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上海師范大學人文學院世界史系、上海師范大學女性研究中心、《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編輯部主辦的“世界大變局視野下的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學術研討會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與報刊、出版社等媒體工作者相聚一堂,線上與現場參會人員達100余人,提交論文69篇。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教授、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郭小凌教授、上海市婦聯葛影敏副主席和上海三聯書店出版社總編輯黃韜出席開幕式并致辭。開幕式由上海師范大學世界史系教授、《婦女與性別史研究》主編裔昭印教授主持。
線下與會者合影
研討會上,與會學者懷抱強烈現實關懷,探尋歷史上身處大變局下的女性處境及其發(fā)揮的作用。上海師范大學教授李丹和復旦大學博士生王昭從不同角度考察了五四新文化浪潮對近代中國女性的影響。前者聚焦左聯女作家的成長,后者揭示婦女解放話語落地的艱難。中山大學特聘副研究員柯佳昕比較了抗戰(zhàn)時期淪陷區(qū)與國統(tǒng)區(qū)婦女期刊對母親戰(zhàn)爭角色的塑造與利用。作者認為,無論是淪陷區(qū),還是國統(tǒng)區(qū)的婦女刊物,母親與主婦都被賦予戰(zhàn)爭責任,作為后方生育與支持生產的重要物質角色與精神形象。天津科技大學講師李敏和上海師范大學博士生張如意都關注抗戰(zhàn)時期的“慰安婦”問題。前者探討戰(zhàn)后日本兵作家筆下的“慰安婦”形象,提出日本兵筆下多重的“慰安婦”形象表達了日軍的狡辯,也體現出他們對侵略戰(zhàn)爭事實的選擇性遺忘、美化和篡改。后者考察了日軍在湘北實施的“慰安婦”制度。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王晶玉分析了19世紀上半葉美國早期工業(yè)化發(fā)展進程中洛厄爾女工形象的重塑及其意義。安徽師范大學博士生姚敏俠以蕪湖市為例提出,在1950-1953年全國開展的貫徹婚姻法運動中,女性積極主動地推動了自身的解放。貴州民族大學副教授高照晶、中國人民大學博士生王旭嬌關注美國進步時期的女性改革者,前者闡釋了簡·亞當斯的“新和平理念”,后者探究了莉蓮·瓦爾德保護兒童的一系列措施。清華大學博士生仇振武分析了19世紀晚期英國社會改革家瑪麗·卡彭特在推動教管學校興起中所作的貢獻。
理論創(chuàng)新是推動國內婦女與性別史研究推陳出新的重要基礎。天津師范大學教授杜芳琴梳理了20世紀八九十年代歐美女性主義三大理論從平等向正義的轉型過程。廣西師范大學講師林漫考察了美國“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的理論與史學問題。華東師范大學碩士生陳思蓓梳理了亞歷山德拉·米哈伊耶夫娜·柯倫泰的兩性觀念及在中國的傳播過程。除了引介國外女性主義理論,與會學者還十分重視這些理論思想的本土化與實際運用。山西師范大學教授暢引婷以杜芳琴的“華夏族父權制研究”為例,闡述了中國婦女理論的本土建構及其意義。她指出,父權制是在一定的歷史文化基礎上被建構起來的,隨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結構的變化而不斷改變。世界婦女運動的興起、女性主體意識的全面提升,為改造父權制提供內在根據和精神資源,同時也奠定物質基礎。常熟理工學院副教授程新賢探索了在思想政治理論課“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課程教學中引入社會性別理論的方式與思路。
在歷史的發(fā)展進程中,女性不僅是政治參與的主體,還是國家治理的對象。上海師范大學教授程郁探討了宋代皇宮內女性的聯系網,強調宮內女性之間的關系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同較低層次的宮女結為姊妹同盟,在政治上彼此互助;二是較年長的貴婦培養(yǎng)年輕女孩,后者更多來自底層,往往被稱作“養(yǎng)女”;三是各層級女官、宮女等與貴婦構成立體的多層關系。陜西師范大學教授焦杰等考辨北魏京兆王元愉寵妾楊奧妃生前卒后身份的轉變,展示了封建社會婦女的“第二性”特征。貴州大學副教授李勇等從女性主義視角出發(fā)重新評價了武則天的功績與局限。鄭州航空工業(yè)管理學院副教授鄭明月以地方志為基礎,探析了清代貴州地區(qū)婦幼慈善事業(yè)的特點。作者指出,隨著清代國家權力不斷地深入貴州各地,慈善事業(yè)也不斷在貴州各地展開,其長期存續(xù)與發(fā)展揭示了清代國家權力在貴州地方的深入與穩(wěn)固。上海社會科學院助理研究員曹曉華以中國近代兩份女性刊物為例,分析從晚清到民國時期,面向女性的“衛(wèi)生”科普如何塑造女性的社會和家庭角色,進而轉化成為一種“治理”技術。復旦大學碩士生白一諾分析了法國大革命期間斯塔爾夫人為王后所作的辯護詞,揭示雅各賓派和革命共和主義在女性問題上的疑難。
與會學者關注到知識與教育,這是女性參與公共生活的重要前提。陜西師范大學博士生胡博文分析了正史《列女傳》中知識對于女性功用的嬗變及其意義。上海理工大學副教授宋青紅等聚焦廣東女子中學教育,討論國民政府男女分校政策的影響。復旦大學碩士生顧荻飛以上海婦女補習學校的改造歷程為例,探討新中國成立初期城市改造的復雜性。天津職業(yè)技術師范大學講師姜玉杰以19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密歇根大學為例,剖析了美國高校女學生的學院生活。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生王冰分析了古典時期雅典的讀寫教育,并對雅典女孩的教育予以關注。
與會學者還就不同時空的婚姻家庭,以及相關制度、法律、觀念的變遷,各抒己見。蘇州大學教授鐵愛花考察了宋代家法的傳播及其對女性的規(guī)范。她認為,宋代家法的傳播及其對女性的規(guī)范,是宋人維護家庭與社會秩序的有效途徑,為國家禮法向民間社會滲透提供重要渠道。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菁探討了明清時期江南地區(qū)的節(jié)烈現象。上海師范大學副研究館員石曉玲以清代兩部士人為母親所作的年譜為例,揭示女性進入這一特殊文類并為主流文化接受的背景。復旦大學博士生孫仁朋重新審視了古典時期雅典嫁妝的“擔?!眱群耙饬x。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倪滕達追溯了古代羅馬帝國元首塞維魯發(fā)布的一項“敕答”,由此考察羅馬帝國女性有限的墮胎自由。作者指出,塞維魯用權力的方式剝奪了女性墮胎的合法性,意在明確女性的社會職責,強化女性的社會性別。安徽師范大學副教授陳悅揭示了拜占庭帝國中期“婚姻法”的三個特點:政治性、目的性和開創(chuàng)性。
總體而言,本次學術研討會呈現了國內婦女與性別史研究在內容、視角和方法上的進展:
第一,研究內容廣泛。近年來,國內婦女與性別史領域的發(fā)展趨勢從純粹的婦女史研究,逐漸轉變?yōu)閶D女與性別史研究。與會學者不僅關注中外歷史上的各類女性群體、女性地位,還探究男性氣概的形成。山東大學教授王向賢深入探討先秦儒家父職的意涵及其對當代親親重構的作用,作者指出,就以家為方法的當下思潮而言,儒家父慈既可提供較為具體且新穎的分析視角,也可為儒家之家接榫于現代平等尋求儒家的內部資源。香港理工大學講師何宇軒分析了清代士人家訓中有關男性對家中女性成員的管理觀念,由此揭示古代男性氣概的塑造過程。復旦大學博士生楊凡以荷馬史詩中的“英雄”為中心,分析了早期希臘男性氣質的話語建構。天津師范大學副教授喬玉紅解析了明清“假女”案,認為明清“假女”案中的三方主體,無論是通奸女性還是犯罪男性,又或是審判者,都面臨自身獨有的艱難選擇,這由傳統(tǒng)性別制度、律法條令、社會道德等諸多因素共同造成。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生喬炎梳理了西方男性史研究發(fā)展的歷程。
第二,研究視角新穎。參會論文不僅涉及精英女性的歷史,更致力于呈現普通女性的經歷,展現不同女性群體在地域、階級、文化程度等多方面的差異,真正將“交叉性理論”運用到具體的史學實踐中。華東師范大學講師蘇圣捷考察中世紀的女性修道,指出在中世紀的修道生活中,女性逐漸取得更多的自主權。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生周美玲聚焦城鎮(zhèn)釀酒女,探討中世紀晚期英格蘭女性的社會經濟地位。復旦大學碩士生雷博云關注19世紀下半葉至20世紀上半葉被誘騙至美國為妓的中國婦女,評判了晚清政府對販賣中國婦女出洋為妓的管控措施。上海師范大學碩士生崔彬瑤聚焦近代上海揚幫妓女,考察這一群體在上海的處境及地位。
第三,研究方法多樣。與會專家豐富的研究充分顯示婦女與性別史領域正在發(fā)生“文化轉向”。這一領域從社會史出發(fā),逐漸與文化史結合,不斷從文學、人類學等學科借鑒概念、理論和方法。上海師范大學教授裔昭印關注女性身體問題,探究了古希臘人的女性污染觀念與凈化儀式。她指出,在古希臘男性精英看來,女性由于其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原因,以及她們與生育、死亡的生理現象的密切關系,成為具有污染性或者最容易被污染的對象。她還提到,古希臘男性精英對待女性污染的態(tài)度表達了他們對女性身體、心理特征、道德品格的認識。華東師范大學講師王燕討論了1920-1937年間,城市節(jié)日儀式如何塑造和傳播婦女“勞動”。她強調,儀式打造婦女“勞動”的方式有二:其一,通過積極納入女工、農婦等群體,共產黨和國共合作時期的國民黨主導的這兩個紀念日向大眾塑造了什么是婦女的“勞動”;其二,在不同的政治環(huán)境下,通過沉默、明確排斥等排除方式,將“勞動婦女”區(qū)隔于“職業(yè)婦女”“家庭婦女”等。陜西師范大學教授郭海文等以清人編撰的類書《奩史》為史料基礎,分別探尋了與女性生活密切相關的香料、樂器、節(jié)日習俗等方面內容。華中科技大學碩士生吳可結合唐朝當時的倫理背景,分析井上靖小說《楊貴妃傳》前中后三個時期的楊貴妃形象。
此外,與會學者不斷突破創(chuàng)新,開拓了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史料范圍。除了文本材料外,學者們還使用了包括墓志銘、圖像、畫像石、手工藝品等在內的實物材料。中山大學教授林英考察了一件金高足杯的器型和圖像。中國政法大學碩士生孫依陽以新中國第一位電影女導演王蘋的影視作品為例,考察政治社會環(huán)境變革與女性主義意識表達之間的相互作用。陜西師范大學碩士生韓雅倩借助畫像石、壁畫等,介紹漢代孝女復仇的行為。
本次研討會為國內中國史與世界史學者搭建起溝通的橋梁,為婦女與性別史領域的學者,尤其是青年學人,提供了交流的平臺,促進婦女與性別史研究進一步深入發(fā)展。裔昭印教授在會議總結中提出以下幾點建議:以全球視野探究世界婦女與性別關系發(fā)展的歷程和研究狀況,發(fā)出中國學者的聲音,在理論與方法上有所創(chuàng)新;注意研究中外歷史上不同國家、民族、地區(qū)、階級女性之間的共性與差異;進一步開展跨學科研究,豐富婦女與性別史研究的內容,更多關注男性氣質、兩性身體、日常生活和危機中的性別關系等問題;在加強婦女與性別史資料建設的基礎上,努力擴大史料的來源;婦女與性別史研究者要有強烈的現實關懷,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與和諧的性別關系貢獻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