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印度裔醫(yī)生悉達多·穆克吉在美國波士頓附近的麻省總醫(yī)院當研習員。他是一名腫瘤學家,此前曾在斯坦福大學和牛津大學學習免疫學。腫瘤醫(yī)生不是一份輕松的工作,在做研習員的十個月里,穆克吉已經見證了十個病人的死亡。這次的病人名叫卡拉,她罹患的是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ɡ瓎柲驴思骸鞍┌Y到底是什么?我們在抗爭的是什么?”
穆克吉發(fā)現自己無法給出一個簡單的答案。那一年,他本想為他在麻省總醫(yī)院的工作寫一部醫(yī)療日志,但他意識到他的寫作計劃將要極大擴張——他想講述癌癥的歷史。作為一種古老的疾病,癌癥是致命的、多樣的。它充滿了隱喻性,在歷史上的很多時候都攜帶著巨大的禁忌感。它狡猾多變,挑戰(zhàn)著醫(yī)學工作者的耐心與智慧的極限。人與癌癥的斗爭依然在進行中,不知何時才能分出勝負。帶著這些思考,穆克吉開始了如今已成為科普名著的《癌癥傳》的寫作。
穆克吉將癌癥幾乎當成了一個“角色”來寫,講述它的歷史與變遷,圍繞著它的醫(yī)學發(fā)展。更重要的是,他寫出了與癌癥艱苦斗爭中的人性故事。《癌癥傳》一書出版后好評如潮,獲得了包括普利策獎在內的多項圖書大獎。
近日,益視頻電話專訪了穆克吉,請他分享《癌癥傳》寫作中的故事。以下為采訪全文。敬請持續(xù)關注騰訊新聞99公益日特別策劃“眾病之王——癌癥”系列。
癌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多種疾病的總稱
益視頻:我想從你寫這本書的初衷開始。你說過,寫這本書的想法起源于你的一個病人。大約十年前,當這個病人問你什么是癌癥時,你無法給她一個清晰權威的解釋。所以你花了五年時間寫這本書,你想要弄清楚癌癥到底是什么。
穆克吉:是的。
益視頻:那么你能給那些沒讀過這本書的人解釋一下什么是癌癥嗎?
穆克吉:首先,我們需要知道癌癥不是一種疾病,而是許多種疾病的總稱。但簡單來說,它們的共同特征是一個人身體中的細胞不知道如何停止分裂,也不知道如何死亡。這些疾病的成因多種多樣,研究者們花了許多時間來理解它們各自的不同特點。但總的來說,它們有一個共同的病理機制——細胞不知道怎樣停止分裂,于是它們會不停地、完全失控地分裂下去。
《眾病之王——癌癥傳》圖書英文、中文版書影
益視頻:你是用寫“傳記”的方式來寫這本書的。你是怎么產生可以為癌癥寫一本“傳記”這個想法的呢?
穆克吉:這不是一本傳統意義上的傳記,當然;這是一本關于一種疾病的傳記。我的想法是從歷史的角度去審視癌癥這種疾病,并將它的歷史當成一個故事來寫。這個故事里有我們的掙扎,我們的成功和失敗。正是因為想從歷史性的角度去講述癌癥,我有了將這本書當成一本傳記來寫的想法。就好像我是在說一個人物的故事,看這個人是怎么樣在時間和空間里變化和發(fā)展的。
益視頻:有什么書啟發(fā)了你采用這種寫法嗎?
穆克吉:其實并沒有。傳記的想法我是很晚才有的,那時我已經為這本書做了很多研究了。將一種疾病當作一個人物來寫,是因為我突然在想,癌癥總的來說是一種邏輯的扭曲。當一個人的生活邏輯被扭曲了的時候,他的生活會是什么樣子?這個想法主要是這么來的。
悉達多·穆克吉,印度裔美國醫(yī)生、科學家、作家,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中心癌癥醫(yī)師和研究員、哥倫比亞大學醫(yī)學院副教授
益視頻:我很好奇你是怎樣成為一名腫瘤學家的。你是在斯坦福讀的大學,然后去牛津讀了免疫學,之后你去了哈佛,專攻腫瘤學。是什么讓你對腫瘤學產生興趣的呢?
穆克吉:我進入腫瘤學的領域是相對較晚的,因為如你所知,我一開始受的是免疫學的訓練。在學習免疫學的過程中,我開始對癌癥產生興趣。在牛津,我研究了一種叫做EBV的病毒(Epstein-Barr Virus),它在中國是一種非常常見的致病病毒。在研究這種病毒的過程中,我開始對癌癥越來越感興趣,因為我想知道這種病毒致癌的機制。我就是由此進入腫瘤學領域的。
我們對癌癥的理解和過去完全不同了
益視頻:作為一種長期讓人聞之色變的疾病,癌癥的社會學層面也很值得研究。在歷史上很長一段時間里——即便是在不太久以前——罹患癌癥的人都常常會被污名化。病人本人因為自己得了癌癥而感到羞恥,就連他們的家人也是。這種普遍風氣不僅會影響病人受到更好的護理,也會影響對癌癥的研究。不少作家寫到了這個現象,比如蘇珊·桑塔格。你寫這本書似乎也有為癌癥“去污名化”的意圖。
穆克吉:是的,這是我寫這本書的主要目的之一。
益視頻:你認為癌癥病人為什么會被那樣污名化呢?
穆克吉:我認為首先是癌癥在隱喻層面的意義。它意味著一個人的身體、他的身體細胞在自己攻擊自己。在過去,這種污名或者說恥辱也和癌癥病人的無望有關系。一個人如果得了癌癥,你除了幫他進行疼痛管理,幾乎什么也做不了。他們常常是被關在醫(yī)院深處的一個小房間里。所以,這種惡劣的印象一直延續(xù)了下來。
我認為還有許多病人有很深的自我羞恥感。他們不明白為什么他們的身體會自己攻擊自己。為什么這個病偏偏是他得了?在這一方面,也有自我認識的原因。
益視頻:你認為在這一點上我們進步了多少?
穆克吉:我覺得我們已經進步太多太多了。我們對癌癥的理解和過去完全不同了。我們對這種疾病理解得更深入了——了解了它的不同種類,每種種類的不同病理機制和治療方法,因此,我們能夠讓病人帶著尊嚴接受治療。我們能在很大程度上延長他們的生命,減輕他們的痛苦。和歷史上那種將癌癥病人塞到閣樓里的時代相比,我覺得今天有了天壤之別。
當然,癌癥的污名在一定程度上依然存在。許多病人仍然覺得癌癥是一種非常神秘的疾病。當人們不理解一個事物的時候,就常常有一種將其污名化的傾向。
益視頻:在《癌癥傳》中,你也描繪了對抗癌癥的社會史。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癌癥一度成了一個非常政治化的主題,像瑪麗·拉斯克(Mary Lasker)這樣的人在為癌癥研究爭取資源上做了很多努力。在尼克松時代,打贏“癌癥戰(zhàn)爭”是一件有極大政治涵義的事。那也是一個高度樂觀主義的年代?;赝^去,你怎么看那個年代?你認為這種高度的樂觀主義是好事嗎?
穆克吉:我認為長期來看,它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減輕了之前一直圍繞著癌癥的虛無主義心態(tài)。當然,它也制造了一系列問題。它扭曲了人們對癌癥的理解,因為人們會追問,為什么你們保證的根治癌癥的方法還沒有被找到?這成了一個大問題。但是那個時代依然非常重要,因為之前對癌癥的虛無主義態(tài)度極大影響了對癌癥研究的投入及其進展。
益視頻:一個相關的問題是,在過去幾十年間,隨著人們對癌癥認識的變化和對醫(yī)學進展預期的變化,人們對抗癌的態(tài)度似乎總是在過度的樂觀主義與過度的悲觀主義之間擺動。而且一種態(tài)度往往會引向它的反面,就像你說的,在一個極為“樂觀主義”的時期之后,當之前宣傳的“根治”方法久久未能實現,人們會覺得極為悲觀。你覺得我們現階段對癌癥的看法是怎樣的呢?我們對癌癥的理解成熟了嗎?
穆克吉:我覺得我們現在進入了一個新的樂觀主義的階段,新的藥物和新的治療方法在不斷出現。但是,當然,我們需要對這種樂觀主義保持警惕。
益視頻:你認為這種樂觀主義是有根據的嗎?
穆克吉:我覺得我們有了許多新的對抗癌癥的強大方法。當前腫瘤學領域的新方向叫做免疫腫瘤學,它主要是使用免疫系統來攻擊癌癥。我們還找到了許多針對特定細胞的靶向療法。當然,我們還處在研究的早期階段,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益視頻:這是你在《癌癥傳》的最后一章重點談到的。你談到我們慢慢在和過去的那種“激進療法”分道揚鑣。在過去,治療癌癥主要用的是激進手術和激進化療的方法;而現在,我們認識到每一種癌癥都是不同的,每個病人都是不同的,所以治療方法更加有針對性、更加個人化了,這顯然是一種對待病人的更人道的方法??偟膩碚f,你認為醫(yī)學正向著更加人道的方向前進嗎?
穆克吉:是的。特別是在癌癥領域,我們在減少對一些病人不必要的手術和不必要的治療。同時它也是整個醫(yī)學領域的一個新方向,就像你說到的,醫(yī)學正在變得越來越個人化。但這種發(fā)展是從癌癥領域來的。這也是人們思考最多的問題,即怎樣給予癌癥病人更加個人化的治療。
悉達多·穆克吉畢業(yè)于斯坦福大學、牛津大學和哈佛大學醫(yī)學院,在牛津大學獲得致癌病毒研究的博士學位,并在讀書期間榮獲羅氏獎學金。他的實驗室主要致力于運用新型生物療法開發(fā)抗癌藥物
并沒有一個預防癌癥的神奇藥方
益視頻:你的書試圖傳達的一個信息是對癌癥的預防也非常重要。在預防方面,我們個人和整個社會可以采取哪些手段?
穆克吉:我認為從社會的層面來說,對預防癌癥的認識提高了。我們知道了有哪些主要的致癌物,這是我們從前不知道的。我們在向公眾傳遞預防癌癥的可信信息……比如在中國,最主要的致癌物之一是煙草。我們需要向公眾傳遞關于這些致癌物危害的清晰信息。
益視頻:從個人的角度來說,我們能做什么呢?
穆克吉:我認為主要是兩方面,一方面是你應該去做什么,一方面是你不應該做什么。你需要知道有哪些癌癥預防疫苗應該打,應該去養(yǎng)成哪些好的生活習慣,同時避免接觸已知的致癌物。
我們現在知道,肥胖和患癌的幾率有關,所以飲食會有重要的影響。我們知道和病毒相關的癌癥可以通過打疫苗來預防。不過,并沒有一個預防癌癥的神奇藥方——不是說你去采用一種食譜就能不得癌癥了,因為癌癥的來源有許多種,需要采用的策略肯定也是許多方法的結合。
益視頻:你的書里相當感人的一個地方是,你不僅寫到了醫(yī)生的重要性,也寫到了病人的重要性。癌癥病人所經歷的痛苦和他們體現的勇氣與意志是不可想象的。你認為病人的力量對腫瘤學研究的發(fā)展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穆克吉:在歷史上的很長一段時間,腫瘤學醫(yī)生和病人的關系是對立的,彼此好像是敵人一樣。
我認為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醫(yī)生和病人需要理解,他們是在打一場共同的戰(zhàn)爭。這不僅是因為他們的目標應該是一致的,而且因為醫(yī)生有一天可能也會成為病人;我們自己也可能會因癌癥而死……我們每個人在一生中幾乎都會遭遇癌癥的世界——可能因為某個親人或朋友。所以,我們必須對病人抱有極大的同情,不能將關系變得敵對。自從九十年代以來,我們在這方面進步了很多,但我們還是有很長的路要走。
益視頻:這也是因為癌癥是一個如此嚴重的疾病,會給相關的所有人都帶來極大壓力。你認為當一名腫瘤學家是一個情緒壓力很大的工作嗎?你會怎么處理情緒上的壓力?
穆克吉:我認為你必須提醒自己,如果這對你來說是一個有壓力的工作,想象一下癌癥病人在經歷什么。我認為這會幫助我們不過多地陷入到自己的情緒中去。我常常告訴那些來學腫瘤學的學生,這不是一份朝九晚五的工作,這是你時時刻刻需要面對的事。這也不是一份簡單的工作,而是會很磨人。我認為選擇了做這一行就要接受這種壓力。但我知道,很多人覺得它很有挑戰(zhàn)。
益視頻:你認為這份工作改變了你嗎?
穆克吉:我認為不被它改變是不可能的。我認為所有接觸癌癥的學生都會被它改變。它是我人生中最重要、最具決定性的一件事。它改變了我對死亡的看法,改變了我對我本人的生命的看法。我想如果你是一名癌癥醫(yī)生,你不得不用全新的視角去思考死亡。
穆克吉曾在《自然》《新英格蘭醫(yī)學期刊》《神經元》《臨床研究雜志》等期刊,以及《紐約時報》《新共和》等報刊上發(fā)表過文章和評論
“醫(yī)生-作家”的責任是捕捉和描繪人性的瞬間
益視頻:讓我們再回到比較技術性的問題吧。在過去的二十年間,癌癥研究領域取得了許多突破性進展,你能和我們分享一些其中最重要的進展嗎?
穆克吉:目前的研究重點是對免疫系統的研究,看我們可以怎樣通過激活免疫系統來發(fā)現癌癥。在此之前,我們發(fā)現通過靶向治療可以殺死癌癥細胞。
另一個獲得了很大關注的領域是對癌癥的早期偵測,例如在香港和新加坡進行的一項研究發(fā)現,通過研究血液細胞,我們可以在極早期的階段發(fā)現癌癥病毒。我在美國臨床腫瘤學會的一次主題發(fā)言上談到應該怎樣看待這些研究,我認為下一步是將這幾個方面的研究統合起來,齊頭并進。
益視頻:你覺得我們離能夠完全治愈癌癥還有多遠?對這個問題我們有清晰的答案了嗎?
穆克吉:我們還沒有。部分原因是因為癌癥是許多種疾病而不是一種疾病。對于一些癌癥,我們獲得了極大的進展;對于另外一些則相對緩慢。這主要還是取決于我們談論的是哪一種癌癥、哪一種子類型,患者是在哪個階段獲得診斷的。這還得回到癌癥是多種疾病,影響每種器官、每個病人的方式都會不同這一問題。
益視頻:《癌癥傳》這本書獲得了巨大成功,為你贏得了普利策獎的榮譽。此后你又寫了一本廣受歡迎的書《基因》??梢哉f你是隸屬于美國一個特殊的群體——一個可以被稱作“醫(yī)生-作家”的群體。你怎么看待這個群體?你怎么看待你這兩種身份之間的關系?
穆克吉: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我認為“醫(yī)生-作家”最終是人。醫(yī)學將你放置到生命中最艱難的一個位置,讓你接觸到一些最深刻的生命體驗。“醫(yī)生-作家”的責任是捕捉到這些人性的瞬間,將它們描繪出來、傳達出來。你需要知道應該怎樣談論這些事情,這樣談論的后果又是如何。
歸根到底,我認為“醫(yī)生-作家”和所有作家的責任是一樣的,也就是盡量忠實地去描繪人類經驗。
穆克吉2015年出版的科普著作《基因》,其中文版已由中信出版社出版,預計在2017年10月上市
益視頻:你會堅持寫作嗎?
穆克吉:我希望會吧。我其實正在寫一本新書。我的書通常都很長,所以需要很多時間來思考。我還在思考這本書應該怎么寫。
感謝中信出版社彭博雅女士的聯絡幫助。本文作者:吳永熹,編輯:夏小魚,校對:胡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