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藝術的種子種下,期待成為收獲滿滿的糧倉。
7月29日,2023藝術倉庫·烏鎮(zhèn)“游牧的種子”糧倉藝術展在烏鎮(zhèn)西柵絲廠開幕。此次藝術展由江南古鎮(zhèn)烏鎮(zhèn)與中國美術學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攜手主辦,31位美院畢業(yè)生的作品在糧倉呈現。
烏鎮(zhèn)西柵絲廠糧倉俯瞰照
糧倉外景
糧倉外景
與傳統的美術館不同,此次展覽場地點是烏鎮(zhèn)糧倉。糧倉原為20世紀60年代的烏鎮(zhèn)糧管所,2017年經重新改造為具有綜合功能的現代展示空間,占地面積近10000平方米,展廳面積為3500平方米,其建筑風格延續(xù)原有六七十年代典型的標識。
糧倉展廳
糧倉展廳內《山水系列》作品
每年中國美院畢業(yè)季展覽都能引起社會關注,今年以“大腦花園”為主題的畢業(yè)展也吸引每天近萬人的排隊參觀。“游牧的種子”正是從“大腦花園”延伸而出,這場糧倉展覽是畢業(yè)生們通過學習和努力所獲得的成果和成長的見證,也正是將這些種子播撒向社會的起點。
展覽共計展出31位創(chuàng)作者的53件作品,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光影魔方”,由雕塑系學生作品構成;第二部分是“心靈時空場”,是公共空間藝術系“青藝周”展覽“大腦花園”的分主題,以此回應后疫情時代下人們對個體與社會、時間與空間的重新思考以及由此發(fā)出的藝術再實踐;除烏鎮(zhèn)糧倉展區(qū)外,濮院時尚古鎮(zhèn)展出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纖維藝術系的作品是第三部分“遠古文化池”,由纖維藝術系學生作品構成。
《如何建造一個頂端》
此次參展的作品,媒介手段豐富,主題內涵多元,既有自我內心的審視,也有對外部世界的關照以及專業(yè)本體語言的探索與研究;在視覺感受上,有主題敘事性的表達,也有蒙太奇般的解構與重構,更有抽象意義的物質形態(tài)的構造。
展覽現場,除了傳統雕塑,青年創(chuàng)作者們圍繞鄉(xiāng)村公共藝術、共情與場所精神、工業(yè)遺產與再生、科技幻象與未來展演等多個方面展開的創(chuàng)作思考,這些年輕創(chuàng)作者用自己特有的敏銳去解碼當下的生活。
《當我們沉醉于愛》
《所謂伊人》
城市化進程的推進,讓人們遠離自然。展廳里一件《所謂伊人》的作品,用竹子、柏木、石砂塑造了一片田間,此外加入了鋼板、鐵球、電機件等模擬了于田間嬉戲的移動人群。作者說:“我并不知道他們的快樂源于何處,僅能看到他們在田間嬉戲,在沙堆上玩樂……他們處于他們的樂園里?!?/p>
《盲目行走》
《如果疼痛是種破碎的聲音》
《盲目行走》塑造了無數從皮殼之中脫離,游走在身軀左右的匍匐小人,來自何處?走向哪里?《如果疼痛是種破碎的聲音》將疼痛的不可言說性,用破碎的紙漿展現在觀眾面前;《蕓蕓眾神》則將神、人、動物三者融合,體現生命之間互動與共生的關系;《山水系列》則兼具了傳統審美意向和現代雕塑語言。
《蕓蕓眾神》
《造“景”》
在中國的園林建筑中,造“景”是讓不同建筑元素具有功能性和趣味性,而漏窗增加了園林空間中的層次感和在空間中與構成元素互動的一種趣味。而“窗”的概念對于當代人來說不再是汲取陽光,呼吸空氣,觀賞風景的含義,窗口可能是數字軟件中的對話框,是人與機器交流的一種程序載體,透過“窗”所接受到的視覺信息是一種虛擬狀態(tài)。劉嘉琛的《造“景”》,通過這種手工與數字化編織結合的方式去實現用虛擬建構真實的過程,也想通過作品引發(fā)人們關于信息化時代的思考。
《Autolife-01(自動繁衍零一號機)》
當代、先鋒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歷史、傳統的烏鎮(zhèn)相結合,碰撞出了獨特的氣質,展覽中不少作品賽博朋克風十足?!禔utolife-01(自動繁衍零一號機)》是作者用金屬、樹脂等綜合材料打造了一臺人造子宮,當生育問題成為社會熱點,倘若人造子宮真的問世并被應用,這些批量生產的人類又會組成怎樣的社會?可以看到,作者借由現代食品行業(yè)批量化生產消耗品的特性,放大并夸張了人造子宮生產人類方式中具有爭議的部分。
《N.N.S-擬物劇場》
另一件用溫度、光敏、聲音傳感器打造的作品《N.N.S-擬物劇場》也是對工業(yè)化未來的思索。作品利用“人工構造”的思路構建一個未來自然系統,該系統仍具備自然系統的適應性本能,試圖在不同的環(huán)境下進行生長,沒有盡頭沒有結束,在各種系統的影響下不斷演化。
《自由落體》
曾經的糧倉存放的是物質糧食,藝術倉庫存放的則是精神食糧。中國美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副院長鄭靖介紹,糧倉不僅僅有新作品的展示空間,同時還有藝術倉儲空間。藝術展展出后的作品并不會完全撤回,將有部分作品保留在糧倉的展廳中。
澎湃新聞記者在現場看到,2022年“步履環(huán)境”藝術展的作品也以倉儲空間形式呈現在糧倉4號展廳中?!八囆g是服務社會的,雕塑與公共藝術也更多是直面社會和公眾的,我們希望藝術倉庫成為一個永不落幕,對外不斷輸出的藝術空間?!编嵕刚f。
糧倉4號展廳為倉儲展廳
作為熱門的旅游古鎮(zhèn),糧倉藝術展迎來的觀眾也勢必更加多元,觀者的審視也將形成作品的一部分?!霸趯I(yè)的藝術展廳中,作品呈現的是一種狀態(tài);來到烏鎮(zhèn)、進入糧倉的空間后,作品又煥發(fā)出另一種狀態(tài),對于作品來說也是一種新的生長。”中國美院雕塑與公共藝術學院青年教師、此次項目統籌寇樹德介紹說。此次選擇的展品,除了雕塑作品、纖維作品這類偏向架構和造型的創(chuàng)作外,還有更加考慮空間本身的公共藝術作品。
“中國美術學院來烏鎮(zhèn)做了很多在地性創(chuàng)作,今年也是第二年在糧倉辦藝術展。我們在烏鎮(zhèn)還做過一些戶外展演的作品,比如在烏鎮(zhèn)戲劇節(jié)期間,針對江南水鄉(xiāng)的水域空間創(chuàng)作一些面向公眾的作品。在這個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作品直面觀眾后會得到的反饋,從而更好地幫助我們去平衡創(chuàng)作者和公眾之間的關系。我們想做的就是將藝術的種子散播在公眾之間——走出校園,打破界限,建立‘無墻’學院,希望將創(chuàng)作與實踐和公眾聯系在一起,進入公共空間?!笨軜涞抡f。
糧倉外景
澎湃新聞獲悉,未來藝術倉庫還將定期舉辦藝術展覽,邀請國內外藝術院校積極參與,創(chuàng)造一個持續(xù)有效的藝術平臺,持續(xù)活化藝術倉庫空間并擴大烏鎮(zhèn)藝術倉庫的影響力。
展覽將持續(xù)至12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