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臺東方衛(wèi)視中心和百視TV出品的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將立足于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的重大研究成果和最新發(fā)現(xiàn),向世人講述“多元一體”中華民族的形成和中華文明創(chuàng)生的故事。主創(chuàng)團隊更是邀請了一支堪稱“考古天團”的專家顧問團隊,這16位中國考古人向觀眾們推薦正在制作中的大型考古紀錄片《何以中國》。
這支“考古天團”包括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孫周勇,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方勤,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孫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鞏文,上海博物館館長褚曉波,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李新偉,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許宏,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席教授唐際根,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隊長何努,甘肅省四角坪遺址考古隊領隊侯宏偉,陜西省鎬京遺址考古隊領隊岳連建,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長、英德巖山寨遺址考古隊領隊劉鎖強,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孫國平,湖北省紀南城遺址考古隊領隊聞磊,北京市琉璃河遺址考古隊執(zhí)行領隊王晶等。
嚴文明 中國考古學泰斗
嚴文明 中國考古學泰斗
《何以中國》的文本我都看了,寫得很好,寫得很好。但是有個別的地方我修改了幾個字,你們可以參考。作為一個電視節(jié)目,電視節(jié)目應該注意兩條,電視本身是一個普及的東西,對吧?一般老百姓都可以看,所以是普及。但是普及的基礎上要有提高。它本身應該有相當?shù)奈幕?,不能迎合低級趣味,搞電視不能搞這種東西,在提高的基礎上指導普及。這個片子我看了一下內容,符合這個精神,所以我覺得做得很好。
孫周勇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孫周勇 陜西省考古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
《何以中國》這部紀錄片從中國舊新石器之交講起,一直講到了秦漢大一統(tǒng)帝國時期,跨越幾萬年的宏大敘事,又牢牢地依托中國一代代考古學家篳路藍縷、青燈黃卷的考古研究的成果。這樣有深度、有信度的作品,我覺得是第一部,我們也很期待。
《何以中國》的團隊我們也多次接觸,他們雖然不是學考古的,他們跑現(xiàn)場、做功課,深度地、深入地融入了考古學科的發(fā)展,把握了它的發(fā)展脈絡。他們這樣踏實、勤懇的工作方式為我們奉獻了一個高度凝練、宏大敘事的《何以中國》的系列紀錄片,去致敬我們的考古人,致敬我們偉大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我們很支持,陜西的考古人也期待你們的成果呈現(xiàn)給大家。
方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方勤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湖北省博物館館長
兩年前,習近平總書記就曾指出,考古工作是一項重要文化事業(yè),也是一項具有重大社會政治意義的工作,是展示和構建中華民族歷史、中華文明瑰寶的重要工作。
《何以中國》嘗試用豐富的當代視聽語言,建立一位真正的主人翁——中國,從中華文明探源中挖掘考古遺址和文物遺存蘊含的中國人文精神、價值理念、道德規(guī)范等,探索中華文明形成、發(fā)展、壯大的客觀規(guī)律和內生動力,用心去回答我們是誰,從何而來,將往何處去的終極問題。
孫波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孫波 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長
東方衛(wèi)視《何以中國》節(jié)目組是一個非常優(yōu)秀的團隊,在我所接觸的用考古講古代史,特別是早期中國歷史的節(jié)目中,他們是非常突出的。這個團隊非常專業(yè)、敬業(yè),具有極強的責任心,飽含熱情,叫人感佩。
我很期望《何以中國》這個節(jié)目能夠順利地完成,給社會、給大家呈現(xiàn)一個不一樣的、不同以往的早期中國形成和初步發(fā)展的一個過程,也能讓整個社會、廣大的受眾能有一個更深的體會。
鞏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
鞏文 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中國考古博物館館長
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中華民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為人類文明做出了重要貢獻??脊殴ぷ髡呔褪乾F(xiàn)代社會派往遠古的使者,去喚醒沉睡在大地上的古老文明。20世紀20年代,中國現(xiàn)代考古學誕生。100年來,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以來,一代又一代的考古人篳路藍縷、櫛風沐雨,建立起了健全的考古工作體系,實證了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1萬年的文化史,5000多年的文明史。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考古和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黨的十八大以來,總書記多次就文物考古工作作出重要批示指示,考古工作者也是倍感振奮。
《何以中國》劇組輾轉幾千公里,歷時幾百天,以高度敬業(yè)的職業(yè)精神,精益求精的技藝,和考古人一道努力詮釋我們文化自信的歷史根源。我也熱切期待在新聞工作者和考古人的共同努力下,向國際社會講好中華文明故事,讓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的中國形象再次驚艷世界。
褚曉波 上海博物館館長
褚曉波 上海博物館館長
我從一開始就是《何以中國》紀錄片堅定的支持者和積極的參與者。作為考古專業(yè)出身的我,被紀錄片團隊的專業(yè)、敬業(yè)和執(zhí)著所感動,以往的考古題材紀錄片更多的是聚焦某個重大發(fā)現(xiàn)或者某個區(qū)域、某個文化,而《何以中國》則是從中華文明起源的高度,以學術為支撐,通過大投入、大制作、大融合,全方位解碼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年的文明史。
我覺得我們今天的時代需要這樣一份文化答卷,我們的考古人的成果需要經嚴肅、深邃的思考,用更開闊的時空來展現(xiàn)宏大而又必然的歷史之路。從多元一體到多元一統(tǒng),考古視角給我們呈現(xiàn)出清晰的中國道路和中國方案。我相信《何以中國》將成為一部重要的紀錄片作品!
李新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李新偉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研究室主任
距今一萬多年前,現(xiàn)代人已經遍布世界各地,但是其中只有很少一部分人開始制作陶器,培育馴化農作物,開始了農業(yè)革命的進程,其實也是開啟了一個文明化的進程。距今五千年左右的時候,其中更少的一部分人,開始了創(chuàng)建自己偉大的文明,而這樣的文明和一個大一統(tǒng)的治理體系完美結合,創(chuàng)建文明型的國家,綿延五千多年,依然蓬勃發(fā)展如同少年,就只有我們中國,只有我們的中華文明。
作為一個長期研究中華文明起源的考古人,很多人會問我,在這個研究中最深的感觸是什么,是不是有重大發(fā)現(xiàn)的驚喜。驚喜肯定有,但其實更多的是感動,我經常說的是一種感動。讓我感動的有像石峁那個巍峨的石城,也有像良渚那樣精美的玉器。但有時候,讓我感動的就是一對夫妻的墓葬,或者是一個陶片上留下的一枚指紋。
《何以中國》的制作組就特別想把這樣的感動傳達給觀眾,因為我們的文明的形成,有波瀾壯闊,有金戈鐵馬,也有那樣的溫柔婉約,也有脈脈的親情,我們希望把這樣的情感傳遞給觀眾,能夠撥動觀眾的心弦,在那種如聞韶樂,如沐春風的感覺中,去感受我們的文明,我們的國家初創(chuàng)時候的燦爛。
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許宏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
編導團隊充分吸納了學界最新的研究成果,博采眾長、融會貫通,詳實而不乏生動。而全片采用倒敘的手法,構思精巧,顯現(xiàn)了編導者創(chuàng)新的勇氣和匠心。從最終效果看,他們的敘述是成功的。
這個中國誕生的故事,從“皓月凌空”、邁向一體化的秦漢帝國開始講起,再到封邦建國成就“天下國家”的周王朝,到以二里頭為先導的中原青銅王朝大幕的開啟,由“月明星稀”的王國時代,又上溯到了“滿天星斗”、邦國林立的古國時代,再溯源至東亞大陸各地異彩紛呈的新石器時代定居農耕文化。就這樣,以黃河和長江這東亞大兩河流域為中心,從多元到一體的文明史演化脈絡被清晰地勾勒出來。
這部片子致力于解答“何以中國”這個具有重要意義的終極之問,形式上雅俗共賞,是將考古學術成果轉化為公眾文化食糧的一部極好的作品,相信它會受到包括學界和公眾在內的各類觀眾的首肯。
唐際根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席教授
唐際根 南方科技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席教授
我是唐際根,在考古圈我算是從事田野工作時間比較長,和媒體打交道也比較多的一個。我覺得《何以中國》這臺節(jié)目值得高度期待。為什么?有這么幾個理由。
第一,選題好,我們中國之所以是中國,它是歷史塑造的,我們一定要把這個規(guī)律告訴大家。
第二,它尊重材料,就是如果說你一臺節(jié)目你沒有真實的材料,沒有有代表性的材料,你是無法表達你的內涵的?!逗我灾袊穼а輬F隊在材料這個方面挖掘得很細,挖掘得很深。
第三,內容好。一個節(jié)目如果只是簡單地把材料羅列出來,那是沒有吸引力的。而《何以中國》它把材料拿出來,是挖掘材料背后的思想,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以它值得期待。
何努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山西隊隊長
每一位中國人都非常關心今日的中國是怎么走來的,為什么叫中國。半個多世紀的中國考古工作,尤其是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和“考古中國”項目實施以來的考古成果,為回答中國是怎么來的,為何成為中國,提供了堅實的多學科考古研究基礎。
《何以中國》全面、系統(tǒng)、生動地展示了這一系列研究成果。我相信全體中國人,包括海內外的中國人,全都會翹首以盼這部精心制作的《何以中國》系列專題大片。
侯宏偉 甘肅省四角坪遺址考古隊領隊
中國文明是多種文化因素匯集而成的,具有可持續(xù)性發(fā)展的一種文明?!逗我灾袊肪褪菍⒅袊猿蔀橹袊脑?,通過紀錄片的形式,以展示中國的考古成果,來揭示中國文明的形成、發(fā)展、壯大的這么一個歷程?!逗我灾袊肥冀K是站在天下、國家的角度來看待中華文明。
岳連建 陜西省鎬京遺址考古隊領隊
東方衛(wèi)視推出的《何以中國》大型考古題材紀錄片,用影像來解讀考古寫史,探源中華文明,使公眾能夠直觀認識中華文明的源遠流長和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不斷增強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節(jié)目組在拍攝鎬京遺址新發(fā)現(xiàn)的西周14號大型建筑基址過程中,冒著酷暑辛勤工作,體現(xiàn)出嚴謹認真、精益求精的敬業(yè)精神,以及調度有序、集體協(xié)作的團隊精神,令人欽佩,讓我們共同期待《何以中國》紀錄片早日播出!
劉鎖強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先秦考古研究所所長
英德巖山寨遺址考古隊領隊
我現(xiàn)在站的地方是英德巖山寨遺址,巖山寨遺址也曾參與了《何以中國》大型紀錄片的拍攝。《何以中國》拍攝團隊,他們跋涉數(shù)千公里,穿越上萬年,他們用心打磨腳本,用文物說話,從蒙昧的遠古時代到煌煌秦漢帝國,他們用最新的考古成果向我們述說中國早期歷史,我相信這是一部空前的大制作,期待《何以中國》。
孫國平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史前考古室主任
井頭山遺址考古隊領隊
眾所周知,一個沒有歷史、不懂歷史的民族,注定是難以發(fā)展和強盛的。我們中華民族的先輩們很早就已領悟“鑒古知今”、“以史為鑒”的生存理念。習總書記在兩年前中央政治局的一次專題學習中,空前突出了考古工作在復興中華傳統(tǒng)文化、增強中華民族的歷史自覺和文化自信中的重大政治意義。
值此之際,東方衛(wèi)視《何以中國》攝制組,扛起再現(xiàn)宏闊歷史的重任,深入半個世紀以來發(fā)現(xiàn)和發(fā)掘的著名考古遺址,如河姆渡、兵馬俑、良渚、石峁、井頭山、三星堆……等,以獨特的人文視角、科學的環(huán)境背景、高超的拍攝技藝,精到細膩的考古場景和文物畫面,向您全程式展現(xiàn)“中國”孕育、誕生、發(fā)展、壯大和復興的國家史詩,讓大家感悟和領略完整的中國、清晰的中國、可愛的中國和可信的中國,以及古老的中國正在煥發(fā)的磅礴氣勢和活力。
聞磊 湖北省紀南城遺址考古隊領隊
整部片子主題鮮明、立意高遠,在考古中去尋找歷史,以考古資料來展現(xiàn)出超越“上下五千年”的波瀾壯闊的文明形成歷程。
這部片子的制作團隊專業(yè)性很強,他們不僅充分了解每項發(fā)現(xiàn)、每個遺址的重要價值和內涵,還深入了解中國考古學的相關理論,力求通過紀實的鏡頭和通俗的語言來使廣大觀眾了解遠古先民創(chuàng)造的燦爛文化,并吸收歷史遺產給予的深厚滋養(yǎng)。
我相信這部片子的播出,將借給大眾一雙考古的眼睛,使得大家可以在延伸的歷史軸線中去發(fā)現(xiàn)中華文明的源流,傳唱文物故事、傳承文明之火。同時,這部片子的厚重也可以為整個中華民族提供更深層次的歷史支撐,十分值得期待!
王晶 北京市琉璃河遺址考古隊執(zhí)行領隊
通過錄制過程中的接觸,能夠感受到《何以中國》的拍攝團隊不僅在視聽語言的表達上技術非常過硬,而且對中國考古學的研究現(xiàn)狀其實也了解很深,所以非常期待《何以中國》的播出,能夠以一種更加鮮活的方式和專業(yè)的視角,然后更加生動地展現(xiàn)出、講述出考古學所發(fā)現(xiàn)的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