,混合了尿液、汗液、嘔吐物和動物糞便的有毒氣體。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各種疫病自然難免,體弱多病者往往熬不到北美就死在路上。

18世紀的波士頓是許多移民抵達北美的第一站


對于那些登上北美大陸的幸運兒而言,他們將馬上面臨生計問題。一些人留在了他們抵達的費城、切斯特等港口城市,并在那里找到了工作,但大部分人則是深入沿海的種植園里求職。

在當時,種植煙草是一項收益頗豐的買賣。煙草種植園一般占用200至400英畝的土地,土地肥沃且廉價,幾乎不占用成本。其最大的成本在于勞動力,移民很容易在種植園內(nèi)找到活路,成為契約仆。他們與種植園主達成契約,承諾為種植園主服務5年。作為回報,種植園主為他們支付前往殖民地的路費(約為6鎊)。每一位支付了這筆費用的種植園主,將獲得所謂的“人頭權(quán)”。政府按照每個仆役給予種植園主50英畝土地。那些富有的種植園主往往單次雇傭一船(100人左右)契約仆,一次性就能獲得上千英畝的土地。這是一種雙贏的交易,種植園主在獲得勞動力的同時也獲得了土地,擴大了產(chǎn)能,而契約仆則獲得了工作機會和來往的船費。但對他們而言,種植煙草是一項極為艱辛的工作,這種作物非常嬌嫩。如果結(jié)霜晚,就可能破壞其種子落床;結(jié)霜早,又可能破壞其成熟度。只有天氣適宜,風調(diào)雨順才能迎來豐收,太熱、太干則可能導致減產(chǎn)。在種植煙草的過程中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據(jù)計算,從種植到收獲,一個農(nóng)場工人每年要俯身5萬次。艱辛的勞動加上水土不服,很多契約仆沒干幾年就因“弗吉尼亞癥”去世。

18世紀的蘇格蘭移民抵達北美


在熬過了渡海的顛簸、工作的艱辛后,移民還面臨著心理上的考驗。對于18世紀的英國人而言,移民并非是一條體面的出路。人們認為,只有在國內(nèi)無法立足的人,才到殖民地去尋找機會。北美也非移民的首選,只有那些沒有選擇的人才選擇弗吉尼亞。久而久之,殖民地被說成是罪犯、娼妓、窮光蛋和破產(chǎn)者的棲息地。

在英國人眼中,這些低下的人群在大西洋荒涼的岸邊種植煙草這種低級的作物,實在是十分匹配的。而孤懸海外的蘇格蘭人對于母國的態(tài)度也很微妙。一方面,移民的確改變了他們的生活境遇。蘇格蘭移民羅德里克·戈登在移民弗吉尼亞后感慨:“想到我的很多父老鄉(xiāng)親還在家里挨餓,而不是過著平和富足的生活,我就感到遺憾。許多被迫成為移民的人都在這里找到了快樂、安逸和財富。他們寧肯在這里吃苦,也不愿意被趕回祖國。”但另一方面,英國畢竟是自己的父母之邦,有著割舍不斷的情愫。18世紀后半葉,隨著北美獨立運動氛圍逐漸濃郁,對英國的敵視態(tài)度也漸漸升溫。但在北美獨立戰(zhàn)爭期間,這些蘇格蘭移民似乎絕大部分都選擇了站在親英派那邊。琳達·科利對此的解讀是:“在1745年詹姆士黨人叛亂后,即便是非常貧窮的蘇格蘭人,也已經(jīng)變得更加順從英國的政體,并且深深地依戀于一個為他們提供了如此多機會的大英帝國?!钡鳛樾律鷩业囊粏T,蘇格蘭移民必須重新思考,我們是誰,我們應該站在哪一邊?這種心理上的認同與現(xiàn)實中的背離所帶來的陣痛將持續(xù)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移民運動的意義

無論對于北美還是蘇格蘭本土,18世紀的移民運動都有著深遠的意義。

移民運動給殖民地帶來了勞動力和資本,促進了殖民地的發(fā)展。作為一片處女地,殖民地擁有的最大資本是大量可耕種的土地,欠缺的是資本和勞動力,而蘇格蘭移民恰好補足了這一短板。當1650年去往北美的新航路開辟不久后,每年移居北美的蘇格蘭人只有區(qū)區(qū)數(shù)百人,到了北美獨立戰(zhàn)爭前夕,蘇格蘭前往北美的移民已達到每年1萬人左右。到了1785年,北美的蘇格蘭移民總數(shù)已經(jīng)超過15萬人。早期的蘇格蘭移民以契約仆為主,他們?yōu)殚_拓種植園付出了艱辛的勞動。隨后,越來越多的專業(yè)人才加入到了移民隊伍,諸如教師、醫(yī)生、會計、牧師、織工等等,這些人才的加入提升了殖民地整體文明水平,讓北美不再是文明的沙漠。

蘇格蘭移民不僅為北美提供了勞動力,也為這片新大陸提供了資本。18世紀,蘇格蘭精英商人在北美投入了巨資,無論是設立種植園,還是開設商店收購煙草,都離不開巨額資本的投入。以墾殖為例,要把殖民地的“生地”變?yōu)榭筛N的“熟地”,其中凝聚著勞動力成本和租金等。按照當時勞動力和土地的配比,一塊200英畝的土地需要200名左右的奴隸加上相應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在18世紀早期,殖民地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粗糙簡陋,最初的移民沒有犁等重型農(nóng)具,依靠的是鋤頭、鎬頭之類的工具。即便到了1730年,“許多黑奴冬天里赤身裸體,手中也沒有合適工具”。在種植園經(jīng)濟建立后,種植園主使用大量資本購買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工具,以提升生產(chǎn)效率。此外,在殖民地蘇格蘭商人開設的商店中,鼓勵當?shù)厝送ㄟ^賒購的方式購買商品。到了1775年北美獨立戰(zhàn)爭爆發(fā)前,僅格拉斯哥商人擁有的債權(quán)就超過50萬英鎊。這些巨額資本對于殖民地的發(fā)展起到了推動作用。

移民運動對于蘇格蘭本土也有著深遠的意義。中世紀起,法國就曾有一句民諺:“到處都是老鼠、虱子和蘇格蘭人?!笨梢姳M管偏居不列顛島一隅,但蘇格蘭并非人煙稀少。在特定時間段和地區(qū),人口增長還相當迅速。例如,1755至1799年,高地西部的一些郡,譬如諾斯和柯羅曼蒂郡、因弗內(nèi)斯郡和阿蓋爾郡的人口增長率為29%,而西部群島的人口以每年5%以上的比率遞增。與之相對應的是,在18世紀,蘇格蘭自然災害和經(jīng)濟危機頻發(fā),尤其是1771至1772年的“黑色冬天”,嚴酷的寒冬伴隨著牲畜瘟疫,導致蘇格蘭高地的大饑荒。一方面是人口增長、地租提高,另一方面則是自然災害接踵而至。可以說,如果沒有北美這個容身之所,將有更多蘇格蘭普通百姓無法熬過自然災害和經(jīng)濟危機的打擊,移民北美成為他們?yōu)榱松嫠龀龅钠D難選擇。

對于蘇格蘭移民運動而言,18世紀既非起點,也非終點。從19世紀開始,越來越多的蘇格蘭人走上祖輩的道路。1848年,一個叫安德魯·卡內(nèi)基的13歲蘇格蘭男孩來到紐約。數(shù)十年后,他贏得了“鋼鐵大王”和“美國慈善之父”的美譽。次年,一個叫約翰·繆爾的男孩從蘇格蘭移居北美。若干年后,他獲得了“國家公園之父”的頭銜。到了20世紀20年代,蘇格蘭移民運動達到巔峰。在短短十年內(nèi),超過36.3萬名蘇格蘭人前往美國和加拿大。在北美這個大熔爐中,蘇格蘭是分量極重的一塊礦石,他們與其他民族一起交融淬煉,鍛造成了今天的北美大陸。

參考文獻

1.[英]詹姆斯·費爾格里夫:《地理與世界霸權(quán)》,胡堅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英]克拉潘:《現(xiàn)代英國經(jīng)濟史》上卷·第一分冊,姚曾異譯,北京:商務印刷館,2014年版

3.[英]亞歷山大·布羅迪編:《劍橋指南:蘇格蘭啟蒙運動》,賈寧譯,杭州:浙江大學出版社,2010年版

4.李劍鳴:《美國通史 第一卷:美國的奠基時代1585-1777》,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5.[英]艾瑪·羅斯柴爾德:《帝國豪門:18世紀史》,巫語白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年版

6.張亞東:《重商帝國:1689-1783年的英帝國研究》,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4年版

7.[美]阿瑟·赫爾曼:《蘇格蘭 現(xiàn)代世界文明的起點》,啟蒙編譯所譯,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6年版

8.[美]丹尼爾·J·布爾斯廷:《美國人:殖民地歷程》,時殷弘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97年版

9.[英]伊安·莫蒂默:《漫步伊麗莎白的英格蘭》,成一農(nóng)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20年版

10.[英]尼爾·奧利弗:《BBC蘇格蘭史》,南京:譯林出版社,2020年版

11.[英]琳達·科利:《英國人 國家的形成:1707-1837年》,北京:商務印書館,2017年版

12.[英]羅伯特·休斯敦:《牛津通識課:蘇格蘭史》,張正萍譯,??冢汉D铣霭嫔?,2020年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