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語為何混雜漢字?韓劇中為何出現(xiàn)漢文書簡?漢文是一種超越時空的書寫,我們該怎樣理解漢字文化圈背后的復雜多元。
最近,新經(jīng)典文化出版了一本在日韓籍學者金文京的著作《漢文與東亞世界》,值此書出版之際,巖波書店前總編輯馬場公彥、清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劉曉峰、社科院文學所研究員吳光興、清華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所教授宋念申,就這本新書共同進行了分享。
分享會現(xiàn)場
復雜的東亞漢字文化圈
《漢文與東亞世界》的作者金文京生于1952年,曾任日本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教授兼所長、日本中國學會理事長,研究中國古典戲曲、小說。近年來也關心東亞漢字文化圈交流史。其主要著作有《三國志演義的世界》、《三國志的世界》等,合編《邯鄲夢記校注》、《三國志演義古版匯集》。
金文京有著較為獨特的經(jīng)歷,他在日本出生、生活,卻堅持拿韓國護照,盡管因此帶來不便,他也堅持自己的韓國國籍,在學術上,他則專攻中國古典文學,他也喜歡張愛玲與金庸,曾將金庸小說譯為日文。
因此,在寫作《漢文與東亞世界》這本書時,金文京能夠從獨特的東亞全局視角出發(fā),試圖重新建立漢字文化圈的坐標體系。另外,由于金文京熟悉中文,《漢文與東亞世界》的中文版本也是由金文京本人親自由日語翻譯為中文,并針對中文讀者情況改寫、增補了學界最新成果。
進入到對“漢字”這個概念的探討,漢字是中國的文字,但是漢字不僅是中國的文字,還是整個中國文化的基礎。在很長一段時間里,中國曾經(jīng)是東亞唯一的文明光源。古代中國鄰近的國家、民族、地域,受到中國文化影響,借用漢字,讀漢字所寫的書,或者用漢字寫文章,這就叫“漢文”。
古代東亞,盡管語言不同,中國、日本列島、朝鮮半島、越南等國家和地區(qū)的商賈使節(jié),都可通過漢文“筆談”。
基于這樣的大背景,在《漢文與東亞世界》中,金文京著重講解了一個叫做“訓讀”的概念。訓讀就是用自己的語言來讀漢字的意思。例如“山”這個漢字,日本人念作“yama”,古代朝鮮人可能讀成“moe”。這就好比一個禁止吸煙的標志,中國人看到這個標志就把它讀作“禁止吸煙”,英美人則讀作“No Smoking”,大家都用自己的語言來解讀這個符號,這就是訓讀的原理。
金文京在視頻致辭中介紹:“古代交通不便,絕大多數(shù)的朝鮮半島、日本列島的人一輩子沒有機會到中國,對他們而言,要讀漢字寫的書,或者用漢字來寫文章,只知道它的字形、字義就行了,發(fā)音、字音就不一定要知道了,用自己的語言來讀也可以?!?/p>
這樣一來,同樣是漢字寫的書,比如《論語》,面對同樣的文本,日韓讀者的發(fā)音、讀法,都跟中國人不一樣。他們寫的漢文,也和中國人寫的漢文有所不同。由此發(fā)展出來的文化,甚至觀念都跟中國人有不小的區(qū)別。這就是很多中國人恐怕不太熟悉東亞漢字文化圈歷史的原因,而這個也是金文京書中所關切的問題。
“東亞知識共同體”
馬場公彥從日本教育界的情況談起:日本從初中的時候就開始教學漢文的課,日本稱為國語,這當中有兩個部分,一個是古文,即古典日文;還有一個是現(xiàn)代國語,古代國語和現(xiàn)代國語。古代國語中就包括古文和漢文,所以漢文這個學科中,學習和閱讀的經(jīng)典都是中國的,不是日本的。
“2010年前后日本教育界要減少漢文課,當時非常缺少能夠教學漢文的老師,而且日本逐漸換掉了閱讀漢文的所謂訓讀的文化傳統(tǒng)。隨著這種情況,日本的漢文學科有減少的趨勢。一方面當時東亞經(jīng)濟合作的氣氛還比較濃烈,但是另一方面日本又換掉亞洲之間溝通語言上的所謂訓讀的文化傳統(tǒng),所以值得注意?!瘪R場公彥介紹。
劉曉峰認為,中國人看一個漢字的時候音、形、義三者是統(tǒng)一的,但是流傳到東亞世界,發(fā)音這部分實際上就漂移了?!暗鋵嵾@種漂移古今都有,音韻學研究中,中古音和明清時不同,和現(xiàn)在也不一樣,古今聲音是變化的。而東亞世界在之后也漸漸形成了一套用另一種語音讀法來理解和閱讀中國漢字的世界,《漢字與東亞世界》就告訴我們漢字走到了中國的國門之外,還有多大的世界。”
馬場公彥就日本的情況進行補充,他介紹,日本有自己的訓讀法,對一個漢字至少有三四種讀法。馬場公彥也認為,金文京提及的“東亞知識共同體”也值得思考,許多中國經(jīng)典的古典文獻,其實是東亞圈統(tǒng)一的文化財產(chǎn)。“另外,中國經(jīng)典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可以通過訓讀引進的文獻,比如《論語》、二十四史;還有一種是不可能通過訓讀來閱讀的,比如俗小說之類,包括《三國志演義》等等白話的文獻。一般日本知識分子閱讀的是儒學經(jīng)典和歷史的正史,不是野史??谡Z類的東西他們是不進行正統(tǒng)的學習的,所以他們譯介的所謂東亞共同文化就是儒學,這個文化只是一部分,但是容易被誤會為所有傳統(tǒng)的中國文化的精華?!?/p>
與談學者們提出,我們今天所說的世界和民族國家世界是一個邊界規(guī)定的世界,非常容易有一種文化的私有產(chǎn)權概念,比如我們常說某個節(jié)是我們的、某種文化是我們的。但實際上可能在古代沒有這個概念,它是共享的,可以共享發(fā)展出完全不同的自己的方式。
宋念申認為,在古代文化的交流中有一個突出的現(xiàn)象就是筆談,19世紀后期當現(xiàn)代外交進入到東亞世界的時候,大量的中日朝的官員和學者還是用筆談的方式來進行談判和交涉。中朝之間的條約仍然由漢字書寫,漢語文本是最主要的文本?!肮诺涞倪@樣一種共享的文化價值在19世紀以后開始逐漸受到?jīng)_擊并消退,因為日本的外交官在歐美學習到新的外交語言之后,跟李鴻章說談判要用英語。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民族國家的界限開始樹立在東亞本來共享的這個文化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