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唐代金銀器的社會作用:金銀崇拜和進奉之風

在中國,金銀的開采、冶煉和器物制造技藝經(jīng)歷了漫長而緩慢的發(fā)展歷程,到唐代才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準。

【編者按】

在中國,金銀的開采、冶煉和器物制造技藝經(jīng)歷了漫長而緩慢的發(fā)展歷程,到唐代才發(fā)展到相當高的水準。在國泰民安、財富聚集、相對自由的大唐帝國,奢靡享樂之風盛行,金銀器物便成了人們的追求。正是此刻,“絲綢之路”興盛暢通,中亞、西亞及地中海沿岸國家的金銀器物的大量傳入,猶如“萬事俱備”之后的“東風”一樣,為唐代金銀器的飛速發(fā)展帶來了契機。于是,如積累沉淀的巨大能量突然爆發(fā),唐代金銀器以從未有過的嶄新面貌出現(xiàn)在歷史舞臺上?!短拼疸y器研究》一書是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齊東方的專著,研究唐代及唐以前金銀器近500件,本文摘自該書第四章。


金銀器的社會作用應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金銀器的實用功能;二是由于金銀器的特殊價值產(chǎn)生的社會功能。金銀器之有別于其他如陶瓷等類器物,最重要的便是自身有很高的財富價值。用稀有而珍貴的金銀材料制成造型、紋樣精美的器物,其陳列觀賞功能已遠超出使用功能。另外,唐代金銀的貨幣職能已充分體現(xiàn)出來,金銀器物實際重量也象征著貨幣價值。金銀及其器物具有體積小、價值高的優(yōu)勢,成為廣泛運用于饋贈、供奉、賞賜、賦稅的最佳物品,作為對外交往、經(jīng)濟制度、政治斗爭的媒介物,直接參與社會生活甚至重大政治活動,這是任何其他質(zhì)料的器物無法取代的。唐代金銀制造業(yè)的繁榮與這種深刻的歷史背景關(guān)系極為密切。

“敬晦”葵花形銀盤


唐代皇室貴族對金銀器近乎狂熱的追求,并非僅僅因為昂貴的價值和華美的外觀,還在于人們的思想繼承和發(fā)展了漢代以來對金銀所持有的神秘觀念。最普通、最常見的是,認為使用金銀做成的器物對人體健康長壽有奇特功效。價值崇拜和命運向往的結(jié)合,使金銀器皿更為神圣化,其生產(chǎn)制造也隨之發(fā)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脊虐l(fā)現(xiàn)和收藏的唐代金銀器皿的數(shù)量,超過以前各代的總和,而且種類繁多,制作精美。

《太平御覽》珍寶部銀條載:“武德中,方術(shù)人師市奴合金銀并成,上(李淵)異之,以示侍臣。封德彝進曰:‘漢代方士及劉安等皆學術(shù),唯苦黃白不成,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睗h代方士們崇尚“金銀為食器可得不死”的理念,還反復進行煉丹的實踐,雖然多次失敗,并未使中國古代貴族灰心。到了唐代,金銀為食器可延年益壽的說法仍有極大的影響,于是求索、占有大量的金銀器皿,成為帝王及貴族們共同的心愿。唐初封德彝向高祖李淵進言使用金銀器的事情,想必在唐朝歷代都會發(fā)生。接近晚唐時也有類似的記錄,當時的名臣李德裕就曾直截了當?shù)貏裾f敬宗皇帝李湛:“臣又聞前代帝王,雖好方士,未有服其藥者。故《漢書》稱黃金可成,以為飲食器則益壽。又高宗朝劉道合、玄宗朝孫甑生,皆成黃金,二祖竟不敢服?!彪m然是以譏諷批判的角度指責時人對黃金的迷信,但也說明金銀為食器可益壽的觀念在有唐一代普遍流行,而李德裕本人在擔任浙西觀察使時,也被迫不遺余力地向皇室提供金銀器物。

咸陽纏枝紋金注壺


但金銀器皿并非人人都能使用?!短坡墒枳h》舍宅車服器物條載:“器物者,一品以下,食器不得用純金、純玉?!睂κ褂眉兘鹗称髯鞒雒鞔_的規(guī)定,不僅反映了高級貴族中以金為食器可益壽觀念的牢固,而且這種觀念還滲透到重要的社會生活之中,使用金銀器成為人們等級身份的標志。《唐會要》雜錄云:“神龍二年(706年)九月,儀制令諸一品已下,食器不得用渾金玉,六品已下,不得用渾銀?!钡牵脊虐l(fā)現(xiàn)沒能證明《唐律疏議》《唐會要》中規(guī)定的實施,許多金銀器皿,出土在一品官以下的墓葬及遺址中??梢娨越疸y器物為食器可益壽的觀念和等級的象征一旦深入人們的思想,反映到人們行為方式中,用法令制度規(guī)定加以限制實際上是難以做到的。

黃金、白銀被人類所利用后,很快超越了金屬自身的實用性,對社會生活發(fā)揮出特殊作用?;适液蜋?quán)貴們對金銀器物的喜好,為一些人通過進奉金銀物品而取得寵幸提供了機會。早在唐高宗、武則天時,就出現(xiàn)了地方官向皇帝進奉金銀器之事?!杜f唐書·李敬玄傳》載:“敬玄弟元素,亦有吏才,初為武德令。時懷州刺史李文暕將調(diào)率金銀,造常滿樽以獻。”進奉是地方賦稅之外的供獻,這種額外的財富進入的不是國庫,而是帝王的私囊。對此,唐代統(tǒng)治者并不避諱。天寶時“王鉷為戶口色役使,歲進錢百億萬緡,非租庸正額者,積百寶大盈庫,以供天子燕私”。大盈庫或稱內(nèi)庫,是皇室專有的收藏寶物之所。大盈庫的寶物并非限于金銀,但金銀可以濃縮龐大數(shù)量的各種物品的等量價值,十分昂貴,卻體積輕巧,故成為大盈庫的主要收藏。體積輕巧而價格昂貴的金銀器又有易于運送的優(yōu)點,試圖邀功取寵的地方大臣,把要進奉的財物折成金銀,甚至再做成精美的器物送到長安便成了最佳的選擇。

丁卯橋雙鸞紋海棠形銀盤


唐玄宗時期進奉之風開始興盛,并愈演愈烈,發(fā)展至安史之亂以后,每逢元旦、冬至、端午和皇帝生日,地方官都要供獻財物,號為“四節(jié)進奉”。還以“助軍”“賀禮”“助賞”等名義進奉財物。極盛之時,甚至有“月進”“日進”。五花八門的進奉,引起不少人的不滿和擔憂,德宗時期的詩人王建《送吳諫議上饒州》詩云:“養(yǎng)生自有年支藥,稅戶應停月進銀”,表明江西觀察使所轄之地的饒州,雖為著名產(chǎn)銀地區(qū),“月進銀”這種正稅外的特別供奉也成了當?shù)仡~外的負擔。

進奉物品的種類繁多,金銀為重要內(nèi)容,其形式先以金銀鋌出現(xiàn)。如崔焯進獻的“賀冬銀”鋌、崔慎由進獻的“端午進奉銀”鋌等等。但金銀鋌并不能用于陳列玩賞,宮廷權(quán)貴和地方官吏進奉的目的是邀寵,都希望自己所進奉的物品受到皇帝的喜愛,加深皇帝的印象。貪婪和邪惡也會刺激人們聰明才智的發(fā)揮,將金銀加工成精美器物,使之兼財富、實用和藝術(shù)為一體來取悅帝王是最好的辦法。因此,伴隨進奉金銀之風興起,金銀器物的制作也日趨發(fā)達?!杜f唐書·齊映傳》載:“映常以頃為相輔,無大過而罷,冀其復入用,乃掊斂貢奉,及大為金銀器以希旨。先是,銀瓶高者五尺余。李兼為江西觀察使,乃進六尺者。至是,因帝誕日端午,映為瓶高八尺者以獻?!饼R映官至宰相,后被貶為地方官,又重新得寵與其不斷進奉財物有關(guān)。他在皇帝誕日端午敬獻的高八尺的大銀瓶,超過以往任何人所進奉的。齊映在銀瓶制作上花費的心機,自然代表著許多官吏的內(nèi)心世界。競相攀比導致了器物越做越大,越制越精,越獻越多?!顿Y治通鑒》載大歷元年(公元766年)“冬十月乙未,上生日,諸道節(jié)度使獻金帛、器服、珍玩、駿馬為壽,共值緡錢二十四萬”。僅僅是一次生日,皇帝就獲得如此大量的禮品。

韓森寨蓮瓣紋折腹銀高足杯


中晚唐時,淮南道逐漸成為中央朝廷金銀器的供應地。唐代宗大歷時期,這里的金銀器就很多?!杜f唐書·田神功傳》載,因劉展反叛,鄧景山引神功助討,“至揚州,大掠百姓商人資產(chǎn),郡內(nèi)比屋發(fā)掘略遍,商胡波斯被殺者數(shù)千人?!髿v三年(公元768年)三月,朝京師,獻馬十匹,金銀器五十件,繒彩一萬匹”。毫無疑問,田神功所獻的金銀器取自揚州。9世紀中央朝廷的金銀器更依賴于淮南地區(qū),王播任淮南節(jié)度使期間,文獻中就留下他三次進奉的記錄。長慶四年(公元824年)“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進宣索銀妝奩二”。寶歷元年(公元825年)“又進銀榼(盒)二百枚,銀蓋椀(碗)一百枚,散椀(碗)二千枚”。太和元年(公元827年)淮南節(jié)度使王播入朝,“進大小銀碗三千四百枚”。大歷時田神功回京進獻的金銀器物數(shù)量并不多,而到王播時所獻數(shù)目則是驚人的,三次記錄的金銀器皿已達5900多件。說明時代越晚,進奉的金銀制品越多。

《新唐書·李絳傳》載:元和時“襄陽裴均違詔書,獻銀壺甕數(shù)百具,絳請歸之度支,示天下以信。帝可奏,仍赦均罪”?!秲愿敗份d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命中使劉承謙宣副度支,近有敕文,不盡(禁)進奉。其山南東道節(jié)度使裴筠(均)所進銀器六十事,共一千五百六兩,宜準數(shù)收管,送納左藏庫”。裴筠(均)是經(jīng)常獻物邀寵的地方官,終因獻大量銀器而免罪?!杜f唐書·韓弘傳》載: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誅李師道,收復河南二州,弘大懼?!M絹三十五萬匹、三萬匹、銀器二百七十件,三上章堅辭戎務(wù),愿留京師奉朝請”。韓弘為汴州刺史,用進奉金銀器、絹的方式,達到了離開邊塞回京任職的目的。

《唐代金銀器研究》,齊東方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12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