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博物館里,所有的一切都關乎玻璃

走入上海玻璃博物館所在的園區(qū),街道上可見的是用玻璃做的植物;進入展示館,則可以看到流光溢彩的玻璃藝術品和設計品;邊上,除了觀看玻璃吹制,還能親身體驗一把……

走入上海玻璃博物館所在的園區(qū),街道上可見的是用玻璃做的植物;進入展示館,則可以看到流光溢彩的玻璃藝術品和設計品;邊上,除了觀看玻璃吹制,還能親身體驗一把……

上海玻璃博物館位于寶山區(qū)長江西路685號,原址曾為上海玻璃儀器一廠,歷經文化藝術的注入后,曾經的工廠于2011年轉變?yōu)榱怂囆g園區(qū)。這里,公眾可以來探索關于玻璃的一切。

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表示,在“營造并共享博物館美學新生活”的理念下,場館一方面從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更新、分享玻璃的物質和精神形態(tài);另一方面,以玻璃為媒介,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并延伸自身乃至城市文脈、城市未來的各種可能。

近日,張琳在接受《澎湃新聞·藝術評論》采訪時,談及了玻璃博物館的改建、規(guī)劃,對于玻璃這一媒材的看法,以及這家非國有博物館又是如何維持自我造血機制的。

在前工業(yè)向后工業(yè)時代的轉型中,上海作為中國玻璃工業(yè)最為發(fā)達的地區(qū)之一,率先完成了對工業(yè)舊址的改造。位于上海寶山區(qū)長江西路685號上海玻璃儀器一廠,歷經文化藝術的注入,完成了在工業(yè)土壤上的再生,并于2011年轉變?yōu)榱松虾2AР┪镳^。

上海玻璃博物館


澎湃新聞了解到,上海玻璃博物館所在的園區(qū)地塊中,最早的建筑建于1958年。在場館改建時,在大量保留原有空間結構與細節(jié)的基礎上,結合玻璃藝術與建筑本身的特點,原來的玻璃儀器廠被賦予了藝術觀賞性、互動娛樂性與再生創(chuàng)造性。

隨著有序的擴建,上海玻璃博物館逐步建立了常設展覽空間,藝術家工作室、咖啡店、設計品商店以及DIY創(chuàng)意工坊等。2015年,該館為兒童量身打造了兒童玻璃博物館。同年,博物館主館在原有的建筑基礎上擴展改建了廊橋與水晶廳。2017年,出于增加園區(qū)展覽空間的需要,主館東側的原廠房建筑被改造成了設計新館。2019年,隨著新生的藝術廣場、藝術家工作室、戶外舞臺等設施及功能單體的建成開放,上海玻璃博物館園區(qū)的規(guī)模進一步擴大,形成了總建筑面積達20220平米的多元的文化場所。

玻璃儀器廠改建為玻璃博物館


上海玻璃博物館藝術廣場


除了場館的改造建設,上海玻璃博物館自開館以來為公眾呈現(xiàn)多場展覽:從國內外學院派玻璃藝術展覽,到古玻璃專題展覽,再到KEEP IT GLASSY系列展覽,以及將玻璃與當代藝術進行跨界共融的“退火”系列展覽……

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告訴記者,自己的一生一直和玻璃有緣。“我大學畢業(yè)后就在玻璃廠,后來做了與玻璃有關的進出口貿易,再之后做了玻璃博物館,也都與玻璃有關?!币舱驗橐恢迸c玻璃打交道,他也希望探索、并向人們展示玻璃的未來。

張琳將上海玻璃博物館稱作是一個生活方式類的文化園區(qū),在“營造并共享博物館美學新生活”的理念下,場館一方面從多層次、多角度地詮釋、更新、分享玻璃的物質和精神形態(tài);另一方面,以玻璃為媒介,探索、發(fā)現(xiàn)、創(chuàng)新并延伸自身乃至城市文脈、城市未來的各種可能。

近日,在接受澎湃新聞采訪時,張琳談及了玻璃博物館的改建、規(guī)劃,對于玻璃這一媒材的看法,以及這家非國有博物館又是如何維持自我造血機制的。

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


對話|上海玻璃博物館館長張琳

澎湃新聞:上海玻璃博物館是如何從玻璃儀器廠這一工業(yè)遺產轉型而來的?

張琳:原來這個地方是一個玻璃的產業(yè)鏈,很多工廠都存活在這附近。隨著城市化進程,一些工廠轉移到外地了。上海的玻璃工業(yè)在90年代初開始衰退。因高污染、高能耗,那時大量工廠關停并轉。我印象里這個工廠當初是破產的,后被上海輕工玻璃有限公司買下。那時輕工玻璃有限公司在做進出口貿易,而我也是在那個時候做與玻璃相關的進出口貿易。

玻璃儀器廠時期的舊照


玻璃儀器廠時期的舊照


2008年,我感覺進出口貿易比較難做,因為隨著人民幣升值,進出口貿易的利潤空間越來越小,所以我想如何去做土地的改造,能夠引進一些跟后工業(yè)時代人的生活方式,跟這個城市密切有關的一些內容、項目。我在想,是不是可以在這里做一個博物館,這樣既能夠把過去的一些記憶保存下來,又可以滿足現(xiàn)在像上海這種城市定位的需求。所以說,改造這個玻璃廠房的概念是在那個時期慢慢形成的。之后,我們做了很多的準備,并于2011年開館。到現(xiàn)在玻璃博物館已經有12年了。

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廳


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廳


上海玻璃博物館展廳


澎湃新聞:走在玻璃博物館所在園區(qū),可以看到保留的一部分吹制的工人。

張琳:他們是原住民,后來因為玻璃工業(yè)不景氣,這邊也就沒了生存空間。隨著玻璃博物館的建成,我們與地方政府溝通,認為可以保留一些工業(yè)遺存,讓大家來了解這個博物館的過去是做什么的。于是,2017年,我們把他們請回來了。我們在這里為他們提供了非常便宜的租金,讓他們能夠留在這樣一個原生態(tài)工廠,去做一些他們想做的玻璃制品。這對上海來說是一個保存記憶的事情。當然,他們生產的產品與我們博物館本身沒有關聯(lián)。

如今在上海玻璃博物館園區(qū)內的玻璃吹制工人


澎湃新聞:玻璃博物館既是一家場館,也是一所園區(qū)。而相較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博物館,這里是你稱為的“生活方式類”場館,提供著不同的體驗??煞裾勔徽勥@樣的場館的生存渠道是什么?

張琳:在這12年里,我們也在不斷思考,如何讓這個博物館能夠比較好的,可持續(xù)地生存下去?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一個博物館都要面臨如何生存的問題。大家有一個共識就是運營一家博物館是不容易的。博物館的背后,要么是政府,要么是大的財團,全世界都是這樣的模式。我們在做這個過程中,希望創(chuàng)造一個新的模式,總結下來是賦予一個文化項目一定的商業(yè)邏輯。所以,這12年做下來還算成功,哪怕是疫情三年,也非常好得生存下來了。玻璃博物館的生存渠道來自場館的收入,通過有產出來保證博物館收入的穩(wěn)定。目前這個館是完全可以做到自負盈虧的。

這里是一個生活方式類的博物館。當每個家庭來到這個博物館的過程中,我們會去尋找每一個可以讓消費者愿意付費的“點”,把這些“點”做成一個閉環(huán),這就是我們獨特的經營方式。

兒童玻璃博物館


一般常規(guī)的場館的收入是門票,例如,上海博物館現(xiàn)在的英國國家美術館珍藏展是收門票的,但要說盈利也是不易的,因為展覽成本高,博物館實際在做的是一種傳播,并非是依靠展覽門票獨立生存。如果離開財政預算等支持,那是無法生存的。但我們是生活類的博物館,不單是門票,館內還有很多可以消費的活動,這些消費活動可以產生一定的收入,來支撐運營的經濟基礎。如博物館內的餐飲,以及一些場地出租來創(chuàng)造營收。我們有很多收費的公教活動,比如帳篷夜、環(huán)球游等。雖然是付費的,但還是有非常多的家長愿意付錢,讓孩子來學習、參與,這也慢慢形成了一種營收。此外,玻璃博物館還有很多互動項目,如吹玻璃的課程,在節(jié)假日也是供不應求的。

在2022年,博物館對外開放不到200天的日子里,我們還是取得了較好的收益。這就如同剛才說的話題,我們創(chuàng)造的這種新模式,讓這個博物館可以自身地去生存下去。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公教項目,熱吹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公教項目,燈工演示


澎湃新聞:如今,玻璃博物館受公眾歡迎的是多樣的公教項目,包括吹制玻璃的體驗,針對兒童的多種游藝項目等,可否談談這些公教項目是如何開發(fā)并延續(xù)至今的。

張琳:一開始我們并沒有想這么多。我們的認知也是一步一步來的。剛開始,我們希望通過博物館來得到一些好的政策,允許我們蓋一些樓。但玻璃博物館所處的寶山相對偏遠,建造辦公大樓的意義不大,于是我們開始轉變方向。早期,我們將這個園區(qū)叫做“G+玻璃主題園”,那時的博物館只是很小的一部分。經過調整后,在6年前,我們將園區(qū)稱之為“上海玻璃博物館”,開始圍繞博物館這個概念來打造,并希望這個館能夠形成一套造血機制,于是逐漸形成了上述的多方的創(chuàng)收機制。

說到吹制玻璃的體驗課程的研發(fā),其實要回溯到我們剛開始與藝術家一起合作創(chuàng)造的品牌。我們要有一個文化商店的概念,售賣的并非是簡單的、傳統(tǒng)的玻璃制品。隨著品牌商店業(yè)務的擴大和收入的增加,逐步衍生出一些體驗項目:吹玻璃,體驗做玻璃珠,做玻璃杯等,這些都是年輕人喜歡的體驗。

熱力劇場


澎湃新聞:據(jù)說玻璃吹制類的體驗也是玻璃博物館獨有的。

張琳:對公眾開放的吹制玻璃只有我們這有。藝術家也是來我們這里創(chuàng)作的。因為窯爐需要一年365天每天24小時開著,成本很大,藝術家也是沒有這個條件的。當然,一些工廠有這樣的條件,但他們都是為做產品服務的,并不對公眾開放。

澎湃新聞:可否談一談玻璃博物館的館藏與展示?

張琳:在建館之初,我們有一筆資金去全世界收購許多玻璃產品、藝術作品,以及過去進出口貿易中的好的工藝品。之后,我們與一些當代藝術家合作,制作了許多觀賞性很強的藝術品。我們先收藏了一批中國藝術家的作品,隨后慢慢擴大到國際上的藝術家作品。在常設展中,也有一些古代的玻璃制品,這些都是借展的。因為我們是生活方式類的博物館,并不適合觸碰文物類收藏。

藝術家Lino Tagliapietra作品《恐龍》,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幻想建筑》,2011,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Kacper Hamilton和Ezgi Turksoy設計,《宣禮塔(MINARETS)》,2009,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澎湃新聞:玻璃博物館與藝術家合作來創(chuàng)作玻璃藝術品的想法是如何形成的?

張琳:這個項目是與上海大學的玻璃工作室合作的。我認為做玻璃博物館,不能將館做成一個非常傳統(tǒng)的,只做玻璃工藝品店場館。所以,我們在一開始就有和藝術家合作。

意大利工作室Gumdesign設計的創(chuàng)意紅酒杯系列,2011,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裏-外》,2013,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柔光桌 SOFT,2015,上海玻璃博物館藏


澎湃新聞:如今,玻璃博物館偏向于和當代藝術家合作,并舉辦了多場當代藝術展覽。您是如何看待將玻璃這一媒介引入到當代藝術中的?玻璃藝術品對于當下的意義又在哪?

張琳:過去,玻璃是一個純工業(yè)的產品,之后慢慢被賦予了文化的地位。中國臺灣地區(qū)的楊慧珊做的琉璃藝術對中國玻璃文化有非常大的貢獻。20年前,我在美國康寧玻璃博物館看到楊惠姍的作品非常激動,因為中國藝術家的作品能夠在海外的玻璃博物館展出是非常了不起的事。

但是,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玻璃的發(fā)展與年輕人喜歡的方向變得不一致了。20年間,世界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后工業(yè)時代慢慢變成了一個數(shù)字化的時代。所以,一個館如果不能夠向前走的話,那它就不會受歡迎,也不可能成為可持續(xù)生存。

上海玻璃博物館的“退火”項目


我認為玻璃是一個非常物質性的材料,它的物質性大家都非常熟悉,無論是工藝品,還是所謂的“藝術品”,其本質上說都是非常物質性的。對于一個博物館來講,應該追求的是一些精神層面的東西,或者引導大家去進行一些思考。所以,我們做了一個“退火”項目,這個項目的意義并不是在作品本身,而是讓玻璃這種材料能夠更好地跟當代藝術做一個對話和嫁接。

玻璃這種材料是可以跟任何藝術形式融合的。除了當代藝術,我們也在將玻璃與音樂融合。我們曾邀請過一個澳大利亞的樂隊來專門用玻璃演奏了一場音樂會,以此實現(xiàn)新的跨界,讓更多人有新的體驗。在今年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我們也將公布一個類似于元宇宙的想法:展示這種古老的材料怎么跟當下“無厘頭”的元宇宙產生關系,這將非常有趣。

退火項目,廖斐《連續(xù)的平面1m3》2016


退火項目,劉建華作品《碑》,2018年


過去的東西我們需要總結,但更重要的是面向未來。為什么去做當代藝術?為什么去做跨界?為什么要擴圈?為什么要為觀眾引入新的體驗?其實這是我們更看重博物館如何面向未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