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看遍山河錦繡”
到“唱享可愛中國”
這里,后浪奔涌,青春磅礴
探尋文化根脈
感受文明互鑒
Z世代唱享江南
120歲的“大清郵局”
朱家角大清郵局,是華東地區(qū)唯一的清朝郵局遺址。它是一幢仿西式磚木結構的二層樓房,占地約70平方米,坐落在朱家角古鎮(zhèn)西湖街35號,一面臨街,一面臨水。
2022年,這間百年老郵局全面升級,重新開業(yè),成為朱家角古鎮(zhèn)的新地標,迎來它生命的轉折點。
從右到左書寫的磚刻門額,至今仍在使用的清代銅制鑄龍郵筒,都在講述著一段橫跨百年的故事。
而郵局內部在保留原有的明清建筑風格和文化底蘊的同時,注入現代元素,選用青浦布藝的藍和水運郵局的綠作為建筑主色,保護性利用郵局整體結構和原有門窗等。
同時,打造咖啡區(qū)、文創(chuàng)區(qū)、畫廊等交流空間,賦予郵局多元的文化功能,也讓這座建筑更有故事感,創(chuàng)造新與舊的對話,復刻了“車馬慢,書信長”的復古浪漫。
幾多起落留遺址
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曾說,“如果不能用年輕人的方式講述歷史,那么歷史終將失去年輕人,年輕人也將失去歷史?!比缃衲贻p而現代的朱家角郵局,背后厚重的歷史故事要追溯到清朝同治年間。
歷史回顧
1903年:大清郵局開辦
清末民初:朱家角民信機構大力發(fā)展
抗戰(zhàn)時期:一度停辦業(yè)務
1949年后:不斷搬遷,后改為公路運輸
在中國古代,郵驛傳遞的都是官府和軍隊的信息,并不負責民間通訊。杜甫言“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說的是安史之亂戰(zhàn)火紛飛,一封家書貴如萬金,由此可見民間信息傳遞的難處。大清郵局的出現,可以說是當時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1896年,光緒帝批準,開辦上海大清郵政官局。1903年,上海郵政總局在朱家角設立郵寄代辦所。這間大清郵局是中國最早一批郵政機構之一,也是當時上海十三家主要郵站之一。
宣統(tǒng)二年,武舉人徐福如出資,進一步擴大郵局規(guī)模。到清末民初,朱家角民信機構大力發(fā)展。當時朱家角郵政的代理遞鋪,主要負責商家和民間信函的遞送業(yè)務,通過水路進行運輸。
郵局背后便是一座碼頭,在夜晚依靠來往于上海城內與朱家角之間的船只運送信件及物品,一般次日清晨即可到達。信札每件收銅元八枚,物件則根據價值不同分類收費。
1903“大清郵政輿圖”上海郵區(qū)圖
青浦縣郵路簡圖
抗戰(zhàn)時期,日軍侵略上海,朱家角郵局一度停辦業(yè)務。民國28年,寧波人周順昌租借西湖街102號門面,代辦郵政業(yè)務,兼賣《申報》《大公報》。抗戰(zhàn)結束時,郵政代辦所向沈家租借鋪面,從西湖街102號搬遷至現大清郵局斜對面的34號。
之后,徐福如將大清郵局賣給里人楊善龍,但因為楊善龍此前一直在上海開香煙廠,接手郵局幾年后便去了香港,郵局的工作也因此暫停。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朱家角因水運發(fā)達、居民繁多,成為江浙滬周邊地區(qū)的工商貿易集散地,郵局在西湖街經營有所不便,因而搬遷到北大街放生橋口。
這一時期,郵件主要還是依靠輪船水運,1958年后改為公路運輸。搬遷到北大街后,本地居民用郵不便,因此又在西湖街39號,原“溪新雜貨店”業(yè)主徐介祥處,設一代辦所收寄信函,直至關閉。
故事后的故事
此后,朱家角郵局離開居民區(qū)另外選址,原有的建筑被湮沒在普通民宅中。直至近年舊房修建時挖出“朱家角郵局”字樣的牌匾,“大清郵局舊址”才重新露面。
一封封信件從朱家角郵局寄向遠方,江南的聲音亦從這里走出、走遠。如今,科技飛速發(fā)展,郵件、微信、乃至AI,裹挾著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高效率的交流,將書信的存在感越拉越低。
這間郵局寫信、寄信的功能或許在慢慢減退,但它的存在本身就記錄著中國三千年郵驛史的變遷,承載著跨越時空的珍貴情感。
從前的日色慢,車,馬,郵件都慢,留下許多美好。歷經百年,郵局變了樣子,變了地址,但延續(xù)著同樣的功能。
形形色色的人進進出出,不變的是寄信人的那份殷切期盼和寄托。每一封信件都訴說著無言的故事,每一個角落都塵封著江南的風情。
探訪角里“大清郵局”,激活郵驛百年浪漫,褪色的記憶不乏溫暖,亙古的故事緩緩流傳。
青春手記
信,是一種國內外共有的交流符號,其中包含著的珍貴情感和對從前慢生活的懷念,能跨越語言和地域引起共鳴。而在江南,踏著青石板、劃著搖櫓船送出的一封封信,又多了幾分煙雨朦朧的柔軟濾鏡,是獨屬于這里的風景。
郵局并不是江南特有的產物,但是當郵局和水鄉(xiāng)、古鎮(zhèn)結合起來,就有了不一樣的、江南的味道。大清郵局是江南唯一存留至今的水驛郵局,它背后的歷史和故事,是江南郵驛文化最好的記錄與見證。
朱家角有它獨特的慢生態(tài),這座古鎮(zhèn)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帶給人的美好感受,值得跨越時間和空間,更廣、更久遠的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