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為什么二戰(zhàn)前日本陸軍僅生產一輛坦克就放棄了?

由于戰(zhàn)爭在11月就宣告結束,法國陸軍最終取消了多達300輛的生產計劃,僅采購了10輛用于測試。1940年法蘭西戰(zhàn)役開始后,這批20年前的“恐龍”被臨時、運往前線救急,但行至半途法國就已戰(zhàn)敗。

為什么二戰(zhàn)前日本陸軍僅生產一輛坦克就放棄了?

1940 年5 月30 日,北非戰(zhàn)場上,英國第1 皇家坦克團三名坦克乘員在Mk Ⅰ(A9)巡洋坦克上

1918年11月11日,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結束了。到這一天為止,交戰(zhàn)各國裝備的坦克總數已經超過5000輛。在巴黎附近的布洛涅—比揚古工廠,“駝背”的雷諾FT型依然在熱火朝天的量產當中,這種成熟的輕型坦克最終生產了4000輛以上,出口到25個國家。而在格拉斯哥的北不列顛機車公司,英國技術人員正在調試重達38噸、安裝有2門57毫米炮和一個巨大的回轉機槍塔的Mk Ⅷ,企圖把這種綽號叫“自由”的龐然大物作為標準化步兵坦克推銷給法國和美國。在富勒方案的啟發(fā)下,各國開始圍繞不同的戰(zhàn)術任務,并行不悖地發(fā)展兩種不同類型的戰(zhàn)車:重型坦克以實施中路突破、在敵軍塹壕中為步兵打開通道為預定任務,擁有重炮厚甲,行動遲緩;輕型坦克則負責自兩翼滲入敵軍縱深,速度較快,火力上通常只配備機槍。

但在1917—1918年戰(zhàn)事留下的記憶中,依然有一朵烏云飄蕩在這種新兵器上空——攻城錘一般的重型坦克在敵軍防線上造成突破后,未必總能和步兵協(xié)同前進;一旦防御方以縱深火力配合殘存的守備部隊實施夾擊,坦克將反過來陷入孤軍奮戰(zhàn),最終被分割消滅。即使炮塔的出現部分解決了射界問題,早期坦克炮塔的回旋和火炮俯仰速度也決定了它并非一種萬無一失的方案。完美主義的軍工專家們不禁陷入了沉思:如何才能繼續(xù)減少坦克推進過程中的火力盲區(qū),使其真正成為一種專注于突破的全能型機動火力平臺?

“陸上戰(zhàn)列艦”的先天基因,在這一階段再度影響到坦克設計師們的思路:既然19世紀末的戰(zhàn)列艦可以通過設置重量稍輕的二級炮塔來達成減少射擊盲區(qū)和增加單舷彈藥齊射量的目的,坦克為什么不能化用類似的設計,借助獨立的機槍塔來強化側面和后方的攻擊火力呢?1917年底,法國率先在2C型超重型坦克上設置了后部機槍塔。1925年,英國也制造出擁有5個炮塔的維克斯“獨立”號,成為隨后的一系列3炮塔巡洋坦克的概念來源。更令人嘆為觀止的是“多炮塔神教”在蘇聯的井噴式發(fā)展——由于這種進攻型武器與紅軍推崇的大縱深戰(zhàn)役理論高度吻合,蘇聯設計師們甫在英國接觸到多炮塔理念,立即將其全面移植到國產裝甲車輛上,形成了輕、中、重齊全的多炮塔坦克生產線。 

為什么二戰(zhàn)前日本陸軍僅生產一輛坦克就放棄了?

二戰(zhàn)期間,德軍正在檢查一輛俘獲的法國2C 型坦克

盡管從嚴格意義上說,只有安裝3個以上炮塔的戰(zhàn)車才能被稱為“多炮塔坦克”(Multi-turreted Tank),但雙炮塔的2C型依然被視為第一型血統(tǒng)純正的多炮塔坦克。它擁有兩項令人印象深刻的特征:車體高大、長寬比驚人,幾乎只能直線推進,專門用于掩護步兵突破塹壕;擁有獨立的旋回式機槍塔,后部射界優(yōu)良,相較此前的坦克具備更強的自衛(wèi)能力。而量產型2C的全重竟高達69噸之巨,相當于10輛FT-17!

地中海造船廠FCM“忠實”地將“陸上戰(zhàn)列艦”的理念應用到了2C型身上——該型車全長10.27米,高4.09米,裝甲厚13—45毫米,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龐然大物。內裝1門75毫米加農炮的主炮塔(可容納3人)頂部設有高聳的指揮塔,顯得異常醒目,尾部的機槍塔以及車身前方和左右兩側的防盾內各有1挺8毫米機槍。12對巨大的雙緣負重輪每6個一組安裝在彈簧板上,頂端離地面將近2米,12名乘員自車體兩側的艙門出入。

盡管FCM花了一年多時間來調試復雜的動力裝置,并安排了整整5人來負責駕駛和機械維護,2C型過于驚人的全重和高達3.48的長寬比還是嚴重限制了其機動性。它的最大時速只能達到15公里,有效航程150公里,轉向能力幾近于無,并且直到1918年初才造出第一輛樣車。由于戰(zhàn)爭在11月就宣告結束,法國陸軍最終取消了多達300輛的生產計劃,僅采購了10輛用于測試。1940年法蘭西戰(zhàn)役開始后,這批20年前的“恐龍”被臨時、運往前線救急,但行至半途法國就已戰(zhàn)敗,所有坦克皆被押運士兵炸毀。

英國同樣在1919年啟動了最初的多炮塔坦克項目論證,但由于戰(zhàn)爭已經結束,推進速度較慢。1924年,帝國總參謀部決定以官方資助的方式參與維克斯公司的重型五炮塔坦克項目,撥款4萬英鎊。“大威利”之父威爾遜再度出山,于1925年底推出了被稱為“獨立”號的A1E1型樣車。這輛34噸重的坦克是一件劃時代的產品:1臺370馬力的阿姆斯特朗—西德利V形12缸汽油機使戰(zhàn)車能達到32公里的時速,13—28毫米的裝甲足以抵擋機槍和小口徑火炮直射。1門47毫米速射炮安裝在車體前部帶指揮塔的圓柱形鑄造炮塔內,圍繞著主炮塔在四個方向各有一座活動機槍塔,每座內裝1挺7.7毫米機槍。全車成員8人。但復雜的機械結構造成的昂貴造價在“獨立”號上也暴露無遺,囊中羞澀的陸軍部在測試完整車后,最終未批準量產。

 

為什么二戰(zhàn)前日本陸軍僅生產一輛坦克就放棄了?

波蘭的維克斯6 噸雙炮塔輕型坦克

但“獨立”號的確為英國陸軍留下了一小筆遺產,那就是三炮塔布局的中型坦克。如果說“獨立”號猶如船堅炮利的陸上戰(zhàn)列艦,那么這些被限重為16噸的中型坦克就是輕便迅捷的巡洋艦:它們將從兩翼突入敵軍戰(zhàn)線后方,打擊其指揮機關和要害部門。事實上,這類戰(zhàn)車隨后的確被冠以“巡洋坦克”之名。第一款實用型巡洋坦克是維克斯公司1936年開發(fā)的A9,量產型稱為巡洋MkⅠ,到1941年為止制造了125輛。它的時速可達40公里,擁有1門40毫米主炮和2個前置機槍塔,二戰(zhàn)初期在北非面對反裝甲能力貧弱的意大利軍隊時表現尚可。

有意思的是,“獨立”號的橫空出世不僅影響到英國自身,還激起了北海對岸德國人的興趣。1931年,德國駐英使館搞到了“獨立”號的清晰照片和技術文件。以此為基礎,萊茵鋼鐵公司和克虜伯公司從1933年起為國防軍研制代號為Neubaufahrzeug(德語“新造車輛”)的多炮塔重型坦克,在1936年之前造出了5輛原型車。Neubaufahrzeug在主炮塔內并列安裝(萊茵鋼鐵的方案為上下重疊)有1門75毫米炮和1門37毫米炮,另外在車身右前方和左后方的對角線位置各設置了1個機槍塔。由于機械結構不甚可靠,兩型樣車都沒有量產。不過在1940年挪威戰(zhàn)役期間,德國人曾經把3輛外形威武的Neubaufahrzeug運到前線,作為威懾和宣傳之用。日本參考“獨立”號試制的三炮塔重型坦克九五式則因為速度太過緩慢,在生產了4輛之后被放棄:這也是“二戰(zhàn)”前日本陸軍唯一一種超過20噸的坦克。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