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書畫的研究、鑒賞,離不開其作品本身。然而存世作品數(shù)量有限,且真?zhèn)坞s糅。因此,在書畫鑒定時,具有可靠性的書畫文獻為書畫研究提供了第一手的研究依據(jù)。這其中,稿鈔本因其私密、未經(jīng)刊刻、復本較少更顯珍貴。
《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日前由上海書畫出版社出版。該書首發(fā)式暨出版研討會4月20日在上海師范大學召開。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故宮博物院、上海圖書館等高校和文博單位的二十余位專家學者齊聚一堂,探討文獻對于美術史研究的價值。
《叢刊》首發(fā),或為美術史研究打開新局面
《叢刊》由知名美術史學者范景中教授、上海師范大學陸蓓容副研究員擔任主編,以最新的古籍普查成果為基礎,通過文獻寓目、版本梳理、解題撰寫等研究工作,以原貌影印的方式分輯陸續(xù)出版。
《陔華吟館書畫雜物目》書影
《丁丑暫假檢書畫記》書影
《叢刊》初編一函六冊,甄選十種書畫稿鈔文獻入編,囊括《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續(xù)入字畫》(清內府 鈔本)《書畫目錄》(曹文埴家藏目不署作者 鈔本)《書畫目錄》(曹振鏞家藏目 不署作者 鈔本)《陔華吟館書畫雜物目》(清 翁心存撰 鈔本)《丁丑暫假檢書畫記》(清翁同龢撰 稿本)《授研齋鑒藏錄》(清宋齊魏及后人撰 稿本)《觀瀾閣書畫題跋》(清金黼廷撰 稿本)《存素堂書目 詩龕藏書目錄續(xù)編 詩龕書畫錄》(清法式善撰 稿本)《讀畫記》(清沈銓撰 稿本)《清河書畫舫》(明張丑撰 鈔本)。
《授研齋鑒藏錄》書影
《詩龕書畫錄》書影
據(jù)介紹,《叢刊》具有以下幾大特色:選目所涉甚廣,涵蓋明清重要私人藏家及內府藏目,包括清朝重臣曹文埴、曹振鏞及翁心存、翁同龢,明清私人藏家、鑒賞家宋犖、法式善、金黼廷、沈銓、張丑等人的書畫目錄,反映明清時期書畫收藏面貌;精選的稀見鈔稿本,或為首次影印出版,或可補現(xiàn)有通行本的缺失,于書畫史、收藏史、社會史均有極高的文獻史料價值;原貌影印,保留文獻原有批校、題跋、印鑒等全部細節(jié)信息,充分展現(xiàn)稿鈔本文獻的歷史文物性和藝術代表性。
叢刊影印《清河書畫舫》 以國家圖書館藏清鈔十一卷本為底本
如張丑《清河書畫舫》即選擇中國國家圖書館藏的早期十一卷鈔本影印,以補全今日多見的后世十二卷本、十二卷補遺本的不足。
《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續(xù)入字畫》首頁
又如清內府鈔本《乾隆二十六至二十七年續(xù)入字畫》,今藏于中國國家圖書館,從前未有大規(guī)模流傳。其中著錄作品在主要清宮藏品目錄和今日公開的故宮博物院藏品目錄中都少見記載,《續(xù)入字畫》一類目錄,正可以補清內府藏品之缺。
《書畫目錄》(曹文埴家藏目)所記御賜書畫
如曹氏父子的家藏《書畫目錄》中有許多御賜之作,呈現(xiàn)了朝廷重臣的收藏面貌,體現(xiàn)出個人收藏的政治性。相比之下,翁氏父子書畫目錄中的近人之作尤多,是觀察晚清士大夫收藏和時代風氣的重要材料。
如清人沈銓的《讀畫記》反映了徽州地區(qū)的收藏趣味,清末金黼廷《觀瀾閣書畫題跋錄》體現(xiàn)了江南人士的收藏趣味,是為收藏的地域性因素。凡此種種,都構成歷史研究的重要史料。
作為《叢刊》主編之一,上海師范大學副研究員陸蓓容告訴澎湃新聞,之所以產(chǎn)生對書畫文獻稿鈔本的研究興趣,主要是因為在看書畫作品時產(chǎn)生的困惑,“那些畫史名作流傳到現(xiàn)在都很珍貴,我們今天在博物館、圖書館看到的都是名家名作,實際上中國的藝術傳統(tǒng)是跟文人、士大夫、官人密切相關,在這個傳統(tǒng)里有許多藝術史上不講的人物,他們對書畫也非常愛好,收藏很多書畫作品?!薄拔以诜毒爸欣蠋熤笇伦霾┦空撐臅r接觸到中國書畫稿鈔本,了解到書畫作品跟古人的精神生活關聯(lián)如此密切,它們不止是一件藝術品,同時也是一種財富,是這個家族可以拿來分家的物品。于是我意識到歷史的多重意義,想要了解這個往昔的世界?!?/p>
提及《叢刊》出版的意義,范景中對澎湃新聞表示,中國的文人歷來最為重視文章、詩歌,對于稿鈔本,特別是藝術類的稿鈔本,由于它們代表的是一種文人的閑情雅致,不屬于經(jīng)世治國層面的東西,歷來不受重視。同時它們被作為一種積累的財富深藏秘所,不為人所知悉,“由于這類文獻長期以來流散在個人私藏領域,保存在公藏機構的文獻也并未得到足夠重視。而今隨著對美術史領域的深入研究,業(yè)已出版的文獻已難以滿足當前研究需求,我們需要將眼光往更深廣的領域進行發(fā)掘?!?/p>
專家論道 加強藝術古籍文獻整理利用
近年來,古籍整理出版事業(yè)取得巨大成就,但藝術類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仍相對薄弱,與當前藝術史的學術研究現(xiàn)狀不相適應。
在今天舉辦的新書發(fā)布暨出版研討會上,來自復旦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美術學院、上海師范大學、故宮博物院、上海圖書館等高校和文博單位的二十余位相關研究領域的專家學者也對藝術古籍文獻的整理出版、藝術學科對古籍文獻資源的利用等展開討論。
《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首發(fā)式暨出版研討會現(xiàn)場
復旦大學教授吳格認為,《叢刊》的出版體現(xiàn)了古籍領域幾方面的成果,其一意味著稿鈔本在古籍文獻的整理出版中越來越受重視。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的古籍整理規(guī)劃會議上,當時還健在的顧廷龍等老一輩先生眼光非常長遠,他們提出除了常用、公認的重要典籍以外,在各地圖書館,包括圖書館以外的博物館、文管會、檔案館及其他藏書機構中,一些未曾有機會刊印出版的稿鈔本往往不受重視,長期受冷落,但這其中往往就有“寶貝”,他們呼吁各地古籍工作者、出版工作者要予以重視。其二,《叢刊》的出版也是專科文獻整理的新成果,對美術史的研究有著重要意義。
《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內頁
復旦大學教授陳正宏表示,藝術文獻越來越受重視,藝術史越來越向縱深研究發(fā)展,這是令人欣喜的事情。他回憶自己當年在做《沈周年譜》編撰時,文獻的獲取就非常吃力,曾到北圖去手抄文獻,還難以抄全。當時就在想,這個文獻要是能全部公開就好了。他同時提到,現(xiàn)今一些著名文獻,很多刻本的東西是不那么可靠的,這時候稿鈔本就顯得非常重要,是學術研究的重要一手材料。從這個意義上來看,這一系列叢書的出版對以后的學術研究價值將越來越顯示出來。
《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內頁
上海博物館研究員李維琨提到,這套《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是一套嶄新面目的美術史方面的案頭書。稿鈔本跟現(xiàn)有刊印本之間也存在差異。“叢刊中一些稿鈔本是過去我們所未知的,它們被發(fā)掘出來了,為美術史的思考和研究提供新的方向;而對于已經(jīng)存在刊印本的文獻而言,稿鈔本也是一種補充,這些新發(fā)掘的稿鈔本和已有的刊印本存在詳略、精粗、殘和全的異同。”
故宮博物院研究員翁連溪表示,其他領域的稿鈔本整理得比較充分,但是像書畫類的稿鈔本還是古籍整理的薄弱環(huán)節(jié),而且這些稿鈔本過去很多都是私藏的,對外也是秘而不宣的。通過《叢刊》選目如《乾隆二十六年至二十七年續(xù)入字畫》鈔本等,可以了解當時書畫的存藏情況,考證書畫的流傳經(jīng)過,研究當時的社會形態(tài)和宮廷藏畫等都非常有意義。
《中國書畫文獻稿鈔本叢刊》新書揭幕現(xiàn)場
上海圖書館研究員黃顯功表示,藝術文獻的出版一直是比較薄弱的環(huán)節(jié)。業(yè)界對古籍刻本的重視程度是比較高的,對藝術文獻這種專業(yè)文獻,過去很少出版。現(xiàn)在越來越認識到稿鈔本的出版對文獻的傳播、對學術的后期研究整理提供了很好的條件。黃顯功表示,上海圖書館近幾年也在不斷推進稿本的出版工作,也希望這類專業(yè)文獻能得到社會上專業(yè)人士的開發(fā)和利用。上海圖書館研究員梁穎表示,在古文獻的整理過程中,稿本,尤其是鈔本的整理難度是最大的,想要確定鈔本的文獻價值,細讀文本的工作是繞不過去的。
據(jù)悉,《叢刊》初編的編纂出版歷時五年,二編即將于今年年底出版。上海書畫出版社社長王立翔表示,今年上海書畫出版社將會啟動“中國藝術文獻集成”項目,是全門類的,涉及中國傳統(tǒng)藝術的多個門類、各個方向,此次出版的稿鈔本的叢刊項目將成為藝術文獻集成項目的分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