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這是唐代詩人白居易詩中的芒種時節(jié)。
芒種,是二十四節(jié)氣之第九個節(jié)氣,夏季的第三個節(jié)氣?!对铝钇呤罴狻罚骸拔逶鹿?jié),謂有芒之種谷可稼種矣?!贝藭r,氣溫升高,雨量充沛,適宜晚稻等谷類作物的種植,因此農(nóng)事耕種以“芒種”這一節(jié)氣為界。芒種的民俗活動,包括送花神、煮青梅等,既有對自然界的敬畏,更有對豐收的期盼。
耕種: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
宋代陸游的《時雨》描寫江南芒種的場景:“時雨及芒種,四野皆插秧。家家麥飯美,處處菱歌長。”
敦煌壁畫中的榆林窟第20窟五代《彌勒經(jīng)變》中,為了表現(xiàn)未來一種七收的美好世界,繪制了農(nóng)人收割和揚場的情景。畫面下部兩位農(nóng)夫手持鐮刀正在割麥,上部一農(nóng)夫手持木锨揚場,一農(nóng)婦執(zhí)帚掃場。
榆林窟第20窟 割麥揚場 五代
在莫高窟第61窟五代壁畫中,同樣繪有揚場的生動畫面。農(nóng)婦以小巾覆髻,站在凳上持簸箕當風揚場。敦煌諺語:“風中揚谷,秕者登先?!?頂風揚谷時,腹中空空的秕子先被揚到了前邊。
莫高窟第61窟 揚場 五代山間耕牧
農(nóng)忙之時,不僅農(nóng)人要付出大把汗水,耕牛也不辭辛苦,風里雨里為收獲服務。莫高窟第321窟的初唐壁畫中,山下有人正在收割,山間幾頭耕牛于勞作間隙飲水休息,展現(xiàn)出一派耕牧景象。
莫高窟第321窟 山間耕牧 初唐田間小憩
明代沈士充的《山樓觀稼圖》款字寫道:“松陰落落曲江西,柳色森森映綠堤。車馬不喧塵自凈,小樓長日聽鶯啼?!?/p>
明 沈士充 《山樓觀稼圖》
清代雍正時期的《耕織圖》將胤禛本人與其福晉的形象繪于畫中,作耕作、蠶織之狀,由清宮廷畫師焦秉貞精心繪制而成,共46幅。每幅上面皆有雍正親筆題詩。此作內(nèi)容是:“物候當芒種,農(nóng)人或插田。條成行整整,入望影草草。白柳花爭陌,黃梅子熟天。一朝千頃遍,長日愛如年?!逖怼?。
清 《耕織圖》
喜畫農(nóng)家題材的齊白石繪有《稻雀圖》,從一個特別的角度襯托了芒種時的場景。
近代 齊白石《稻雀圖》
蒲節(jié):無菖蒲,不文人
忙與閑都是相對的。芒種和菖蒲節(jié)、端午節(jié)時間靠近。農(nóng)歷五月被稱為蒲月,來自于民間端午時節(jié)門窗掛菖蒲的風俗。菖蒲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可防疫驅(qū)邪的靈草,與蘭花、水仙、菊花并稱為“花草四雅”,亦有“無菖蒲,不文人”之說。明清文人喜歡種菖蒲,其中的書畫家,更是喜歡畫菖蒲,借其“忍寒苦,安淡泊,與清泉白石為伍,不待泥土而生者”來自喻和喻人。
清 金農(nóng)《菖蒲圖》
菖蒲的生日在“四月十六”,揚州八怪之一的金農(nóng)《菖蒲圖》題道:“蒲郎蒲郎鬢發(fā)古,四月楚天青可數(shù)。紅蘭遮戶尚吐花,紫桐翻階正垂乳。寫真特為祝長生,一醆清泉當清醑?!?/p>
明 項元汴 《奇石菖蒲》
明代收藏家項元汴《奇石菖蒲》借拓片而繪,抄錄《菖蒲歌》乃宋代謝枋德所作,其中寫道:“有石奇峭天琢成,有草夭夭冬夏青。人言菖蒲非一種,上品九節(jié)通仙靈。異根不帶塵埃氣,孤操愛結泉石盟。明窗凈幾有宿契,花林草砌無交情?!?/p>
清 蔣廷錫 《花卉》當代 唐云 《玩蒲圖》
送花神:餞送花神歸位
在古代,芒種時節(jié)民間多舉行祭祀花神儀式,餞送花神歸位,表達對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來年再次相會。
此俗今已不存,但從曹雪芹的《紅樓夢》第二十七回中可窺見一斑:“(大觀園中)那些女孩子們,或用花瓣柳枝編成轎馬的,或用綾錦紗羅疊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線系了。每一棵樹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這些物事。滿園里繡帶飄飄……”“千旄旌幢”中“千”即盾牌;旄,旌,幢,都是古代的旗子,旄是旗桿頂端綴有牦牛尾的旗,旌與旄相似,但不同之處在于它由五彩折羽裝飾,幢的形狀為傘狀。由此可見大戶人家芒種節(jié)為花神餞行的熱鬧場面。
對于花神,據(jù)《博異志》記載,唐天寶年間有位處士崔玄微,扎彩帛于花枝上保護了百花,因而羽化登仙,被尊為花神。不過民間更為流行的是十二月花神,每位花神都對應一種月令花。他們有的是流芳百世的歷史人物,有的是民間故事中家喻戶曉的人物。這些人物的故事本身與當月的時令花卉有關,比如白居易愛山茶花,為十一月山茶花神,楊貴妃沉香亭前賞牡丹,為二月牡丹花神,古來詩人常以西施比喻蓮花,故封其為六月荷花神,而鐘馗在民間信仰中能在端午前后除五毒,驅(qū)小鬼,因而為五月石榴花花神。十二月花神的組合既相對穩(wěn)定,也并不完全照本宣科。年畫里的十二花神的陣容有時皆為女性,有時男女皆有,全男性的十二花神相對少見。
上海圖書館藏《光緒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圖片來源:《中國木版年畫集成 上海小校場卷》
人們崇拜花神,因而有了對祭祀花神的習俗。祭祀花神一是在百花生日那天,另一是在芒種前后,百花凋零的時節(jié),送百花歸位。上海圖書館藏《光緒三十年甲辰月份牌》就表現(xiàn)了十二月花神齊聚慶賀,熱鬧喜慶的情景。畫面中間一座花神祠,其中坐著男性花神,應是崔玄微。兩邊各六位花神簇擁而立。畫面中未標注各位花神姓名,從其妝容可辨認出鐘馗、老令婆、老令公等人。
《點石齋畫報》上刊載的《?;ㄉ裾Q》
(本文據(jù)敦煌研究院、相關民俗研究資料、澎湃新聞資料等綜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