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可卿忽然就死了!
她雖然出身卑微,但這似乎并不妨礙她嫁入豪門。且又生得面容姣好,體態(tài)風(fēng)流,平日里也是言語溫婉,公公待她自不消說,婆婆待她視如己出,夫妻相敬如賓,與心狠手辣的大管家鳳姐也素來親厚,對待下人也不拿大,竟是“沒有人不疼她、不和她好的”。就連老祖宗都說她是“好個孩子,要是有些緣故,可不叫人疼死”。
可卿自打攀了這寧國府的高枝兒,輕輕松松地就得到了賈府從上到下一致的交口稱頌。住在“神仙也可以住得了”的屋子里,其平日所用所費無不是稀罕物兒,件件有出處,樣樣有來頭,色色皆是旁人所不及的。然而,就是這樣一位體態(tài)裊娜,顏色絕美的可人兒,卻在賈府的鼎盛時期,拋卻了金門玉戶神仙府,正值妙齡便香消玉殞, 突然就去了。
作者給秦可卿這個可人兒安排了一個極其短暫的人生之路,讓她在生前享盡了人間的富貴風(fēng)流,給她死后的葬禮也是極盡奢糜。惜字如金的曹雪芹,卻在描述可卿的葬禮上,給予了濃彩重墨的一筆。
對于可卿的葬禮,作者省去了候夜、送終、落地等等一些細小繁節(jié),重點突出了一些奢華的程序,雖然程序繁雜,卻也有條不紊。基本還原了明清時期豪門貴族的葬禮規(guī)程。
一、擇日停靈
擇日停靈這個程序,作者交代是由“欽天監(jiān)陰陽司”來完成的。欽天監(jiān)夜觀星象,掐指一算,“推準停靈七七四十九日”。停靈,即將尸體遷至尸床之上,覆蓋尸身,此床移至廳堂的正中,頭朝南。停靈時間長短,需請陰陽生(天文生)推算,各人停靈日數(shù)不等。陰陽生,又稱天文生,有在地方上任職的,也有通過考核選拔,在欽天監(jiān)任職的。欽天監(jiān),起自秦、漢、南朝時期,也稱司天臺、司天監(jiān)等,數(shù)度更名,明初正式改為欽天監(jiān)。在欽天監(jiān)供職的官吏負責(zé)掌管觀天象,推算節(jié)氣,制定歷法,時人認為會推算歷法的人,也懂得占星術(shù), 皇家婚喪大典的擇日也由他們定奪。欽天監(jiān)官吏在宮廷任職,不允許改遷他官,無特旨不能升調(diào)、致仕,子孫世業(yè)。欽天監(jiān)的天文生陰陽生,通常掌管朝廷及皇家的風(fēng)水術(shù)數(shù),地方上的則多掌管地方官府的術(shù)數(shù)活動。雖然他們也會應(yīng)民間之請進行術(shù)數(shù),但欽天監(jiān)陰陽生并非尋常人家輕易能請到的,寧府的權(quán)勢之大由此可見一斑。 “欽天監(jiān)陰陽司”應(yīng)是作者虛構(gòu)的職務(wù)了,并沒有欽天監(jiān)并陰陽司一說,只有掌管風(fēng)水術(shù)數(shù)的陰陽生。因第十四回中,提及“陰陽司吏”,似此處“陰陽司”又非“陰陽生”之訛。停靈日數(shù)多為單數(shù),陰陽司吏算得可卿喪禮需停靈四十九日,而尤二姐的喪禮,停靈日卻只有三日或七日。
二、送訃聞
天文生算得出殯入葬日期后,會寫下殃榜。接下來便是送訃聞,可卿的訃聞是在三日后開喪傳送。[1]期間要設(shè)帷堂、設(shè)奠、奠酒。護喪,司書代喪主書寫及派發(fā)訃告。據(jù)《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報喪文,“詳具死者之姓號、履歷及生卒年、月、日、時,卜葬或浮厝之地及出殯日期”,以便親朋及時祭奠服喪。作者雖然沒有明寫訃聞的內(nèi)容,但大致也不外乎此。
清代民間喪葬習(xí)俗,人死后,要立刻派報喪人到親友家報信,有的要送“報喪帖”。報喪人要拿一把傘,到了親友家,將雨傘頭朝下,柄朝上豎在堂前,主人一看,就知道該人是來報喪的,于是,馬上給報喪者做些茶點吃,同時,為死者準備“紙火”(即蠟燭香紙一類東西);設(shè)帷堂,縫白布為帷幕,以障內(nèi)外;設(shè)奠,執(zhí)事們將放了脯醢的奠桌安放于尸體東首的當肩之處;奠酒,將斟了酒的酒盞放在奠桌之上,再用布帛將酒、醢覆蓋。[2]死者是寧府的長孫媳婦,這些細節(jié)想必也是一樣不會少。
三、設(shè)道場做法事
設(shè)道場做法事,這從來就是富豪家族十分注重的事。常人春在《紅白喜事--舊京婚喪禮俗》記載得非常詳細,其所做道場經(jīng)懺因僧侶道士以及作用的不同,而分稱番經(jīng)、道經(jīng)、薩祖鐵罐度施食(老道焰口)、居士經(jīng)、禪經(jīng)、瑜伽焰口、地藏十王寶燈--傳燈焰口及外佛事[3]。這些道場經(jīng)懺延續(xù)時間皆較長,如道經(jīng),是依喪家停靈日子的多寡決定的。道經(jīng)從接三日起,直到伴宿(發(fā)引的頭一天)都要有經(jīng)。禪經(jīng)也是與停靈的日子相結(jié)合,日子越長,禪經(jīng)也就做的越長,耗資巨大。其中,水陸道場花費最為可觀。民國時期的段祺瑞、吳佩孚、曹錕、江朝宗等人,請一百五十位僧人做水陸道場,僅此一項,耗資五千銀元。可卿的葬禮,停靈天數(shù)足足四十九天,請了僧道三百余位念對臺經(jīng),開銷之巨不言自明。民間小戶人家是鋪不起這排場的,至多也就是意思一下。對于可卿喪禮的道場,作者寫得很詳細。
道場,在這里是水陸道場的省稱,指設(shè)齋供奉,超度所謂水陸眾鬼的法會。此俗相傳始于梁武帝時期,宋代很流行。到了元、明、清又不斷地增加了新的內(nèi)容。明代小說《金瓶梅》中就曾寫到李瓶兒的葬禮,其中對做齋七的習(xí)俗就進行了詳細的描述,此處不再贅述。可卿的葬禮,在做齋七的這四十九日內(nèi),請了一百零八位禪僧在大廳上拜大悲懺,超度亡魂;另設(shè)壇天香樓,又請九十九位全真道士,打四十九日解冤洗業(yè)醮,超度亡靈;然后停靈會芳園,還另請五十位高僧、五十位高道,在靈前對壇按七作好事,以求托生轉(zhuǎn)世之福。如此算下來,不包括欽天監(jiān)的人馬,單請僧人道士就達三百零七人之眾。其規(guī)模之大,令人嘆為觀止。
接下來的程序就是做齋七。七七追薦源于舊時人們對生死的認知,認為人死后還會轉(zhuǎn)世,從剛死之日算起,每七天為一期,期滿后即再降生。若第一期滿未得生緣,須再等一期。最多到第七期,必定降生。由于死至生間禍福未定,需每隔七天要祭奠一次,請僧道替死者誦經(jīng)修福,直到滿七七四十九天為止。其活動有:招魂、開吊、禮鬼、解結(jié)、結(jié)亡、供齋飯、擺靈座靈床、開放破獄、破血河等等??汕渫l`是七七四十九日,此日期恰與七七追薦耗時吻合,作者雖沒有對每一項做詳盡地描述,按當時習(xí)俗,儀程大體如下:
首七,又名頭七,一般在死后第六天舉行。《杭俗遺風(fēng)》曰:做七須在第六日上,故首七名曰“敲頭六兒”。要用土地廟的和尚來做,首七要敲打。內(nèi)容是拜十五懺,掛功德畫,張掛榜文,不放焰口,觀一下燈就結(jié)束。當然,也有從第七日開始做首七的,《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太倉喪禮,孝服尚白,用僧道十室而八九。七日設(shè)祭,謂之燒七”。也有民間習(xí)俗認為,首七是死者上望鄉(xiāng)臺的日子,家中諸事,死者能見,故家人皆身著白孝服,通宵不眠,為死者守靈。筆者家鄉(xiāng)的葬禮至今仍沿襲此種習(xí)俗。至于可卿的頭七,依據(jù)哪一種習(xí)俗,作者沒說,筆者也就不得而知了。
二七,在死后第十四天舉行。因二七與煞期不遠,有兼煞七法壇,或輪做送七。
三七,由和尚念受生經(jīng),晚上放焰口。佛教用《金剛經(jīng)》,道教用《度人經(jīng)》。焰口,為梵文的譯音,也稱“面然”,是餓鬼王的名稱。為了避免死者投生餓鬼,喪家要遍施食于鬼神。其儀式通常在黃昏時舉行。以凈器盛食,右手按器,口念經(jīng)咒,后稱如來名號,再取食盡泄地上,以作布施,超度餓鬼。
四七,按民俗,多由親戚出錢請和尚念經(jīng)。據(jù)《民社北平指南 》載:“亦有按七唪經(jīng)者,僧道番尼無定,有同時對舉者,曰‘對臺經(jīng)’。普通皆用僧,以其價廉耳。”能夠舉辦對臺經(jīng)的多為富豪之族。秦可卿的喪禮中就是采用了僧、道、尼并舉的對臺經(jīng)??梢娖溟_銷巨費。
五七,作者在這一階段寫得尤為細致。這也是七七中最重要的一個“七”。相傳在此期間亡魂須過嚴厲的五殿閻王關(guān),按俗應(yīng)請道士做。道士之功德有五,名曰符、朝、懺、煉、燈。符者,須先一日發(fā)符,招請神將;朝者,朝天上表;懺者,志心朝禮拜懺;煉者,水火煉度焰口;燈者,即觀燈。更能破地獄,跪五方,種種作法。同時還要燒五七紙。故作者對五七這一日寫的比較具體,主要做了如下描述:
1、應(yīng)佛僧要開方破獄。開方(放),即開度。破獄,僧人誦念《宗鏡錄》中的《破地獄偈文》,以求佛祖開恩,拯救亡靈出地獄得解脫而往生。
2、傳燈照亡。亡靈的冥途迢迢,暗無天日,須將燃燈置于亡者腳后,明燈指路,以照亡靈。
3、參閻君,拘都鬼。參拜閻君,拘拿鬼城中的鬼卒。
4、延請地藏王。地藏王即地藏菩薩,因其能夠“安忍不動如大地,靜慮深密如秘藏”,故名地藏。依佛教說,他于釋迦寂滅之后,彌勒未生之前,一直在“人天地獄”之中救苦救難
5、開金橋。舊時人傳說“善人”死后鬼魂所走的橋是金橋,“惡人”死后鬼魂走的是奈何橋。為善人開金橋,使其來世托生于福祿之地。
6、引幢幡。狀似高桿旗子。幢,桿頭安裝珠寶,桿身裝飾有錦帛的旗子。幡,一種垂直懸掛于高桿上的窄長旗子。
7、道士們要伏章申表。道士齋醮時,俯首屈身向上帝奏告文書,恭讀表章。
8、朝三清。道教合稱該教的最高境界“玉清”、“上清”、“太清”為“三清”,也稱居住在其中的“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太上老君”三位尊神為“三清”。
9、叩玉帝。玉皇大帝是道教所尊奉的最高天神。
10、禪僧們行香。
11、放焰口。焰口,據(jù)佛教傳說,地獄中的餓鬼腹大如山,吼細似針,一切飲食到了口邊即化為火炭,故稱“焰口”。僧道替喪事人家念“焰口經(jīng)”及施舍飲食于眾鬼神,為餓鬼超度。
12、拜水懺。水懺又叫慈悲水懺,佛教經(jīng)文之一。是唐代悟達禪師遇異僧用水替他洗好人面瘡后,他為報恩而作。念“水懺經(jīng)”可以為死者祈求免除冤孽災(zāi)禍。
13、還有十三眾尼僧,搭繡衣,靸紅鞋,在靈前默誦接引諸咒?!敖右洹笔墙右勒咧痢皹O樂世界”的咒語。
作者在文本中交代,那開方破獄,傳燈照亡,參閻君,拘都鬼,延請地藏王,開金橋,引幢幡皆是應(yīng)僧佛所為;搭繡衣,靸紅鞋,在靈前默誦接引諸咒則由十三眾尼僧做了;道士們只管了伏章申表,朝三清,叩玉帝這幾件法事,似與民俗有些不符,許是各地風(fēng)俗有異也未可知,此處存疑,尚待考證。此日法事大舉,賓客眾,鳳姐亦盡力為之,寅正起,卯二刻至,于會芳園登仙閣停靈處,各處指揮調(diào)度,供茶燒紙,無不妥帖。
六七,按俗應(yīng)由女婿操辦,如女婿較多,則免做或改做七七。六七以前,靈前只供素菜,六七正日,須女婿開葷。從早點心起,酒席湯飯,均宜咸備。若尚無女婿,親屬中小輩代之。因可卿妙齡無子而亡,想必此七當免。
七七,又稱滿七、斷七,此日,喪家要舉行隆重祭奠,親朋好友均來焚楮錢,也有到墓前拜祭的,祭畢,孝子燒孝鞋、喪杖等物,并撤靈堂,放焰口。[4]
四、大殮
通常進入大殮程序時,應(yīng)該是將尸首入棺。因為可卿死得突然,棺木尚未打造完備,需先選木材。薛蟠送了賈珍一副棺木,幫底皆厚八寸。清代1寸=現(xiàn)在3.2厘米,其幫、底厚度各為25.6厘米。紋若檳榔,味若檀麝,叩擊有叮鐺如金玉之音。乃是“萬年不腐”的有價無市之物,號稱是來自潢海鐵網(wǎng)山上的檣木,此又是作者杜撰的稀罕寶物,為何名“檣”,個中緣由,自有方家之言,吾不敢妄度。
自順治后期,滿族一律改火葬為土葬后,棺材的形式,也是滿漢有別。滿族人的棺材形狀呈屋脊形,內(nèi)部高大,外部彩繪,富家還會在棺材上雕刻花紋[5]。據(jù)《綏化縣志》載:“旗籍棺大如帳室,下寬上銳,蓋厚底薄,后小于前,內(nèi)以紙布糊,外加繪事?!弊谑夜撞那皯覓炷局坪J……”棺前是否有木葫蘆的懸掛,也是滿漢棺材的重要區(qū)別之一。作者只言可卿是養(yǎng)生堂抱來的,究竟是滿族還是漢族,無人知曉,唯一明確的是,文中沒有提及棺前有木葫蘆懸掛著。
大殮的程序是抬棺于靈堂中央的偏西處,置于兩凳之上,棺中放入棉被,棉被的四角置于棺外。移尸于大殮床,將大殮床上的衾被掩上,在將衾被下的布絞直結(jié)三道,橫結(jié)五道,結(jié)絞畢,舉尸入棺。將死者生時的頭發(fā)、牙齒、剛死時剪下的指甲,填在棺中的四角,并用卷起的衣服填滿空缺之處,固定尸身,最后將垂于棺外棉被的四邊以先掩足、次掩首、先左后右的順序覆蓋,在主喪、主婦憑棺痛哭后,婦女回避,工匠入內(nèi),蓋棺,下釘。[7]至此,生死陰陽兩隔,永不相見
五、設(shè)銘旌、魂帛
銘旌也稱銘、旌銘。在治喪時設(shè)立。《禮儀.士喪禮》“為銘各以其物……書銘于末,曰某士某之柩”。鄭玄注曰:“銘,明旌也,雜帛為物,大夫士之所建也,以死者為不可別,故以旗識之”。銘旌在出殯時張舉在靈柩前的旗幡,祭奠時倚放在靈座之右,入葬時覆于棺蓋上。銘旌的使用主要限于官員,平民之喪不用銘旌。清朝時期的喪葬銘旌有嚴格的等級定制,《欽定大清會典》記載:銘旌以降帛,三品以上九尺,五品以上八尺,八品以上七尺,九品官或有頂戴者為五。這種旗幟既有引魂、炫耀官職的作用,還可以增加出殯儀仗的氣勢
賈蓉只不過是個黌門監(jiān)。一個國子監(jiān)的監(jiān)生,其妻之喪不僅執(zhí)事受限,銘旌也不能夠十分體面。趕緊捐了個官位,那銘旌上就可以大書:“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nèi)廷御前侍衛(wèi)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币彩茄匾u了明朝的體制,大清律規(guī)定,五品官之妻稱宜人,四品官之妻稱恭人。若是喪禮,按當時舊俗,可將死者的等級再提高一級,于是,秦可卿一死,竟連升三級!又體面,又風(fēng)光。也因為捐了這龍禁尉的官,執(zhí)事也相應(yīng)多了,(至于“全副執(zhí)事”的詳細清單,若要細列,不少于千字,本文從略,不作細談。)終歸所有執(zhí)事陳設(shè)皆系新制,光艷奪目
六、出殯
大殮之后,要將靈柩停放一段時間后再進行安葬,停柩待葬謂之“殯”?!抖Y記.檀弓上》云:“周人殯于西階之上,則猶之賓也?!?殯取義于賓,意為賓客。裝載死者靈柩將離家遠行,猶如賓客。停柩的地點一般在正堂的西階,有的則停于宗廟,后世還常常把待葬的棺柩暫寄在佛教寺院中[6]??汕涞撵`柩便是停在鐵檻寺里。
出殯也稱發(fā)引。發(fā)引前一日稱“伴宿”,因次日發(fā)引,故親朋好友此夜可留宿。寧府的伴宿之夕,還請了兩班小戲及耍百戲的,“一夜中燈明火彩,客送官迎,百般熱鬧”。
及至次日天明,吉時一到,開始送殯。六十四名青衣請靈,銘旌上大書:“奉天洪建兆年不易之朝誥封一等寧國公冢孫婦防護內(nèi)廷御前侍衛(wèi)龍禁尉享強壽賈門秦氏恭人之靈柩。”其中,最引人矚目的莫過于前來送殯的官員。
在清代,王侯貴族的等級劃分依次為:親王,郡王,公侯伯子男。這日,前來送殯的,有四郡王:東平王、北靜王、南安郡王、西寧郡王。除了繕國公之孫因祖母亡故守孝沒來,當時的八公來了七公。還有諸王孫公子,不勝枚舉。堂客來了有十來頂大轎,三四十小轎,連家下大小轎車輛,不下百余乘。各色執(zhí)事、陳設(shè)、百耍,浩浩蕩蕩,擺了三四里遠。沿途路旁又擺了四位郡王的各家路祭。所謂路祭,在清代時期,通常是由死者生前的友朋聯(lián)合集資購置酒食祭品,在靈柩經(jīng)過的大街上彩棚高搭,擺筵設(shè)席,和音奏樂。推薦一名聲望較高的長者主祭,靈柩一到,眾人皆跪伏迎接,主祭者獻祭品于柩前,行一跪三叩之禮,宣讀祭文,孝子哭謝,靈柩繼續(xù)前行[7]。據(jù)《清稗類鈔·喪祭類》載,富貴之家,路祭多至數(shù)十起者??汕湓岫Y的路祭,是由四郡王自家組織的,自然不需集資,那筵席和祭品的規(guī)格更非尋常人家可比。“一時只見寧府大殯浩浩蕩蕩,壓地銀山一般從北而至”,隨后出城,直奔鐵檻寺行去。
至此,秦可卿的葬禮即告謝幕。
在前八十回里,曹公也曾寫過一些喪事,賈瑞、尤二姐、秦鐘這幾個人的葬禮,只是略點筆墨,一帶而過,其簡儉就不消說了。只說寧國府老太爺賈敬的葬禮,雖說他的輩分地位要高過他的長孫媳婦秦可卿,但是,葬禮的規(guī)模較之可卿就不可同日而語了。為了凸顯可卿喪禮的隆重奢華,也許是為了避免重復(fù)筆墨,作者安排賈敬死在老太妃送靈之日,因賈府上下去給老太妃送靈,府內(nèi)無人,兼天氣炎熱,賈珍也無意盡其所有為老父治喪,其喪儀便顯得倉促粗簡,不能從容。只在“三日后便開喪破孝,且一面做起道場來”,壽木是“早年備下寄在此廟,甚是便宜”;外頭之事只是“暫托了幾個家里二等管事人”應(yīng)付,大管家鳳姐在榮府忙別的事情,直接沒露面;執(zhí)事的僅由六七個賈氏子孫承擔(dān)了;是否有前來送殯的恭候王爵也只字未提;言語中無不透露出因陋就簡的信息來,由此種種,較之秦可卿的葬禮規(guī)模,這位寧國府老太爺賈敬的葬禮就顯得不大奢華了。
盡管作者對可卿喪葬儀式的篇幅著墨甚多,但還是省去了整套儀程的首尾細節(jié),若要寫全,篇幅太過冗長。但這已經(jīng)足以顯示出可卿葬禮之奢華。喪葬禮儀的出現(xiàn),是源于人們原始信仰中認為靈魂不死,以及對鬼神的崇拜?!睹献?滕文公》中說:“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壑?!睆淖钤绲脑橙顺霈F(xiàn)算起,人類已有三百萬年的歷史,在遙遠的荒古時代, 早期原始人沒有安葬死者的習(xí)俗。從最原始的棄尸荒野,任鳥獸啄食,到衣覆尸身入土掩埋,喪葬禮儀的出現(xiàn)也只是數(shù)萬年前的事[8]。
若說元春省親是通過生者來彰顯賈府的“繁花著錦”之華美,那么可卿之喪,則是透過死亡寫出了另一番“烈火烹油”之奢靡。歸根究底,可卿從第五回出場,到十三回而亡,真是來也匆匆,去也匆匆。雖說是活得不大久,但是,她的一生,由生至死,無比奢華,這,卻是無可爭議的事實。她的葬禮,是整個文本中一部重頭戲。所有相關(guān)葬禮的章回中,獨獨她的葬禮顯得格外奢華搶眼。
因作者在開篇即聲明書中所寫之事均年代無考,筆者只能依據(jù)《紅樓夢》的成書年代,查閱古代喪葬儀式的相關(guān)資料,對于可卿葬禮的儀式做了簡單的注解,奈何吾輩淺薄無知,縱有不到之處也在所難免,懇請方家給予指正為感。(文/喬治桑)
參考文獻:
1.《紅樓夢脂評匯校本》匯校:吳銘恩。第159頁。
2.5《家族喪葬文化--中國家族文化》第二講。作者:胡中生。
3.《中國喪葬史》作者:徐吉軍 江西高校出版社 第499頁。
4.《喪葬史》作者:陳華文。第45頁。
6.7《清代滿族的喪葬習(xí)俗》作者:岑大利。
8.《中國古代喪葬習(xí)俗》作者:周蘇平。陜西人民出版社。第1頁、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