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王錢俶納土歸宋,兩浙之地延續(xù)了江南經濟社會的繁榮富庶,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越國地方政權兼顧儒釋道,維護國家統(tǒng)一,注重發(fā)展海外貿易,治國方略為宋代士大夫傳承和發(fā)揚光大。
浙江省博物館日前推出“天下己任——宋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展覽遴選浙江省內30余家文博機構及青州市博物館的300多件(組)珍藏,突出浙江宋代考古新發(fā)現和市縣館藏宋代精品,講述宋代士大夫的從政理念和風雅意境,展現士大夫的精神世界。
《周禮·考工記序》記載:“坐而論道,謂之王公;作而行之,謂之士大夫?!弊鳛橹袊糯咳伺c官僚的統(tǒng)稱,“士大夫”階層發(fā)端于東周,形成于漢唐,成熟于宋明時期。唐宋之際的社會變革,崇尚文治的執(zhí)政理念,科舉任官的制度構架,隨著宋代文官政治的高度發(fā)達,士大夫政治形態(tài)趨于完備,士大夫階層走上歷史舞臺。身兼文化、政治雙重主體身份的士大夫,成為宋代的政治精英和社會中堅,他們懷抱理想,治國理民,著書立說,言傳身教,“以天下為己任”“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北宋太平興國三年(978),吳越國王錢俶納土歸宋,兩浙之地延續(xù)了江南經濟社會的繁榮富庶,為南宋定都杭州奠定了堅實基礎。吳越國地方政權兼顧儒釋道,維護國家統(tǒng)一,注重發(fā)展海外貿易,治國方略為宋代士大夫傳承和發(fā)揚光大,錢氏吳越文化實為宋韻文化的源頭和先聲。
此次展覽分別從“崇禮尊教”“義利并重”“經世行道”“雅意修身”“光耀古今”五個單元,講述宋代士大夫的從政理念和風雅意境,展現士大夫的精神世界,弘揚底蘊深厚的宋韻思想、文化和藝術。
第一單元 崇禮尊教
面對唐末五代以來綱常倫理崩壞,宋朝建立之初便推崇以古禮治國,仁宗之后更是期望“復古為三代”,通過制禮作樂,重構社會秩序,并在大力弘揚、復興儒學的同時,加大對佛教道教的扶持。隨著科舉制度的完備和各類教育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宋代士人群體的數量快速增長,并逐漸形成一個重要的社會階層,成為宋代社會的政治主體和文化主體,促進了以新儒學為中心的文化繁榮。在儒家學者中,倡導儒佛道三教融會貫通的士人比比皆是,他們當中的許多人,常常以儒者身份出入佛道之間。
本單元由“追跡三代之禮”“崇尚斯文,垂世教人”“釋、道二門,有助世教”等三部分組成,展示宋代士大夫以禮樂文明教化世人,重建人倫綱常和社會倫理秩序,并在當時恢復禮制、重整倫常和復興儒學的環(huán)境中,致力于構建一種以儒家倫理為核心、援佛道入儒的新儒學,并展示儒釋道三教同設并行對宋代士大夫人格特征以及處世心態(tài)和行為方式產生的重大影響。
宋大晟應鐘 臨海市博物館藏
南宋晚期到元代銅貫耳壺 余姚市文物保護管理所藏
南宋州學爵 武義縣博物館藏
第二單元 義利并重
中國古代社會“君子喻于義,小人喻于利”的價值觀念長期盛行,隨著宋代社會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坊市合一的出現和城市經濟的繁榮以及各種帶有商品化色彩的服務業(yè)、消費業(yè)和娛樂業(yè)的發(fā)展,士林風氣發(fā)生了明顯的變化,即從君子“謀道不謀食”憂道不憂貧”的主流文化意識形態(tài)中,衍生出對世俗人生的關注和體驗。士商關系開始相互融通和滲透,兩者之間的聯系日漸加強并且相互轉化,呈現出不同于前代的時代特色,為傳統(tǒng)社會注入了新的異質因素。
本單元由“抑本厚末,非正論也”和“蒼官影里三洲路,漲海聲中萬國商”兩部分組成,展示在宋代重商的氛圍中,士大夫的價值觀受到了一定影響,并展示隨著各國商人來華貿易,當時部分士大夫也加入海外貿易行列,或就當時“錢荒”問題提出了應對主張,宋朝政府據此節(jié)制金銀銅錢貨幣外流,絲綢、瓷器和漆器成了官方海外貿易中的出口大宗。
南宋“湖州石十郎真煉銅無比照子”心形鏡 浙江省博物館藏
南宋“陳二郎”十兩金鋌 浙江省博物館藏
北宋伊斯蘭玻璃瓶 浙江省博物館藏
第三單元 經世行道
宋代立國后采取“崇文抑武” 的治國方略,不僅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而且重用文士,與士大夫共治天下?!耙晕闹莆洹钡淖孀诩曳āⅰ芭c士大夫治天下”對文官的禮遇、完備的科舉制度,推動了宋代文官制度的高度發(fā)展。宋代文官政治發(fā)達,形成了官、職、差遣的設官分職制度,章服、勛爵、俸祿等酬勞制度,選任、考核、升遷、監(jiān)督等官員管理制度,為官僚制度的高效運轉奠定了基礎。
本單元由“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沉謀潛運,正國安人”“文房四士獨相依”等三部分組成,展示宋代士大夫以天下安危為己任,積極參政議政,為政實踐中表現出對現實政治社會的極大關注熱情和強烈的務實有為,尤其采取的荒政舉措,很大程度上消弭了形成全國民變的可能性,奏響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時代最強音,并展示在“以文為業(yè)、以硯為田”的讀書生涯中,文房不僅是宋代士大夫追求仕途的起點,更是他們尋找自我歸途和相伴一生的重要物品。
明代范仲淹畫像 青州市博物館藏
北宋定窯龍紋“尚藥局”銘白瓷盒 浙江省博物館藏
北宋越窯青釉三足蟾蜍硯滴 慈溪市博物館藏
第四單元 雅意修身
宋代士大夫的社會地位很高,擁有相對優(yōu)越的生存和發(fā)展空間,他們往往將自我人格修養(yǎng)和完善,看成人生的最高目標,加之禪宗“任運自然”思想的影響,因而無論是被重用還是被貶黜,都能保持比較寧靜的心態(tài)。這種追求事功又不執(zhí)著于事功的心態(tài),使宋代士大夫群體形成了高雅、脫俗的生活方式,其審美觀念引領社會風尚。宋代的市井文化也籠罩在古雅平淡、清秀含蓄的氛圍中,從而形成了上層高雅文化與下層平民文化交融的特點。
本單元由“眉宇之間見風雅,藍天煙霧生球琳”和“萬物靜觀皆自得,四時佳興與人同”兩部分組成,展示宋代士大夫在讀書治學、琴棋書畫以及飲酒、烹茶、焚香和賞花等日常趣事上,體現出風雅高致的審美情趣,并展示受理學思想影響和士大夫藝術以及市民文化興起,金銀飾物更加呈現出清秀和細膩的風貌,瓷器也逐漸成為宴飲、家飾和書房的固定器用,玉器逐漸商品化,加之崇古之風盛行,古玉和仿古玉大量出現。
南宋龍紋杯盤一副 東陽市博物館藏
南宋銀鎏金云龍紋箸瓶 東陽市博物館藏
南宋咸淳十年(1274)“金娃娃” 衢州市博物館藏
第五單元 光耀古今
經過唐中葉社會生產關系劇烈變動,以及唐末、五代幾十年的政治大動蕩,魏晉興起的士族門閥政治,至宋代徹底衰落。宋代統(tǒng)治者積極扶持儒學,倡導尊孔注經和儒學教育,并改革和完善科舉制度,以科舉作為選官主要途徑。大批士人由士而仕,成為封建國家依賴的主體對象,中國歷史上典型的士大夫政治形態(tài)最終得以確立,在政治建設、制度構架上獨領風騷,物質文明和人文精神方面成就突出,常為后世稱道,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
本單元主要梳理從宋代到近現代,歷朝歷代皇家、文人以及社會主流對宋代歷史的描述和評價。諸如《唐狄梁公碑》拓本等部分跨越唐、宋、元、明、清等多個朝代的實物,成為反映士大夫精神傳承的重要載體。
清代《唐狄梁公碑》拓本(局部)浙江省博物館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