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神演義》是中國古代神魔小說的代表作之一,各個歷史時期對“封神故事”的講述與闡釋層出不窮。2023年,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電影引起廣泛關注與討論,并在海外發(fā)行。這是播客“這集我看過”與“澎湃新聞·私家歷史”合作的特別節(jié)目,邀請研究俗文學與民間文學的學者宋鴿老師,與主播焦姣一起聊聊“封神”這一文學IP的流變及其在海外的傳播情況。
《封神第一部:朝歌風云》宣傳海報
俗文學視域下的“封神”
焦姣:宋鴿老師研究的是民間文學與俗文學,請宋老師給我們科普一下什么是俗文學?
宋鴿:“俗文學”是今天古代文學領域較多使用的一個概念,指向大家熟悉的明清的小說、戲曲,還有說唱文學等。最早國內在20世紀20年代提出這一概念,以鄭振鐸為代表的學者是有意地在傳統(tǒng)重視的雅文學之外,提倡民間、通俗的文學,使以前不被關注的一些文學樣態(tài)可以被納入討論范圍之內。比如說像《封神演義》就是非常典型的俗文學,而且其民間性非常突出。
焦姣:從民間文學研究者的角度出發(fā),會怎么去闡釋“封神”呢?
宋鴿:從文學的角度看,我們現在口中的“封神”,它的指向比較寬泛,可以稱之為“封神”故事,即一個故事群。在民間故事和傳說外,還涉及大量的戲曲,甚至于“封神”電影。今年暑假檔熱播的烏爾善導演的《封神第一部》電影在片頭的時候有明確標明改編自《封神演義》和《武王伐紂平話》,這是“封神”故事發(fā)展傳播中兩部最重要的文本節(jié)點?!斗馍竦谝徊俊穼τ谖渫醴ゼq平話的發(fā)揮較多,令人驚喜。以往的電影從業(yè)者大多以《封神演義》為核心進行改編,鮮少追溯到平話。
“封神”這個核心,準確叫做“斬將封神”,即戰(zhàn)死之后進入封神臺,最終由姜子牙敕令封神。“封神”這個詞最早在《武王伐紂平話》中出現,講到崇侯虎在戰(zhàn)死之后被姜子牙封為夜靈神,更多是授予稱號,完全不同于之后《封神演義》中的概念。
在《封神演義》中對“封神”的原因有了說明,起源實質是因為神仙犯戒。《封神演義》的神仙譜系以鴻鈞老祖為首,分為通天教主執(zhí)掌的截教和老子、元始天尊執(zhí)掌的闡教,小說中提到元始天尊之下的仙人,如十二上仙,未能滅卻三尸,還保留著人的欲望或犯了殺戒,因此要順天命下凡歷劫。與此同時,人間剛好是商周交替之時,按照命數,商朝當滅、周氏當興。于是在此契機下,闡、截雙方以商、周為兩個陣營形成大戰(zhàn)。還有值得注意的一點,最終的“封神”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為歷劫的神仙,另一部分是凡人,即商周兩邊的大臣和將領。
焦姣:“斬將封神”這個模式,是最先出現在《封神演義》中,還是在之前有其他小說也有這樣的敘事方式呢?
宋鴿:這個模式并非《封神演義》首創(chuàng)。目前學界通過討論,認為其可能是受到玄天上帝收魔故事的影響。從宋代開始玄武信仰興盛,即北方最高神真武玄天上帝,民間流行玄帝收魔故事:玄帝看到人間生靈涂炭,于是下界收斬妖魔。這個傳說在講述的流變中,出現了妖魔被玄天上帝收歸部下,成為玄天部將的異文。而《封神演義》“斬將封神”的邏輯是非常接近于玄帝除魔故事,其中玄帝的身份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姜子牙的人物塑造。而且在《武王伐紂平話》中就已經有了現今《封神演義》的大體框架,只不過在細節(jié)及戰(zhàn)爭的整個繁復程度上略有差異。
“封神”故事中精英與民眾趣味的割裂
焦姣:那我是否可以理解為《武王伐紂平話》還是以商周交替的歷史為核心敘事,相比之下《封神演義》中“歷史”已經沒那么重要了?
宋鴿:《武王伐紂平話》依然是在歷史的基礎上演繹,但它吸納了大量的民間傳說中神異的部分。像雷震子,在《封神演義》里出現很早,但在《武王伐紂平話》里到周朝軍隊包圍朝歌的時候才出現,且沒有哪吒、楊戩助戰(zhàn),其中出現的將領實質上是商周兩方的歷史人物。
《封神演義》是非常典型的對歷史神異化的一個走向,它還能追溯到明末小說《列國志傳》?!读袊緜鳌忿鸪袅松癞惢膬热?,趨向于正史演義的風格,是史實向的敘述,和《封神演義》差別較大。歷史上的商周大戰(zhàn)并沒有那么曠日持久,它被敷衍成一個龐大的“神仙打群仗”的敘事,是民間的思維,也是一種世俗化的娛樂精神思想在主導。
焦姣:作為歷史學者,我們會特別關注《封神演義》中歷史的部分。從歷史學的角度講,商周交替是中國歷史里特別重大的事件。周代在傳統(tǒng)歷史敘事中是儒家正統(tǒng)的代表,經常被作為中國儒家歷史正統(tǒng)的開端。因此,如果讓歷史學家去講封神故事,會帶有很重的心理負擔,要思考是否符合正統(tǒng)的歷史敘事。比如,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中非常在乎牧野之戰(zhàn)的結果及戰(zhàn)爭正義性,《尚書·武成篇》里講牧野之戰(zhàn)“血流漂杵”,孟子認為這里對戰(zhàn)爭慘烈程度的描述不符合儒家理想,所以發(fā)出“盡信《書》不如無《書》。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的感嘆。
不光古代,現代歷史學家對商周交替也有很多自己的敘事?!斗馍裱萘x》中寫了很多紂王的嚴刑酷罰,這很明顯是民間文學的附會,建國之后郭沫若一直想給紂王平反,想要說清楚這些附會的內容跟紂王無關。但老百姓卻喜歡這部分內容,這就體現出精英知識分子跟民間百姓喜好的差異?!斗馍裱萘x》作為民間文本和作為歷史文本的兩部分,是特別割裂的。
宋鴿:古代的雅俗文學差距很大,對故事的演繹很大程度上取決它的聽眾。通俗文學整體的審美喜好就是以“奇”為主,驚奇的奇、怪奇的奇。紂王殘暴的部分在民間傳說中是用來制造一種奇觀,滿足受眾害怕卻能得到宣泄的心理。商周交替在歷史敘事和文學敘事中的差異非常大,這使得文學研究在探討“封神”的時候,也要去梳理一下它是如何從歷史敘事演變?yōu)槿缃竦摹斗馍裱萘x》。
烏爾善《封神》中缺失了民俗的部分
焦姣:那么封神故事流變到今天,你覺得烏爾善這一版的改編怎么樣?
宋鴿:我個人還是很喜歡《封神第一部》的。從文學的角度來看,“封神”故事從來都沒有固定化,它要在民間流傳或是一直保持活力,就必然會有變動。如今,《封神演義》中大量的民間信仰已經不被國人所了解,“封神”敘事不經過改編是很難被觀眾所接受的,《封神》電影在此基礎之上能夠盡量多的保留一點原著的核心精華,已經實屬不易了。
但在烏爾善導演的《封神》電影中,缺失了一部分最為人津津樂道的內容,大量的會法術的群像及其用法器作戰(zhàn)的場景還沒有被塑造。在出現的僅有的幾個修道之人中,他們并未使用法器來作戰(zhàn),都處在徒手打斗階段,番天印、混元金斗、捆仙繩等法器一個都沒出現。如果缺失了豐富多樣的法器,神仙對戰(zhàn)就比較枯燥單調了。實際上在民間敘述中的對戰(zhàn)模式都是一樣的,不同的就是主角和法器,而且它里面包含了民間樸素的相生相克的觀念。原著中許多法寶、法器都從日用品衍生出來,這才是老百姓所喜聞樂見的部分。
民間文學中的法術想象最開始是道士施法,即步罡、掐決或是寫符咒。但這一系列步驟在具體的文學描寫中太慢,因此文學書寫中使用法寶更便利、更多樣化。文本中的法術書寫大概率就是神魔小說或是歷史演義,較為典型的如樊梨花,受眾已經不滿足于真實的對戰(zhàn),還需要加上法術。民間文學中對法術的想象是非常早的,只不過我們無法確定它具體準確出現在哪個時代。
以《封神》電影的敘事基調,是靠近史詩線索的,它可能不會將特別戲謔的內容拍出來。比如三霄娘娘的混元金斗,它的原型是人間的凈桶,即現在所說的馬桶,三霄娘娘在民間是送子娘娘也是廁神,因此布下“黃河陣”,法寶金蛟剪與生育的時候剪臍帶的意象也有關聯。而且民間“封神戲”會根據需要及演出時長進行細節(jié)上的改變,這導致民間文本里產生許多異文。因此,“封神故事”是一個比較開放的文本系統(tǒng),民間的藝術工作者有權對它進行重述,這應該得到支持。如果缺少這些層面的展現,我們只會離很多的傳統(tǒng)內容越來越遠。所以我們沒有必要去較真電影的改編有多大程度上是尊重原著的。
《封神》電影還有一個缺失的部分,是它的東方色彩比較淡,呈現出的視覺效果偏向西方化,在許多設計上并不符合中國人對于神仙飄逸的仙風道骨的想象。從整體上看,電影中的仙境與人間是兩個完全不同的畫風,甚至讓人覺得是兩個不同時代的世界,這兩部分放在一起的觀感是比較割離的。
《封神》電影中的父子線索和弒父主題
焦姣:在你看來,《封神演義》改編的難度在哪里?
宋鴿:無論是平話或是演義,“封神”故事都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內容零散,一方面是由于講的是一段歷史,歷史本身就比較復雜瑣碎、千頭萬緒;另一方面,像《封神演義》這類小說,它的編著者實質上是整理者,是對民間口頭文學中講述的故事的整理,將口頭文學整理為長篇作品的話,它的特點就是松散。
烏爾善選擇了“父子”這個主題作為一個核心,使得在朝歌的這段故事還算緊湊,而且將原著中像合同一樣的“封神榜”改編為一個神物,賦予它解救天下蒼生的價值,這使得后面所有的紛爭都有了意義。適逢商周交替,人間淪為煉獄,封神榜降到人間,所以在電影里姜子牙才義無反顧地放棄修仙去拯救蒼生。而在小說里紛爭是天數,不需要有意義,這一邏輯西方人很難理解。
現在中國沒有特別能拿得出手的神話史詩相關作品,因為神話史詩這個概念是從西方借鑒過來的,不太符合中國的文學傳統(tǒng)。我們必須要承認,通俗的文化產品對于一些跨文化普及是有作用的。我們的神話譜系比較散碎,不成系統(tǒng),在現有的適合改編的傳統(tǒng)文學中,《封神演義》是比較有代表性的、試圖給零散的神仙信仰建立一個譜系的、可以改編為神話史詩的作品。所以烏爾善不得不為了這個定位而剝除掉一些戲謔的、世俗的東西。
《封神第一部》巧妙的點在于它以殷郊作為主角之一,一定程度上參考了《武王伐紂平話》的設定。在平話中,殷郊幼時失去母親姜皇后,被宮人養(yǎng)大,妲己怕在殷郊知道他母親的死亡真相,于是設計將殷郊身邊知情之人鏟除殆盡。殷郊知道真相后出逃,路遇神人賜酒,十歲獲得神力與百斤巨斧,并最終以此斬殺了紂王和妲己,弒父主題非常突出。
清代《封神真形圖》中的殷郊
電影借用友情線索寫殷周交替與文明延續(xù)
焦姣:在傳統(tǒng)的歷史敘事和文學敘事中,姬發(fā)的存在感似乎都是比較低的。我在寶雞青銅器博物館看到展示周代先祖的四尊蠟像,其中從周文王直接跳到周公旦。
宋鴿:是的,姬發(fā)在以往各個版本的小說、影視里從未當過主角。在民間大多數歷史向的故事中,君王的角色都比較扁平。在《武王伐紂平話》里紂王只是一個權力的代表,從頭到尾的壞主意都是費仲出的,然后通過妲己之口告訴紂王,而紂王只是依奏,沒有人物深度,這使得評價帝王英明的標準成為能否聽取忠臣的勸諫。因為民間不會對帝王有深入的觀察或反思,僅限于對權力的想象,所以電影《封神》里費翔老師非常成功地重新闡釋出紂王可能會有的內心深度以及復雜性。因為確立了“父子”關系這一核心,實質上是把君臣、父子雙重關系統(tǒng)一到了父子關系中,使得人物更加精煉。烏爾善的敘事重點不在神仙,而在人性,很期待之后導演的敘事走向。
焦姣:電影中關于殷郊和姬發(fā)友誼的故事屬于捏造,但從歷史敘事的角度看,這其實是一個非常好的改編。過去的歷史學家一直在試圖證明周代商的正義性,而電影用一個比較巧妙的方法解決了敘事上的這一困難,將兩個朝代之間的聯系變成兩個具體、鮮活的人之間的聯系,無論戰(zhàn)爭流血,無論朝代更替,人與人之間羈絆不會消失。這個歷史敘事很巧妙,而且政治上比較正確。
電影以姬發(fā)為主角,說明一方面周代商具有合法性,另一方面周在代商的同時,又繼承了商的部分要素。這其實是現當代的歷史敘事跟傳統(tǒng)歷史敘事的差異。因為傳統(tǒng)儒家歷史敘事只需要把儒家文明的起源追溯到周,可以將商視為異己的、斷裂的文明。而當代中國的歷史敘事更為漫長,需要證明商周兩個文明之間的延續(xù)性。站在歷史研究者的角度,我認為烏爾善提供了一個很現代的、特別有人情味的商周交替以及中華文明延續(xù)的歷史敘事,構思非常精妙。
宋鴿:這就是文史的差異。歷史研究者會從歷史敘事的角度去關注兩個朝代間的傳承,文學研究者則更多地思考電影怎么去講述這個故事會更成功?!斗馍瘛返膬纱箨嚑I貫穿三部曲,在原著中雙方是沒有連接點的,這支撐不了三部曲內在的情感聯系,所以需要設定一個連接點,在電影《封神》中就體現為“朋友關系”,在朋友關系之外涉及到多重的父子關系等,以此來比較自然地延伸出對于整個“封神”架構的連結,這也讓觀眾較容易概括故事的核心框架。
電影的改編增加了方便海外觀眾理解的要素
焦姣:所以現在烏爾善對“封神”的演繹,是不是一個更加能夠被海外觀眾所看懂的版本?
宋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學對于外國的讀者來說,最大的難度在于人物太多,這是非常普遍的問題。烏爾善導演的《封神》在改編的過程中合并了非常多同類型、同功能的人物,盡可能幫助海外觀眾去了解這個故事。相比起小說,電影的故事主線算得上是非常簡明。另外還有文化層面上的難度,如《紅樓夢》受到中國或者是亞洲人的喜愛,但因為西方人與我們在感情模式上差別很大,因此他們很難共情。烏爾善要想講好這個故事,就要尋求一個共通點,可以成為跨文化的觀眾共同的認知價值,通常在電影里,要么是愛情,要么就是親情。
西方人很難理解我們所說的女色禍國,妖精勾引帝王的敘事在西方幾乎沒有。例如在歐洲的童話故事里,公主擁有非凡的美貌,王子見到她的瞬間就陷入愛河,由此推動之后一系列情節(jié)的發(fā)展,它是順其自然的。在童話中,“美”是被作為一種最高的價值存在的。與此同時,在中國類似的民間故事中,對于美,尤其是女人的美,我們并不把它推為最高的價值,我們往往會引申到道德層面的討論,這就是中西方的不同。所以紂王和妲己的這條愛情線很難講出一個讓東西方人都能夠接受的故事,因此烏爾善導演選擇了親情和友情。近兩年我覺得在海外推廣的比較好的中國故事,大多數切入點往往都是家庭,即使中西方的家庭觀不一樣,但我們對于家庭、家人的重視,這種內心的情感連接是非常共通的,所以烏爾善導演選擇的切入點非常好。
焦姣:《封神》電影最近在海外的發(fā)行地是馬來西亞、新加坡,主要先在東南亞鋪開。新加坡拍過一部電視劇叫做《蓮花童子哪吒》,這是否說明,在東南亞地區(qū),“封神”故事已經有一些群眾基礎?“封神”故事在海外的主要受眾群體又有哪些呢?
宋鴿:從文學上講,《封神演義》是一個二流的小說。“封神”故事的流傳,一直都是以一種表演層面的形態(tài)在活躍,比如過去的封神戲,或者是民間的說書,從紙面上去閱讀這個故事的比重非常小,到了近代也是一樣,大家都是先看了許多影視的內容,之后才去閱讀文本,海外觀眾也是一樣的。整體上從亞洲來看,民眾大多數都是通過跨媒介的方式去了解“封神”故事的。比如日本是較早開始讀漢文小說的,在江戶時期就有漢文刻本傳到日本去,但《封神演義》的譯本出現在日本已經比較晚了,而且無論是《封神演義》抑或是《西游記》,在日本傳播的一個重要途徑實際上是圖像,例如《封神演義》的漫畫。日本對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接受的一個特點就是大量的翻案和改寫,經常是保留了人物框架,但內在已經改頭換面。再比如像在東南亞,印尼早在1885年前后就把《封神演義》翻譯為古馬來語的版本,到1920年之前就已經是有相對完整的譯本了。在馬來西亞和新加坡,1930年代也有過比較完整的馬來語《封神演義》,但只翻譯到了萬仙陣,之后報刊連載就停掉了。在英語世界,《封神演義》在20世紀末期才被翻譯,而且是由中國人翻譯成英文,法語的翻譯也僅有2002年友豐書店一個譯本??梢钥闯觯瑢Α斗馍裱萘x》的翻譯實際上是一直有延續(xù)的,但后來絕大多數的人對它的閱讀是依賴于影視。
藤崎龍《封神演義》漫畫
馬來語《封神萬仙陣》封面(1939年新加坡出版)
東南亞所有的馬來語譯本,在最初時候的翻譯目的非常明確,就是面向出生在東南亞的土生華人。他們很難再閱讀中文,但又切實具有消費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需求,于是大量中國流行的通俗小說都被翻譯成了馬來語。在西方,最早翻譯中國傳統(tǒng)小說的是傳教士,之后是漢學家,他們對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偏向述介性,以文學來介紹民族的日常生活。因此關于《封神演義》的討論在歐洲早期非常少,它并不能很典型地代表中國人的日常生活。所以早期西方人更喜歡中國的一些短篇傳奇或志怪小說,既講日常又包含獵奇內容。
海外的中國傳統(tǒng)經典的傳播,華人華僑是一個重要群體,并以其為中心進行推廣,此外主要是對中國文化感興趣的人或是研究者才會切實地閱讀文本。在此之外,即使在今天的中國大陸,古代經典作品的讀者群也縮水嚴重,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確實需要用多媒體的形式來對它進行延續(xù)。
焦姣:這里面除了有不同文化傳統(tǒng)之間的差異,還有一個年代差。中國在明清時代寫的小說,等到翻譯到域外后,可能已經是好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后的事情了,現代的讀者很難理解明清時代的中國人的價值觀。
宋鴿:最重要的是西方的讀者并不真正理解中國人的思維邏輯,比如像天命,中國人對于它有非常豐富的理解,換到西方基督教文化下,就很難詮釋,想要讀懂小說內容,可能先要去了解一下中國文化。
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域外“吸粉”方式
焦姣:在海外傳播的比較好的中國傳統(tǒng)文學IP是哪些?
宋鴿:目前在海外名氣最大、影響最大的肯定是《三國》以及《西游》,在日本很流行《水滸》,這和江戶時代的影響有關。但從整體上看,《三國》的影響最大,也較早被翻譯到西方?!度龂返挠绊懖粌H僅局限于文本本身,還輻射到精神、生活層面,比如遍布世界的關公信仰。中國傳統(tǒng)文學的核心從來不僅僅只是文本,還有更廣泛的以其為中心形成的文化場域?!胺馍瘛鳖}材也是如此,除卻文本,更重要的是在我們能看到的文本之外民間對于它的講述,以及相關非常復雜的中國民間信仰問題。
中國傳統(tǒng)小說除圖像層面的傳播外,現今還有一個為世界讀者所接受的較好契機點,就是網文的海外傳播。在北美,以“武俠世界”(WuxiaWorld)為代表的網站,包括閱文“起點國際”等網站出海對中國網文進行推廣,確實受到國外普通讀者的歡迎,其中點擊量最高的一個標簽是“Fantasy Novel”(幻想小說),包括玄幻、仙俠、修仙等類型。國外網文讀者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道”這個概念,甚至他們互稱“道友”,還會在小說論壇里去交流閱讀“修仙小說”給他們現實生活帶來的一些幫助,比如如何讓自己的道心更為堅定,這是非常有趣的。而在海外很多新聞通稿中,《封神演義》是被歸類到幻想小說里面的,而不用“神魔小說”之類的標簽。以此為基,我認為這給亞文化群體進入《封神》并成為其電影的潛在受眾提供了一個可能性。
焦姣:《封神演義》本身首先肯定是有著高度多樣性的文本,其中有作為歷史敘事的部分,之后延伸出話本、小說、戲曲以及各種漫畫、影視,還有民間信仰的成分。但在目前的受眾環(huán)境中,烏爾善選擇以幻想文學或網絡文學的方式去表現《封神》,更加符合當代對于“封神”故事的認知方式。
在《封神》電影里,以少年英雄作為主線本身就是一種網文式的寫法,與中國1990年版的電視劇《封神榜》大相徑庭。90版電視劇《封神榜》的編劇基本上都是1930年前后生人,屬于十七年文學的一代,他們接觸的不論影視圖像還是文學傳統(tǒng)里很少有神仙的存在,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而且90版電視劇的歷史敘事也是非常具有時代色彩的,基本演繹了一場正義的、改革的農民戰(zhàn)爭。而烏爾善的電影,不論是視覺的呈現,還是改編的思路,都更加受到21世紀之后的幻想文學、網絡游戲的敘事和視覺風格的影響。
宋鴿:之前國人本身就不太重視《封神演義》,一直將它歸于文學的二流作品,加上它和民間信仰聯系非常緊密,因此討論并不多?!胺馍瘛惫适潞苤匾囊粋€流傳方式就是依托民間信仰,漸漸成熟之后,造出了一些新神,反過來對民間信仰產生了一定的影響。隨著時代發(fā)展,民間信仰變成了對我們來說非常陌生的內容。但在馬來西亞、新加坡現在還保存著大量的廟宇,供奉著哪吒、三太子、齊天大圣,這些民間信仰在海外保持著延續(xù)傳承的狀態(tài),這樣的環(huán)境是“封神”故事流傳的一個肥沃土壤。所以,對于“封神”的影視化是非常必要的,不然會有越來越少的人了解這些內容,不會趨于增殖型方向。
新加坡中峇魯齊天宮
焦姣:是不是在某種意義上說,馬來西亞或新加坡的觀眾了解“封神”的方式更加接近于明清人了解“封神”的方式,就是從身邊接觸過的某一種圖像或信仰出發(fā),然后對文本發(fā)生了興趣。
宋鴿:可以這么理解。從路徑上來說是文本和切實的宗教活動相結合,這種方式是東南亞華人社會,尤其是老一代的華人社會里保存比較好的。因為我們大多數身處城市,這是一個口頭文學非常不發(fā)達的地方,而如果在鄉(xiāng)村,就還會保留一些當地民間的儀式,像《封神》和《西游》大量的故事存在于民間的寶卷中。但接觸儀式的這部分人,他們未必會去看小說,甚至也不會去看《封神》電影。
焦姣:從這個角度看,“封神”故事里最豐富、最寶貴的部分現在瀕臨危機,因為它注定要與大量即將消失的傳統(tǒng)文化和民間信仰綁定在一起。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津津樂道于法術、法寶這些內容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和審美習慣在改變,現今能挽救的途徑可能是將其貫徹在網絡游戲里,玩家感興趣后再去溯源文本。
如此一來,烏爾善導演的改編還任重道遠。一方面他需要保留“封神”故事中“斬將封神”這一框架,另一方面,文本背后的民間故事、民間傳說、民間信仰的內容,不見得能夠引發(fā)當代讀者或觀眾的回應。
宋鴿:烏爾善導演可以把文字中一些想象的法術通過現在的影視特效展現出來,這樣就還存在造成奇觀的藝術效果。在第一部中,我們可以看到特效這一部分還是可以成為電影吸引觀眾的亮點的,即使目前在法術和奇觀性方面的占比較少。再者,電影的故事核心已經被完全換掉,從天命換成了現實中的父子、友情關系,當這個內核被換掉后,還是可以保留很多細節(jié)作為電影吸引觀眾的亮點。
對于《封神》系列電影的展望
焦姣:你覺得《封神》電影的第二部會以什么樣的形式來呈現?
宋鴿:我覺得第二部大概率會涉及到友情的分裂。第一部中所展現的是殷郊和姬發(fā)兩個人友情的堅定,但小說里殷郊后來叛變回了紂王陣營,這部分不知道烏爾善導演會按照《武王伐紂平話》還是《封神演義》來改編。在《封神演義》小說中,是殷郊和殷洪兩兄弟各自逃往不同的方向,分別拜廣成子和赤精子為師學習法術。先是殷洪下山被申公豹策反,回到紂王陣營,后殷郊下山之時,殷洪已經戰(zhàn)死,申公豹又用殷洪之死去挑唆策反殷郊,最終商周對戰(zhàn)中,殷郊被犁死進入封神臺。電影中取消掉了殷郊、殷洪兩兄弟的設定,因此新的矛盾誤會將會在殷郊和姬發(fā)之間產生,這是我的個人猜想。因為電影必然還是會有兩條線,除較為單調的神仙斗法之外,還是要有一條鮮明的故事線,順著現在既有的已經設定好的感情關聯來發(fā)展,父子這條線已經走完,后面就是朋友這條線。至于殷郊和姬發(fā)的友情線會如何發(fā)展,我們就拭目以待。
焦姣:隨著《封神》第一部電影的播出,觀眾的評價也是褒貶不一。不論是作為歷史敘事,還是作為文學敘事,要把遠離當代觀眾生活的中國古代神仙系統(tǒng),轉譯成一個大部分人能夠看懂的視覺系統(tǒng),困難重重。烏爾善導演選取的視角非常新穎。但與此同時,為了史詩敘事的調性,不得不放棄“封神”這一民間傳統(tǒng)故事系統(tǒng)中一些世俗、戲謔的部分。我覺得這樣的改編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希望烏爾善導演在第二部、第三部的時候能夠把“神仙打架”的比例往上提一提,滿足一下我們這些當年看著封神文本成長起來的觀眾心中一點小小的期待。
宋鴿:像這一類的影視在海外的影響,我們現在不能期望太多,但很重要的是要有人去做,以此為基礎才會有進一步的討論。先拍了電影,我們才能聊“封神”,“封神”才能重新回到大眾視野中,這個是最重要的。
焦姣:電影改編最難的一點是如何找到一個“抓手”,讓觀眾愿意走進電影院去看這樣的一部電影。對于一個看“封神”戲曲的明代普通老百姓來講,可能“封神”故事能夠吸引他的“抓手”是“混元金斗”,一個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用具突然變成了神仙手中的法器。但在我們今天的條件下,這樣的歷史時刻是很難再復原了?,F在中國觀眾的要求也更高了,要給電影里面加入更多東西來滿足大家的期待。
《封神》電影總體的改編是非常新穎和成功的,也得到了大家普遍的認可。希望烏爾善導演將《封神》第二部、第三部早日提上日程,也希望廣大本土觀眾和海外觀眾能夠多多支持。非常感謝宋鴿老師來跟我們探討“封神”這一文學大IP,也歡迎宋老師今后繼續(xù)來我們的節(jié)目交流討論。
“這集我看過”是由兩位世界史研究者發(fā)起的一檔播客,從世界各地的熱門年代劇出發(fā),暢聊“這集”背后的歷史話題。在這里,我們與喜歡看劇的學者朋友對話,回味古今共享的敘事、探索人類歷史的角落、觸發(fā)跨越時代的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