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九庵先生(1915-1999)從事古書畫鑒定、研究工作70余年,兩度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古書畫鑒定組”,鑒別、鑒定古書畫累計6萬余件。
12月7日,“紀念劉九庵先生暨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科創(chuàng)立三十周年文獻展”在杭州潘天壽紀念館舉行。展覽呈現(xiàn)了中國書畫鑒定學科的發(fā)展歷程,展現(xiàn)了潘天壽、劉九庵等老一輩藝術家和學者對于中國書畫鑒藏、研究的熱忱,嚴謹?shù)闹螌W精神,強調(diào)了書畫鑒定是開展學術研究的重要前提。
鑒定與創(chuàng)作共同作為藝術活動的重要環(huán)節(jié),發(fā)揮著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潘天壽先生作為20世紀堅持民族繪畫特色的大家,在筆墨語言、繪畫思想、美術教育及書畫鑒定等方面都進行過深入的鉆研與探索。上世紀50年代,潘天壽同吳茀之、諸樂三等人共同為當時的中央美術學院華東分院(后改名浙江美術學院,即中國美術學院前身)購藏散落在民間的古畫,以供教學和研究之用,從而為學校留存下一批寶貴的書畫藏品。1987年,劉九庵先生曾到訪杭州為當時浙江美術學院所藏的書畫作品做過鑒定分析,并在《劉九庵書畫鑒定研究筆記》中留下記錄。潘天壽、劉九庵二位先生都對中國美術學院的書畫鑒藏和學科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在傳承民族藝術、弘揚民族文化的歷史文脈中超越時空、會集合流。
劉九庵先生在杭州文瀾閣
劉九庵先生揮毫
此次展覽匯集了劉九庵遺存的工作筆記、照片、影像、書法、往來唱和書畫作品、友朋信札,另有他生前的重要收藏等。希望通過此次文獻展覽,還原劉九庵一生的治學之路,以勵后學。
展覽現(xiàn)場
展覽現(xiàn)場
積累300余萬字鑒定筆記
42年深入研究,有廣度
1956年,眼力高超的劉九庵經(jīng)陳半丁推薦進入故宮博物院,從事書畫鑒定、征集、研究等工作。1958年,劉九庵第一次外出鑒定,前往安徽省博物館與武漢軍區(qū)后勤部政治部鑒定書畫,武漢軍區(qū)的一批書畫是解放初期,不法商人準備盜運出國被檢查扣留下來的。劉九庵到達的時候,有的作品已經(jīng)被挑選走,劉九庵慧眼獨具,在這堆“多屬偽劣之品”中發(fā)現(xiàn)了一張“明人絹本人物畫”,辦理了捐贈手續(xù)帶回故宮,改定為南宋畫,正式定名《柳蔭群盲圖》,成為國家一級文物。
劉九庵從事古書畫鑒定、研究工作70余年,成就斐然,貢獻突出:他兩度參加國家文物局組織的“中國古書畫鑒定組”,赴全國鑒別、鑒定古書畫累計6萬余件。在故宮博物院期間,劉九庵與徐邦達、朱家溍等一道,進行古代書畫的鑒定、征集、研究等工作。他們重新整理、考訂了故宮博物院院藏的古代書畫,開創(chuàng)了全新的科學鑒定方法,奠定了故宮古代書畫鑒定研究的學科基礎。
張珩、謝稚柳、劉九庵在廣州七星巖(右一為劉九庵)
從1956年至1997年,劉九庵寫下了共計269冊的古書畫鑒定心得、工作日記、書畫過眼著錄、相關文獻摘錄、研究專題的材料匯集等內(nèi)容,脈絡清晰,系統(tǒng)完整,2020年由故宮出版社出版,對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和中國美術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推動作用。諸如在河南新鄉(xiāng)市博物館發(fā)現(xiàn)趙孟頫《行書杜甫詩軸》真跡,辨析古代書畫中的代筆、改款、作偽等,在劉九庵的筆記中都有詳細的記錄。
劉九庵撰寫的書畫鑒定文章有40余篇,關于趙孟頫的有兩篇,他到河南鑒定時還發(fā)現(xiàn)了一件趙孟頫《行書杜甫詩軸》真跡。這件作品1958年入藏新鄉(xiāng)市博物館,1979年清庫建檔,當?shù)匮垊⒕赔謥碇笇Чぷ?。劉九庵在《來新鄉(xiāng)市博物館工作日記》中記錄了發(fā)現(xiàn)過程:“上下午去該館庫房看書畫,大都清人作品居多,推薦的元人錢選《秋葵》軸,原為偽明人唐寅的詩畫款,后又添寫了錢選的款,以唐為題了。但在裱工破爛中發(fā)現(xiàn)一幅元趙孟頫的《行書五律詩大字》軸,這確是一件從未想到的,書法開拓,晚年之作,上裱邊附有梁巘小行書跋。趙字書軸,各館都尚未見,上海博物館所藏書軸尚有不同看法,這不僅是河南省各館所無,即其他省市各館亦無,可稱趙書軸中罕見之品了。”劉九庵將這件作品定為趙孟頫立軸中的罕見之品。
楊仁愷、劉九庵、謝稚柳等人鑒賞文物(左二為劉九庵)
劉九庵先生主持“中國歷代書畫真?zhèn)螌φ照埂绷粲?/p>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閏余帖》為《宋人手簡冊》所收之一種,曾經(jīng)清顧復《平生壯觀》、李佐賢《書畫鑒影》著錄?!堕c余帖》的真實作者是南宋喬行簡,后人將“行”字改為“夷”字,以冒充北宋呂夷簡手跡。劉九庵在筆記中寫道:“按照南宋后期的書札格式,在這封信的最后應當有‘月日少師保寧軍節(jié)度使醴泉現(xiàn)使魯國公致仕喬行簡劄子’的字樣,因為失去了這一行,后人沒有仔細去研究它信里面說的話,并且在宋人書牘上的簽名很不容易辨認,不知道是喬行簡手筆,以為是無名的宋人手跡書札,就把它改成名望較高的呂夷簡了?!?/p>
劉九庵還熟悉民國時期的書畫作偽,在《近代海上作假書畫者姓氏》的筆記中對作偽者宋小坡、徐俊卿、湯安有詳細記載:“宋小坡(禹),徐州人。字擬姜實節(jié),程邃,丁元公。徐俊卿,字陶奄,蘇州人。解放后故去。專作明清畫如:畫中九友、四王吳惲等及戴熙畫,戴之真印章在他手。徐為龐氏門客,故其偽造之品均有所本云。徐還有一哥哥先故去。趙叔彥、許質(zhì)卿均大批收購過他作的偽品。湯安,又名韓,字靈石,號臨澤,嘉興人,(現(xiàn)年70多)偽作宋元書畫,曾作有管道昇竹、吾丘衍題二篆字,即得所作。明項子京牙章乃其手偽刻,現(xiàn)藏吉博,與鄭竹友等合作,張珩、譚敬的印章均湯所刻?!眲⒕赔值囊娐勚畯V,于此可見一斑。
數(shù)十年交游
再現(xiàn)20世紀文化變遷
劉九庵14歲到北京琉璃廠,初入敦華齋古玩店,師從孫瀛洲,與耿寶昌有同門之誼。又入悅古齋字畫店當學徒,長達12年,與古書畫結下不解之緣。26歲時,劉九庵獨自銷售古舊字畫,注重向同行學習,博采各家之長。進入故宮博物院之后,他的結交范圍更廣,與他有來往的就有馬子云、鄧以蟄、陳垣、葉恭綽、秦仲文、韓慎先、張大千、沙孟海、吳仲超、張珩、唐云、王季遷、黃涌泉等。此次展出了謝稚柳、徐邦達、啟功、王方宇、黃苗子、王世襄、楊仁愷、汪世清、張鼎臣、謝辰生、蘇庚春、李翰祥、鐘銀蘭、葉承耀、傅熹年、張子寧、白謙慎等人寫給劉九庵的信札,從中可以管窺20世紀以來的文化變遷。其中如徐邦達在信里詢問徐伯郊在香港的地址,黃苗子在信里推薦郝家林,王方宇在信里提到南昌舉辦的八大山人聯(lián)展,對于劉九庵參與的書畫鑒定、中外交流等事宜都是最直接的明證。
謝稚柳與劉九庵往來書信 1987年7月6日
謝稚柳與劉九庵往來書信 1987年7月6日
1954年6月,時任華東局副秘書長、黨校副校長的吳仲超被調(diào)到故宮博物院當院長。他剛上任時,專業(yè)人才較為匱乏,遠不能匹配當時文博事業(yè)的蓬勃發(fā)展。吳仲超從院外調(diào)入了一批有豐富文物鑒定經(jīng)驗的專家,如唐蘭、王以坤、徐邦達、孫瀛洲、羅福頤、耿寶昌等人,極大地充實了文物整理、鑒定隊伍。1956年,劉九庵經(jīng)由陳半丁給吳仲超寫信介紹,正式進入故宮博物院。此次展出了1959年吳仲超給劉九庵寫的贈語:“愿你始終不懈地為社會主義建設積極奮斗,保持無間斷的向前躍進!劉久庵同志留念!吳仲超。1959年2月。”
葉恭綽是現(xiàn)代著名的社會活動家、學者、收藏家,建國后歷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北京中國畫院院長等職。他收藏過的名品有王獻之《鴨頭丸帖》(上海博物館藏)、高閑《草書千字文》(上海博物館藏)、宋徽宗《祥龍石圖》(故宮博物院藏)、梁楷《布袋和尚圖》(上海博物館藏)、趙孟頫《行書膽巴碑》(故宮博物院藏)。八十歲以后,又將所藏書畫、古董、典籍悉數(shù)捐贈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成都等地文博單位。根據(jù)筆記, 1956年8月7日,葉恭綽曾到故宮調(diào)看藏品,劉九庵負責接待。此次展出了葉恭綽為劉九庵行書《萬壑海棠聯(lián)》:“萬壑交流千巖競秀,海棠開后燕子來時。九庵先生屬,遐翁?!边@件對聯(lián)是葉恭綽與劉九庵交往直接的明證。
葉恭綽 行書萬壑海棠八言聯(lián) 紙本 131cm×23cm×2
張大千是現(xiàn)代著名畫家,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多次來過北平。1934年至1936年,張大千在北平舉辦過五次畫展,結識了傅增湘、周肇祥、溥儒、于非闇、陳半丁等人。1945年抗戰(zhàn)勝利,張大千從成都回到北平,寓居頤和園。當時琉璃廠有很多“東北貨”,張大千是???,最后以黃金五百兩在玉池山房買到顧閎中《韓熙載夜宴圖》(故宮博物院藏)。劉九庵1930年在琉璃廠悅古齋做學徒,1942年獨立經(jīng)營書畫業(yè)務,張大千常到琉璃廠,兩人相識于這一段時期。也正是如此,劉九庵后來寫出了《張大千偽作名人書畫的瑣記與辨?zhèn)巍?,考證石濤《行書自書詩卷》、石溪《千巖萬壑書畫卷》是張大千偽作無疑。此次展出的張大千《觀音》作于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可證二人相識之早。
張大千 觀音 紙本墨筆 54.5cm×29.5cm
劉九庵參加過兩次全國書畫巡回鑒定,與謝稚柳的交往非常多。1962年至1964年,劉九庵參加了以張珩為首的鑒定小組,成員最初為張珩、謝稚柳和韓慎先,因韓慎先去世,劉九庵加入。其后張珩去世,又改為謝稚柳、劉九庵、啟功繼續(xù)鑒定。1983年,國家再次組建巡回鑒定小組,謝稚柳、劉九庵都是其中的成員。他們對全國208家收藏古書畫單位的61000余件古書畫逐一進行鑒定,長達7年。謝稚柳多次為劉九庵作畫,此次展覽的有1962年作《峨眉華嚴頂》,1984年作《墨荷圖》《竹》《畫竹并題元人墨竹歌》,1990年作《珠聯(lián)璧合冊》等。
沙孟?!⌒袝謳n草樹五言聯(lián) 1987年 100cm×22cm×2
沙孟海是現(xiàn)代書壇大家,歷任西泠印社社長、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中國書協(xié)副主席。1952年,沙孟海從浙江大學調(diào)入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員,被聘為常委兼調(diào)查組組長,負責地下文物的調(diào)查和發(fā)掘。1982年,沙孟海出任浙江省博物館名譽館長。1983年4月15日,蘭亭雅集時兩人就有來往。1987年3月,劉九庵、謝稚柳、楊仁愷等鑒定組成員到達杭州,對浙江省博物館書畫進行鑒定,歷時一個多月,兩人又多次交往。此次展出了沙孟海1987年為劉九庵行書《林巒草樹聯(lián)》:“林巒分夕麗,草樹發(fā)天香。九庵先生方家莞教,沙孟海集常建、李群玉句,年八十八。”
高水準的收藏
曾給故宮捐藏品
1956年進入故宮博物院工作后,劉九庵給自己訂下兩條規(guī)矩:一是原來經(jīng)營的古字畫存余,無償捐獻博物館;二是此后不再購入任何文物。他將自己收藏多年的珍貴書畫,如明徐渭《四時花卉圖卷》、清鄧石如《隸書四箴屏》捐贈給故宮博物院等單位。此次展覽將展出劉九庵的文物珍藏,如吳寬《行書蘇軾〈端硯詩〉》、王鏊《恒庵杜先生壽藏銘》、祝允明《秋興八首》、陳淳《設色山水卷》、董其昌《香光書髓》冊、董其昌《臨山谷題跋二則》、董其昌《雪賦》、董其昌《臨晉唐法帖》、董其昌《養(yǎng)生論》、王翚《仿六如居士山水》、王原祁《仿梅道人山水》等,都是明清以來的名家佳作。
明 王鏊 恒庵杜先生壽藏銘之一 23cm×40.5cm
明 吳寬 行書卷 紙本 27cm×116cm
吳寬是明成化、弘治詩壇的代表人物之一,尤工行書,師法蘇軾,一改明初以來的臺閣體書風,與徐有貞、李應禎、沈周、王鏊同為“吳門書派”的先導。邢侗評為:“匏翁吳中前輩,行誼擅絕,不直文翰之工爾也。書法蘇學士,濃顏厚面,祛去吳習?!贝司硎呛胫味辏?489)吳寬在北京為盛秋亭行書蘇軾《端硯詩》:“往歲與李西涯諸公飲謝木齋家,有端研聯(lián)句,后予復拾余韻,別賦一篇。今秋亭盛君藏研多而更佳,所得士大夫銘文傳記至成巨卷,顧未有詩,因錄舊作附歸其后云。是日為弘治己酉六月朔旦,初試匏研,研亦秋亭托陳杲所制也。”李西涯即李東陽,謝木齋即謝遷,卷中字字獨立卻通篇氣韻生動,一改臺閣體程式化的面貌,時見精彩之筆,足見才情。
祝允明的草書影響很大,與文徵明、王寵并稱“吳門三家”,明人朱謀垔評價他的草書為有明第一人:“書學自《急就章》以至羲、獻、懷素,無不淹貫,而草書本朝第一?!眲⒕赔謱γ鞔T拭鞯臅ㄨb定堪稱經(jīng)典,發(fā)現(xiàn)祝允明書法的作偽者吳應卯,撰寫了《祝允明小楷〈成化間蘇材小纂〉辨?zhèn)巍贰蹲T拭鞑輹栽娕c偽書辨析》等重要文章,對祝允明書法的鑒定與研究有重要貢獻。此次展出的草書杜甫《秋興八首》作于嘉靖四年(1525),是祝允明去世前兩年的狂草,縱橫馳騁,有斬釘截鐵之感,是人書俱老的典范。此卷是祝允明在夢椿家中所書,夢椿為祝允明友人楊清,故宮所藏祝允明《草書自書詩》可互證:“正德庚辰歲七月既望,予過夢椿世兄從一堂中”。陳鎏題跋將杜詩與祝草并稱,譽為“二絕”。
明 祝允明 草書杜甫《秋興八首》卷 紙本(局部)
陳淳在書畫上極具天賦,跳出了師門,文徵明如此評價:“吾道復舉業(yè)師耳,渠書畫自有門徑,非吾徒也。”他在吳門派花卉的基礎上,自出機杼,將草書筆意融入寫意畫中,開創(chuàng)了大寫意花卉畫的新風貌,與徐渭并稱“青藤白陽”,對后世有較大影響。陳淳也善作山水畫,世不多見,偶有著筆,不同凡響。《設色山水卷》作于嘉靖十九年(1540),作者時年五十八歲,勾畫山石煙樹,高士垂釣,逸筆草草,不為法度所拘,是其晚年杰作。明清歷經(jīng)項元汴、路衍淳、景星收藏。
董其昌學書從唐碑入手,繼而上溯鐘王,后又遍臨宋人真跡,尤得力于王羲之、顏真卿、李邕、懷素、米芾等歷代大家的啟迪。董其昌成就最高的是行書,他的書法自謂于率易中得之。他的行書以二王為根基,章法上受楊凝式《韭花帖》影響最大,旁參北宋米芾的體勢,疏淡空靈,簡遠清雅?!断愎鈺琛穬宰饔诔绲澰辏?628)四月,本月他與王時敏同游過昆山,還看到宋人《睢陽五老圖冊》,并臨歐陽詢草書、楷書《千字文》,此冊內(nèi)容所書為李白、王昌齡、陶淵明詩,遒勁入古,從中可以看出他追求先熟后生的效果,拙中帶秀,體現(xiàn)出平淡天真的個性。
明 董其昌 香光畫髓冊之二 紙本 26cm×27.5cm
清 王翚 仿六如居士山水 絹本設色 87.5cm×46cm
多年來潘天壽紀念館在介紹與展示潘天壽藝術的同時,始終致力于搭建學術研究的橋梁,即通過推開美術史中的“小窗口”,探尋歷史名家所關注的藝術問題,思考藝術本體在未來的發(fā)展,叩問如何使優(yōu)秀文化在現(xiàn)今煥發(fā)恒久的生機。通過學術性展覽的形式集中呈現(xiàn)劉九庵的鑒藝、研藝之路,這對推動書畫鑒定學科理論體系建構、傳承發(fā)揚傳統(tǒng)中國畫藝術、樹立民族文化自信具有深遠的現(xiàn)實意義。
展覽同期還舉行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nèi)古代書畫鑒定領域的重要專家和青年一代學者共同參與。故宮博物院常務副院長婁瑋談到:“值此學科建立三十周年之際,故宮博物院與中國美術學院一道,以舉辦紀念劉九庵先生文獻展覽為契機,重新梳理并力圖呈現(xiàn)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學科的發(fā)展歷程,把先生們遺留下來的學術遺產(chǎn)發(fā)揚光大,與社會共享。這對于中國古代書畫鑒定史的研究和美術史研究,都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展覽現(xiàn)場
此次展覽由中國美術學院、故宮博物院共同主辦,中國美術學院潘天壽紀念館、中國畫學研究所承辦。展覽將持續(xù)至2024年1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