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是一個誕生較晚但普及度卻最廣的藝術門類,從1839年誕生至今,攝影藝術的發(fā)展經歷了技術的迭代與觀念的更新,功能性與藝術性的雙重屬性讓其成為最具普適性的創(chuàng)作載體。
而進入當下這個處處充斥著影像的時代,攝影藝術也面臨著時代的挑戰(zhàn)。在這種背景下,6月22日至25日,首屆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簡稱“JINGPHOTO”)將在北京798藝術區(qū)悅·美術館和中國當代藝術檔案館舉辦。北京798藝術區(qū)也將開啟為期半個月的國際攝影季,呈現(xiàn)中外重要影像藝術家的作品。
首屆JINGPHOTO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新聞發(fā)布會現(xiàn)場
5月24日,首屆JINGPHOTO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新聞發(fā)布會在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報告廳內舉辦。中貿圣佳國際拍賣行影像藝術部負責人牛婕,策展人、影像批評家海杰,紀錄片導演戴顯婧和JINGPHOTO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創(chuàng)始人金酉鳴以“攝影季的回歸與當代影像的實踐”為主題展開討論。
由于不同的文化生態(tài)與消費習慣,與南方市場相比,北方的影像收藏市場還有充足的發(fā)展空間。填補北京乃至華北地區(qū)影像藝術博覽會的空白,是首屆JINGPHOTO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舉辦的愿景。
森山大道《巴黎》 1988年 由三影堂+3畫廊提供
大衛(wèi)·道格拉斯·鄧肯《畢加索的女兒》 1959 由Meet Camera提供
據(jù)悉,首屆JINGPHOTO將攜手近50家參展機構與數(shù)百位藝術家共同呈現(xiàn)。國外重要攝影藝術家包括貝爾納·弗孔、森山大道、愛德華·韋斯頓、約瑟夫·卡什、杰瑞·尤斯曼、呂西安·克萊格、大衛(wèi)·道格拉斯·鄧肯等。中國攝影藝術家包括黃曉亮、王兵、叢峰、李舜、駱伯年、張左、王智、邵大浪、葉文龍、駱丹、林舒、陳卓、編號223、史陽琨、李安琪、劉國強、劉思麟、孫海霆、唐乙、張巍、唐晶、曲揚毅、李剛等。
首屆JINGPHOTO設立“畫廊單元”“特別邀請展”“論壇單元”“出版單元”四個板塊。
其中,“畫廊單元”設立在798藝術區(qū)悅·美術館,來自巴黎、東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國內外城市的24家參展畫廊、機構齊聚北京,其中很多機構是首次在北京的藝博會亮相。
貝爾納·弗孔《悠長假期》 明膠銀鹽 56×51cm 由五月公園畫廊提供
杰里·尤斯曼《無題》 銀鹽 23×31cm 1972年 由寶龍畫廊提供
在悅·美術館呈現(xiàn)的“特別邀請展”板塊展覽“觀眾”,由策展人馮兮擔綱策劃,10余家畫廊、機構及9位特邀藝術家參展,共同帶來代表性藝術家的最新創(chuàng)作。
王寧德《無名 No.31》,由東畫廊提供
以“觀眾”為名,策展人馮兮介紹,當我們身為藝術家的時候,藝術作品的觀看者是我們的觀眾;而身為大眾時,我們作為現(xiàn)實社會中悲情與感動的觀眾。
在今天,“觀”與“眾”可以分別成立?!坝^”是指非專業(yè)或行業(yè)基本標準的監(jiān)察與審視,連接莫須有的情緒焦點,使得看的行為,遠離了賞或閱的基本功能,成為超越道德與邏輯的新定義?!氨姟眲t保持著龐大的概念,一擁而上的狀態(tài),讓個人權利成為轉換權力的發(fā)動機,并洶涌澎湃地撲面而來。曾經,觀眾是日常的,是下著象棋跳著廣場舞暢談劇情的叔叔阿姨,是目不轉睛盯著動畫片的少年,是茶幾上那杯冒著熱氣的花茶高沫兒。
王兵《父與子-09》 8+2AP 100x136cm 2014年 由西畫廊提供
本次邀請展,以“觀眾”的雙重視角和語境,作為展覽題目和線索。同時,作為“觀眾”這一角色,每個人都處于不同階級的雙向觀查的對象與關系中,面對社會性事件的直覺和反應同樣天差地別?!坝^眾”既在當事人物的層面之外,又是同行在或過往或當下苦難之中的親歷者。放眼眾生,沒有人能成為幸存者。
駱伯年《夕陽下》 明膠鹵化銀 50.8×61cm 1930年代 由伯年藝術空間提供
作為國際攝影季的重要組成部分,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將于6月9日至6月18日于悅·美術館推出“無論蜿蜒曲折,我們終將合流相匯/Curved Lines”攝影展北京巡展。展覽沿著“曲線”這一關鍵詞帶領觀眾感受策展人菲利普·埃貝林(Philipp Ebeling)以及3位瑪格南攝影師艾敏·奧茲曼(Emin ?zmen)、阿勒桑德拉·桑吉內蒂(Alessandra Sanguinetti)和格里高利·哈爾彭(Gregory Halpern)一同打造的藝術世界。
計洲《地圖10》,由馬刺畫廊提供
另外,JINGPHOTO也將舉辦十余場論壇。
尚屬“年輕”的攝影藝術正在逐步建立自己的學術生態(tài),這正是首屆JINGPHOTO北京影像藝術博覽會期間舉辦學術論壇的源起。據(jù)悉,論壇單元包括4大研討主題,邀請學者、美術館館長、藝術家、攝影藝術家、藏家、市場人士等,從實踐、收藏、出版、教育四個維度進行探討。
郭學群《鏡花》 銀鹽紙基(藝術微噴復制) 24.8×20cm 1927 出版:《北平光社年鑒第一集》,1928年。 由中貿圣佳提供
研討主題一為“攝影藝術中的實踐”,攝影的出現(xiàn)是人類視覺藝術史上的關鍵節(jié)點,之前被稱為“前圖像時代”,之后則是“圖像時代”。圖像時代的到來,從根本上動搖古典時期對“圖”的認識,拓展了人類的視覺經驗和表達。從畫筆到相機,不僅反映了現(xiàn)代主義、后現(xiàn)代主義對傳統(tǒng)藝術的顛覆,也引發(fā)了哲學、藝術與文化上的“圖像轉向”。
“圖像轉向”的背后是深刻的觀念變遷,及攝影技術獨特的媒介屬性。相機鏡頭的背后是重新審視美的眼睛;照片定格的瞬間是一種自主性選擇和特定意義的賦予;而觀看則為圖像中介賦予了一種“感受性”的特權,使觀看與生產共同構成視覺的整體。圖像作為一種中介,一種文化的承載,在如今文化語境和審美范式的變革中、在當代生活的奇幻圖景中,又將如何“自為”與“自變”?攝影又將如何在新媒介、新技術的推動下顯示其持久更新的動力,在圖像泛濫、快速復制和流轉的時代突出重圍?這不僅是以攝影為主要創(chuàng)作媒介的藝術家面臨的詰問,也是所有身處當代的藝術家們需要回應的時代之變。
池海波《上海臨港的海之二》 哈內姆勒攝影純棉硫化鋇 100X80cm 2020.2. 由壹空間藝術畫廊提供
伴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變革而成長,在圖像語境冗雜的當下,新世代的攝影實踐者和理論學者如何在“后攝影時代”進行新一輪的突圍?我們看到,很多青年攝影師繼續(xù)在探索“攝影之為攝影”的影像本體話語,思索觀看的對照關系,考察再現(xiàn)的圖像邏輯,試圖把握其間尚未被明晰的思辨性力量。與此同時,跨媒介、跨學科的影像實驗紛至沓來,青年藝術家們將攝影作為省思之方法,不僅在重新審視藝術與技術的邊界,也在追問今時今日的時代與社會。
攝影作品收藏在國外已經是一種非常流行的藝術品收藏形式,攝影作品的收藏者也開始增多。每一個城市都有很多不同的照片收藏,其中部分是機構性質的,另一部分則是個人的。在西方,許多著名的藝術博物館、美術館都設立專門的攝影藝術的展示空間和研究部門。同其他藝術門類及國外紅火的攝影拍賣收藏市場相比,中國攝影作品市場發(fā)展相對較晚,國內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攝影作品拍賣以及收藏現(xiàn)象似乎還處于萌芽狀態(tài)并慢慢發(fā)展起來。JINGPHOTO希望邀請在北京的部分影像藝術藏家、美術館和基金會等收藏機構、攝影藝術一二級市場從業(yè)人員,在“攝影與影像藝術中的收藏”研討中,從多方位多角度一起探索國內攝影作品的收藏現(xiàn)狀和未來。
王國鋒《無題 No.18》,由今格空間提供
在數(shù)字傳播技術飛速迭代及元宇宙等新概念興起的大背景下,媒介正以前所未有的演變速度刷新人們對信息的捕捉和處理途徑,盡管攝影出版保有一條區(qū)別于其他類型、較獨立的自有體系,但仍將不可避免地深度參與這一時代進程。在技術撬動群體認知的當下,攝影出版如何做到獨善其身?又該如何構建起攝影師與讀者之間的對話通道,在貌似“去邊界”“實時化”的流量市場中掙得一席之地,并守住專業(yè)性與藝術純粹?中國的攝影出版如何在構建圖像歷史系統(tǒng)的同時持續(xù)反哺現(xiàn)實、拓寬大眾視野,并提升國際影響力?在“攝影藝術的書寫與出版”主題的研討上,攝影界與出版界的資深人士將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探討。
自1839年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的技術與理念在過去的兩百年間經歷了諸多發(fā)展。隨著新媒體與圖像時代的來臨,有必要對攝影這一日?;摹芭f媒介”做新的梳理。如今,攝影研究與攝影史書寫有著怎樣的角度與面向?有哪些關鍵問題值得關注?更重要的是,中國本土的攝影史如何建立自身的敘述,如何與當下產生共鳴?本次研討會將聚集攝影領域的研究者,揭示學術方面的新動向。
科技的發(fā)展使人類進入了新媒體時代。它的到來,給攝影技術帶來了顛覆性的挑戰(zhàn)和機遇。高校攝影藝術教育也面臨著新辦學理念與傳統(tǒng)教育模式的碰撞與交鋒。當今社會新媒體迅速發(fā)展,移動終端一日千里,然而高校的攝影藝術類教師大部分精于理論研究,對于當代藝術世界特別是新媒體時代的變化不能做出及時反映。研討主題四“攝影藝術教育”將圍繞高校的攝影教育展開,就影像這門語言今后可能的發(fā)展方向以及解決當下困境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