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漂留”與跨越一個世紀的對話,第八屆畫廊周北京啟幕

第八屆畫廊周近日在北京呈現(xiàn),近40家國內外參展畫廊與非營利機構帶來逾40場展覽。

 第八屆畫廊周近日在北京呈現(xiàn),近40家國內外參展畫廊與非營利機構帶來逾40場展覽。今年畫廊周北京選擇以“漂留”作為年度主題,暗含著一種交融與對話的可能,本屆畫廊周北京所囊括的繪畫展覽訴說著國內外不同代際藝術家作品之間敘事和繪畫語言的差異性與多樣性,從上世紀初到千禧年,相距近一個世紀展開隔空對話。 

第八屆畫廊周


經歷了過去幾年的跌宕,今年的北京迎來了當代藝術生機蓬勃的一年:極高的展覽密度與多樣的展覽內容,促使從業(yè)者與公眾去思考中國當代藝術生態(tài)中的學術態(tài)度和生長面貌。展期內,5月24日至26日為貴賓日,5月28日至6月2日為公眾日。

藝術家梁好作品


UCCA尤倫斯當代藝術中心呈現(xiàn)長期圍繞材料原貌、非對象性雕塑語言及空間場域關系的藝術家梁好,首次在機構的個展“步虛”和擁有多元文化背景和跨洲際生活經歷的藝術家米格爾·安赫爾·帕亞諾的“悟—物”,二者在同一藝術空間中構成一種對話。 

梁好于1980年進入中央美術學院雕塑系學習,面對各種話語的碰撞與激蕩,梁好渴望進一步開拓自己的藝術視野,于是在畢業(yè)后前往美國克蘭布魯克藝術學院繼續(xù)深造,并之后旅居美國二十余年。在最新的創(chuàng)作中,她為原木本身的肌理所吸引,也被捏塑石膏時的自由肆意所感召。 

藝術家梁好作品


與之形成對話、并展陳于隔壁空間的帕亞諾卻堪稱濃墨重彩:他的藝術實踐包括繪畫,以及被其稱為“厚重拼貼”的獨特藝術形式——用雕塑元素與現(xiàn)成品鋪滿畫面。帕亞諾出生于非裔加勒比家庭,在紐約上城區(qū)長大,他長期在北京學習藝術。展覽囊括了帕亞諾在中國過去二十年間各階段的創(chuàng)作,將他受異域文化影響逐步發(fā)展的早期作品與完全展現(xiàn)其獨特藝術視野的近期創(chuàng)作并列展出,在這位來自異域的藝術家身上,觀眾將直觀看到中國藝術對他的影響。

米格爾·安赫爾·帕亞諾作品


畫廊周呈現(xiàn)了一些國際知名藝術家的重要展覽。例如英國藝術家克里斯多夫·勒·布倫 (Christopher Le Brun) 攜一系列新作回到中國,在里森畫廊北京空間呈現(xiàn)個展“月相”;施布特-瑪格畫廊將呈現(xiàn)安德烈亞斯·舒爾策(Andreas Schulze)在亞洲的首次個展“內外反轉”;現(xiàn)代汽車文化中心將呈現(xiàn)前衛(wèi)藝術家組合文敬媛與全浚晧(Moon Kyungwon & Joonho)的展覽“氣象站”,以人工智能和后人類的全新視角,重新審視了日益嚴峻的全球氣候議題;奧斯卡·圖阿松(Oscar Tuazon)將于桑塔畫廊呈現(xiàn)其中國的首次個展,探索水的物理特性、以及水與環(huán)境和建筑的關系。 

文敬媛與全浚晧作品


女性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總有動人力量,馬刺畫廊推出羅克薩娜·皮魯曼德(Roksana Pirouzmand)的個展“失去重心前的十七段敘事”,以藝術家的十七件繪畫、雕塑、裝置與行為表演作品呈現(xiàn)她的近期感受與思考,也是其在中國的首秀。 

皮魯曼德的創(chuàng)作從個人經歷出發(fā),展現(xiàn)了跨地域與跨文化背景下有關個人身份與家庭歷史的敘事,同時,通過拓展對不同材料的使用,她更關注的是身體在主體與客體、觀者與表演者之間的關系,以及這其中產生的互動與變化。

皮魯曼德現(xiàn)場的互動表演及其作品


展覽的兩件核心裝置作品與皮魯曼德在展期中實施的行為作品共享同一個名字——《在母親的雙膝上》,它們是藝術家對個人生命歷程的深刻隱喻,也是其情感的載體。其中,陶塑裝置是皮魯曼德對家庭中女性成員腿部造型進行的重復疊加,壘疊成不穩(wěn)定的階梯,如家族血脈的承續(xù)與個人在復雜關系中的微妙平衡,以及在歷史長河中不斷尋找自我定位的普遍人性。

“漂留”也在不同代際間發(fā)生。 

白石畫廊的雙個展梳理了兩位第二代具象派成員畫家前川強及名坂有子自1960年起至近期的創(chuàng)作;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出生的藝術家趙剛、朱小禾及蘇新平將相繼于里森畫廊、蜂巢當代藝術中心及東京畫廊+BTAP呈現(xiàn)個展,趙剛的“肉食者”探索了個體身份與文化沖突及歷史斷裂的關系、朱小禾的“針芒”呈現(xiàn)了藝術家三十年來的重點繪畫、蘇新平“行走的男人,遠去的馬”帶來了其最新創(chuàng)作的油畫及雕塑創(chuàng)作;偏鋒畫廊帶來了中國7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康海濤的第五次個展“綠島”。

展覽現(xiàn)場


獲得2024年畫廊周北京最佳展覽獎的80后藝術家周軼倫的個展,展出藝術家近期創(chuàng)作的一系列繪畫,雕塑和裝置作品。A26空間沉浸式地呈現(xiàn)了藝術家1994年出生的布萊特·查爾斯·西勒的作品,他目前居住和工作于南非開普敦。在布萊特·查爾斯·西勒的藝術實踐中,自我一直是焦點,其作品探索了文學、記憶、情感,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和連結。在他的藝術中,西勒為自己打造了一個超越傳統(tǒng)規(guī)范的生活空間,以探索文字特有的美學以及情感上的脆弱。

布萊特·查爾斯·西勒作品


呈現(xiàn)于魔金石空間的1984年生于柏林之后移居美國西南部的鐵木爾·斯琴的個展,以作品關注橫斷山脈的生態(tài);戶爾空間舉辦的是90后藝術家詹金·范·齊爾的個展,他的藝術充滿動物主義、戀物和身體政治,散發(fā)出一種反烏托邦的 B 級電影美學。戶爾空間的“無限生長”是詹金·范·齊爾在中國的第一次個展。作為其電影作品《投降》(Surrender)的延伸,展覽在利物浦、倫敦和柏林迭代了多個不同版本,來到最后一站北京,集中在雕塑的展示上。

鐵木爾·斯琴個展


CLC畫廊的楊光南個展“無主之地”解構了封鎖性困頓中所積累觀察;ONS小組項目將在Click Ten Gallery呈現(xiàn)其活力的藝術實踐;藝術家石青于香格納畫廊所策劃的實驗性項目“學習Ⅱ”將通過影像、裝置、文本、檔案、繪畫等媒介的多重交匯,延展出自由開放的討論場域;藝術家娜布其首個職業(yè)生涯中期研究型展覽“綠幕游戲”在木木美術館展出,呈現(xiàn)了其2013-2024十余年創(chuàng)作的40余件關鍵作品。

娜布個展


此外,麥勒畫廊將帶來曹雨2021年“路過人間”的續(xù)章個展“化糞池”;空白空間的克里斯汀·孫·金&湯瑪斯·馬岱爾(Christine Sun Kim & Thomas Mader)雙個展“比空氣更輕”聚焦于空氣“可見可感”的形態(tài)與手語口語多重表達的相結合;Balice Hertling的卡米耶·布拉特里克斯(Camille Blatrix)和志韋的雙個展項目延續(xù)了2021年的“著色”;喬斯林·沃爾夫畫廊則呈現(xiàn)了兩位德國藝術家伊薩·梅爾茨海默(Isa Melsheimer)和哈拉爾·克林格勒(Harald Klingelh?ller)作品間的獨特對話。 

新勢力單元延續(xù)對青年藝術家與策展人的扶持,由袁佳維擔綱策劃,以“風的內側”為題呼應本屆畫廊周北京主題“漂留”,著力于當下中國年輕藝術家對全球文化性和中國本土性的“漂留”關系的思考與表達,引出其生態(tài)所體現(xiàn)出的年輕特性與豐富面貌。

畫廊周同時也聚散漂留,不同代際、不同經歷的藝術家們對不同的主題以不同的媒介類型進行探索。 

金允哲(Yunchul Kim)中國首展“兩極橢圓:情動的粒子及玄秘的流溢”在798CUBE展出,呈現(xiàn)了其橫跨多學科多媒介的藝術實踐。

金云哲作品


本屆畫廊周多個畫廊與機構嘗試以群展進行多維的形式探索,其中以收藏為主的美凱龍藝術中心“險境集”聚焦于周遭事物中如廢墟般的現(xiàn)實片段,以多種創(chuàng)作媒介加以詮釋主題“險境”;于3月啟動北京新空間的誠品畫廊在本次呈現(xiàn)的35周年收藏展通過百件作品梳理了華人現(xiàn)代至當代藝術的發(fā)展軌跡。蜂巢當代藝術中心推出“焚舟紀”群展,以英國作家安吉拉·卡特 (Angela Carter) 同名小說為支點,其中參展藝術家的創(chuàng)作路徑與卡特顛覆性寫作不謀而合,重構了當下共享的認知范疇。 

展覽現(xiàn)場公共單元


“漂留”的主題也從畫廊蔓延到公共空間。公共單元更強調與公眾直接發(fā)生互動與交流,“詩歌馬拉松”特別項目由藝術家邱志杰與畫廊周北京共同策劃,與2024年巴黎奧運會同期,探討體育運動與文化藝術之間的人文共性。該項目歡迎每一位詩歌與藝術愛好者踏入這片 “城市詩歌海灘”,共同參與馬拉松式不間斷的詩歌創(chuàng)作。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