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10日,由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和江西師范大學歐美研究中心聯(lián)合舉辦的“第四屆名達史學青年沙龍”在江西師范大學名達樓3320會議室舉行。北京師范大學歷史學院董立河教授、《史學月刊》李恒副主編、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作成教授、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呂和應副教授、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初慶東副教授、中山大學歷史學系顧曉偉副教授,以及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張小忠副教授、雷娟利副教授、呂曉燕副教授等專家學者圍繞本屆學術沙龍的主題“國別史學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范式和新方法”進行了深入的研討與交流。
與會學者分三組展開學術研討與交流,學者各自簡要陳述論文的研究內容和核心觀點,并由指定的評議人進行評議。
第一組研討由《史學月刊》李恒副主編主持。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呂和應副教授以《克羅齊與德國現代史學理論——以克羅齊的語文學批判為中心的考察》為題,發(fā)掘了克羅齊歷史哲學核心命題的史學史蘊涵,并基于思想史方法辨析了克羅齊對德國現代史學思想的繼承與批判;圍繞克羅齊的“語文學批判”考察了歷史學、哲學與文學三者的思想關聯(lián),據此闡明克羅齊并不滿足于歷史學所追求的“正確性”(Richtigkeit)與“真理性”(Wahrheit),而是力圖回歸西方古典史學傳統(tǒng),揭示歷史學蘊含的政治—道德批判維度。這種文化倫理價值亦貫穿于克羅齊的思想文化實踐和文明史的書寫,詮釋了作為思想和行動的自由史的真諦。評議人董立河指出,呂和應從德國角度對克羅齊進行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具有極大的啟發(fā)性。評議人張作成認為,該研究極具學術價值,建議進一步強化問題意識。同時,他也進行了觀點爭鳴,認為克羅齊的史學理念非常新穎且頗具現代性,主要體現在哲學與歷史學的統(tǒng)一、美學思想兩方面。
中山大學歷史學系的顧曉偉副教授以《柯林武德的世界史學敘事及其缺憾》為題,探討了柯林武德歷史哲學存在知識論與形而上學、實質主義與人文主義、自然主義與歷史主義的內在張力,并以康德的分析范疇揭示了柯林武德如何將歷史哲學內涵界定為方法論、知識論與普遍哲學三個層面。像赫爾德、黑格爾、斯賓格勒與湯因比等人一樣,柯林武德的世界史學敘事并未擺脫歐洲中心論的羈絆,并因其理論的張力墜入實質主義陷阱。若以全球史學史的眼光來審視柯林武德構建的“科學歷史學”,勢必會發(fā)現柯林武德因缺乏中西史學傳統(tǒng)的比較而存在短視與偏見。評議人張作成指出,柯林武德的史學觀念源自《哲學方法論》中的論述,強調了不同種類的推論、想象、邏輯、論證,未從事史學研究提供了一套概念體系或工具。同時,克羅齊和柯林武德二人代表了20世紀初期日漸興起的歷史性思維,這種歷史性思維真正地從歷史學的角度,按照歷史性程序去建構、論證情節(jié),證明某個歷史問題和歷史事件。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張小忠副教授以《作為公眾技藝的史學:約翰·普拉姆的社會文化史探析》為題,分析了“普拉姆學派”學術研究的特點,一是重視傳記,二是推動了歷史學從專業(yè)化向大眾化靠攏,三是研究方向從政治史擴散到社會文化史領域。他指出,普拉姆主要通過評論的方式來寫作,導致理論思考方面尚未形成體系,碎片化特征明顯,這是普拉姆在史學上的一大缺憾。評議人初慶東認為,該選題很有意義,“普拉姆學派”中的若干人物在當今英國史學界有著重大影響。同時也有兩個疑問,一是“普拉姆學派”這一稱謂的來源問題,二是“普拉姆學派”跟英國馬克思主義有何關聯(lián)。評議人徐良也提出了兩個問題,一是能否使用“普拉姆學派”引領戰(zhàn)后英國史學這一說法,二是如何評價“普拉姆學派”對二戰(zhàn)后英國史學變遷的影響。張小忠隨后進行了回應。他指出,“普拉姆學派”跟馬克思主義的關系既有相同點,也存在差異。一方面,他們存在主旨與傾向上的相似性,重視整體社會史;另一方面,他們又表現在階級分析方法與文化闡釋路徑上的分歧?!耙I”一詞可以商榷,“普拉姆學派”對英國史學的影響,一是開拓了新的研究主題,代表了二戰(zhàn)后英國史學的變化趨勢,二是連接了二戰(zhàn)及戰(zhàn)后關于英國歷史知識性質的討論,即歷史知識到底是為專家書寫并創(chuàng)造歷史知識,還是為普及歷史知識、培養(yǎng)民眾的歷史意識服務。
第二組研討由四川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呂和應副教授主持。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作成教授聚焦歷史時間問題,從中西史學比較的視角切入,梳理了時間從古代到當代史學的內涵轉變,認為歷史時間問題構成了當下歷史理論界核心論題,既要有跨學科的理論視域,又需賦予理解歷史時間新的維度,凸顯時空體概念對于歷史分期的闡釋和場景化結構化寫作的價值,重視歷史性體制所嵌入的心態(tài)、記憶與文化因素,展望人類世(Anthropocene)與中西史學時間觀的未來。評議人呂曉燕認為,張作成把時間概念放置在中西文化的歷史脈絡中,強調時間從古至今的發(fā)展和演變,由此來考察歷史時間這一概念的流變及其背后反映的歷史意識的變化,具有重要意義。評議人初慶東指出,張作成的報告視野宏闊,能夠將超長的時段梳理出清晰的線索,完成了一個非常龐大的任務。有兩點建議可供參考,一是根據歷史時間的發(fā)展進行重新分期;二是在分析時,需要考慮到科學和經濟的發(fā)展。評議人董立河指出,時間問題這一選題非常重要,從中西比較的視角切入對其進行研究,極具價值。但由于研究跨度比較大,單篇文章不足以涵蓋所有方面,需要以一個大的課題的形式分階段進行研究。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雷娟利副教授以《二戰(zhàn)滇緬戰(zhàn)場日軍部隊編成及其軍政統(tǒng)治考證》為題,從史料、戰(zhàn)場特殊性、“去同質化”研究三方面闡述了選題緣起,試圖通過相關研究佐證日本侵略給亞洲造成的災難,拓展日本戰(zhàn)爭責任以及戰(zhàn)爭反思研究。評議人初慶東指出,該論文在整理原始材料方面下了很大功夫,但日軍部隊編成與軍政統(tǒng)治之間的關聯(lián)性闡釋尚有欠缺。評議人呂曉燕認為,該論文的最大特點在于史料扎實,滇緬戰(zhàn)場屬于國內抗戰(zhàn)史研究中相對忽視的領域,非常具有研究價值,同時提出了一個疑問,日本對于滇緬戰(zhàn)場的歷史記述態(tài)度如何。雷娟利老師進行了回應。首先,她指出日本對于戰(zhàn)爭的記憶,基本上采取選擇性遺忘和“英靈”式的書寫。其次,她表示未來會繼續(xù)研讀史料,爭取能夠強化文章主體的關聯(lián)性,凸顯研究主題的特殊性。
第三組研討由東北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張作成教授主持。華中師范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初慶東副教授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的“傳記轉向”與“全球轉向”》為題,闡釋了“傳記轉向”與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家的生命史,并以霍布斯鮑姆、愛德華·湯普森為案例,評估了個體傳記在表現歷史方面的價值。在“全球轉向”的學術潮流影響下,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不斷突破地域和觀念限制,全球視域和比較方法促使史學跨國旅行走向深入。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范式更新既是機遇又是挑戰(zhàn),全球微觀史便是一種新嘗試。評議人顧曉偉認為該選題非常有意義,文中涉及的諸多話題都具有啟發(fā)性。評議人雷娟利指出,傳記寫作時常存在錯誤的、偽造的、隱去若干內容的史料,因此傳記主觀性與歷史客觀性的問題便值得探討。她建議從全球史的視角探討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傳記轉向,進而使論文線索更加明了清晰。
江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的呂曉燕副教授圍繞“社會公正與經濟可行”問題,從社會公正、經濟可行、政治現實三個方面對威廉·貝弗里奇的養(yǎng)老金計劃及其調整(1941-1946)進行了分析,探索了這一時期英國關于養(yǎng)老金問題的設計、調整以及背后推動的因素,指出該問題既體現了意識形態(tài)之爭,又反映了雙方在現實之下的妥協(xié)和退讓。評議人顧曉偉認為,呂曉燕的論文使用了大量的第一手檔案,寫作非常扎實,作為具有實證性的社會史研究,有極大的意義。但從投稿角度來看,文章體量稍大,需要進行精簡。評議人雷娟利也認為該論文寫作扎實、厚重,但體量過大,建議對文章的線索進行細致梳理,并且增加二級標題。李恒副主編指出,該論文將歷史過程揭示得比較清楚,但歷史問題意識方面還有些欠缺,需要進一步思考論文的研究時段以及戰(zhàn)時政策對于當前和平年代的意義。張作成建議對學術史回顧和結語部分進行完善,適當添加量化表格以縮減論文篇幅。
三組學術研討與交流結束后,與會學者圍繞“史學理論和史學史前沿動態(tài)與論文發(fā)表”這一主題,展開了熱烈的圓桌討論。圓桌會議由董立河教授主持。
李恒作為引言人,結合自身工作經歷,分享了自己的思考與感悟。首先,他指出在策劃《史學月刊》每期論文選題的過程中發(fā)現,雖然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居于指導地位,但我國的外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研究領域仍然存在一些空白之處,因此與會學者應該多關注相應國家的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其次,他認為我國的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依然呈現出不均衡的狀態(tài)。英、法、美等國史學的研究受到了較多關注,但其他國家包括意大利、俄羅斯等國家的史學研究尚有很大欠缺。彌補相關研究空缺對當前我國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具有重要的意義和價值。最后,他倡導青年學者多跟一流學者對話,積極討論交流,不斷獲得啟發(fā),提升學術水平。
作為本屆學術沙龍的召集人和引言人,徐良就相關問題發(fā)表了自己的看法。他指出,長期以來,我國的外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始終是史學研究的一個弱項,受到的重視不夠。我國的西方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至今已近百年,但學者們的研究大多還停留在對某一專題、某一史家、某一時段、某一學派的研究,可謂是“只見樹木,不見森林”。因此,他建議學者應該多關注國別史學史的緣起與傳承問題。最后,他結合自身對近百年來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發(fā)展變遷的相關研究,指出資本主義史學與馬克思主義史學既有諸多交鋒,也存在相互借鑒,關系較為復雜,研究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對美國史而言,具有重要意義。
董立河認為本屆沙龍的主題“國別史學史研究的新領域、新范式與新方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座學者的研究方向涵蓋德國史學史、英國史學史、意大利史學史和美國史學史,國別、學派在史學理論和史學史研究實踐中到底有怎樣的張力關系值得關注。它們在相互交流、研究的過程中,實際上有可能形成全球的交集。
張作成談到了史學比較研究的重要性。他指出,自己自2021年以來,非常關注中西方史學共有的一些史學理論問題等方面,之所以使用東西比較的方法,是因為很多問題不僅僅是西方的問題,其實也是中國面臨的問題,中西方對于相關問題的解讀及回答可能有所不同,因此有必要進行比較。
顧曉偉首先指出,期刊編輯跟作者之間是共同體關系,編輯跟作者一起創(chuàng)造了某個論文文本,存在一個支持與交流的過程。其次,對目前國內史學界在西方國別史學史研究方面存在的欠缺等問題,他建議選取一些西方知名學者的國別史學史著作進行翻譯,出版一套國別史學史譯叢,國內學者在其基礎上繼續(xù)進行國別史學史的深化研究。最后,他談到了自身存在的轉向。從博士階段進行柯林武德研究,到博士后階段轉向曼德鮑姆研究。隨著研究的深入,逐漸對美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產生了一些興趣,計劃對其進行思想性研究。
呂和應首先談及了國外經典著作的翻譯問題,翻譯目的并非僅僅是介紹西方史學,其實很多英國史、美國史、德國史學史都有相關的研究性作品,這些作品的翻譯將大大地有助于對外國史學史的深入研究。同時,作為外國史學史、史學理論的研究者,我們還要兼顧中西方學者的著作。對于歷史的思考,我們可以從中國現實出發(fā),討論一些更具有普世性、普遍性的問題,這樣就完全可以跟西方進行對話。
初慶東對學術研討環(huán)節(jié)的某些提問進行了回應。關于英國為何較少關注理論這一問題,他指出這與英國的經驗主義傳統(tǒng)息息相關,使得英國學者注重實用、輕視理論。除了柯林武德之外,英國很少有具有理論色彩的歷史學家。此外,他還分享了自身的學術經歷和科研規(guī)劃。他指出,在碩士階段,自己主要研究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由于受到湯普森著作的影響,隨后轉向了法律社會史方面的實證研究。但后續(xù)還會繼續(xù)關注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計劃先撰寫英國馬克思主義史學史的相關論文,梳理其脈絡,進行貫通式的研究。
張小忠也談及了自身研究領域的轉向。他指出,自己在攻讀博士學位階段主要研究柯林武德,然后逐漸轉向更大范圍的史學史研究。在2020年申請到“普拉姆學派與戰(zhàn)后英國史學變遷研究(1962-2001)”這一國家社科基金課題后,逐漸嘗試開展史家群體研究?!捌绽穼W派”的相關研究逐漸成型,但尚有很多空白。他希望通過自身的研究,讓國內學術界了解到該學派的主要研究內容以及該學派在英國的地位和價值。
孟海泉發(fā)表了他對歷史哲學的看法,對沃爾什思辨的、分析的歷史哲學二分法表示質疑,認為歷史哲學應該從哲學角度來看待和研究歷史。西方哲學的發(fā)展一般劃分為古代的本體論、近代的認識論、現代的語言哲學,與此對應,歷史哲學應該是三分法,即思辨、批判、分析的歷史哲學。
雷娟利結合自身實際情況,提出了論文投稿方面的一些困惑。她向李恒副主編請教,應該如何同編輯部進行有效溝通。李恒副主編結合審稿的經驗,分享了自己挑選文章的標準,那就是要兼顧學術性與選題價值。論文既要具備較強的學術性,同時也要兼顧到研究熱點,把當前的研究基礎與前沿、政策導向問題結合。
王櫟分享了自己從事環(huán)境史研究的若干思考。他指出,近年來,環(huán)境史研究的新概念層出不窮,在論文寫作過程中選擇何種理論統(tǒng)領全文,如何將某些概念上升到理論高度,都是亟待解決的問題。董立河對此作出回應。他認為,環(huán)境史是這個時代的憂思,是關于命運共同體的思辨歷史哲學,可以從這個角度進行理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