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慶年間以詩聞名的湖廣興國人吳國倫任高州知府,和眾多明代高州的官員一樣,他拜謁了高州冼太廟,并題詩八首贊頌冼夫人懷集百越、歸順朝廷的功業(yè)。最后一首是這樣寫的:
冼氏骨已朽,百越猶英聲。
我來刺其郡,枹鼓時一鳴。
群丑雖漸削,何當遽銷兵。
神其眷故土,蕩滌蠻煙清。
吳知府筆下的冼夫人是梁、陳、隋三代高涼地區(qū)的豪酋首領?!端鍟ぷS國夫人傳》這樣敘述冼夫人的土酋出身:“譙國夫人者,高涼冼氏之女也。世為南越首領,跨據(jù)山洞,部落十余萬家?!弊鳛椴柯涫最I之女,冼夫人自幼便“撫循部眾,能行軍用師,壓服諸越”,既有規(guī)勸兄長停止侵犯旁郡,止息怨隙的本事,又有讓海南、儋耳千余洞歸附的功勞。梁大同初,北燕后裔羅州刺史馮融為其子高梁太守馮寶聘冼夫人為妻。隋仁壽二年(602),冼夫人卒,謚號為“誠敬夫人”。
冼夫人像
今天,冼夫人成了女神,在廣東西南一帶受到廣泛的崇拜。沒有明確的材料顯示冼夫人信仰的起始年代,海南與高州可追溯的史料記載也有明顯的差別。在宋代,海南儋州的寧濟廟(崇奉冼夫人)已受到敕封。在明以前,幾乎沒有材料顯示高州地區(qū)的冼夫人信仰有普遍的流布。但是,經(jīng)過明中葉的社會動蕩和秩序重建,在高州,“骨已朽”的冼夫人,成為廟享一方的眷土之神,無論是在海南還是高州,冼夫人信仰都得到了廣泛的傳播。
明中葉對于廣東西南的社會轉(zhuǎn)變是個關鍵的時期。以高州為例,吳國倫提及的“群丑”“蠻煙”主要是指“倭寇”和“叛瑤”,在士大夫的描述下,當時的高州是“潢池綠林殆無寧日”的“炎嶠一隅”。吳知府平倭亂,撫瑤眾,安郡民,并建南岳書院。在其短暫銷兵之時,不忘拜祭在南粵威名赫赫的冼夫人。作為神明的冼夫人至遲在宋代以后就成了表達地方與中央王朝關系的符號,她既是地方的領袖,又是歸附的象征。
為什么明代以至今天的人在塑造和書寫地方歷史的時候需要追溯到八九百年前的這位女首領?要厘清冼夫人信仰的創(chuàng)造與演變,我們首先從冼夫人及其時代宕開筆墨,揭示冼夫人故事本身及其進入正史記錄的時代背景。
土酋歸附
冼夫人的傳奇人生曾引起眾多歷史學者的興趣,他們針對冼夫人的確切出生年月、是否真的姓冼、墓葬何在、足跡是否親履海南島等問題,進行了長期的學術探討。之所以出現(xiàn)這些疑問,是因為記載冼夫人生平的基本史料——《隋書·譙國夫人傳》——本身語焉不詳。即使經(jīng)過學者們多方考據(jù),這類史實問題仍因資料不足而沒有定論。本章的主題是冼夫人形象和形象書寫的歷史結合。因此,近年的考據(jù),尤其是地方史學者對這類史實的考據(jù),不是本章的核心。本章的主旨是當時的人為什么會用這樣的筆調(diào)去記錄這位出身豪酋的女首領。
唐代編修的《隋書》是為冼夫人作專傳的年代最為久遠的正史之一。其后的史家撰述冼夫人歷史大都以《隋書·譙國夫人傳》為本。因此,本節(jié)以《隋書·譙國夫人傳》為主要材料進行討論。
冼夫人所生活的梁陳之際為中國歷史之一大變革時期。南朝末年的侯景之亂中,南方的土著開始在政局上嶄露頭角。周一良認為,南朝之宋、齊、梁皆為北方之僑人政權,排南人于政治勢力之外,至陳朝則吳人勢力取僑人而代之,且三吳以外之南方土著亦嶄露頭角矣。陳寅恪亦認為,梁陳之交,楚子集團的時期結束了,士族的歷史結束了,原來默默無聞的南方蠻族中的土豪洞主,紛紛登上了政治舞臺。陳朝便是依恃南方土著的豪族建立起來的。此為江左三百年政治社會的大變動。呂春盛等學者的研究細致地討論了陳霸先在嶺南崛起的過程。他認為,據(jù)史書所載,陳朝的開國君主陳霸先在興起的過程中,廣納各地豪杰,其勢力由嶺南地區(qū)經(jīng)南川(今贛江流域)北上,如滾雪球般擴大,但其基本核心仍然是在嶺南地區(qū)所交結的勢力。既往研究說明,陳霸先是在嶺南興起的寒門將領,陳朝的政治與南方土著勢力關系密切。許多南方土著首領之所以名垂正史,也緣于這一機緣,冼夫人就是幫助陳霸先成就帝業(yè)的力量之一。
梁武帝大同年間(535-545),出身寒微的陳霸先在平定交州土著起義的過程中,成為嶺南地區(qū)一個有實力的將領。梁武帝太清二年(548)八月侯景反,十月陷建康,三年三月陷臺城,梁武帝被餓死。廣州刺史元景仲響應侯景反,始興(郡治在今曲江)等郡亦舉兵反。時任高要郡太守的陳霸先攻打元景仲。元景仲敗死后,陳霸先迎梁宗室定州刺史蕭勃為廣州刺史。三年底,陳霸先準備北上勤王。蕭勃卻意存觀望,與盤踞南康郡(郡治在今江西贛州)的地方豪強蔡路養(yǎng)暗相勾結,起兵攔擊。梁簡帝大寶元年(550),陳霸先從始興出發(fā),至大庾嶺,破蔡路養(yǎng),進軍南康。這里提到的大庾嶺是一條橫亙廣東南雄縣(今南雄市)北以及江西大庾縣(今大余縣)西南的山脈,自秦漢以來就是往來廣州與中原諸州之主要交通孔道。曾一民的研究認為,秦漢至隋唐時期,大庾嶺道不僅為諸夷由廣州北上朝貢及南北商賈往來的交通要道,而且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秦始皇討伐南越、趙佗據(jù)廣州稱王,以及漢武帝討南越王相呂嘉反,均據(jù)此地之故。陳霸先北上的第一戰(zhàn)也發(fā)生在大庾嶺。
《譙國夫人》中的冼夫人
那么,距離粵贛邊界甚遠的冼夫人與陳霸先的勤王之役有何關系呢?《隋書·譙國夫人傳》記錄了在高州將領變亂之危急時刻冼夫人與馮寶支持陳霸先的故事:
遇侯景反,廣州都督蕭勃征兵援臺。高州刺史李遷仕據(jù)大皋口,遣召寶。寶欲往,夫人止之曰:“刺史無故不合召太守,必欲詐君共為反耳?!睂氃唬骸昂我灾俊狈蛉嗽唬骸按淌繁徽僭_,乃稱有疾,鑄兵聚眾,而后喚君。今者若往,必留質(zhì),追君兵眾。此意可見,愿且無行,以觀其勢?!睌?shù)日,遷仕果反,遣主帥杜平虜率兵入灨石。寶知之,遽告,夫人曰:“平虜,驍將也,領兵入灨石,即與官兵相拒,勢未得還。遷仕在州,無能為也。若君自往,必有戰(zhàn)斗。宜遣使詐之,卑辭厚禮,云身未敢出,欲遣婦往參。彼聞之喜,必無防慮。于是我將千余人,步擔雜物,唱言輸賧,得至柵下,賊必可圖。”寶從之,遷仕果大喜,覘夫人眾皆擔物,不設備。夫人擊之,大捷。遷仕遂走,保于寧都。夫人總兵與長城侯陳霸先會于灨石。還謂寶曰:“陳都督大可畏,極得眾心。我觀此人必能平賊,君宜厚資之。”
可見,從嶺南領兵北上的梁朝部將不止陳霸先,廣州都督蕭勃、高州刺史李遷仕都以“征兵援臺”為名蠢蠢欲動,他們搶先占據(jù)大庾嶺路的重要據(jù)點,比如南康之北的大皋口(今江西吉安)。陳霸先雖已攻破蔡路養(yǎng),下南康,但前方還遭遇李遷仕的攔截。冼夫人是在這樣的危急局面下支持陳霸先的。
這段材料也展示出冼夫人在馮氏家族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冼夫人出身南越首領之家。梁代,馮氏與冼氏聯(lián)姻。馮氏家族本“北燕馮弘裔孫”,初,馮弘因為不能以國下魏,而投高麗。他投奔高麗的時候,派遣其子馮業(yè)以三百人“浮海歸宋,因留于新會”,“自業(yè)及融,三世為守牧”。馮融在梁為羅州刺史,其子馮寶為高涼太守。馮氏在高涼面臨“他鄉(xiāng)羈旅,號令不行”的處境。大同初,馮融為馮寶聘冼夫人為妻,“至是,夫人誡約本宗,使從民禮。每共寶參決辭訟,首領有犯法者,雖是親族,無所舍縱。自此政令有序,人莫敢違”。從“號令不行”到“政令有序”,《隋書·譙國夫人傳》的描述凸顯了梁陳之際王朝派遣的官員獨自行政與借助當?shù)厍蹰L的力量行政產(chǎn)生的效果截然不同。
同樣地,在對待李遷仕的問題上,冼夫人比馮寶更為高瞻遠矚。她正確地做出了支持陳霸先的決定,由此這個家族的命運發(fā)生了關鍵的轉(zhuǎn)變。《隋書》的編纂者濃墨重彩地描述了冼夫人在這個事件中的機智和果敢。她比馮寶更洞悉與明了時勢,識破李遷仕計謀,力止馮寶前去。她親自帶兵打仗,設計大破李遷仕軍,巾幗不讓須眉。事平后,冼夫人又親至灨石與陳霸先會面。與陳霸先的一面之緣,開啟了馮冼家族與未來陳朝皇帝接觸的歷史。
據(jù)《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在冼夫人的年代,馮冼家族始終是輔助王朝統(tǒng)治嶺南的土著力量。但是,陳朝的歷史只有32年。陳亡隋興的時候,對于承接了陳朝的隋,冼夫人仍一心歸附?!端鍟ぷS國夫人傳》記錄了這個重要的轉(zhuǎn)變:
后遇陳國亡,嶺南未有所附,數(shù)郡共奉夫人,號為圣母,保境安民。高祖遣總管韋洸安撫嶺外,陳將徐璒以南康拒守。洸至嶺下,逡巡不敢進。初,夫人以扶南犀杖獻于陳主,至此,晉王廣遣陳主遺夫人書,諭以國亡,令其歸化,并以犀杖及兵符為信。夫人見杖,驗知陳亡,集首領數(shù)千,盡日慟哭。遣其孫魂帥眾迎洸,入至廣州,嶺南悉定。表魂為儀同三司,冊夫人為宋康郡夫人。
在政權出現(xiàn)真空的情況下,冼夫人被奉為“圣母”,成為嶺南諸郡投靠和依附的對象。隋朝派來平定嶺南的官員韋洸不敢貿(mào)然踏足廣州,直到冼夫人迎其入城,才改變局面。如何確切地驗知,舊的政權已經(jīng)傾覆,新的政權取而代之?在陳朝,冼夫人將扶南犀杖獻給陳主。當陳朝敗亡的時候,隋朝招降冼夫人,除了示以陳主的書信外,還出示扶南犀杖,表示已經(jīng)奪得陳的天下?!胺蛉艘娬?,驗知陳亡”,于是,在慟哭哀悼陳亡之際,迎接新的政權派來的代表。冼夫人、陳主、隋朝晉王等人看到扶南犀杖都不約而同或者不言自明地領會其所蘊含的政治意義。這說明,作為禮物的扶南犀杖,又充當了信物和憑證。隨著扶南犀杖易主,冼夫人轉(zhuǎn)變了忠誠對象,派其孫馮魂迎韋洸進廣州,“嶺南悉定”。可見,冼夫人所忠誠的不是陳霸先個人以及他所建立的陳朝,而是中央政權。
隋立國初,番禺人王仲宣叛。冼夫人初派遣其孫馮暄出兵平叛,然而馮暄交結叛軍,“遲留不進”。冼夫人大怒,執(zhí)暄于州獄,又派遣孫馮盎平亂。叛亂平定以后,冼夫人護衛(wèi)隋朝使臣,出巡州縣?!端鍟ぷS國夫人傳》描述了這次宣慰嶺南的儀式:
夫人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衛(wèi)詔使裴矩巡撫諸州,其蒼梧首領陳坦、岡州馮岑翁、梁化鄧馬頭、藤州李光略、羅州龐靖等皆來參謁。還令統(tǒng)其部落,嶺表遂定。高祖異之,拜盎為高州刺史,仍赦出暄,拜羅州刺史。追贈寶為廣州總管、譙國公,冊夫人為譙國夫人。以宋康邑回授仆妾冼氏。仍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署,給印章,聽發(fā)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
冼夫人不是以馮寶夫人的形象出巡,而是再次展示了女將之風,“親被甲,乘介馬,張錦傘,領彀騎”。這樣的儀仗最早來自陳朝朝廷的授予。陳永定二年(558),冊封夫人為中郎將、石龍?zhí)蛉?,“賚繡幰油絡駟馬安車一乘,給鼓吹一部,并麾幢旌節(jié),其鹵簿一如刺史之儀”。2至隋初,朝廷因冼夫人迎韋洸入城,冊封為宋康郡夫人,但是僅給予名號,并沒有明確授予儀仗。所以,冼夫人在巡視州縣之際,用的仍然是陳朝所賜之“刺史之儀”。這樣威風凜凜的出巡形象,一方面向諸位首領顯示她是朝廷冊封、認可并且負有宣慰之責的官員;另一方面,向朝廷派來的詔使顯示她的一片忠心,以及在嶺南的威望。亂平后,隋承認了冼夫人的“刺史之儀”,“仍開譙國夫人幕府,置長史以下官署,給印章”,還授予她調(diào)兵遣將權力,“聽發(fā)部落六州兵馬,若有機急,便宜行事”。材料沒有說明“六州”的具體所指,但是,從上下文意思推斷,當是指前來參謁的五個州,再加之馮冼家族根據(jù)地——高州。
不久后,俚獠起義,王朝沒有派使臣南下,冼夫人儼然化身為朝廷的“使臣”,平定地方。“番州總管趙訥貪虐,諸俚獠多有亡叛”,冼夫人上書,言訥罪狀。隋高祖降敕委冼夫人招慰亡叛。《隋書·譙國夫人傳》是這樣描述的:
夫人親載詔書,自稱使者,歷十余州,宣述上意,諭諸俚獠,所至皆降。高祖嘉之,賜夫人臨振縣湯沐邑,一千五百戶。贈仆為崖州總管、平原郡公。
這次事件的解決主要仰賴于冼夫人。兩次平亂的過程中,王朝的參與似乎僅僅在于儀式性地頒布“詔書”以及平亂之后的論功行賞。但是,對于地方首領而言,戰(zhàn)亂頻仍之際,是非難辨。這一紙詔書的擁有者,卻可以聲稱,自己擁有招撫平亂的權力,獲得行軍打仗的合法性。因此,冼夫人在宣慰州縣之時,時刻都顯示自己是詔書的擁有者,如她“親載詔書,自稱使者”。
那么,冼夫人自身如何對朝廷表達歸附之情?《隋書·譙國夫人傳》記載了每歲大會的儀式:
皇后以首飾及宴服一襲賜之,夫人并盛于金篋,并梁、陳賜物各藏于一庫。每歲時大會,皆陳于庭,以示子孫,曰:“汝等宜盡赤心向天子。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今賜物具存,此忠孝之報也,愿汝皆思念之。”
當然陳示賜物本身既代表了土酋的歸附,也代表著中央王權的認可與褒封。同時,她諄諄告誡子孫“赤心向天子”,行忠孝之道。冼夫人稱“我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這樣的表述只是把梁、陳、隋的朝代更迭看成三位君主的變換,而不是王朝命脈的消長。進一步地證實,當時冼夫人要盡忠的是掌握中央政權的“天子”,而并不看重究竟是誰家的天下。
《隋書·譙國夫人傳》是唐代史家站在隋的立場上書寫隋史,冼夫人與陳朝的淵源只是作為歷史的背景。因此,這篇傳記著墨最多的是冼夫人在隋代的作為以及忠誠。這樣的忠誠主要體現(xiàn)在兩次平亂以及每歲大會的禮儀上。這樣的禮儀有兩個層面:其一,是王朝政權與地方首領之間的禮儀。地方首領通過敬獻禮物、擁護王朝官員等方式來表達歸附之意;王朝則通過頒布詔書、封官賜爵,以及給予印章、儀仗等手段籠絡地方首領。在當時的情境下,這樣的儀式,與其說是中央政權自上而下的統(tǒng)轄和治理,不如說是對某些地方首領權勢的肯定與承認。其二,是地方首領在當?shù)厣鐣宫F(xiàn)的禮儀。幾次平亂之后,冼夫人都是以女將形象出巡州縣,女將的形象本身就具有嶺南地方色彩。當她以王朝賜予的儀仗巡視州縣,當她身負詔書,宣述上意,這位土著女首領又身兼王朝使臣的形象。其他州郡的地方首領通過拜謁冼夫人,不僅表示歸附他們的嶺南圣母,也表示接受王朝的招撫。這樣,不僅僅是冼夫人或馮冼家族與中央政權建立了聯(lián)系,更為廣闊的地域與中央政權也建立起了聯(lián)系。
《隋書·譙國夫人傳》塑造了一位嶺南的“圣母”,一位“事三代主,唯用一好心”的冼夫人,這位冼夫人超越了部落之間的殘酷爭奪,摒棄了和朝廷的一切矛盾,全然是“宣述上意”,向子孫諄諄教訓“忠孝之報”的“使者”。然而,在馮冼家族生活的時代,廣東西南是一方并不平靜的土地。包括馮氏家族在內(nèi)的部落豪酋長期處于擴張勢力的斗爭和傾軋之中,不僅如此,馮氏家族對唐朝朝廷也處于時叛時服的狀態(tài)。那么,唐代的人基于怎樣的需要去創(chuàng)造和撰寫一位全然作為向化的使者的冼夫人?要理解冼夫人形象塑造與書寫的歷史,需要將目光投向撰寫《隋書·譙國夫人傳》的時代背景——唐代馮冼家族與唐王朝的復雜關系。
冼夫人紀念館
傳說的歷史
從前文的討論可見,唐代名臣魏徵主持編修的《隋書》,用褒賞的筆調(diào)塑造了三代忠心,能運籌帷幄、行軍作戰(zhàn)的女將冼夫人。然而,對比同時代的其他幾部史書,就會發(fā)現(xiàn),并非當時的史家都以如此欣賞的態(tài)度去書寫這位南方女首領。
姚思謙和魏徵是同時代史家,姚于貞觀三年至十年(629-636)主修《陳書》和《梁書》,魏徵也是這兩部史書的監(jiān)修史官。但是,兩部史書都沒有專門為冼夫人立傳,也極少提及冼夫人。在姚氏的敘述中,灨石大捷的主角,不是冼夫人,而是陳霸先討伐侯景的前軍大將周文育。魏徵辭世當年(貞觀十七年),唐人李延壽開始編修《北史》?!侗笔贰泛苊黠@地借鑒了《隋書》,其《譙國夫人傳》只是在《隋書》的基礎上稍做損益。為什么同時期姚、魏兩位史家對冼夫人形象的書寫有如此明顯的不同?要了解這個問題,我們需要明白魏徵與馮冼家族的淵源,馮氏在地方的處境以及其與唐王朝的關系。
隋仁壽初,冼夫人卒,謚號為誠敬夫人。冼夫人去世以后,在平定王仲宣之亂中脫穎而出的孫輩馮盎逐漸成為馮冼家族的主要首領。隋朝,馮盎多次助隋文帝與隋煬帝南征北戰(zhàn),官至左武衛(wèi)大將軍。
《新唐書》記載了隋文帝初見馮盎時的情形:
隋仁壽初,盎為宋康令,潮、成等五州獠叛,盎馳至京師,請討之。文帝詔左仆射楊素與論賊形勢,素奇之,曰:“不意蠻夷中乃生是人!”即詔盎發(fā)江、嶺兵擊賊,平之,拜漢陽太守。從煬帝伐遼東,遷左武衛(wèi)大將軍。
隋末動亂之際,深得隋帝賞識的馮盎并沒有勤王保隋,而是奔回嶺南,“嘯署酋領,有眾五萬”。當時,嶺南各處豪酋世家都卷入了擴充部武與爭奪土地的斗爭。馮盎投奔崛起自江西虔州、自稱南越王的林士弘麾下。在擴張領域的戰(zhàn)爭中,馮盎并沒有因為對手同處于林士弘麾下而留情。番禺、新州豪酋高法澄、洗寶徹殺隋官,據(jù)州,附于林士弘。馮盎擊破之,得二十州,地數(shù)千里?!缎绿茣返拿枋鲲@示了馮盎在嶺南一帶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威信:
番禺、新興名賊高法澄、洗寶徹等受林士弘節(jié)度,殺官吏,盎率兵破之。寶徹兄子曰智臣,復聚兵拒戰(zhàn),盎進討,兵始合,輒釋胄大呼曰:“若等識我耶?”眾委戈,袒而拜,賊遂潰,禽寶徹、智臣等,遂有番禺、蒼梧、朱崖地,自號總管。
經(jīng)過隋末唐初與其他地方首領的斗爭,馮冼家族的勢力范圍顯然比隋時擴大了許多。唐武德四年(621)高祖大定中原之后,派李靖為嶺南撫慰大使,招撫嶺南各州。武德五年七月,“酋領馮盎等皆以子弟來謁,南方悉定”。唐王朝將馮氏的勢力范圍分成了八個州?!缎绿茣份d:
武德五年,始以地降,高祖析為高、羅、春、白、崖、儋、林、振八州,授盎上柱國、高州總管,封越國公。拜其子智戴為春州刺史,智彧為東合州刺史。盎徙封耿。
從這八個州的地理位置可見,今天的高雷半島、海南島以及廣西博白、桂林均是馮盎勢力所及。初唐時期,馮氏在地方上面對的主要威脅是與嶺南另一大豪酋寧氏的矛盾?!缎绿茣つ闲U傳》語焉不詳?shù)赜涗浟颂聘咦嫖涞铝辏?23)馮暄與寧長真的斗爭:
有寧氏,世為南平渠帥。陳末,以其帥猛力為寧越太守?!土λ?,子長真襲刺史?!忠云渥迦藢幮麨楹掀痔亍!涞鲁?,以寧越、郁林之地降,自是交、愛數(shù)州始通。高祖授長真欽州都督。寧宣亦遣使請降,未報而卒,以其子純?yōu)榱荽淌?,族人道明為南越州刺史?!烂髋c高州首領馮暄、談殿據(jù)南越州反,攻姜州,寧純以兵援之。八年,長真陷封山縣,昌州刺史龐孝恭掎擊暄等走之。明年,道明為州人所殺。未幾,長真死,子據(jù)襲刺史。馮暄、談殿阻兵相掠,群臣請擊之,太宗不許,遣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淹持節(jié)宣諭,暄等與溪洞首領皆降,南方遂定。
這次動亂的起因既有寧氏家族內(nèi)部的分化,又有馮暄等人的煽動。唐初,寧氏分裂成了兩股主要力量。欽州都督寧長真,是嶺南一帶較早降唐的土著首領,唐王室給予其的地位比另一支——寧宣更為顯要。寧越、郁林一帶原為長真的統(tǒng)治領域。而在廉州、南越州一帶則盤踞著寧宣與族人道明的勢力。寧氏兩支的地域范圍都與馮氏家族統(tǒng)轄地域的西線接壤。從史料可見,馮氏支持道明與長真抗衡,而朝廷則站在了長真這邊。由于史料的闕如,我們無法了解馮氏與寧氏的具體恩怨。但是,從地理位置而言,唐代由廣州通往廣西以及安南的重要路線——容州路的廣西段主要位于寧長真的統(tǒng)治領域之內(nèi)。如果馮氏聯(lián)合道明反寧長真成功,則可以控制通往越南的主要道路。這次動亂,王朝沒有派遣軍隊前來鎮(zhèn)壓,馮暄似乎也沒有因此而獲罪,朝廷以“宣諭”的方式平定南方。
貞觀元年(627),唐太宗改變高祖時期“割置州縣”以籠絡來歸豪杰的政策,因山川形便,將全國分為十道。值得注意的是,這個時期,遠在蠻煙瘴雨之地的馮盎的舉動受到了唐太宗的相當關注,貞觀初期,他兩次頒布敕書給馮盎。據(jù)岑仲勉考證,前一篇敕文發(fā)于貞觀二年之春初:
言無心信受,又以卿每年恒遣愛子入京,使人朝集不絕,所以雖聞卿有異圖,不發(fā)兵馬。去歲遣劉弘基等纂集,亦有所云,卿已破新州,復劫數(shù)縣,恐百姓涂炭,無容不即防御。聞卿自悔前愆,令子入侍,更令旋旆,不入卿境。此是朕惜卿本誠,意存含育,卿既有心識,亦應具朕懷。去冬又令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等殷勤慰諭,想尋達也。比得卿表云,既老且病,寒暑異宜,山川遐阻,豈可令卿冒涉遠途,有勞筋力?自今以□,但宜在卿家將攝,以自怡養(yǎng),更不得遣山洞群小鈔掠州縣,仍年別恒令兒子更番來去,又依式遣使參朝,朕即知卿赤心,自然不畏他人表奏。若其掠奪不止,釁惡日彰,欲人不言,其□□也?!踔廖逶履┮詠硪饲惨蛔?,盡心聞奏,若無使至,朕即發(fā)兵屠戮卿之黨羽,一舉必無遺類。今遣朝集使還示卿此旨,宜深識機微,自求多福,春首尚寒,比無恙也。家門大小,想并平□□□□及。
如果從上下文去推想寫作這篇敕文時的復雜情勢,或者可以勾勒出這樣的圖景:“員外散騎常侍韋叔諧等殷勤慰諭”并沒有讓馮盎停止擴張的腳步,他已經(jīng)奪取了夢寐以求的新州。當時有“他人”頻繁奏報朝廷馮盎的“異圖”,朝廷也要求馮盎赴京。不過,馮盎則上表以“既老且病”為由拒絕前往。在這樣的情況下,唐太宗發(fā)下這道敕書。它看起來像是對馮盎的一個警告,同時卻顯示了王朝的妥協(xié)。尤其是對馮盎托病不進京所表現(xiàn)出來的容忍,顯示出當時朝廷對于嶺南鞭長莫及。
該敕三次提到有關遣子入朝的事宜,唐太宗兩次明確表示之所以聽聞馮盎有“異圖”,仍按兵不動,主要就是念在馮盎“每年恒遣愛子入京”。于敕文末,他再次諄諄督促馮盎“仍年別恒令兒子更番來去,又依式遣使參朝”??磥?,對于唐太宗而言,“遣子入朝”就意味著地方首領的忠誠。可以猜測的是,這不是單純的進京朝貢或朝拜,而是將“愛子”作為人質(zhì)扣留在朝廷。貞觀五年(631),唐太宗再次向馮盎頒發(fā)敕文:
敕。高州都督耿國公馮盎,安州都督府使人周懷義還,及張赟等至,并具來表。省覽周環(huán),良以增嘆!唯公之識量不喻朕懷,亦由朕之風化未能及遠,君臣疏離,遂至于斯。永懷魚水,望古增愧。朕祗承天眷,□最□中,弘濟艱難,撫育黎庶,有生之類,咸思乂安,一物失所,增其兢懼。然海隅遼曠,山洞幽深,蠻夷重譯之方,瘴癘不毛之地,得之未有所益,失之固無所損,何假殷勤遠相征召?但□□□□后朝夕相尋,咸云公心跡未純,侵掠不已,新州以南,多被毒害。朕既為之父母,須拯艱危,所以聊命偏師,將救涂炭,亦未縱兵威,即入彼境。公又前遣智,數(shù)命使人,每自申陳,辭請懇切。云劉感構惡,妄相讒毀。朕謂公□□□未相見,無以自明,是以頻遣敕書,令公入覲。公尚然疑慮,猶懷偃仰,似矜遐阻,未欲朝謁。復有推注,更遣行人,云高州正被兵臨,蹊徑壅塞,又懼劉感譖訴,投杼為疑。既有此辭□□□□□,命所司盡公本意。劉感既不能綏衛(wèi)藩服,與公失和,即令真定公齊善行代為郡督,見集兵馬,亦各散還。朕之此情可謂貫徹幽顯,若猶不為公所信知,復何言如能悉朕虛懷以取富貴?即宜馳傳暫至京師,旬日□□□盡心曲,便命旋軫,委以南方,子子孫孫,長饗福祿。倘其必存首鼠,不識事機,積惡期于滅身,強梁不得其死,自取夷戮,斷在不疑。大兵一臨,悔無所及。縱令巢穴之內(nèi)數(shù)日偷生,□□□□□牙投竄,冤仇非一天羅□舉□□□廣,何處求安?當深思此理,自求多福。春序已暄,想無恙也,家門大小,并得平安。今令使往,指不多及。
這次的事件,同樣交織著復雜的地方政治與恩怨:其一,據(jù)王興瑞考證,安州都督府的都督為寧據(jù),而寧據(jù)就是前文提到的與馮暄兵戈相向的寧長真之子。其二,馮盎所憎惡之劉感,在馮暄之亂時,曾鎮(zhèn)壓與馮暄遙相呼應的岡州刺史馮士翙。馮劉亦為宿敵。安州都督府的使者與劉感在唐太宗面前狀告馮盎,可以說是武德六年馮寧矛盾的繼續(xù)與激化。
不過,從敕文來看,寧據(jù)等人表奏馮盎“心跡未純”,也并非捏造之詞。前敕發(fā)出五年后,馮盎依然在擴充其控制領域,“新州以南,多被毒害”。沒有史料清楚說明,馮盎為什么對新州如此虎視眈眈,三番兩次欲收入囊中。但是,從其擴張的路線來看,他似乎致力于打通一條從高涼通往西江的道路。武德末年,與寧氏的斗爭失敗后,其統(tǒng)治領域西側(cè)的道路不可能為馮氏所掌握。于是,開辟東路尤顯迫切。單從地理位置而言,唐宋期間,六條古道與新州江連網(wǎng),東北通廣州、端州(肇慶)、羅定州,西南通高州、春州(陽春)、東合州(雷州)、瓊州、廉州,有“八州通衢”之稱。初唐時期,這八州之中,有六個州為馮盎所據(jù)。更為重要的是,新州江連通西江。從西江經(jīng)靈渠,入湘水,入長江,是溝通嶺南與長江流域的最重要水網(wǎng)。
從以上討論可知,馮盎生活的時代,廣東西南一帶的地方政治相當復雜。在兩則敕書中,唐太宗均表示,雖然沒有真正兵臨城下,但都有發(fā)兵討伐之意。在是否出兵攻打馮盎的問題上,魏徵對于扭轉(zhuǎn)局面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事情發(fā)生在貞觀初,即撰寫前敕的時代,據(jù)《資治通鑒》記載:
嶺南酋長馮盎、談殿等迭相攻擊,久未入朝,諸州奏稱盎反,前后以十數(shù);上命將軍藺謩等發(fā)江、嶺數(shù)十州兵討之。魏徵諫曰:“中國初定,嶺南瘴癘險遠,不可以宿大兵。且盎反狀未成,未宜動眾?!鄙显唬骸案嬲叩缆凡唤^,何云反狀未成?”對曰:“盎若反,必分兵據(jù)險,攻掠州縣。今告者已數(shù)年,而兵不出境,此不反明矣。諸州既疑其反,陛下又不遣使鎮(zhèn)撫,彼畏死,故不敢入朝。若遣信臣示以至誠,彼喜于免禍,可不煩兵而服。”上乃罷兵。冬,十月,乙酉,遣員外散騎侍郎李公掩持節(jié)慰諭之,盎遣其子智戴隨使者入朝。上曰:“魏徵令我發(fā)一介之使,而嶺表遂安,勝十萬之師,不可不賞。”賜徵絹五百匹。
魏徵因建議“懷之以德”而止息了唐軍攻打馮氏的戰(zhàn)鼓,從其后的史跡來看,也的確緩和了馮氏與唐王朝的關系。貞觀五年,馮盎派遣兒子智戴和使節(jié)申陳冤情。而唐太宗則堅持要求猶疑不定的馮盎前來入覲。這就是后敕撰寫的理由。馮盎接到敕文終于于同年進京朝貢,并隨后破羅、竇諸洞獠叛?!杜f唐書》記載:
貞觀五年,盎來朝,太宗宴賜甚厚。俄而羅竇諸洞獠叛,詔令盎率部落二萬為諸軍先鋒。時有賊數(shù)萬屯聚險要,不可攻逼。盎持弩語左右曰:“盡吾此箭,可知勝負?!边B發(fā)七矢,而中七人,賊退走,因縱兵乘之,斬首千余級。太宗令智戴還慰省之,自后賞賜不可勝數(shù)。盎奴婢萬余人,所居地方二千里,勤于簿領,詰擿奸狀,甚得其情。在唐太宗看來,馮盎來朝,算是表明了“心跡”。盎破諸洞獠叛后,太宗令留在京城的智戴回鄉(xiāng)慰省。如果聯(lián)系到土酋之子在政治上的重要性,則不難想見太宗的這一舉動不僅在于褒揚盎之功勛,至少在表面上也宣告了他對馮盎的信任。貞觀八年(634),唐高祖宴請西突厥使者,命突厥頡利可汗起舞,又遣智戴詠詩。智戴的詩作得到唐太宗的欣賞,并欣然稱贊:“胡、越一家,自古未之有也?!?/p>
貞觀二十年,馮盎卒。盎有子三十人,《新唐書》特別提到的是智戴和族人子猷:
智戴知名,勇而有謀,能撫眾,得士死力,酋帥皆樂屬之?!笕氤蹌谫n加等,授衛(wèi)尉少卿。……盎族人子猷,以豪俠聞。貞觀中,入朝,載金一舸自隨。高宗時,遣御史許瓘至洞視其資。瓘至洞,子猷不出迎,后率子弟數(shù)十人,擊銅鼓、蒙排,執(zhí)瓘而奏其罪。帝馳遣御史楊璟驗訊。璟至,卑辭以結之,委罪于瓘。子猷喜,遺金二百兩、銀五百兩。璟不受。子猷曰:“君不取此,且留不得歸?!杯Z受之,還奏其狀,帝命納焉。
可見,直到高宗時期馮氏的族人子猷還是富甲一方的豪強。但是,盎之孫輩就鮮見于歷史的記載了。王興瑞認為,由于南選制度的實施,馮盎后代正和嶺南其他豪強家族一樣,充任地方要職的是越來越少了。因此在《廣東通志·職官表》中幾乎見不到馮盎孫輩以下名登仕版。武則天時期,這個大家族遭受了嚴重的變亂。沒有史料說明具體的緣由和經(jīng)過,我們只能從盎之曾孫高力士的生平中尋得蛛絲馬跡。據(jù)《新唐書》記載:
高力士,馮盎曾孫也。圣歷初,嶺南討擊使李千里上二閹兒,曰金剛,曰力士,武后以其強悟,敕給事左右。坐累逐出之,中人高延福養(yǎng)為子,故冒其姓?!κ坑着c母麥相失,后嶺南節(jié)度使得之瀧州,迎還,不復記識,母曰:“胸有七黑子在否?”力士袒示之,如言。母出金環(huán),曰“兒所服者”,乃相持號慟。帝為封越國夫人,而追贈其父廣州大都督。
可見在高力士幼年的時候就已經(jīng)遭遇了家庭變故,以致母子離散。直至力士得勢后,這一段塵封的身世才被揭露出來,而其父母也因力士的關系得到了追封。力士逝世后,時人為其撰寫的神道碑這樣講述其家族源流:
公本姓馮,諱元一。則天圣后賜姓高,改名力士,廣管潘州人也。馮之先有自北而南者,自宋懷化□業(yè)以至于盎,五嶺之表,推□名族?;侍瞥酰皇钩止?jié)高州都督、廣韶等十八州總管,封耿國公。耿公有三子,智戣為高州刺史,智戴為恩州刺史,智為潘州刺史。咸有德義,實為人豪。家雄萬石之榮,橐有千金之直。潘州府君生君衡。潘州薨而君衡襲位。象賢之禮,主記守封。且有舊章,斯為代祿。使有辀軒□察者,不知承式,高下在心。因以矯誣罪成,於乎。裂冠毀冕,籍沒其家。開元中,天子廣錫類之恩,覽先賢之狀。初贈潘州刺史,又贈廣州大都督,公即廣州之少子也。
這段材料追溯了馮氏的譜系,馮盎之子智玳生了力士之父君衡,君衡“因以矯誣罪成,於乎。裂冠毀冕,籍沒其家”,此事給馮氏家族以重大的打擊。為君衡所立之《贈廣州大都督馮府君神道碑》也語焉不詳?shù)匕堰@一場變故概述為“子幼家艱,喪禮蓋缺”。有眾多學者希望考察出馮氏分崩離析的原因,但因為資料的闕如,沒有定論。
王興瑞依據(jù)《唐大和上東征傳》考證過唐代海南島曾存在馮氏的割據(jù)勢力。玄宗天寶年間,鑒真一行人從越州(今浙江紹興)解纜渡日,中途遇臺風漂流至振州江口(海南島寧遠河口),受到了臨振郡(今崖縣境內(nèi))別駕馮崇債的護送,又曾得到萬安州(又作萬安郡,郡治在今陵水縣)大首領馮若芳的迎接供養(yǎng)。唐中后期,嶺南一帶的動亂中頻頻有馮姓人參與,但是沒有史料證實這些人是冼夫人后裔。可以說,高力士之后正史中很少再有關于馮氏子孫事跡的明確記載了。
冼夫人雕塑
結語
通過對《隋書·譙國夫人傳》冼夫人形象及其文本誕生的時代背景的分析,可知冼夫人傳不僅是當時人所撰寫的歷史,也是當時人懷柔蠻夷政策的反映,因此解讀這一文本必須考慮以下幾層關系。
其一,作為對馮氏政策的直接建議者,魏徵在《隋書》中為冼夫人立專傳。我們難以推測這樣的身份和政治取向是否影響到他的歷史書寫。冼夫人歸順陳隋二朝、盡心事主的事跡與家風顯然可以作為馮氏家族忠誠唐王朝的最好宣傳,和當時皇帝與土酋間的政治與外交亦相配合。
其二,除了“宦”的層面,可能還須考慮“婚”的因素。參與《隋書》撰寫的另一位大臣許敬宗嫁女與馮盎之子。時人對這樁姻緣是頗有微詞的。在當時的輿論中,這樁姻緣不僅是土著攀附權貴,更是許敬宗貪慕馮氏的雄厚財富。在嫁女之際,許敬宗“多納金寶,為有司所劾,左授鄭州刺史”。
魏徵的建議收到了“胡、越一家”的效果,得到唐太宗的賞識,經(jīng)過這樣的歷史過程之后,皇帝、馮氏家族,或支持馮氏的臣僚都需要塑造一位忠義的嶺南圣母。
(本文摘自賀喜著《亦神亦祖:粵西南地區(qū)信仰構建的社會史》,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23年8月。澎湃新聞經(jīng)授權發(fā)布,原文注釋從略,現(xiàn)標題為編者所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