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評

評《不安之街:財富的焦慮》:書寫富人的實驗

《不安之街:財富的焦慮》,[美]瑞秋謝爾曼著,黃炎寧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2022年5月版,69.80元

《不安之街:財富的焦慮》,[美]瑞秋·謝爾曼著,黃炎寧譯,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薄荷實驗,2022年5月版,69.80元


電影《商海通牒》(Margin Call)講述的是華爾街一家金融銀行逃過金融危機的驚險前夜,電影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威爾一年賺兩百五十萬美元,當同事問起他是怎么花的,他開始算:

稅收拿走一半,這樣,就剩一百二十五萬了。

房貸得還個三十萬。

又給父母十五萬拿去花。

“這多少了?”他問同事。

“八十萬?”同事說。

“沒錯,八十萬?!彼f。

十五萬買車。

七萬五千花在吃上。

大概五萬買衣服。

然后四十萬存起來,以防萬一。

“明智?!蓖驴滟澋?。

“嗯,看起來金融風暴快來了?!彼f。

“還有十二萬五千呢?”同事問。

“我花了七萬六千五百二十美元在葷場子上,主要是嫖妓?!?/p>

兩個同事低頭笑起來。

“七萬六千五百二十?”一個同事抬頭想要確認。

“一開始我也很震驚,但后來我發(fā)現,可以用娛樂名義報銷一大部分?!?/p>

這個插曲讓富人的錢是怎么花的變得具體,或許如果不是在共度危機當中,這兩個職位較低的同事不大可能了解到管理他們的企業(yè)高層的收入水平和消費方式。不過這畢竟是電影,現實生活中的富人是怎樣一種生命體驗與存在方式呢?《不安之街》完成了這樣一項不太可能的研究,因為當富裕、十分富裕以具體的方式呈現出來的時候,它的研究難度遠遠超過社會學、人類學對貧窮、貧窮文化等經典議題。與之相對,從社會分層領域涌現的中產階層研究盡管在近二十多年收獲了矚目的研究成果,仍舊面臨對凌駕中產群體之上、讓其感受到相對剝削感的權貴或富豪等“塔尖人物”往往以大而化之的形象出現,口誅筆伐,而又總是難免隔靴搔癢。由于特權階級對自身隱私的極佳保護,真正的富人是看不見的,隱沒于大眾視野之外,于世俗社會留下若干流光溢彩和彩云易散。像是N年前我在西餐廳打工,在晚上快打樣時,一位食客總是準時出現,在半小時之內吃完一塊牛排。這種神秘感絲毫不影響大眾對精英人物的調侃,例如“給自己設一個小目標,先掙它一個億”,和馬云的合照等。大量的“真人秀”節(jié)目將鏡頭對準了富人、明星群體,展示他們的豪宅和奢華的日常消費,“一頓早餐五百塊”的段子迅速流傳開來,名人們令人咋舌的生活水準呈現在大眾面前,而且?guī)в袘騽⌒孕Ч?。在抽象和具象之間來回轉換,真實的富人群體是怎樣的?真正的富人生活是怎樣的?似乎也超過了人類學對中產階層開展田野調查的可能性的極限。

而比方法論更具挑戰(zhàn)性的是書寫問題,如何書寫富人群體?如果拋開“豪奢”“奢靡”等糜爛詞匯,也不打算采用“石崇斗富”這樣帶有強烈戲劇效果的敘事情節(jié),書寫富人在社會分層的民族志儲備中成為一個近似高原反應的缺氧狀態(tài)。當然并非如此貧瘠,也有將精英與底層連接起來的實驗之作,例如《流動之城》,努力追逐兩個世界的人不經意把手觸碰在一起的場合,連接他們的是性產業(yè)。作者對底層人物喧囂、動蕩生活貫之以活色生香的潑辣寫生,對上流社會那幫光鮮靚麗的男男女女的書寫則顯現出猶豫和凝澀。他們的面目表情一律“冷漠”,他們喝醉酒嘔吐的姿勢也特別,他們“向前看”的價值觀影響從紐約底層爬上來的職業(yè)妓女對江湖義氣的拋棄、拿到進入高級色情業(yè)的門票。他們出場,尤其是女人,其描寫是用穿衣、配飾的品牌(logo)堆砌起來的。這樣的寫作策略加劇了人們對上流社會的刻板印象,其原因是研究者看待研究對象并非“平視”。在遺憾之余,《不安之街》帶來的富人研究某種程度上開辟了書寫富人的實驗,作為研究者,來自特權階級的一員,克服了語言的猶豫和凝澀,也克服了修辭上的諷刺與蔑視,而這兩種傾向均是書寫富人容易陷入的情緒和情感暗示。這當然可以看作家庭出身帶來的免疫力,富人的生活方式已經內化為她的生活經驗,所以她能夠辨識訪談對象言及生活方式的某些術語,這些信號標注了不易察覺的階級鴻溝。不過正式開始研究仍舊困難重重,“滾雪球”的方法在尋找研究對象的過程中不甚適用,因為總是遭遇線索中斷,深描的方法也被放棄,因為出于隱私的考慮同樣不甚適用,為了避免訪談對象被提供線索的文化中間人認出,作者還要刻意替換某些細節(jié)。作者一再說明她的樣本選擇包含了多樣化背景,大致可以分為兩大群體:白手起家的富人和繼承遺產的富人。按照受訪人如何定位自我、是怎樣的富人等自我感知,作者將這兩大群體又劃分為“一心向上”和“心系下層”?!耙恍南蛏稀敝赶虻氖羌词股硖幇俜种坏男辛?,也還有比自己富裕的頂尖精英。作者發(fā)現一個相當無趣的說法:“自視中產”,如果不夠有信服力,最多是中上層?!靶南迪聦印敝傅氖钦J識到多元化階層的社會現實,總有沒有自己那么有錢的人,但“沒有自己有錢”是一個過于稀釋的說法,比如“住在拖車公園的人”。對于富人而言,即使心系下層,貧窮也是一個抽象的概念,因為他們的世界接觸不到窮人,他們讓自己的孩子想想“非洲貧窮兒童”,就知道自己生活多么富足。

瑞秋·謝爾曼(Rachel Sherman)采訪了來自四十二個家庭的五十名家長,這一人群的年收入從二十五萬到超過一千萬美元,資產在八萬到五千萬美元之間。達到家庭年收入二十五萬美元及以上的人群在紐約市的占比為百分之五。年收入二十五萬美元是什么概念,不久前發(fā)生的加州大學研究生和博士后大罷工提出的加薪訴求可以幫助做一個參考,爭取博士生底薪五萬四千美元,博士后底薪七萬美元,“紐約市家庭收入整體中位數是五萬兩千美元”,可以想見,四萬八千多名“學術打工人”還在為達到“總體中位數”的生存權利奮起斗爭,而“本研究樣本家庭的收入中位數約為六十二萬五千美元”,幾乎可以看作是百分之一到百分之五的人群樣本。按照她的說法,富人如何言說富有本身就是一個極具探索的事情。她發(fā)現,人們對于自己手握巨額財富有著難以掩藏的不安,對于未來財富一夜蒸發(fā)的風險有著坐臥不安的焦慮。這是大眾想象中的富人嗎?在談話彌漫的不安和焦慮中,人們如何在特權的理所應得感(entitlement)意識當中賦予邏輯的自洽,讓自己心安理得,不再被富有帶來的困擾內耗,這種邏輯自洽往往在日常生活的常態(tài)中又總是漏洞百出,經不起推敲,于是特權階級的意識就好像在一個得體地占有財富、恰當地使用財富的百般努力中變得合理化,就好像“我做全職太太也是盡職盡責,不亞于玩命工作”等自我言說,就好像“我反對私立學校,但經過百般掙扎我還是把孩子送到私立學?!边@樣理想與實踐的出入。有關特權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的否思與內化在思想的斗爭中發(fā)展出意識形態(tài)的辯證法雛形,實際上又是特權合理化的模糊地帶,“它折射出一個更宏大的觀念問題,即我們的社會認可怎樣的特權階級”(33頁),構成全書的話語分析核心。

由于全書采用的是訪談,這意味著有近一百個名字出現在各個章節(jié)中,讓閱讀的體驗變得支離破碎,猶如“臉盲”在一大堆符號中辨認一些連貫的首尾。而且作者特別喜歡“見下章”“前文第X章提及”“后文X章X部分還會展開”這樣的論述句式,常常激發(fā)我不盡的懊惱,好像是閱讀一份說明書,只有讀者自發(fā)地將中縫、騎縫、眉批等散落在各處的小字信息搜集匯總,才有可能把說明書搞懂。這恐怕是拋棄作者隨著江湖人物的流動而流動起來的方法——讓流動的人群帶著自己走,說不定在哪里又與其他人不期而遇,以及拋棄人類學者擅長的深描技法而串聯起來的民族志敘事,依靠言說和話語支撐文本在閱讀體驗上的折損。顯然這也正是作者追求的方法論的完整性。讓她找到樣本人群除了家庭年收入、總資產等統(tǒng)計數據的篩選,還有一條輔助線:聚焦那些正在裝修房屋的人,“因為這個問題兼具審美、家庭關系和經濟考慮等多個元素,而且也算是一個較為清晰的訪談出發(fā)點”(21頁)。通過收入、房產等資產調查(不能算是嚴格意義的調查,因為受訪人非常忌諱“富?!钡日f法,忌諱談錢)和裝修處境等多元因素,通過進入受訪人家里或在咖啡館,或邀請受訪人來自己家,結合訪談場景,大量信息已經讓讀者大致了解富人家庭的籠統(tǒng)“標配”:他們幾乎都來自精英院校。目前從事的行業(yè)包括金融、企業(yè)法、房產、廣告、學術、非營利組織、藝術,還有時尚行業(yè)。有十八人辭去工作,全職在家照看孩子。住在城郊別墅、市區(qū)寬敞的公寓房(往往把原來的兩三個單元打通)、曼哈頓聯排別墅、布魯克林褐石建筑,擁有在漢普頓和康涅狄格州的第二個家。家庭裝潢的私人定制程度如此之高,竭力透過裝修體現出他們的個人審美。有幾個人一次性付清了房款,或者只動用了很少的貸款。大約有三分之一的家庭擁有或者正打算購買第二套房產。他們的孩子大都在私立學校上學。女性擔負著照顧家庭事務的首要職責,其中包括負責裝修計劃,維護第二個家庭住所、照顧孩子等,作者將其稱為“生活方式的勞動”。所有受訪家庭都雇用清潔工,一些家庭還雇了奶媽、廚師和私人助理。所有的受訪者都聘用過“文化中間人”(cultural intermediaries)這一專業(yè)服務人員,例如理財顧問、建筑師、室內設計師、房產經紀人、私人廚師、個人助理等。“正是他們的工作才使得有錢的消費者能夠方便地做出選擇”(25頁)。由此,書寫富人的開端從這一系列具體化的財富擁有配置開始,而轉化為生活方式的可能性。

隱藏財富——不想“哇”的一聲

我以為場景描寫是該書在書寫富人方面取得的可貴收獲,常常是寥寥幾筆就將富裕的現實勾勒出來——對于大多數人而言往往“不近現實”。場景是受訪人開始言說之前的鋪墊與前奏,往往也是寥寥幾筆就帶過,例如“烏蘇拉的公寓位于上西區(qū),寬敞氣派的客廳俯瞰著哈德遜河”,“米蘭達和她的老公以及兩個孩子住在一棟五層樓的褐石建筑內。在把房子徹底翻新時,他們在家里裝了一部電梯”(42頁)?!拔液吐段髟L談的地點是她家寬敞的開放式廚房,與客廳及起居室相連,而他們的公寓由三套小公寓打通、合并而成”(251頁)。我以為場景描寫是書寫富人重要的寫實基礎,使普通讀者了解到富人的某些生活細節(jié)和消費習慣。他們有一套說服自己為什么非要如此奢侈的理由,這些理由打著孩子的名義,或者為了家人考慮建一個帶網球場的房子,更啼笑皆非的是宣稱“房子的墻面都是我刷的”。一個很矛盾的地方在于他們在裝潢方面豪擲六七十萬美元,在保留個體權利的私人領域、滲透個人品味方面不遺余力,但又在某些家裝環(huán)節(jié)上“摳門”,抗拒奢華帶給自己的幻象,美其名曰“讓自己吃些苦頭”,吻合自己反復定位的“雖沒有錢的煩惱,但日子過得照樣精打細算”。受訪人坦言,自己能夠按照自己想要的樣子裝修、并且能夠住上自己心儀的房子,這就是有錢?!坝绣X可以任性”有夸大的成分,放在“過日子”的角度指的是經濟基礎可以支持“有品味”的生活。盡管書中沒有具體描述,不過品味的彰顯離不了藝術品展示和絕版書收藏,尤其是藝術品關系到主人的鑒賞、學識和身份。然而更進一步,這種經濟資本與文化資本的統(tǒng)一形態(tài)在裝修工程竣工時也要留下一個不相稱的尾巴,不要顯得如此奢華,使朋友來家里做客時糾結不已,因為“我不想聽到那一聲‘哇’”。例如廚房放一個一般的灶臺,能做飯就行;在高檔家具中塞入一堆宜家和特力家居的東西,“因為這樣顯得很節(jié)約”。不會在天花板上鑲嵌金色的鍍層“炫富”,因為這筆投入不可能在賣掉公寓的時候回收。盡管有車載吸塵器的新車型號非常動心,但十萬美元的價格還是“算了吧”。房子煥然一新,但對于用了十年之久、夫妻倆都很討厭的沙發(fā)還是倔強地留著,為的是放在那里警告自己“不要放縱自我”。裝修最奢侈的決定是新家有兩套洗衣加烘干機。還有,雖然六十萬美元砸在裝修上,但不是豪宅,“沒有廊柱和蜿蜒的車道”。

不止家具家裝如此,這種“摳門”還延續(xù)到消費領域:在話語和符號層面,這些受訪者將自我描述為占據美國道德高地的中產階級(127頁)。不會去巴薩澤餐廳這樣的地方吃飯,自己開的是二手車,衣服都是Zara和H&M等經銷店買來的。每樣東西都貨比三家,比如一樣東西在Target和Costco的售價各是多少。為買一個八美元的墨西哥卷餅糾結。為頻繁打的內疚。只是借著生日才給自己買一件五百美元的皮衣或者一個心儀已久的兩千美元的包。這種“摳門”,這種“淘便宜貨”的滿足,這種為“奢侈一把”的心理掙扎,作者稱之為“謹慎消費”,它竭力與他們批判的“土豪”區(qū)分開來,也坦言如果失去了這樣的生活,照樣也可以過窮日子,不過受訪人能想到的是窮日子是吃吞拿魚罐頭。與“摳門”相對,他們特別看重消費體驗,這叫做“獎賞”,例如度假旅行去哪里、住什么酒店、“蜜月”旅行怎么安排,極盡奢華,極盡享受。俗話說“由奢入儉難”,他們真的能接受有一天突然發(fā)生的變故,靠著平時富貴榮華中注入的一點“摳門”習慣適應中產階級的普通生活嗎?還怎么獎賞自己住一千美元一個晚上的酒店呢?

書寫富人的得與失

相較于紐約第六大道的無家可歸者(《人行道王國》)與充斥暴力的黑人社區(qū)(《在逃》),《不安之街》是我讀得最為艱難的有關富人的民族志。一方面是話語分析占據了全書的中心,在敘事的連續(xù)性與寫實的飽滿度方面總是支離破碎;另一方面我意識到,這種閱讀困難來自我與作者所置身的富人世界存在遙不可及的天塹與鴻溝。我不能理解那種不安,為什么擁有巨額財富而坐立不安、焦慮難眠,這種焦慮和時刻擔心失業(yè)、房貸即將崩潰、為了孩子營養(yǎng)忍痛一個多月消費一百多塊水果的家庭所承受的煎熬一樣嗎?這種焦慮和凌晨四點聚集在密密麻麻的勞務市場、有活的時候吃三頓、沒活的時候吃一頓的不確定性一樣嗎?這種焦慮和女性選擇動輒上萬元的試管嬰兒技術、充滿挫折的求醫(yī)道路無法自拔的生育焦慮一樣嗎?這種為照顧他人與自己的差距而良心不安和“親不在而子欲養(yǎng)”的內疚與自責一樣嗎?反過來,出身特權階級的一員,也可以說自己剛好是幸運的,出生在一個百萬收入、千萬資產的家庭。由于孩子從小接觸的是由財富編織的上流社會,雖不至于“何不食肉糜”,貧窮對他們而言亦是抽象的,慈善對富人而言是“灑灑水”的象征性身份。為了一年一萬塊學費去工地干活的學生身上有自食其力的精神,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回饋社會、資助大學生完成學業(yè)又有何不可呢?正是階級出身和生活經驗的天然劣勢,這些不安與焦慮幾乎是矯情,刺激著我褊狹的神經,耗費二十多天陷入下筆有如受虐的空檔期。我甚至猜想在英國女王看來,該書所呈現的“富貴病”不過是萬里晴空掠過的一絲烏云,略顯造作,但的確得體的待人接物和禮儀教養(yǎng),是如此重要,如此重要,如此重要。也因此,合理享有特權的慣習就像刻在身體里的DNA需要遺傳下去。

如果說該書通過話語分析揭開了特權階級難以邏輯自洽的精神征候、需要找到讓自己享受奢侈生活的順理成章的道德依據與心理疏導,那么該書在書寫富人方面留下的一個遺憾是話語分析的瓶頸。它無法替代階級分析,回答觸及底層社會與上流社會真實聯系的問題,再分配制度是怎樣塑造不平等的階級社會的,財富是怎樣從百分之九十五的大眾手中流到百分之五的一小撮“金字塔”頂端的人群的。該書在富人寫作上是一個具有開辟性的嘗試,借助話語分析顯現了少許的富人世界的消費慣習與審美癖好;再進一步,書寫富人有無可能超出話語分析進入敘事本體呢?雖然匿名性給研究造成很大的困難,但以“財務自由”之身“平視”富人已經是罕見的寫作優(yōu)勢。敘事從裝修話頭切入,窺見在富人家庭當中,夫妻之間的“一地雞毛”和富人小孩養(yǎng)尊處優(yōu)卻又處處規(guī)避優(yōu)越感外溢的慣習養(yǎng)成,有無可能再進入離婚官司撕開的財產矛盾升級、伴侶出軌、夫妻信任破裂以及特權階級犯罪又操弄媒體欲蓋彌彰等等“暗黑”世界浮動的礁石呢?“做一個好的富人”是一種理想與現實交織的話語真實,人性的真實是在表述中完成呢,還是在觸及核心利益時的恐慌與暴怒等失態(tài)中暴露呢?

大衛(wèi)·格雷伯告訴人們,很大部分的辦公室工作已經現出原形,純粹是狗屁,包括書里提及的為富人服務的、從事私人訂制的形形色色“文化中間人”?!叭绻ぷ鞅谎杆偃ス菲ɑ?,但金融系統(tǒng)或更普遍的財富與權力結構沒有真正改變,我們很難想象這種情況不會再次發(fā)生”(大衛(wèi)·格雷伯,Arts Of The Working Class,2020,王磊譯)。富人破產的幾率微乎其微,他們還時刻不安與焦慮。瑞秋·謝爾曼說得好,在社會保障缺失的危機面前,“這些社會問題一方面制造了富人的危機感,但另一方面也恰恰源自他們的行為。那些在金融和相關產業(yè)工作的人一手制造出那個同樣讓他們焦慮的不穩(wěn)定的市場”(296頁)。

電影《在云端》(Up In The Air)講述的是專門為其他公司提供裁員服務的瑞恩的心路歷程變化。實習生娜塔麗找老員工談話,告知他裁員的決定。實習生明顯經驗不足,瑞恩在一旁看著,掌控大局。

“沒有了公司福利,我女兒哮喘發(fā)作時,我只能抱著她。因為我付不起醫(yī)藥費?!?/p>

老員工略顯痛苦地把頭撇到一邊。

實習生頓了頓,微笑地回應道:“研究表明適度受挫的孩子,在學術上會更有建樹?!?/p>

瑞恩扭頭看了一眼娜塔麗,而老員工眉頭緊鎖,用不可置信的眼光瞪著她。

“去你媽的吧。”

實習生不安地垂下眼。

“這才是我孩子的想法?!?/p>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