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倫特認為自己終于克服了阻止她作出正確判斷的情感羈絆。“艾希曼論戰(zhàn)”的很多方面都穿插著關于良好判斷力問題深刻的意見差異。在論戰(zhàn)的過程中,每一個話題都伴隨著情感負擔的幽靈。她感到只有用“人性法”,只有用新的法律和道德概念,才能公正而真實地對卷入國家教唆的犯罪或“行政性屠殺”的個體進行審判。
▌不受情感羈絆的政治學家
許多讀過她發(fā)表在《紐約客》上的五篇系列文章的讀者和更多間接聽說過這些文章的人都認為漢娜·阿倫特沒有靈魂,或者她缺少杰舍姆·肖勒姆說的“同情心”。他們認為,阿倫特對猶太人民的命運沒有任何情感牽連。
漢娜·阿倫特(Hannah Arendt,1906-1975),猶太裔美國政治學家,二十世紀政治思想史上備受矚目的人物。這位“硬心腸”的政治學家說,“我從未愛過任何民族,我只愛人”。
與之相對,阿倫特認為自己終于克服了阻止她作出正確判斷的情感羈絆。“艾希曼論戰(zhàn)”的很多方面都穿插著關于良好判斷力問題深刻的意見差異。但是它們集中在三點上:阿倫特描述的平庸的阿道夫·艾希曼;在長達三百頁的《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只有十頁針對歐洲猶太人事務局和他們在納粹“最后解決”中扮演角色的評論;還有她在書的第一章和最后一章對審判行為和由此帶來的法律問題的評論以及對審判所服務的政治目的的討論。
《艾希曼在耶路撒冷》封面
在論戰(zhàn)的過程中,每一個話題都伴隨著情感負擔的幽靈。與阿倫特描述的平庸的艾希曼相比照的是一些人對艾希曼的描述,正如《紐約時報》一篇極富煽動性的評論《良知未受污染的人》題目所彰顯的那樣。在公共論戰(zhàn)中,關于猶太人求死愿望的評論、猶太人無力反抗、犧牲者和劊子手負有同樣責任等觀點,自然都被認為是阿倫特關于猶太事務局行動的觀點。他們指責阿倫特反對以色列,反對猶太復國主義,是一個自我憎恨的猶太人,一個純粹法論者,阿倫特對審判的司法程序和國際法問題上的反思則是在康德式的道德家陪同下作出的。
阿道夫·艾希曼(Adolf Eichmann,1906-1962),納粹德國前高官,也是在清洗猶太人中執(zhí)行“最終解決方案”的主要負責者,被猶太人稱為“納粹劊子手”。圖為1961年于以色列受審時的艾希曼
▌從人性出發(fā)對個體進行審判
一旦幽靈已經出現(xiàn)在公共領域,任何討論阿倫特提出的這些話題的人幾乎都無法忽視這些問題或者將其解釋清楚。即使是那些不接受這種曲解的批評者——有很多這樣的批評者,盡管他們的言論經常自相矛盾——也很難在他們自己和這些斷言之間保持一定距離。每一種曲解都提出了自身存在的難題,并且,每一種曲解因為已經像所有的流言和謠傳一樣,圍繞著一個事件蔓延開來,而真正成了疑難問題。阿倫特的書也確實比她以往的任何一本書更讓人費解:書中的結論是駭人聽聞的,同時書中還有很多小的事實失真,經常采用譏諷的寫作風格和傲慢的口氣,并且一些最有爭論的章節(jié)特別地顯示出她的麻木不仁。參加論戰(zhàn)的一個人宣稱“阿倫特小姐并不是因為她說了什么而被攻擊,而是因為她是怎么說的”。這個觀察某種程度上是對的,但是實質問題絕不會是無庸置疑或沒有爭議的。
阿倫特作出的兩個最重要同時也是最有爭議的判斷非常簡單,但是,這兩個判斷都帶來了復雜的挑戰(zhàn)。她報告了艾希曼的故事,記下了他官僚政治的心智和他自負聲稱的“官話是我唯一的語言”,阿倫特判定他沒能力辨明是非。因此,她暗示,她確實同意耶路撒冷法庭作出的“有罪”判決,提出了關于像艾希曼所作出的這些行為的動機角色這個一般性的問題。
根據(jù)同名小說改編的電影《朗讀者》,講述一名德國少年在1950年代與一名中年女子漢娜·施密茨(Hannah Schmitz)的忘年戀故事。該少年后來成為一名律師,再度見到漢娜時,她由于在二戰(zhàn)后期擔任集中營警衛(wèi),成為一名因戰(zhàn)爭犯罪而受審的被告。漢娜的經歷讓人聯(lián)想到阿倫特提到的“惡的平庸”。
艾希曼有正當?shù)睦碛梢勒諊曳傻囊笕プ鍪?,他并不知道法律本身就是錯誤的。對現(xiàn)代法哲學和法律程序至關重要的“意圖”概念從來沒有與比國家法律更高的“人性法”充分結合。盡管阿倫特接受也贊同以色列的法律程序,但是,她感到只有用“人性法”,只有用新的法律和道德概念,才能公正而真實地對卷入國家教唆的犯罪或“行政性屠殺”的個體進行審判。
其次,阿倫特報告了納粹極權主義政體的道德腐化如何影響其他國家和社會,包括猶太犧牲者群體,并得出結論說這種腐化對過去和未來的一般性判斷會帶來不可預期的挑戰(zhàn)。她寫了關于過去的情況,但是她提出的是她所看到的當下存在的判斷力的危機。正如她向雅斯貝爾斯說的那樣:“在我們這個時代,實際上即使是善良和可敬的人都極端恐懼作出判斷。判斷的混亂可以與良好且淵博的智識同行,正如良好的判斷力可以在才智不怎么出眾的人中間找到一樣。”無力作出判斷以及拒絕作出判斷是她在《艾希曼在耶路撒冷》中闡述的主題。
《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第二版),伊麗莎白·揚-布魯爾著,陳偉、張新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出版
漢娜·阿倫特充分意識到,她提供的報告和她自己的判斷都將非常有爭議,她自己也會因為在一個蔓延著對作出判斷焦慮的時代作出判斷而被指責。在她為這本書的公共討論所做的一系列簡略的筆記中,她將自己的意識和自己研究的在過去和現(xiàn)在都存在的這種現(xiàn)象聯(lián)系了起來;她指出了自己缺少判斷焦慮的原因?!俺鲇谧约旱牧夹亩ぷ鳎夯蛘哒f是非常強烈的虔誠信仰——非常稀罕?;蛘撸鹤院溃踔潦前谅?。如果你在這樣的事情上自問:我要判斷的是誰?那你就已經迷失了?!?/p>
(本文摘選自《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第二版),伊麗莎白·揚-布魯爾著,陳偉、張新剛譯。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經出版社授權刊發(fā)。編輯:一行,標題、圖片均為編者所加,圖片源于網(wǎng)絡。)
作者簡介
【美】伊麗莎白·揚-布魯爾(Elisabeth Young-Bruehl,1946-2011),職業(yè)心理分析師,畢業(yè)于紐約社會研究學院。工作于費城的賓夕法尼亞研究所和哥倫比亞大學心理分析訓練和研究中心,擅長對人物內心的把握和描述。她是阿倫特的學生和朋友、最親密的人之一。著有《安娜·弗洛伊德傳》(1988)、《創(chuàng)造性人格》(1991)、《愛這個世界:漢娜·阿倫特傳》(1982,2004)、《阿倫特為什么重要》(2006)等。
譯者:
陳偉,政治學博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理論、西方政治思想、政治哲學,著有《阿倫特與政治的復歸》、《施米特與政治的邏輯》等。
張新剛,北京大學西方古典學中心助理教授。
出版社介紹
上海人民出版社創(chuàng)建于1951年,其前身是華東人民出版社,是國內主題出版的重點單位。作為全國知名的社科類綜合性出版機構,上海人民出版社在主題出版及哲學社會科學、中國政治、國際政治、歷史人文、近代文獻、經濟法律、文學讀物等方面編輯出版了一批具有重大影響力的圖書,在讀者中確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