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知名建筑師隈研吾運用當地觸手可及的自然材料及傳統(tǒng)工藝,造就以人的生活而不是以建筑為中心的場景。他善于運用木材、泥磚、竹子、石材等,將傳統(tǒng)元素與高科技融合。他對建筑的理解基于東方哲學與美學,在世界享有盛譽。
近期,展覽“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展出。展覽期間,隈研吾接受了《澎湃新聞·藝術評論》的專訪,談及他為何強調建筑的“五感”,以及對于裝置作品的探索,對空間的理解等。
隈研吾,1954年生于日本神奈川縣,是日本當代著名的建筑師之一,他敢于挑戰(zhàn)以形態(tài)為主導、視覺至上的建筑設計,主張建筑的作用是改善而非支配,其目的不是為了將人類困住,是要讓人的身心獲得自由。
隈研吾
近半個世紀以來以東方美學之思牽引的日本建筑的崛起,使日本建筑師的作品成為全球性的人文景觀。而隈研吾在其中推動的反叛與革新不容忽視。上世紀九十年代,他提出了“反造型”“負建筑”等概念,主張將建筑消失在自然中,同時通過突破形式的限制來強調體驗的重要性。
隈研吾對日本傳統(tǒng)建筑元素的重新詮釋包括對自然材料的運用、思考光和輕盈性的新方式,以及起到改善而非支配作用的建筑。他的建筑不同于多數日本當代實踐,沒有通過簡單的姿態(tài)融入周圍環(huán)境,而是試圖將傳統(tǒng)元素巧妙地置于個性鮮明的建筑中,使其與所在地域仍然保持聯(lián)系?!?0世紀,隨著土木工程的規(guī)模不斷擴大、內容日趨復雜,現代建筑在不知不覺中變成了與自然相對立的工業(yè)產品?!毕啾戎?,“在人工搭建建筑的時代,建筑所使用的木、土、石等材料獨具魅力。那時的建筑可能沒有那么牢固,但也正因如此才使人們感受到了獨特的風與光。我希望通過我的設計,喚醒現代建筑中的這些元素。”隈研吾說。
展廳現場,《日本新國立競技場》模型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現場,?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現如今,他的這些傳統(tǒng)元素與高科技的混合方式在日本和世界各地都被證明是流行的,而他的作品也已經走出日本,進入中國與西方。其代表作包括1995年“威尼斯雙年展日本館”、中國“長城下的公社/竹屋”、日本三得利美術館,以及擊敗伊東豐雄團隊的2020東京奧運主場館“新國立競技場”設計等。
對于在上海復星藝術中心的展覽“五感的建筑”,隈研吾說,形式只能刺激視覺,然而更深層次的感官則在視覺之外,這也是展覽所強調的宗旨。
對話|隈研吾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名稱為 “五感的建筑”。這也說明了此次展覽與一般強調視覺的建筑展,亦或是與強調沉浸式的展覽(通常強調了視覺、聽覺、觸覺)有所不同??煞裾埬v述,為何要在展覽中強調“視”“聽”“觸”“嗅”“味”這五感,它們與建筑有哪些關聯(lián)?
隈研吾:在我之前的展覽中,都是以展板的形式展示。 但是這一次,我想讓我的展覽完全不同,我想直接傳達“五感”這樣的理念。 我想在建筑內部建造一個竹亭,在建筑中創(chuàng)造建筑,讓人們體驗建筑的觸覺。 通過這種方式,我認為 "樓中樓 “作為一種建筑展覽,成為了一種革命性的新事物。
《竹曲》“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現場,?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澎湃新聞:此次展覽呈現了不少裝置作品,而這些裝置作品也都是您不斷進行建筑實踐中的產物,也是您在對建筑中的最小單位的實驗。如,您在《小建筑》一書中講述了您對最小單位的不同嘗試,包括“水磚”“水枝”“木材”等,并最終都以裝置作品或體量較小的實驗性建筑作品呈現于不同的展覽中。可否談一談是什么樣的原因促使你思考這些最小單位的實驗?
隈研吾:雖然我設計過很多大型建筑,但大型建筑有很多限制,很難進行實驗性工作。 所以,我總是嘗試同時做大型建筑和實驗項目,所以無論多忙,我都會堅持設計小型展館。 它成為了一個很好的年輕人培訓場所,這次展覽的目的就是向大家展示這個小型培訓場所,這個實驗場所。
澎湃新聞:從思考與實驗,再到成為一個裝置作品或建筑物的過程有哪些意義?這些裝置作品對之后您的建筑設計作品的呈現又有哪些意義?
隈研吾:我仍然認為這是有很大的意義的。 我認為小型建筑是一種對構建大型建筑的聯(lián)系,在小型建筑中可以做到很多大型建筑中無法做到的事情,你可以在小型建筑中進行實驗,然后把你在小型建筑中確認的東西應用到大型建筑中,即使你聽說過,這種練習對我來說非常重要。這就像村上春樹既寫長篇小說,也寫短篇小說。(村上春樹認為短片小說是長篇小說的發(fā)動機。)村上先生的創(chuàng)作方式對我影響很大。
《Coeda咖啡廳》 模型
《織部茶室》模型
澎湃新聞:您的嘗試包括“水磚”“木材”“竹子”“瓦片”等,而在公眾眼中,竹子似乎成為了最成功的實踐??煞裾勔徽勥@些材質,及它們對于建筑的用途。
隈研吾:到目前為止,竹子一直被用于小型建筑裝飾,很少用于墻壁或地板。 然而,我想,如果竹子的紋理不僅用于小物件,也用于大物件,那么人類對空間的感知就會完全不同,從某種意義上說,我認為我能夠對竹子的使用方式做出革命性的改變。從這個意義上說,竹子對我來說很重要,它對我和我后來的工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另外,中國的瓦非常具有人體的尺度,非常自然,是我在中國最喜歡用的材料。在做每個項目的時候,我都盡量尋找當地的材料,它們可以賦予建筑精神和生命。所以遇見中國的瓦片對于我們而言非常重要。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我希望能夠盡可能多地展示材料的復雜和多樣性。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現場,?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展覽現場展示的1-1外立面材質
澎湃新聞:可否介紹此次展覽中的裝置作品?觀眾又該如何看待他們?
隈研吾:在上海的展品中,首先,入口是竹子制成的, 它是用小片竹子組裝成的。入口處有一個空間就像是洞穴,進去之后就是另一個世界。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它將改變你對洞穴的常識。 一般的洞穴的質感是厚重的,但是這里的洞穴的質感是輕量化的。這是我最感興趣的螺旋形狀的動感,螺旋向上旋轉,最終像胎兒的手一樣彼此相連。這個竹亭就是我喜歡的建筑當中最新銳的作品,也是我想給上海的觀眾展示的。
《竹棱》,一層戶外裝置,?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竹澗》,“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入口處 ?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澎湃新聞:除了裝置作品,展覽的其他亮點有哪些?
隈研吾:這次,除了裝置藝術作品外,我們還決定選擇大家從未見過的作品。 比如《Tade》(塔利埃特站),還有如巴黎站項目,你們可能沒怎么見過,因為它現在正在建設中,我想把它的模型給中國的觀眾看。還有紫砂博物館,該建筑也在建設中。你們可能沒見過它的照片,但我認為它非常有趣,我希望你們都能看看它的模型。
紫砂博物館模型
澎湃新聞:在著作《負建筑》一書中,集結了您在90年代之后對于建筑的思考文章,而這些文章并沒有局限于建筑本身,而是從一個更宏觀的視角,從經濟、社會、藝術,以及不同年代的變遷等角度來闡釋建筑的相關問題,強調了建筑消失于自然中。這些視角和理論,對您自身在從事設計時產生過哪些影響?
隈研吾:在日本泡沫經濟時期,我很快成立了自己的事務所,泡沫經濟始于1986年,不久就破滅了。 我認為正是這種劇烈的經濟變化催生了我的建筑哲學。 我從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中了解到,在經濟大衰退時期,建筑應該如何生存,我相信,在世界經濟可能出現更大幅度漲落的時候,我當時的經驗會非常有用。
展廳現場
展廳現場
澎湃新聞:隨著中國城市的快速發(fā)展,大量的公共建筑也隨之產生。近年來,您接到不少在中國的項目。與日本相比,在中國設計公共建筑項目時,對于建筑與周邊社區(qū)、環(huán)境的考量上會有哪些異同點?
隈研吾:就中國而言,城市的規(guī)模與日本有很大不同。我認為城市規(guī)模的不同與建筑規(guī)模的不同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 在大城市建筑的姿態(tài)就會放得很大,而在小城鎮(zhèn)建筑的姿態(tài)就會很小,否則就會嚴重破壞城鎮(zhèn)的協(xié)調感。 這就是為什么我在中國做建筑的時候,建筑的形態(tài)就會放得很大,這樣就可以與周邊的環(huán)境建立良好的關系。
澎湃新聞:您個人又是如何看待建筑與周邊的關系的?您認為,建筑應該在一個區(qū)域內起到引領作用嗎?
隈研吾:建筑不僅僅是景觀方面的重要物體,它是社區(qū)的一個重要場所中心,它還是那些不屬于社區(qū)的地方的一個重要場所中心。 從這個意義上說,我認為如果社區(qū)的人不存在,那么建筑也就不存在了。
《五感的數字時空》,“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現場,?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隈研吾:五感的建筑”展覽現場,?上海復星藝術中心
澎湃新聞:希望通過展覽向觀眾傳達哪些建筑設計的理念與思考?
隈研吾:我想傳達的信息是,在疫情之后,建筑發(fā)生了重大變化。我想說,只靠視覺沖擊的建筑是不行的,疫情之后人們需要帶來豐富感官體驗的建筑。
(廉秀宇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