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藝術是一個歷史的視覺圖像,也是一個人性的藝術表達。20世紀中國女藝術家群體的成就與貢獻,凝聚為多元文化時代下的女性藝術概貌,為中國女性藝術發(fā)展史留下光輝的一頁。
入選“廣東省美術館青年策展人扶持計劃”的展覽“何香凝與中國女子書畫會——20世紀前半期中國女性藝術運動圖景”以何香凝早期留日習藝至1930年代以畫為業(yè)的藝術歷程為個案研究的契點,進而將創(chuàng)設于上海的現(xiàn)代藝術社團“中國女子書畫會”作為觀察對象,以及同時期致力于探索中西藝術融合的女畫家群體為延展,共同呈現(xiàn)20世紀前半期中國女性藝術運動的圖景。
本文為展覽策展人、何香凝美術館典藏研究部副主任房樺,對20世紀上半葉女性藝術家藝術創(chuàng)作和實踐的梳理。
展覽現(xiàn)場
20世紀以來隨著女性主義運動的階段性發(fā)展,女性意識的高漲不僅在西方世界呈現(xiàn)出顯著的階段性衍變,在東方世界尤對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后的中國現(xiàn)代進程也產(chǎn)生了深遠的社會影響。
展覽以何香凝、馮文鳳、李秋君、陳小翠、周錬霞、顧飛、吳青霞、陸小曼、關紫蘭、方君璧、楊蔭芳、郁風的藝術探索歷程為主線,展現(xiàn)她們在中國藝術領域中的發(fā)展道路及其卓越成就,也揭示出女性藝術家在20世紀面對的主要問題以及回應這些問題的獨特方式。
展覽第一件作品,來自商承祚先生生前的收藏,何香凝作于1910年的《虎嘯圖》,也是現(xiàn)存最早的何香凝作品之一。20世紀早期中國女界領袖何香凝(1878-1972),當之無愧地被譽為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家和藝術家。她的人生經(jīng)歷了清末、民國、新中國一系列社會變革,政治生涯與人生際遇堪稱中國現(xiàn)代史的縮影。在民國畫壇上,何香凝是一個特色鮮明的藝術個體。她的繪畫不僅繼承了傳統(tǒng)的精髓,也涉及更為復雜的社會與藝術命題,其重要性遠邁前賢。其個案的獨特性可幫助我們認識20世紀前半期中國女性在角色轉(zhuǎn)型、女性書寫、藝業(yè)與職業(yè)之間的種種張力。
何香凝,《虎嘯圖》,1910年,深圳博物館藏
何香凝,藝術與救亡的結合
展覽從題目上明確提出“女性藝術運動”概念,將何香凝及其女性獨立思想所啟蒙的一代民國女畫家置于其中,以期察看20世紀前半期這一段史事。如何將何香凝放置于20世紀女性藝術的語境并從中提煉主題,是展覽首要考慮的問題。
清末,智識青年尋求中華民族的救亡圖存之路,喚醒了沉睡的中國女性。為獲得獨立自主的人格,求學、就職便是一條女性擺脫依從地位的獨立之路。就此,展覽隨即將何香凝1900年代赴日留學的學籍檔案及發(fā)表的第一篇文章一一陳列。學籍檔案上詳細記錄了何香凝的個人信息、家庭背景、通訊地址等資料,尤為重要的是,其“擔保人”和“學前履歷”一欄為我們窺探清末公費留學潮、海外藝術教育提供了重要線索。
《虎嘯圖》中廖恩燾(廖仲愷胞兄)款題:“弟婦香凝素習繪事,研究日本新派美術,略有心得?!贝藭r身為日本女子美術學校日本畫專業(yè)二年級學生的何香凝,其虎圖創(chuàng)作已深得這位清政府外交官員所賞識。廖氏還認為何香凝的山水畫“不及所繪猛獸饒有須眉氣”,故在弟婦準備返校之際,執(zhí)意將這件虎畫贈予京城知名收藏家許承堯,強調(diào)“余以霽老(即許承堯)鑒賞眼法較余尤高,因以奉贈”。廖氏款題交代了畫作的創(chuàng)作背景,又將其轉(zhuǎn)贈京城精英,既有舉薦之意,又提示出猛獸畫作為一個外來的新鮮藝術題材,已受國內(nèi)收藏界所鐘意。因此,何香凝留日期間創(chuàng)作的且流傳至今的《虎》《獅》《菊》《馬》等,均為留日時期贈禮畫的代表作。與《虎嘯圖》同一年創(chuàng)作,構圖、形態(tài)、技法極為相似的另一件虎圖,便在辛亥前年贈給了同盟會創(chuàng)始人黃興(字克強)。
早在1909年4月何香凝入讀女子美術學校之前,她已拜入東京名師田中賴璋門下。田中以山水畫聞名,猛獸畫更是他的拿手創(chuàng)作。1908年田中在東京開辦了名為“天然塾”的美術培訓學校,何香凝約此年以其為師。故“學前履歷”有此記錄:“明治四十年四月,本可以入日本女子大學校教育部,因生病于同年九月退校。明治四十一年一月,師從田中賴章氏,日本畫研究?!鼻迥┟癯跏兰彝迮越邮墁F(xiàn)代教育的修學方式,即為現(xiàn)代藝術教育與拜師學藝雙修。何香凝的留學生涯也大體如此。
展覽會場中的田中賴璋(左)
何香凝文論的撰述與繪畫創(chuàng)作的第一個高峰期始于1920年代中期,持續(xù)約十年。現(xiàn)作品遺存數(shù)量最大的也是出于這個時期,其藝術實踐和中國現(xiàn)代藝術史一系列課題密不可分。她的人生際遇更有助我們認識女性藝術在20世紀中期所經(jīng)歷的各種問題。何香凝于辛亥革命前后所作的獅、虎等,以及1930年代所作的《石頭城下賣梅花》《菊》等,彰顯民族氣節(jié)與革命志向,以歲寒題材為自詡的作品深入人心。她發(fā)表了若干呼吁女性自救與救國的文章,還有媒體對她日常工作與生活的追蹤,都是我們深入了解何香凝身為“社會活動家與藝術家于一身”的重要文獻。
何香凝《敬告我同胞姐妹》,《江蘇》1903年第4期。這是何香凝表達濟世思想的開山之作
檢閱民國報刊中有關何香凝的采訪、報道,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于畫家身份之外,何香凝大部分精力投放在中國婦女解放事業(yè)上,不遺余力發(fā)揮她內(nèi)在的力量。自1926年她以中央婦女部長的身份出席國民黨“二大”會議,提交《婦女運動報告》,同年發(fā)表《國民革命是女性唯一的生路》,直至1940年代末一系列呼吁女性自足于社會的文章顯示,何香凝主張女性要“立業(yè)”。何香凝對婦女的社會責任感不僅體現(xiàn)在她思想進化上,在藝術事業(yè)上也切身力行,為女性畫家群體打開了另一道空間。如1931年何香凝身處巴黎,驚聞“九一八事變”旋即回國,在上海籌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她在展覽宣言中指出:“興學尚可稍遲,而救國不容或后,因擬將寄存時賢墨寶,并香凝個人歷年所作畫件舉行展覽會,悉數(shù)變價出售,即以售得之款,為反日救傷工作費用。”
《國民革命是婦女唯一的生路》,《人民周刊》1926年
此后,何香凝借助上海、南京兩地婦運力量,多次組織籌辦書畫義賣,為前線輸送人力物力。對于藝術與救國的看法,何香凝直言:“本人不文不武,只是一畫家,無能力為前方將士慰勞,唯有多費手頭工夫,聊示慰勞,用資激勵前方將士,為國努力?!薄拔掖蟾琶磕曩u一次畫,賣來的錢一半是我自己用,一半留著給人種種的募捐?!?nbsp;
《何香凝主辦救濟國難書畫展覽會宣言》,《上海畫報》1931年
何香凝于學畫之初,即將藝術與救亡緊密結合。救亡圖存的思想一直作為她前半生行動的指南。1927年何香凝擔任國民黨婦女部長,竭力倡導男女平等、爭取女權,倡議女子自救與救國。至1937年抗戰(zhàn)爆發(fā)前夕,她倡議“救亡圖存,已是刻不容緩的事情。可是現(xiàn)在有許多姐妹,還在僅僅急急乎爭取女權……現(xiàn)在我們唯一要爭的乃是救亡權”,又言“全國同胞半數(shù)之婦女,關系于民族存亡之大,不亞于其他諸問題”。在政治生活與社會活動之外,何香凝作為中國早期婦女運動領袖,在爭取婦女權益、婦女解放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及其以畫家的藝術創(chuàng)作積極參與抗戰(zhàn)救國、公益慈善等活動,以個體行動力啟蒙了一個時代的女性藝術群體及其自發(fā)性。新中國成立后何香凝任全國美術家協(xié)會主席,獲得中國藝術領域的最高榮譽,她作為時代偉大女藝術家,具有新的高度和鮮明的特色。
何香凝《墨菊》,“中國女子書畫會二屆展覽會”,《中華》1935年
中國女子書畫會與女性創(chuàng)作
1932年書家俞逸芬撰《畫苑閨秀譚》,提出對當前上海藝界女畫家現(xiàn)象之觀察:“去歲何香凝夫人所辦之國難救濟畫展為尤盛。至女作家之負大名者,以吾所知,滬有吳杏芬、張紅薇、湯眉倩、謝月梅、陸小曼、顧青瑤、吳青霞、周紫宜諸女士,蘇有趙含應女士,皆有卓卓者?!眱赡旰?,中國女子書畫會在上海成立,舉辦了“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轟動一時。黃賓虹親往祝賀,并撰文贊其為“亙古未有之舉”?!秼D女月報》評論:“中國女子書畫會,是由一般愛好藝術的婦女們組織而成。聽說她們唯一的目的是研究書畫,預備將來替藝術界婦女界放一道異彩。”
1934年6月2日中國女子書畫會第一屆展覽會會場
民國以來,受到新思潮熏陶的女畫家,與男畫家同臺切磋技藝,一同為推動新美術運動的發(fā)展作出貢獻。20世紀前期,中國涌現(xiàn)了各類新式藝術學校和社團,其中不乏女性畫家團體或個人的身影,如1928年馮文鳳在香港創(chuàng)辦的女子書畫學校,1925年又創(chuàng)上海分校;1919年天馬會有吳杏芬、張紅薇、李秋君、唐蘊玉等人;1920年晨光藝術會有陸景蘭等研究西畫的女畫家;1924年白鵝繪畫研究所有何愛貞、何志貞等,以及1926年北京女子圖畫研究會,這些從事女性藝術教育或中西藝術研究的組織,促進了女性作為獨立個體進入畫壇。
在新文化運動的影響下,由馮文鳳、顧青瑤、陳小翠、顧飛等人倡議發(fā)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借助社團集體的力量爭取藝術上的獨立地位。畫會的成立標志著中國女畫家主體意識的整體覺醒。早期會員主要來自上海、江浙一帶,逐漸遍及全國,后期以廣東、北京為主。畫會整體的藝術水平和較嚴密的組織性,為當時其他地域及社團難以比擬。1934年至1947年期間,中國女子書畫會共舉辦了13次畫展,對藝術的發(fā)展和美育的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陳小翠、吳青霞,中國女子書畫祝捷展覽會選集,《環(huán)球》1945年
1934年舉辦的第一屆展覽會為滬上首創(chuàng)。楊雪瑤、丁筠碧、包瓊枝、周錬霞、馮文鳳、顧青瑤、周湘云、楊雪玖、唐冠玉、陳小翠、顧飛、金秋聲、虞澹涵、吳青霞十四位女畫家出席了開幕式?!抖Y拜六畫報》《中華》《婦女月報》等媒體對“中國女子書畫展覽會”開幕活動作了報道,刊登了作品及畫家肖像,稱其為“集海上名媛閨秀書畫之大成……為最近藝林稀有之盛事?!?/p>
1935年第二屆、1936年第三屆展覽會廣征全國女書畫家作品。何香凝、包瓊枝、席佩真等人均有作品參加。來自杭州、永嘉、蘇州、無錫、南京、天津、北京、廣州、香港、福州等地女會員作品多達五六百件,觀者不絕。1935年《中國女子書畫會第二屆特刊》輯錄的會員有93人,1937年《中國女子書畫會第四屆特刊》輯錄的會員增長到136人。至1941年會員已達200余人。
1934年6月2日中國女子書畫會第一屆展覽會開幕式
20世紀初期緣于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眾多移居上海的女性畫家集中出現(xiàn)。而中國女子書畫會的創(chuàng)設與發(fā)展,使該現(xiàn)象更具鮮明的社會學意義。展覽以若干歷史文獻與作品的比對組合,查探民國女畫家的藝業(yè)與社會生活的對應。1935年《中華》第35期刊登“中國女子書畫會二界展覽會”,其間何香凝以《墨梅》參展。此畫與她1934年代表作《梅》極為近似。該時期正是何香凝寓居上海之后,以“獨走天涯”詩畫組合——融合女性書寫與身份轉(zhuǎn)型為創(chuàng)作意識的形成階段。何香凝將個人從孤獨到獨立的處境變化,借特定的歲寒題材“梅”自詡,并與“獨”建立了圖像互文關系的女性書寫模式。
女書畫家鶴山馮文鳳近照,《蜜蜂》1930年
同為廣東籍的畫家馮文鳳,1918年在香港創(chuàng)辦女子書畫學校,1925年在上海設立分校,培養(yǎng)女子美術人才。1920年在香港太白樓發(fā)起香港第一次華人女子美術展覽會。定居上海后,她參與滬上名家書畫展覽活動,屢獲好評。1933年曾在黃賓虹、張大千評審下獲得書法第一名。1925年至1933年期間馮文鳳書畫潤例常見于報頭。葉恭綽親題“鶴山女子馮文鳳鬻書”見于《申報》。書法之外,馮文鳳擅水彩、炭筆等西畫,攝影、音樂、騎術方面也有一定造詣。陸丹林為其作書介紹,盛贊她熱心各類慈善展覽會,在中外機構獲獎多數(shù),組織女子書畫會從事藝術運動。鑒于馮文鳳在女子藝術教育方面的豐厚經(jīng)驗及出色的社會活動力,中國女子書畫會成立時她擔任首任會長。
《顧飛山水行書潤例》,《中行雜志》,1939年
黃賓虹女弟子顧飛,山水畫風格明凈淡遠,追求正統(tǒng)畫學和書畫真理,被黃氏贊為“當今第一流人”。1934年顧飛在黃賓虹、張大千的支持下,參與中國女子書畫會的組織工作,起草了發(fā)起書?,F(xiàn)收藏于浙江省博物館的有黃賓虹生前贈予顧飛的《論畫長札》,以及顧飛與黃賓虹信札一批。抗戰(zhàn)期間顧飛與老師保持緊密聯(lián)系,常就畫作裝裱、售賣、款項往來情況一一致信報予黃賓虹,日常通信談及表兄傅雷、同好黃映芬及師母等,互相慰問,情感真摯。顧飛繪畫講究氣韻天成,在自述《我與繪畫》中道:“畫之高下,與胸襟有關,自古名畫家多磊落不羈……所以氣韻,并不是玄妙得不可捉摸的……也只是自然率真和天機活潑幾個字”,足見其性情高雅,“像野薔薇般自具一種芬芳!”
李秋君藝術上初得李祖韓指點,后師張大千,仕女畫端莊沉麗,后轉(zhuǎn)攻山水,得董北苑、董其昌法,青綠山水近大千風格。她在中國女子書畫會中任主任,協(xié)理會費管理和每年展覽會的籌備。1937年李秋君采訪中表示,從寒之友社時期經(jīng)于右任的介紹與何香凝、經(jīng)亨頤等寒之友成員結識,她“雖比何先生小了一輩,但卻一見如故,十分契合?!窈蜗壬菢永袭斠鎵训睦咸媸遣豢啥嗟?,她是非常敬佩的,年逾六十,而猶事必躬親于抗敵后援工作,而且恪守著總理及廖仲愷先生等所主張的三大政策,誰能不感奮呢?”李、何二人的特殊情誼和共同為抗戰(zhàn)救援付諸心力,其友誼一直保持到新中國之后。1954年何香凝途經(jīng)上海與李秋君、李祖韓等海派名家聚首,眾人再度合作《青山紅樹》。賀天健題曰:“短暫之間復以國畫相敦勉,召集同文筆墨合作之歡”。
李秋君,《向東海要魚》,上海中國畫院藏
李秋君,《幸福少年歡度假日》,1958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陳小翠、周錬霞、陸小曼三人交好,1930年代常以詩詞、散文刊于報頭,彼此互動。她們富于詩詞文學才華,陳小翠更有“文學陳小翠第一”的稱號,出版譯作50余種?!洞錁且鞑萑范啻卧侔妫珍浟怂罅壳?、文、詩詞作品。她在中國女子書畫會中擔任特刊編輯。周錬霞師從晚晴四大詞人之一朱孝臧學詞,后又從蔣梅笙學詩,著有《鶯鳴詩集》《螺川韻語》等。1940年代與張愛玲、蘇青等人備受文化界關注,其文學作品作為海派文化的一個側(cè)面。胡適謂之“不可不看的風景”的陸小曼,擅中西文學,精通英文、法文,擔任過北洋政府外交部翻譯,對京劇、昆曲甚有天賦,活躍于社交圈,她代表著都會時尚的符號而備受媒體關注。陳、周二人擅長人物畫,精于古裝仕女、花卉,風格清新,設色明凈。陸氏師從賀天健,善師于古人,山水畫融匯個人學養(yǎng)氣息,畫風明麗秀潤。
陸小曼,《黃山清涼臺》,1961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周錬霞,《編竹》,1966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陳小翠,《長鼓舞》,1964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素有“魚王”之稱的職業(yè)女畫師吳青霞,1928年由常州來上海定居,以作畫為職業(yè),1929年加入蜜蜂畫社,1934年參與發(fā)起成立中國女子書畫會任理事。吳青霞繪畫題材廣泛,山水、花鳥、走獸、仕女均能。其仕女畫有李龍眠、唐寅、仇英、胡三橋遺韻,麗質(zhì)端秀,落落大方無媚骨。劉海粟贊許她“常州出了位女將軍”。1942年吳青霞接受媒體采訪,坦言“無論人物和寫意都不要流俗……多看真山真水,精密的考察和親身的體驗,才能抹殺世俗的塵氣”。何香凝、李秋君、顧飛、陳小翠、周錬霞、陸小曼、吳青霞等女畫家均在二三十年代先后遷居滬上,以共同的愛好活躍于上海藝壇,以畫業(yè)為生。
《記吳青霞》、《洛神圖》,《藝壇》1946年
吳青霞,《魚躍》,1963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吳青霞,《春暖花香蜂正忙》,1972年,上海中國畫院藏
第四屆展覽會在抗戰(zhàn)前夕舉行,展出李秋君、謝月梅、何香凝、余威丹、鮑亞輝等會員作品,展覽規(guī)??涨?,觀者達萬眾。前四屆展覽會的組織和舉辦具有廣泛的社會意義,每屆一期特刊輯錄了會員的書畫及詩詞等作品。1937年后畫會活動以小團體形式堅持舉辦(如“四家書畫展覽”),至1947年5月2日第13次展覽之后停止活動。中國女子書畫會是女性自發(fā)組織的藝術社團,它表明女性爭取藝術上的獨立地位,突破了大眾對“閨閣賢媛”固守自封、寄情書畫的慣有認知。借助藝術社團的力量,女畫家籌辦群體聯(lián)展、個人畫展等,創(chuàng)造了新文化運動下女子美術的新風尚。
何香凝,《紅楓雪景》,1930年代,何香凝美術館藏
畫會與畫展,是20世紀中國女性藝術發(fā)展的重要標志。畫展這一社交形式,建構了媒體、評論者、大眾互動的窗口,也為女畫家群體提供一個拓展社交的公共空間,形成城市現(xiàn)代化進程中觀看與消費的文化現(xiàn)象。畫會承擔書畫交易與慈善并行的組織形式,通過書畫這一愛好將在滬謀生及身份認同結成紐帶。
何香凝《崇山積雪》,“女子美術作品的一斑”,《婦女雜志》1929年
中國近代職業(yè)女性發(fā)展萌芽于民族危亡、西學東漸的社會背景下。救亡與自立出脫于早期女性職業(yè)發(fā)展觀。何香凝的個案便是一部清末民初的女性成長史。她最早提倡女性職業(yè)技能的觀念主張,旨在幫扶家庭,以女性教育促進國族興盛為目的。隨著實業(yè)發(fā)展,實業(yè)救國與經(jīng)濟強國的思想進一步促進了女性投身社會的職業(yè)大潮。由于社會變遷,在近代民主科學、男女平等的社會呼吁下,女性職業(yè)有了實質(zhì)性的發(fā)展。女性職業(yè)的發(fā)展也得益于職業(yè)教育思想的整體發(fā)展。實用主義思想促使女性從閨閣走向社會,自立自活。
展覽現(xiàn)場
女性藝術群體也遵循社會思潮的變遷得以擴大發(fā)展,出身優(yōu)渥家庭的習藝的女性,率先得到了社會的鼓勵和認可。尤其在上海,受大都市商業(yè)環(huán)境的激勵和女性職業(yè)教育思潮的影響,女性從事藝術行業(yè),通過參與社會活動和公開的畫會組織,走向藝壇,獲得聲名,進而開館授徒或鬻畫為生。接受技能培訓是女性生存和獲得社會地位的基礎,學藝是女性自立的標準之一。以藝術為職業(yè)的女性,既體現(xiàn)了個體獨立的能力,也表明她們追求個性自由與解放的熱切程度,體現(xiàn)了現(xiàn)代女性積極參與社會,確立自我獨立的人生價值。
注:“何香凝與中國女子書畫會:20世紀前半期中國女性藝術運動圖景”于2023年4月20日至5月14日在廣東美術館展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