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慈禧皇太后的膳食空間——以故宮體和殿為例

“舊宮新語”以宮廷原狀空間為切入點,力圖以小見大。從今之所存,還原歷史上的藝術與文化、禮制與文明。

“舊宮新語”以宮廷原狀空間為切入點,力圖以小見大。從今之所存,還原歷史上的藝術與文化、禮制與文明。研究對象不止于物之本身,更關注物與物的關系,人與物的聯(lián)系,及人與人通過物這一紐帶而形成的空間軌跡。以家具為例。家具不僅是家具本身,更是文化載體,其受制于當時的科學技術、貿易往來、禮制規(guī)范,甚至與“人”的發(fā)育水平息息相關。家具的陳設,也反映了特定時期的生活方式、禮儀風俗,甚至可以體現(xiàn)使用者的個人特質。

本文原載于《家具與室內裝飾》2023年第4期,頁18-22,原題為《慈禧皇太后膳食空間的構建研究——以故宮體和殿為例》,澎湃新聞經作者授權轉載,以饗讀者。

慈禧皇太后作為實際掌握國家政權近46年的統(tǒng)治者,世人對其的評價可謂毀譽參半。在當時的外國人眼中,她既被視為“陰險冷酷的女性”,也被看作“迷頑執(zhí)拗的老太婆”,還有人贊之為“進步開明的英主”[1]。即使是今天,學者對這位女性統(tǒng)治者的討論依舊難達成共識。但從現(xiàn)存檔案及文物的角度來看,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慈禧皇太后的生活是極盡奢華與享樂的;不論是故宮還是頤和園內均辟有專供其膳食的壽膳房,足見其對飲食與養(yǎng)生的看重。

體和殿(圖1)作為慈禧皇太后于其五旬至六旬居于儲秀宮期間的“餐廳”,從建筑裝飾紋樣至室內空間布局,無不體現(xiàn)這份重視,更承載了這位女性統(tǒng)治者對頤養(yǎng)需求與等級制度物化的統(tǒng)一。因此,對以體和殿這一膳食空間的解構與解讀,有助于我們洞察這位掌權近半個世紀的女性無載于史書的內心世界。

體和殿外立面


1. 建筑框架與裝修紋樣             

慈禧皇太后一生先后居于故宮儲秀宮、長春宮、燕喜堂、樂壽堂等處,但儲秀宮是其生育同治皇帝的場所,具有重要意義。據(jù)服侍慈禧皇后的貼身侍女何榮兒回憶,慈禧皇太后住在儲秀宮,吃則在體和殿[2]。體和殿原為翊坤宮后殿,其建筑可見于康熙《皇城宮殿衙署圖》及乾隆《京城全圖》。改建之前,此殿為后妃寢宮,雍正皇帝敦肅皇貴妃年氏、乾隆皇帝繼后那拉氏、道光皇帝妃祥妃鈕祜祿氏等妃嬪先后居于此處。目前已知嘉慶六年翊坤宮后殿曾有過小規(guī)模改造[3],但直至光緒九年方成為今天所見的建筑形式(圖2)。

圖2  光緒九年重修后的儲秀宮區(qū)域示意圖


1.1 修建始末與內部空間劃分            

光緒九年(1883年),慈安皇太后已薨逝,光緒皇帝亦因年幼尚未親政,一切權利實際掌握在慈禧皇太后手中。據(jù)檔案記載,為迎次年其五旬萬壽節(jié),慈禧皇太后下旨將翊坤與儲秀二宮進行了大規(guī)模改建。此次工程自光緒九年二月初踏勘至光緒十年八月進駐家具,歷時近二十個月。在此次工程中,儲秀宮宮門被拆除,原為兩個獨立院落的翊坤宮與儲秀宮合為一個四進的院落;翊坤宮后殿由后罩房的形式改為穿堂殿,并于前后出廊,是為體和殿。

體和殿之名首見于光緒九年三月十三日的《活計檔》中,并與其配殿益壽齋之額名同時確定。三月二十三日,造辦處奉旨開單成做體和殿前后檐用匾及楹柱“抱月字對”[4]。五月,體和殿“頭停揭完,鋪設錫背”,原有的歇山式頂在此時被改為今所見的屋脊形式。六月九日,中正殿已著手恭制合龍寶匣內所供奉的經卷[5],并于六月底由造辦處恭制體和殿用“黃銅鏨龍鳳呈祥雙喜字江山萬代花樣”的合龍寶匣。七月初一日起,體和殿開始內檐花罩及炕床的裝修,并于十月中旬進行地面燙蠟,可見此時體和殿已基本竣工。落成后的體和殿面闊五楹,為硬山式頂,建筑內檐部分由花罩裝修分隔為五個空間。

西稍間與西次間以包廂紫榆木杴框安裝料的花梨木雕牡丹花天然式飛罩作為分隔。飛罩下沿做五峰波浪式,整體以圓雕的手法刻畫了牡丹花叢茂盛而彼此莖葉勾連的景象。根據(jù)現(xiàn)場考察發(fā)現(xiàn),飛罩東側現(xiàn)存鉤2排,上排9鉤,下排4鉤,為懸掛《宮女談往錄》中何榮兒提到的“虛扇隔”(圖3)之用[6]。西稍間沿順山墻安設有長一丈六尺一寸五分的“花梨木邊腿紫榆木掛簷板杉木床”一張。床的形式為五堂式,并帶有釘安西洋鎖鑰的楠木抽屜。此間地面下設有炕道,整體構成了一個具有隱蔽、溫暖、緊湊等特點的小空間。

圖3 20世紀20-30年代體和殿西次間“虛隔扇”照片


東西次間與明間均以同樣包廂紫榆木杴框安裝料的“花梨木雕玉蘭花天然罩”作為分隔,其工藝與前所述雕牡丹花天然式飛罩相同。體和殿明間為穿堂形式,至今仍保留了光緒九年的裝修:前后檐安有楠木雕刻、玻璃鑲嵌的隔扇風門及簾架窩風槅,既在一定程度上阻擋了風寒,又可確保門的捭闔方式方便而靈活。由于東西梢間均相對封閉,因此東西次間與明間共同形成了一個類似三開間的格局。從室內布局來看,東次間后檐部分安裝有“花梨木邊腿紫榆木掛簷板杉木床”,西次間則分布桌椅等陳設而并未設炕床,可見從先期設計規(guī)劃時兩個空間便已具各自的安排。

東稍間地面下同樣設有地暖,其與東次間以十扇“花梨木碧紗廚一槽計”為分野,是一個相對溫暖、隱蔽的空間。碧紗櫥正反兩面均有如意館畫師及詞臣繪寫的格心,西側格心罩封洋玻璃,并于四角以“蝙蝠岔角”固定格心,東側則釘安雙魚扣進行固定。室內后檐設有與東次間相同形制的炕床,而將炕床置于建筑北側的原因主要取決于慈禧太后在體和殿逗留的時間。盡管體和殿前后檐均有出廊,但根據(jù)前后檐家具褪色病害的程度來看,每日午后建筑南側難免處于曝曬的惡劣狀態(tài)。因此對于每天僅在此用午膳及晚膳的慈禧太后來說,建筑后檐顯然是一個更為適宜的空間。

1.2 裝飾紋樣及其寓意                   

從裝飾紋樣來看,體和殿室內裝修的整體框架由三座天然式花罩及一槽碧紗櫥組成,并以牡丹與玉蘭紋樣互為映襯,共同構成“玉堂富貴”的象征。[7]同時,花罩上方的橫披窗與碧紗櫥的隔扇心大量使用暗示慈禧身份的蘭花作為裝飾,并采用蝙蝠岔角這一具有裝飾性的構件以四只蝙蝠拱護著其中的蘭花格心(圖4),以諧音和寓意的方式構建了一種并不常見的立體裝飾手法[8]——暗示其人為福所佑的。固定格心另一側的雙魚“銅吊牌”(圖5),則暗示了這一區(qū)域為其福之緣起處。在中國歷史上,魚紋的象征意義歷來較為豐富,如借用其諧音隱喻“連年有余” “吉慶有余”,又如在佛教八吉祥中雙魚象征佛眼[9],但從體和殿內使用雙魚扣的動機及雙魚比目相接的形態(tài)來看,其更有可能寓意著一種兩性關系。聞一多在其《說魚》一文中,對《詩經》及古代民歌中的魚意象進行了條分縷析,認為魚是配偶的象征詞匯,是“匹偶”和“情侶”的隱語。羅伯特·比爾(Robert Bill)亦曾提到“在佛教中,金魚代表著幸福和自主”,在中國“雙魚代表著夫妻結合和忠貞不渝”[10]。因此雙魚扣在這一區(qū)域的出現(xiàn)是被作為慈禧向外界傳達自己對咸豐皇帝雨露之恩念念不忘的物質媒介。

圖4 體和殿橫披窗上的蘭花格心與蝙蝠岔角


圖5 體和殿固定格心所使用的雙魚銅吊牌


體和殿乃至整個重修后的儲秀宮區(qū)域,其裝飾的主旋律是“福壽綿長”。而體和殿作為其用膳的場所,更重視對福壽題旨的表達(表1)。在體和殿內檐,雙魚扣是系于圓壽紋飾上的,隔扇的看葉也采用“壽”字作為其基本設計元素。更改屋脊形式時,建筑椽頭同樣添飾了元壽作為裝飾;同時,體和殿前后楹聯(lián)均為“金萬萬不斷加元壽字加長壽字邊木寶填硃樣式”,而萬萬不斷的形式正寓意著“壽”的“綿長”[11]。門與窗是體和殿內外檐交互溝通的重要樞紐,其上有非常多的福壽元素。前后檐隔扇風門與簾架窩風槅的裙板上,均雕刻有“萬福萬壽”、“五福捧壽”等紋樣,金屬配飾亦為“銅鍍金鏨萬福萬壽”的形式。與之相配套的是前后二十四扇窗戶的設計,上層支摘窗采用了“九壽萬福萬壽邊紗屜”,下層則采用了“萬福萬壽玻璃屜窗”。此外,與上述通過紋樣隱晦表達對福壽愿景的形式外,體和殿配殿的額名則直白許多,其“益壽”之額與體和殿之名同時確定,仿佛是對體和殿膳食空間的一個腳注,即希冀憑此道而益壽延年;“平康”之名較為晚出[12],《爾雅·釋詁》云“平,易也;康,安也”,平康即平安順遂,亦可被視為對福的一種詮釋,更是對“益壽”的一種補充??梢姡w和殿既是空間上連接“覲見”區(qū)域與“內廷”寢室的一個樞紐,更被慈禧皇太后視為通過“食”與養(yǎng)生務實地通往“福壽綿長”的必由之路。

表1  與檔案記載名稱相符的裝飾紋樣


2. 活動軌跡與空間陳設              

“室內陳設既是一種物質創(chuàng)造活動,也是一種人物特質衍化現(xiàn)象”[13],在建筑內檐的大環(huán)境里,使用者與陳設之間,始終存在聯(lián)系:即人決定了陳設的功能與形態(tài),或者說是使用者選擇了能夠滿足其需求的陳設;同時,陳設的形態(tài)與功能往往又規(guī)劃了人的行動軌跡,圍繞著陳設與人便會形成許多有別于由建筑結構劃分而形成的、具有實際意義的小空間。以用膳為主旨的體和殿內部亦是如此。

2.1 用膳空間的架構                      

體和殿東次間為慈禧皇太后用膳的主要場所,并以“金花青地漆八仙炕桌”為其用膳的承具。雖名為“炕桌”,但其并非用于炕上,而往往配合一種“名叫土子根”的楠木矮桌落地使用[14],同時,膳桌與“土子根”左右,靠墻各設有八仙桌一張,用來陳放“膳菜、點心、粥罐”?!巴磷痈奔礄n案中常見的“圖塞爾根”“禿思根”“禿絲根”,均為滿文tusergen 的音譯,其高度為一尺六寸,與一尺高的膳桌摞在一起恰與擺膳的桌子等高。這種使用方式與榮齡對慈禧太后在頤東殿用膳場景的描述相吻合[15],亦可解釋在晚清檔案中膳桌與禿思根常同時出現(xiàn)且數(shù)量相等的現(xiàn)象。在慈禧用膳語境下展開的空間內部,膳桌與禿思根是體和殿的核心,此外的一切陳設均為此核心功能的向外延展:與膳桌配套的寶座,用于擺膳的圓桌,江西景德鎮(zhèn)燒造的瓷盤碗[16],“以防菜冷”的銀蓋,還有裝飾的花卉等等。午晚膳前,內務府會先傳膳至體和殿進行擺膳,此時西次間由南向北擺兩個圓桌,中間陳設膳桌與“土子根”,往來上菜的人從體和殿南門進入。經太監(jiān)傳來“膳齊”的信號后,慈禧太后方會至此。擺膳后東次間的空間較為局促,北側炕前的空間并無太多富余,因此慈禧皇由明間進入此間時應是向南稍迂回后再向北行至座位的。落座后的慈禧太后坐東向西用膳,并與其身后形如圍屏的碧紗櫥共同構成一個與宮殿明間陳設模式類似的“寶座”空間。在這一空間中,有著鮮明的等級秩序,侍膳之人只能位于“下首”之位。盡管從用膳行為本身來看,其僅屬于日常生活的一個環(huán)節(jié);但通過與之相關的陳設與空間的襯托,以及不同地位人“各司其職”之行為所營造的氛圍,慈禧用膳時的體和殿更近乎一種制度化的物質體現(xiàn)。

節(jié)日慶典之際,體和殿內的膳食空間會轉變?yōu)橐环N具有象征性的儀式空間,并呈現(xiàn)相應的儀式特征,秩序感與神圣性,同樣經由陳設與人的互動而實現(xiàn)。但與常儀不同,年節(jié)時慈禧皇太后的膳食空間外延遠遠超出體和殿這一地理范疇與用膳這一行為概念,甚至整個過程會被賦予某種宗教意味。此時體和殿內會供膳三桌以比附天、地、人三才。其中天一桌在東盡間,人一桌在穿堂,地一桌則位于西盡間。若遇初一、十五皇帝或皇后侍膳,慈禧太后則先至專屬于其的“人一桌”帶領帝后向天地桌合手致意以“謝天謝地”,方才會“端端正正在膳桌前坐下”。這個儀式空間的構架或許與《大清會典》和《清代起居注》所記載的帝后侍膳皇太后之禮的傳統(tǒng)有一定的關聯(lián),但這種傳統(tǒng)的延續(xù)及其莊嚴感的烘托并非完全出于虔誠禮敬天地的單純動機,更是一種彰顯至高權力并由此鞏固對內廷控制力的手段。正如其貼身宮女所形容,“老太后是天地之間唯一獨尊的人物”;這恐怕是當時朝廷內諱莫如深的共識。尤其是在舉辦于大年初一的“天字第一號筵席”上,慈禧落座時,“五百太監(jiān)”將被附會成五百羅漢而“齊呼‘老佛爺——萬壽無疆’”,其膳食空間甚至可外延至普天之下,用膳的行為已然超乎禮的層面。“進膳期間鞭炮不許停歇”,以及以煮餑餑作為晚膳最后一餐的這些細節(jié)上,隱匿在用膳空間內部的儀式秩序感與強制性更是被發(fā)揮得淋漓盡致。

慈禧皇太后用膳后會至體和殿西盡間與西次間休息、喝茶、吸煙,這兩間自然構成了東兩間“膳食空間”的配套空間。西盡間為慈禧皇太后飯后小解的地方,這一空間的使用功能便決定了西兩間中間需掛軟隔扇的內在原因:一方面是因為西盡間地面金磚下設有地暖,棉簾隔扇可以起到合攏熱氣阻擋寒氣的作用;另一方面不透明的材質可以阻擋外面的視線,使西盡間成為一個相對私密的空間。同時,慈禧皇太后有飯后吸食水煙的習慣,敬煙與敬茶的宮女同時分列其左右,慈禧皇太后則或坐于西稍間順山炕邊,或坐于西次間后檐的座椅上。

2.2 主體陳設的現(xiàn)存情況                

據(jù)光緒十年內務府活計檔的記載,最早一批進入體和殿陳設的家具共11種,計34件。對比老照片及《體和殿點收清冊》,我們不難發(fā)現(xiàn),雖然20世紀初體和殿內各間的格局已發(fā)生較大變化,但在婉容以此為書房時,體和殿內仍有一部分此建筑落成初期的家具遺存。同時,雖然清晚期至民國時期清代后宮內的家具繼續(xù)維持著隨人員流動或陏建筑修繕而流轉的狀態(tài),但根據(jù)現(xiàn)存文物數(shù)量及特征,仍能夠鎖定出部分光緒十年入駐體和殿的家具。

在光緒十年進駐體和殿的家具中,有十件椅子最為特別。根據(jù)檔案記載,同治十一年慈禧暫遷壽康宮時,曾將“紫檀木石心嵌蛤蚌椅子八張”挪安至壽康宮[17]。光緒十年慈禧遷儲秀宮時,又將“紫檀木雕花嵌螺鈿椅子十張”挪至體和殿,目前故宮博物院藏有底賬名稱為“紅木嵌螺鈿石心椅”的椅子12件,雖然此12把座椅在20世紀初的點查位置分散在故宮各處,但不能排除其為慈禧太后遷居樂壽堂及小朝廷時期婉容改造儲秀宮區(qū)域時再次挪移并重新布局的結果。幸運的是,在20世紀初期的體和殿配殿老照片中可見一張與現(xiàn)存底賬名為“紅木嵌螺鈿石心椅”的椅子形制完全相同的椅子,故基本可以斷定其為光緒十年檔案記載的10張“紫檀木雕花嵌螺鈿椅子”之一,可見雖然體和殿區(qū)域在晚清民國之際經歷過一些改造,但這一區(qū)域內仍保留了一些慈禧居此時的實物遺存[18]。

此外,在婉容居儲秀宮時期,光緒十年《活計檔》記載中的“花梨木炕桌”“紫檀木炕案”“花梨木嵌石心鼓腿琴桌”亦有部分存放于體和殿殿內,可初步判斷其為慈禧時期陳設的延續(xù)。而《活計檔》中記載的“紫檀木雕花牙八仙桌二張”與“紫檀木雕云龍大案”由于其特征并不明確,故宮現(xiàn)藏大量文物符合此二者特征,且《點收清冊》對民國初年體和殿內桌案類文物的描述不甚清楚,因此無法完全判斷照片中的八仙桌與長桌是否為光緒十年的原物,但筆者認為不妨茲列于此(表2),待日后新材料的發(fā)現(xiàn)再補證之[19]。

表2  光緒年間體和殿陳設之家具


3. 結語                               

慈禧于1884年自長春宮遷回儲秀宮,在儲秀宮曾擁有的雨露之恩與誕育之情已成為其掌握權利的資本與背書,而這之后長達十年的時間,正是其大權獨攬,乾綱獨斷之際。體和殿作為這十年中慈禧皇太后用膳的空間,既是其休閑之處,亦成為寄托其福壽愿景的重要場所。

體和殿內的日常陳設是舒適而生活化的,即從人本角度出發(fā),采用大量為慈禧皇太后所慣用的“舊家具”。同時又是主旨鮮明的,裝修與陳設均呈現(xiàn)吉祥而福壽的特征。其內部布局以東次間的膳桌為起點進行延展,并由此形成一條無形的人與物的軌跡。這條軌跡上既有使用者的生活習慣,也有等級制度與禮制規(guī)范的區(qū)別;人物的流動與特殊場景時機的結合,兼容了生活的常態(tài)與儀式的莊嚴,令慈禧的膳食空間別具特色。

孟子嘗云:“生之謂性也……食色,性也?!敝袊俗怨胖v究民以食為天、以食為養(yǎng),甚至出現(xiàn)了《飲膳正要》這種詳細解讀膳食與養(yǎng)生關系的著作。體和殿修建之時,慈禧已年近五旬,從體和殿裝飾紋樣與配殿匾額兩個角度來看,此處充分展現(xiàn)了其個體愿望而非治世理想,呈現(xiàn)的是個體對福壽雙全最淳樸的渴望。作為四進院落中由外而內的轉化空間,體和殿不再需要如翊坤宮配殿“道德堂”及“慶云齋”這種向外彰顯美德與祥瑞的額名作其腳注,而是更關注這位年將半百老人自身的精神訴求:平康與益壽。“體和殿”正是對此需求的回應。

——————————

參考文獻:

[1](日)田原禎次郎著;董丹譯. 日本人眼中的慈禧[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3.09:7.

[2]金易,沈義羚著. 宮女談往錄[M]. 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2010.07:45,49

[3]為支領粘修翊坤宮東小院倒座房等應行辦買方磚等項所需銀兩錢文紙張等項事[B]. 05-08-006-00090-0004. 第一歷史檔案館.

[4]翊坤、儲秀等處題頭清檔[B].膠卷44. 第一歷史檔案館.

[5]為支領恭修翊坤宮儲秀宮各宮殿合龍寶匣繕寫番字經卷應領口分工價實銀及應用筆枝事致總管內務府[B].05-13-002-000272-0117. 第一歷史檔案館.

[6]賈薇.體和殿內檐小考[J].故宮學刊,2022(01):138-147.

[7]呂文博. 中國古典園林植物景觀的意境空間初探[D]. 北京林業(yè)大學, 2007.

[8]殷宇, 張乘風. 傳統(tǒng)裝飾圖案在室內設計中的體現(xiàn)[J]. 家具與室內裝飾, 2014(12):2.

[9]鐵木爾·達瓦買提主編. 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大辭典 西南地區(qū)卷[M]. 北京:民族出版社, 1998.08:19.

[10](英)羅伯特·比爾著;向紅笳譯. 藏傳佛教象征符號與器物圖解[M]. 北京:中國藏學出版社, 2014.05:5-7.

[11]孫婷.中國傳統(tǒng)家具裝飾紋樣中的“壽”文化[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4,(第6期).

[12]活計檔[B]. 膠卷44. 第一歷史檔案館.

[13]陳坎友.《紅樓夢》室內陳設美學與人物特質的關系研究[J].家具與室內裝飾,2015(12):23-25.

[14]信修明著;亞倫整理. 老太監(jiān)的回憶[M]. 北京:北京燕山出版社, 1987.02:42-43.

[15] 容齡等著. 慈禧與我[M]. 遼沈書社, 1994.06:10.

[16]鐵源,李國榮主編. 清宮瓷器檔案全集 43[M]. 北京:中國畫報出版社, 2008:329-330.

[17]活計檔[B]. 膠卷38. 第一歷史檔案館.

[18](漢)趙岐注(宋)孫奭疏. 孟子注疏[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0.12:194.

[19]張佳蕓.從文化層面探究中軸線的意義——以故宮為例[J].城市建筑,2021,18(14):66-69.

賈薇  故宮博物院宮廷歷史部館員。致力于清代宮廷史及家具陳設研究。


 最后,特別感謝秦朗與蔣璐玲同學的熱心幫助與細心校對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