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在推出了“大家讀經(jīng)典”系列叢書的第1輯五本(《如何閱讀馬克思》《如何閱讀馬基雅維利》《如何閱讀蒙田》《如何閱讀阿奎那》《如何閱讀休謨》)之后,第2輯最近也出版了,包括《如何閱讀柏拉圖》《如何閱讀笛卡爾》《如何閱讀達爾文》《如何閱讀海德格爾》《如何閱讀波伏瓦》。這個系列是英國格蘭塔(Granta)出版社的王牌書系,由當代著名哲學家西蒙·克里奇利主編。本文節(jié)選自《如何閱讀柏拉圖》一書,作者理查德·克勞特(Richard Kraut)是美國西北大學的哲學教授,曾擔任《柏拉圖劍橋指針》(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Plato)的編者。
柏拉圖
我們不能確定真實的蘇格拉底是否說過“未經(jīng)檢省的生活不值得過”這樣的話,也無從知曉這話是不是柏拉圖加工而來的。這話并不曾出現(xiàn)在柏拉圖的其他作品當中。不過,這話的意思在柏拉圖的作品里是有明確界定的。參詳諸如《游緒弗倫篇》《拉凱斯篇》《卡密德斯篇》《呂西斯篇》(Lysis)《普羅泰戈拉篇》(Protagoras)《小希皮亞斯篇》(Hippias Minor)以及《美諾篇》這樣的倫理短篇,便不難發(fā)覺,蘇格拉底實際上是在推行一種對抗式的談話;確切地說,蘇格拉底會首先提起一個難度十足的倫理問題,很是抽象,因而相當有迷惑性;諸如,什么是虔敬?(《游緒弗倫篇》)什么是勇氣?(《拉凱斯篇》)美德能教嗎?(《普羅泰戈拉篇》、《美諾篇》)有意撒謊的人是否比無意撒謊的人更好?(《小希皮亞斯篇》)面對這樣的問題,蘇格拉底的對話伙伴時常會冒險給出直接回答,要不就是在一系列的追問之下,給出答案。答案既出,便即刻受到仔細拷問,看看這答案是否契合答案提供者的其他觀念;而且很快就能看出,這樣的答案是站不住腳的,因為這樣的答案將會導致內(nèi)在矛盾,由此引發(fā)答案提供者信念體系自身的矛盾或者歧異。往往會展開追索,激發(fā)進一步的諸多答案,但最終都找不到滿意的解決辦法。于是,蘇格拉底便承認自己無力解決這個問題,盡管問題本身至關重要;而對話則以此告終。
“未經(jīng)檢省的生活不值得過”,這話的意思自然是說:經(jīng)過檢省的生活之所以值得去過,全然就是因為這樣的生活是自我批評性質(zhì)的。這也就意味著,蘇格拉底式的對話,即便最終不能找到滿意的答案來回應那個初始問題,但也已經(jīng)催生了有著深沉價值的東西。倫理探究的過程,即便不能導向明確結(jié)論,這個過程也自有其價值。蘇格拉底的言談解釋了他為什么要過那樣的生活,深沉的倫理思考蘊涵了巨大價值,這解釋的核心恰恰就在于這樣的巨大價值。以哲學精神來應對倫理生活的至深問題,蘇格拉底讓柏拉圖深深意識到此舉的分量,并且蘇格拉底成為一個范例,讓柏拉圖深深體認了什么才是以哲學精神應對倫理生活的至深問題;在這方面,蘇格拉底對柏拉圖影響之深,是其他的任何人都做不到的。
柏拉圖顯然將蘇格拉底視為超拔凡俗道德和宗教標尺之上的人,這樣一個人最終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乃是因為他身上的那種優(yōu)越感招惹了眾人的恨意?!渡贽q篇》通篇,蘇格拉底都在譴責陪審團那松懈的道德標尺;他譴責他們最先關心活得長久,活得舒服,一心只想著財富、聲譽和權力,譴責他們?yōu)檫_目的,不惜違背法律。他們從未真正考量過他們追求的目的本身價值究竟幾何。他們當然自覺都是好人,但是蘇格拉底相信,所謂美德,倘若其基礎僅僅是不加思考地接受共同體碰巧予以器重的那些價值,那將只能是贗品。每個人都必須設法達成這樣的自我確證:我們生命中予以追求的東西,是值得我們付出全部努力的。據(jù)此,蘇格拉底發(fā)出問詢:除了他一直致力于推行的那種對話機制外,還有別的辦法可以做到這一點嗎?柏拉圖完全相信,在這個問題上,蘇格拉底是對的,而且,蘇格拉底對同胞公民的俗成主義及其自滿和腐朽的批判,也是正確的。
蘇格拉底在學習彈奏里拉琴
柏拉圖的諸多作品實際上可視為《申辯篇》的參考篇章,因為這些作品實際上是拓展了蘇格拉底之審判和蘇格拉底之死這個論題?!队尉w弗倫篇》里面的蘇格拉底,乃是要回應針對自己的那些法律指控,而且蘇格拉底在市場上遇到的那個人,也就是游緒弗倫,實際上也卷入了一樁訴案:他剛剛指控自己的父親謀殺了一個仆人。蘇格拉底告訴游緒弗倫,自己也被人指控創(chuàng)造新神,游緒弗倫即刻認定,蘇格拉底聲稱聽到的神的聲音,就是麻煩之源。接著,二人便展開對話,主題便是何謂虔敬。蘇格拉底發(fā)出問詢:是否存在明確標志,可以論定人們的某些行為擁有宗教正確性,另一些行為則不具備宗教正確性。游緒弗倫則顯然無力回答這個問題,而且看來也不曾思考過這個問題,不過,游緒弗倫依然認定,自己是應該指控父親的,那是宗教義務所在。
游緒弗倫并沒有一般性的標尺或者準則來論定什么是宗教義務,他也因此在柏拉圖的這部作品里面成了一個淺陋之人。指控父親,很可能是嚴重的不義之舉,但他仍然自信滿滿,認為自己是正確的,盡管他沒有辦法分辨何者正確,何者錯誤。這里的蘇格拉底,則跟《申辯篇》里面的蘇格拉底一樣,對雅典同胞提起了同樣的指控:雅典公眾完全是沒有頭腦的,因為他們不曾像自己那樣,檢省生活。如此便也無須奇怪,雅典人最起碼是時不時會犯下嚴重錯誤,甚至犯下重大罪惡的,但這并不妨礙他們認為自己是好人。有好的意圖并且依循好的意圖行事,這并不能造就一個好人,原因很簡單,好的意圖跟真正具備價值的東西,并不是一回事情,好的意圖完全有可能跟對真正價值的誤解契合起來。因此,就必須對生活實施蘇格拉底式的檢省,以此來補充好的意圖。唯有如此,才能保證所追尋之目標具備真正價值。
《申辯篇》和《游緒弗倫篇》的主旨實際上已經(jīng)很是切近這樣的觀點了:唯有哲學家才有可能擁有美德,這里所謂的哲學家,乃是類似于蘇格拉底那樣的人,將生活奉獻于哲學對話。(《斐多篇》里面的蘇格拉底則確實是拋出了這個觀點)。我們應當意識到,此一主張是極為激進的,同時也應當意識到,柏拉圖在引導人們接受此一觀點的過程中,展現(xiàn)出大師級的技藝。要做好人,并不需要滿足多高的標準;此乃人間常識。我們往往認為,道德上的要求是顯而易見的事情,那樣的要求就寫在我們心中,但凡有著善良意愿的人們,都能體認并領受。但柏拉圖的蘇格拉底摧毀了這樣的看法,并以截然不同的觀念取而代之,這觀念便是:倘若我們有意越過純粹的美德表象,擁有更具價值的東西,那我們就必須介入很艱難的哲學問題。
《克里同篇》中的蘇格拉底已然被判死刑,正在等待上路時刻。其時,圈中成員克里同提議賄賂獄卒,令蘇格拉底從監(jiān)牢脫身,并選擇流亡他鄉(xiāng)。克里同申述說,無論如何,針對蘇格拉底的那些指控都是不成立的,死刑判決并無正義可言。為了朋友們,蘇格拉底應當活下去。跟《游緒弗倫篇》一樣,《克里同篇》也宣稱是在記述一場真實發(fā)生過的對話,不過,我們沒有辦法確認是否真的有過類似的對話。柏拉圖的目標是完美呈現(xiàn)蘇格拉底的道德優(yōu)越性。顯然,蘇格拉底要是愿意,完全可以逃離監(jiān)獄;若非如此,柏拉圖當然不會將逃跑視為潛在選項。但柏拉圖也宣稱,蘇格拉底不會接受逃跑提議,因為蘇格拉底絕對不會違背法律并因此推翻城邦的正當程序,即便這些法律和程序要將他處死。
柏拉圖意圖讓讀者相信的關鍵一點在于:蘇格拉底這種人,可以放棄生命,可以讓朋友失望,可以讓自己的孩子沒有父親,只要他認定是正義要求他這么做的。常識信念認為(無論今天還是古代世界,這都是相當廣泛的常識信念):一個人若是無辜獲罪并被判處死刑,那是可以設法逃避懲罰的,這是正當之舉;柏拉圖的蘇格拉底則否決了這樣的信念。
柏拉圖有關蘇格拉底審判和蘇格拉底之死的敘述,在《斐多篇》迎來了收官?!鹅扯嗥肥翘K格拉底在將要飲下毒酒的時候,同幾個密友的對話,這場對話的主題就是靈魂的性質(zhì)及其死后存在的可能性。跟《克里同篇》一樣,跟《游緒弗倫篇》不一樣,《斐多篇》達成了一個確定的結(jié)論:在這篇對話中,蘇格拉底信心十足地給出了四個而不是一個論證,以此表明靈魂是不滅的,身體死亡之后,將仍然存在。
學界廣泛認為,有關靈魂不朽的這些論證是柏拉圖的創(chuàng)造,并非真的出自蘇格拉底本人。柏拉圖并非亦步亦趨地轉(zhuǎn)錄他人的言辭,而是一個極具創(chuàng)造性的哲學家,說白了,柏拉圖乃是在借助這樣一個名叫“蘇格拉底”的人物,來達成自己的哲學目標。柏拉圖乃出身一個富有且有著良好政治關系網(wǎng)的家庭,因此,要在雅典政壇成為強大人物,并不是難事。是蘇格拉底將他改變,令他見識了經(jīng)過檢省的生活的分量。為了過上這種生活,柏拉圖不僅跟蘇格拉底等人展開對話,而且跟蘇格拉底不一樣,柏拉圖還寫就哲學篇章,文字媒介顯然更為經(jīng)久,這是我們的巨大幸運。
《如何閱讀柏拉圖》,【美】理查德·克勞特/著 林國榮/譯,重慶大學出版社,2024年1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