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訊

千秋說趙普

張其凡教授《趙普傳》作為《中國歷史人物傳記》系列之一,于20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文為新書序言,作者系四川大學講座教授、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張其凡教授《趙普傳》作為《中國歷史人物傳記》系列之一,于2023年9月由商務印書館出版,本文為新書序言,作者系四川大學講座教授、日本學習院大學東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員。

俯瞰北宋初期歷史,從“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到“杯酒釋兵權”;從“燭影斧聲”到“金匱之盟”,對一些影響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都有直接或間接參與,難脫干系的,那就是趙普。圍繞著趙普,還有許多諸如“雪夜定策”、“半部《論語》治天下”等軼事與傳說。研究北宋前期歷史,絕對繞不過去趙普這個有故事的人物。

趙普


五代后期,常年混跡于地方州縣和軍閥幕府的趙普,對社會現(xiàn)實有著切身的了解。而胥吏和幕僚的生涯,又讓他磨練出出色的行政才能,并且積累了豐富的政治經(jīng)驗。這一切經(jīng)歷所積蓄的能量,當他與趙匡胤兄弟風云際會之后,便極大地釋放出來。

當事者迷,距離過近,有時反而像老花眼一樣,看不清歷史。當拉開距離,登高望遠,則往往可以洞若觀火。對宋初的一些事件也是如此。比如陳橋兵變,趙普絕對是主謀的角色。五代以來驕兵悍將擁立主帥成為一種慣常行為,后周太祖郭威還是被扯黃旗加身,像是出于倉促的突發(fā)事變,而趙匡胤披上的則是預先準備好的黃袍。以防這樣的故伎重演的杯酒釋兵權,也是在趙普極力勸說下發(fā)生的戲劇性事件。導致宋太祖壯年而亡的“燭影斧聲之謎”,表面上看沒有趙普什么事,但他慫恿和協(xié)助太祖翦除打擊太宗勢力,而導致兄弟二人關系惡化,則不能不說是導致事件突發(fā)的一個不近不遠的促因。太宗即位已經(jīng)幾年之后,炮制“金匱之盟”,以證實太宗繼位的合法性為交易,失勢的趙普咸魚翻身,又兩度出任宰相。

從結識到進入幕府,趙普便與趙匡胤兄弟一家結下一生不解之緣。其中既有如魚得水的親密,也有疙疙瘩瘩的恩怨。趙匡胤之母杜太后視趙普為宗親,趙匡胤兄弟雪夜突訪趙宅,圍坐火爐,吃著烤肉,商討確定了先南后北的統(tǒng)一戰(zhàn)略。其間對趙普之妻以大嫂相稱,君臣關系其樂融融。北宋建立,趙普從以樞密直學士的身份實際主政,到擔任宰相走向前臺,無論統(tǒng)一事業(yè),還是內(nèi)政建設,都發(fā)揮了主導性的決策作用。

不過,趙普十多年主政,其中又單獨擔任宰相十年,“以天下為己任,故為政專事” ?!疤锰?,與詔敕無二” 。過重的相權,終于與皇權發(fā)生沖突。年長太祖幾歲的趙普,不光擁有很大權力,足智多謀,還與樞密使等有勢力的軍政要人結有姻親關系,這些都不能不讓一直未從五代廢立陰影中走出的趙匡胤猜忌,并且專斷的行政又遭受了政敵的攻擊。諸種合力的作用,被罷免宰相。在太宗朝,趙普盡管又兩度短期為相,由于曾有的舊怨,已難以如昔日之專權,更多的是成為太宗優(yōu)待老臣和穩(wěn)定政治的一種象征性存在。

繼五代之后,沒有成為短命的第六代,在創(chuàng)建和鞏固宋王朝的過程中,趙普發(fā)揮了極為重要的作用。乃至宋太祖如此說:“朕與卿平禍亂以取天下,所創(chuàng)法度,子孫若能謹守,雖百世可也。 ”這句話除了表明趙普在宋朝“祖宗法”形成過程中所起到的作用,其實還客觀地顯示了趙普是開宋代君臣共治的先行者。一百多年后,再造宋朝的中興之主宋高宗也如是稱贊趙普:“唐末五季藩鎮(zhèn)之亂,普能消于談笑間。如國初十節(jié)度,非普謀,亦孰能制?輔佐太祖,可謂社稷功臣矣。 ”盡管宋高宗的稱贊有著感慨南宋當時武將跋扈的現(xiàn)實背景,但也點明了趙普的主要貢獻。

還有在宋朝消失之后更遠的歷史觀察,由元入明的陳桱在他的《通鑒續(xù)編》卷二就記載了趙普在“杯酒釋兵權”等一系列削弱武人勢力的行動中的作用。在平定了宋初李筠、李重進的叛亂之后,宋太祖憂慮地向趙普發(fā)問:“天下自唐季以來,數(shù)十年間,帝王凡易十姓,兵革不息,蒼生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建長久之計,其道何如?”于是,宋太祖的發(fā)問便引出了趙普總結歷史與現(xiàn)實的經(jīng)驗教訓,鞏固新興政權的策略:“唐季以來,戰(zhàn)斗不息,國家不安者,其故非他,節(jié)鎮(zhèn)太重,君弱臣強而已矣。今所以治之,無他奇巧也,惟稍奪其權,制其錢谷,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 ”

這一策略成為“杯酒釋兵權”行動的認識前提。不過,當趙普主張具體行動時,宋太祖又有些放不開情面?!捌諗?shù)言于上,請授以他職,上不許。普乘間即言之,上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憂?’普曰:‘臣亦不憂其叛也。然熟觀數(shù)人者,皆非統(tǒng)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茍不能制伏其下,則軍伍間萬一有作孽者,彼臨時亦不得自由耳。 ’”趙普最后的這番話讓宋太祖痛下決心,于是就有了后來那場戲劇性的“杯酒釋兵權”。

在“杯酒釋兵權”之后,趙普對位高權重的武將的抑制也是不遺余力。趙普比宋太祖年長,所以盡管有君臣之分,說起話來有時也很直接。比如他反對讓有勢力的武將、同時又是趙光義岳父的符彥卿掌管禁軍,宋太祖說:“朕待彥卿厚,彥卿豈負朕耶?”對此,趙普冷冷地回答了一句:“陛下何以能負周世宗?”噎得宋太祖一句話也說不出 。

“杯酒釋兵權”只是消除武人勢力潛在威脅的第一步,趙普此后又有了進一步的抑武行動,《通鑒續(xù)編》記載道:“趙普請設通判于諸州,凡軍民之政,皆統(tǒng)治之,事得專達,與長吏均禮。大州或置二員,又令節(jié)鎮(zhèn)所領支郡,皆直隸京師,得自奏事,不屬諸藩。于是,節(jié)度使之權始輕矣。 ”

其實除了上述貢獻,趙普還有一個潛在的貢獻被強調的不夠。宋仁宗在位四十年,有人夸張地說是中國歷史上最好的四十年。宋仁宗被宋人稱為“百事不會,只會做官家” 的皇帝,他的無為而治,給了士大夫們馳騁政壇、充分發(fā)揮才智的廣闊空間。

“與士大夫治天下”的君臣共治,其實始源于趙普時代對皇權的塑形。

這首先體現(xiàn)在從行政上限制皇權?!端问贰ぺw普傳》記載道:“嘗奏薦某人為某官,太祖不用。普明日復奏其人,亦不用。明日,普又以其人奏,太祖怒,碎裂奏牘擲地,普顏色不變,跪而拾之以歸。他日補綴舊紙,復奏如初。太祖乃悟,卒用其人。又有群臣當遷官,太祖素惡其人,不與。普堅以為請,太祖怒曰:‘朕固不為遷官,卿若之何?’普曰:‘刑以懲惡,賞以酬功,古今通道也。且刑賞天下之刑賞,非陛下之刑賞,豈得以喜怒專之?!媾?,起,普亦隨之。太祖入宮,普立于宮門,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這件事,盡管逆鱗,但卻扭轉了太祖的意志。

對皇權的塑形還體現(xiàn)在從制度上的制約。南宋楊萬里曾在奏疏中引述了一件為宋人所津津樂道的趙普軼事:“太祖皇帝嘗令后苑造一薰籠,數(shù)日不至。帝怒責左右,對以事下尚書省,尚書省下本部,本部下本寺,本寺下本局覆奏,又得旨,依方下制造,乃進御。以經(jīng)歷諸處故也。帝怒問宰相趙普曰:‘我在民間時,用數(shù)十錢可買一薰籠,今為天子,乃數(shù)日不得,何也?’普曰:‘此是自來條貫,不為陛下設,乃為陛下子孫設。使后代子孫,若非理制造奢侈之物,破壞錢物,以經(jīng)諸處行遺,須有臺諫理會,此條貫深意也?!娲笙苍唬骸藯l貫極妙。’ ”皇帝和皇權就是這樣被士大夫們裝進了制度的籠子里。

對皇權的塑形還體現(xiàn)在從道理上的教諭。有一個有名的逸話。宋太祖曾問宰相趙普:“天下何物最大?”大概宋太祖本心是希望趙普回答“陛下最大”。但趙普卻回答說:“道理最大。”面對這樣令人哭笑不得的回答,宋太祖什么也說不出,只好連連稱善。到了南宋,一個州學教授向宋孝宗講了這段逸話。并說,“夫知道理為大,則必不以私意而是公中”。于是,宋孝宗回答說,“固不當任私意”?!安蝗嗡揭狻?,就必然被束縛于為君之道的規(guī)范之中。后來,宰相留正就這段史實議論道:“天下惟道理最大,故有以萬乘之尊而屈于匹夫之一言,以四海之富而不得以私于其親與故者。 ” 趙普說“道理最大”,就等于是說還有高于至高無上的天子的重要東西存在。趙普說的道理后來被理學家上升為天理的理論高度。

對皇權的塑形,在太宗朝我們依然可以觀察到。一個最明顯的例子就是趙普欲對宋太宗寵愛的不法妖人侯莫陳利用治罪,宋太宗求情說:“豈有萬乘之主不能庇一人乎?”趙普回答:“陛下不誅,則亂天下法,法可惜,此一豎子,何足惜哉!”太宗不得已,只好“命賜死” 。在法律與皇權的天平上,在士大夫們看來,顯然法律要重于皇權。法律是士大夫用來壓倒皇權的主要武器之一。在法律的背后,則有道支持著。一納入法律的規(guī)范,皇權便顯得軟弱無力了。因此,才會出現(xiàn)“萬乘之主不能庇一人”的事態(tài)。

沒有經(jīng)歷過正常的帝王教育,憑借武力和篡奪取得天下的開國皇帝,登基之后幾乎都經(jīng)歷了從軍人到政治家的角色轉化。在這一過程中,像趙普這樣的士大夫們通過各種形式為皇帝補課,最終將皇帝納入君道的范圍之中。

清代畫家黃慎的《蹴鞠圖》。描繪了宋太祖與其弟趙光義、宰相趙普等六人蹴鞠的場景。


然而包括宋太祖和宋高宗在內(nèi),歷來對趙普都強調他在太祖朝的政治作用,而對他在太宗朝的政治貢獻則揭示得不多。唐末五代以來雖然是武人縱橫的天下,但行政管理還需文人。因此,武人跋扈的表象之下,潛行的崇文之風一直未衰。北宋建立,王朝的政策取向又是重文輕武。宋太祖不僅說過“今之武臣欲盡令讀書,貴知為治之道。 ”的話,更是具體說“宰相須用讀書人” 。他讓胥吏出身的趙普獨相十年,顯然他把趙普是視為讀書人的。這從宋太祖說的另一句話也可以證明。錢俶行賄趙普十罐瓜子金,剛好被來訪的宋太祖看見,趙普很尷尬,宋太祖慨嘆地說了句:“受之無妨,彼謂國家事皆由汝書生爾。 ”書生和讀書人是同一概念。

在崇文風潮大盛的背景之下,北征屢屢敗北,武功不競的宋太宗轉向內(nèi)政。在位期間,不僅組織編纂了宋初三大書《太平御覽》《太平廣記》《文苑英華》,還做了一件在客觀上改變了中國歷史的大事。這就是擴大科舉取士的規(guī)模。隋朝發(fā)軔的科舉,歷唐迄止宋初,雖一直延續(xù)不斷,但不過如涓涓細流,每科取士人數(shù)很少,榮譽意義大于實際效果。這種狀況到宋初也未改變,太祖朝取士最多的一次也不過三十余人。太宗即位伊始,既是為了籠絡士人,也是實際行政需要,第一次開科取士,就達到一百多人。此后規(guī)模不斷擴大,在趙普去世的淳化三年那一年,取士人數(shù)多達一千三百多人。持續(xù)十多年的大規(guī)模開科取士,很快讓科舉出身的官僚取代了武人、貳臣等舊有勢力,占據(jù)了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治舞臺。到了太宗后期,其中的出類拔萃之輩已經(jīng)攀升到政治的制高點,李沆、寇準等人都進入到政治中樞,成為能夠決策的執(zhí)政。士大夫史無前例地成為政治的全面主宰。

“滿朝朱紫貴,盡是讀書人” ??婆e規(guī)模的擴大,不僅促進了社會流動,帶動了全社會的向學,更是造就了影響此后中國歷史的士大夫政治?!芭c士大夫治天下”的權力共享,極大地激發(fā)了士大夫們以天下為己任的責任感。他們通過對先秦思想資源發(fā)掘闡釋,獨立意識被前所未有地煥發(fā)出來,樹立起“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雄心壯志,“正心,誠意,格物,致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擁有著超越政治的全方位擔當意識。從此,士大夫政治貫穿兩宋,無論是唐宋變革、宋元變革、元明清轉型,還是江山鼎革、王朝易族,社會雖然不斷在發(fā)展變化,但士大夫政治及其精神,已經(jīng)像遺傳一樣根植于讀書人的意識之中,在各個時代都在發(fā)揮著作用。

趙普晚年已經(jīng)欣慰地看到了士大夫政治之花的早春綻放。其實不僅僅是見證者,趙普應當是造就者之一。他兩朝三度為相所實施的政策導向,對士大夫政治的形成起到極大的催化作用。我們以后視的結果論,趙普縱貫兩朝政治活動的深刻意義,很值得深入挖掘。

關于趙普,盡管無論前賢還是后學,都有相當數(shù)量的研究積累。不過在眾多的研究成果之中,最全面、最有深度的論著,在我看來,舍張其凡先生的《趙普評傳》而無他。我用了兩個“最”字來評價此書,并無私情在內(nèi)。我覺得此著實膺此評。

在研究五代禁軍的基礎上,進而研究宋初政治史,似乎是順理成章的進路。然而切入點很多,為何選擇了趙普?從前面所述可知,這是一個把宋初兩朝都系于一身的重要人物。從趙普切入,許多重要問題皆可迎刃而解。由此我欽佩其凡教授的敏銳切要。

反復品讀,首先令我驚嘆的是其凡教授史料搜羅之廣和研讀之深。從書后所附《引用書目》可知,援引典籍近200種,正史稗乘、筆記方志、類書文集,時代亙貫宋元明清,相關史料網(wǎng)羅殆盡。要知道這是在30多年前,那時沒有數(shù)據(jù)庫,全靠手工操作,一本本地翻檢,抄錄卡片,才能達到今天鼠標一點,結果即現(xiàn)的程度。除了典籍援引之外,此著的撰寫,據(jù)書后所列,《主要參考書目》也達100余種,就是說,把迄止寫作之時的研究論著也幾乎全部搜集在案了,不像是時下有些論著所附參考書目只是炫博作樣子。行文之中,對既有研究結論的引述、分析、首肯、批駁,往往而在??梢娫谘芯繉懽髦H,無論是典籍史料,還是研究論著,都經(jīng)過了其凡教授的反復咀嚼,呈現(xiàn)在書中的,是充分消化的結果。這樣的準備作業(yè),決定了本書是在很高起點的起跳。

由于對相關典籍史料以及研究論著有比較全面的觸及,還使本書有了另一個用途。就像是一個根據(jù)多種版本和他校資料精心整理的古籍一樣,讀者握有此編,便等于掌握了關于趙普即宋初歷史研究的全部資料線索。這種綜合了典籍史料以及研究論著的工具書作用,目前的各種數(shù)據(jù)庫還難以取代。

說此書全面還不僅是指對史料和論著的引用,主要是就內(nèi)容而言。此書題為《趙普評傳》,實際上是以趙普為主線的宋初兩朝簡史。并且不僅僅停留于政治史的論述,經(jīng)濟、軍事、文化均有涉及。由于是全面論述,有時只是論述那個時代的政策實施、制度建設以及事件經(jīng)緯、人事變化,主人公趙普會暫時消失蹤影。不過,著者往往會筆鋒一轉,讓主線浮出,把所述與趙普聯(lián)系起來。若即若離的寫法,顯見張力,很見匠心。

說有深度,不僅是在于對既有研究成果的分析利用,站在前人的肩膀上起跳,更是對不少問題有著著者本人的獨到研究。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與心得熔鑄于書中,就不是一種停留在表層的膚淺敘述了。關于趙普,著者本身就有著深厚的研究積累,早在80年代初,就發(fā)表過《趙普早年事跡考辨》 《趙普的家世》 《趙普著述考》 《“半部論語治天下”探索》 等論文。對于書中詳盡論述的太宗征遼,其實也是在《從高梁河之敗到雍熙北征》 論文基礎上的深化,而對宋初的內(nèi)政建設,著者的《宋初中書事權初探》 和《三司臺諫中書事權——宋初中書事權再探》 則構成了本書的研究基礎。支撐太宗朝全面論述的,則是著者的《宋太宗論》 。因此說,這部著作是其凡教授長期研究積累的產(chǎn)物。

在我看來,《趙普評傳》,完全可以稱為20世紀研究趙普以及宋初歷史的最高水準之作。我將評價僅迄止于20世紀,是想說在此著問世30年來,相關問題的研究以及對宋代歷史的理解,又伴隨著時代發(fā)展,有了新的認識和延伸。30年前的這部精彩的著作,今天讀來,盡管依然趣味盎然,價值不減,但從用語到行文,讀來會有一種隔世之感。并且對有些問題的認識,尚有進一步探討的余地。

比如對于饒有爭議的“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其凡教授是持否定態(tài)度的。前人或以“半部論語治天下”來形容趙普文化水準之低,那么史籍還記載后來被稱為“圣相”的進士出身佼佼者李沆,也把《論語》奉為行政之圭臬,又如何解釋?《論語》在宋初流行,或許反映了五代亂世以來正統(tǒng)經(jīng)學跟士人的疏離,還折射了文化下移的趨向。與艱深的其他經(jīng)書相比較,通俗的《論語》更容易被人們所接受。《論語》的流行現(xiàn)象,還反映了這部語錄體經(jīng)書地位的上升。如果再從政治的視點觀察,從亂世到治世,《論語》中強調“使民以時”的民本思想和注重禮制的秩序訴求,都會被當時的政治家奉為信條。所以說,如果我們從真?zhèn)渭m纏的怪圈中跳出,從歷史邏輯中尋求其思想史的價值,還是會產(chǎn)生另一種認知的。這種認知無疑也在一定意義上說接近了歷史真實。

過去的吏跟官不同,也往往是世代相襲。州縣胥吏出身的趙普,無疑沒有過習舉業(yè)的經(jīng)歷,因此也不會接受過系統(tǒng)的儒學訓練。他對《論語》的領悟,跟當時的普通人不會有太大的差距。他決策施政,往往是根據(jù)親身實踐、體驗與對《論語》等常見經(jīng)典的樸素理解。正因為如此,他或許更少一些觀念的束縛。比如在太宗后期,有人以諸葛亮相蜀數(shù)十年不赦之事為例,勸太宗不要大赦,趙普則提出了反對意見說:“圣朝開創(chuàng)以來,具存彝訓。三年郊祀,即覃恩宥,所謂其仁如天,堯舜之道。劉備,何足師法?”趙普的意見,以本朝自他以來創(chuàng)行的祖宗法和儒學思想為依據(jù),認為偏據(jù)一方的劉備不足師法。這就讓太宗不得不聽從了趙普的意見。這一軼事,可以看作是趙普“半部論語治天下”的具體案例。

從80年代初與其凡教授相識相知,我們對宋代政治史有著相當接近的認知。我的相權論與皇權論也得到了其凡教授的首肯。在1987年同一年,不約而同,他在《歷史研究》發(fā)表了《宋太宗論》,我則在《社會科學戰(zhàn)線》發(fā)表了《略論宋太宗》 。在至今網(wǎng)上尚在流傳的其凡教授關于宋代君臣共治的文章,還有以“友人王瑞來先生”的稱呼來對我的觀點的介紹 。作為學術往事,前面提及的其凡教授的《“半部論語治天下”探索》一文,還是我在中華書局擔任《學林漫錄》編輯時約稿刊發(fā)的。

不過,對宋初的歷史以及對宋代、乃至此后中國政治史的整體認識,我在寓居東瀛之后,包括接受日本學者的研究啟發(fā),有了一定的變化,“士大夫政治”成為我觀察宋代以及宋代以后政治史的一個重要視角。關于這一點,從本文前面圍繞著趙普的論述可以概見。盡管我的認識有了一定的變化或深化,但不能否認的是,包括其凡教授的《趙普評傳》在內(nèi)的很多既有研究成果,都構成了我的研究基礎和起跳的基石。我以北宋第三代皇帝真宗朝為主撰寫的《宰相故事——士大夫政治下的權力場》 ,其實是以新的認知,對其凡教授《趙普評傳》的接著說。

不僅學術觀點相近,對歷史研究的理念我們也比較一致,都認為人是社會歷史的主角,歷史研究應當直指人心。正因為如此,不僅《趙普評傳》和《宰相故事》在以歷史人物為中心這一點上寫法一致,又是不約而同,他有《宋代人物論稿》 ,我有《知人論世——宋代人物考述》 。

在治學方式上,我與其凡教授也比較接近,我們都下笨功夫,親染雌黃,整理古籍,從中挖掘第一手史料,來構筑自己的研究基礎。而不是走捷徑,炒第二手資料。當然,聰明的學者,利用第二手資料,可以做到“新翻楊柳枝”。這樣高屋建瓴的宏觀博論,頗能博得關注。當然,這種研究路徑亦無可軒輊,但除了擁有思辨意義之外,在史料發(fā)掘上并無開拓貢獻。沒有辛勤的史料發(fā)掘作業(yè),研究的原野不會開闊,“新翻楊柳枝”也花樣無多,無源之水終會干涸。對此,其凡教授與我皆所不取。萬丈高樓,終究還要從地起。

其凡教授與我的史學研究,都是從翻書做卡片這樣手工操作的時代走來?,F(xiàn)在進入大數(shù)據(jù)時代,各種文獻數(shù)據(jù)庫、電子版的存在,已經(jīng)讓史料搜集作業(yè)省卻很多氣力。新科技的工具幫助人腦記憶和貯存了很多資料,電腦代替了我們博聞強記,無須皓首,亦可窮經(jīng)。然而,大數(shù)據(jù)時代向文史研究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手工時代全靠辛勤爬疏取得的成果,在今天已不顯功力,純粹資料排比考證也不具有太多的學術含金量。對考證的選題更需要有一個價值評估,對史料的運用更要求顯示思辨功夫,要有思想灌注其中。

在文史研究領域,除了少數(shù)走捷徑的人,其實多數(shù)學者還都是力圖依賴自己收集的第一手來進行研究。這條路徑雖然辛苦,但無疑是正確而扎實的。而一些轉引利用二手資料進行的研究,盡管會不乏新見,但也往往會出現(xiàn)前人用錯了,轉述者也跟著用錯了的狀況。而像其凡教授這樣,從文獻解讀出發(fā),建立的研究根基,引發(fā)的問題意識,就不大可能會出現(xiàn)這樣的狀況。

觀察思考其凡教授的研究道路,對大數(shù)據(jù)時代今天的文史研究,也很有啟示意義。其凡教授以手工操作為主,擁有自己的研究資料庫,這是農(nóng)耕時代的谷倉。今天的學者可以驅使各種數(shù)據(jù)庫和電子版,這是工業(yè)時代的集裝箱。大同而小異,后者更有非一人努力的智力充實。然而,能否做出成就,還不僅僅在于掌握資料的多少。無論是手工操作,還是利用數(shù)據(jù)庫,都需要史料解讀能力的基本訓練。在這樣扎實的功底基礎上,更要從史料中走出來。沉溺于史料,缺乏歸納和演繹,難以點石成金。其凡教授的研究給予我們的啟示則是,從宏觀著眼,從微觀入手,運用具體的史料,展開宏觀的思辨。最終,研究成果,讓人感受的思想的力量。沒有思想的學術成果,或許有一些資料意義,構筑了一定的研究基礎,但難以成為大廈,甚至都算不上一座獨立的家屋。

學者的學術成果,量與質都需要。但缺乏質的量再多,學術貢獻也甚微。優(yōu)秀的學者一定是既有堅實基礎,又有宏闊的視野。宏微相濟,方能博大精深。學問做久了,學者便成為了匠人。做學問的方法已經(jīng)圓熟,各種技巧的運用也可以得心應手。然而,停留于匠人做器,沒有思想灌注其中,學術成果便難以升華。人類是靠思想站立的,學術也是依賴思想才擁有生命力。唯有思想的光彩,方能打動人,啟迪人。時文總會過時,思想傳諸久遠。讀其凡教授的研究著作,較之細致的考證,精彩的行文,更能予人啟示的,就是灌注其中的思想。思想之樹常青。三十多年之后,重讀《趙普評傳》,我以為其主要價值,在于反映有其凡教授對宋代歷史的認識。這種認識,不是再多的史料堆砌能夠構筑的。一個長期從事研究的學者,如果對自己的研究領域,沒有一個基本認識,沒有若干條主線貫穿其中,沒有屬于自己的那一份理論建構,就事論事,從空論到空論,或者是從史料到史料,都難以產(chǎn)出有深度的研究成果。其凡教授的研究道路,給人啟示良多。

在已出版的紀念其凡教授的文集中,我著重講述的是個人交誼 。在此則專述學緣。感謝張夫人和編輯朱絳先生給了我這個一澆胸中塊壘的機會。

本文前半部是我對其凡教授趙普論的接著說,后半部是我對其凡教授這部著作的認識。作為研究宋初歷史和重要歷史人物的《趙普評傳》,長期以來堙沒在書籍的汪洋之中,不大為人所矚目。在此,我鄭重地推介,這是一部堪稱經(jīng)典之作。藉此,可以清楚造極華夏民族文化的趙宋是如何創(chuàng)立并發(fā)展的,而初學者則藉此可以入門。

“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余黃鶴樓。”《趙普評傳》業(yè)已定格,其凡教授無法加筆修訂的這部杰出著作,延續(xù)著他的學術生命。緬懷故友,忝為代序。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