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看《清史演義》,見到一則驚天動地的消息,乾隆曾認真地考慮:全大清改穿漢服。只是由于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強烈反對,才未能實現。
感嘆之余,疑問叢生:乾隆為什么要易服?他真的有漢族情節(jié)嗎?是不是如電視劇中的演繹,民間傳說所說的“乾隆是漢人”。關于這一點,多是杜撰,我堅決不信。但乾隆深深地精通漢文化卻是實情。
乾隆皇帝圖片
乾隆父母歷史上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說法,乾隆的母親是孝圣憲皇后鈕祜祿氏。
第二種說法,乾隆的母親是李姑娘。
第三種說法,海寧換子說。
其實,乾隆的父母是誰,做個親子鑒定即可。當然在古代技術方面達不到的要求。不過親子鑒定在古代有個初級階段,叫滴血認親。
滴血親法就是說,有父親或母親的骸骨,有人來認是骸骨的親生兒子或女兒,如何進行確認呢?就從這個人身上扎一兩滴血滴在骸骨上,如果是親生骨肉,血就會融入骸骨里,否則血就融不進去。俗話說的“滴骨親”就是這個意思。
宋慈與《洗冤集錄》
2005年,電視劇《大宋提刑官》在中央電視臺熱播,不少觀眾被劇中的宋慈所吸引,并對宋慈的破案推理產生興趣。
宋慈其人——屢破大案,堪稱中國古代版的福爾摩斯。
宋慈,字惠父,南宋建陽(今屬福建)人。1249年去世,享年64歲。宋慈是我們民族一個很值得驕傲的人,這個人做過官,但是年輕的時候確實像有些電視劇里描寫的那樣,有點一根筋。但如果說一個人要沒有一根筋,他也做不成大事。
宋慈通過仔細的觀察,運用邏輯,判斷死因,追查兇手。他是提點刑獄司,是宋代中央派出的司法官員,監(jiān)督管理所轄州府的司法審判,可以隨時前往各州縣檢察刑獄,有權力翻案。
宋慈一生從事司法刑獄,在現實生活中接觸尸體,接觸案子。他在處理獄訟中,特別重視現場勘驗,堅持“審之又審”。宋慈認為“獄事莫重于大辟,大辟莫重于初情,初情莫重于檢驗”。長期的專業(yè)工作,使他積累了豐富的法醫(yī)檢驗經驗,他對當時傳世的尸傷檢驗著作加以綜合、核定和提煉,并結合自己豐富的實踐經驗,完成了《洗冤集錄》。
《洗冤集錄》中記錄的偵查方法,是一種“無儀器檢驗方法”。這些方法,不借助現代儀器,只是以日常的生活用品如醋、酒、傘、碗等為工具,憑借智慧斷案。
《洗冤集錄》是中國古代一部比較系統(tǒng)地總結尸體檢查經驗的法醫(yī)學名著。它自南宋以來,成為歷代官府尸傷檢驗的藍本,曾定為宋、元、明、清各代刑事檢驗的準則?!断丛┘洝凡⒉皇撬未葌€人的思想,他把700多年以前我們整個民族的刑偵和法醫(yī)的經驗進行了一個大總結,由于他總結得好,因此得到上級的提拔,做過幾任知縣,最后升任廣東經絡安撫史,這在當時也是個不小的官了。
有人稱宋慈是法醫(yī)學的開山鼻祖;稱《洗冤集錄》是自救互救的必備手冊,是洗冤救民的光輝典章。
兩個滴血檢測的案子
在清代版本的《洗冤集錄》上記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牛郎把豬倌打傷,之后豬倌掉進河里淹死了。后來人們找到豬倌時,已經是一具白骨了??h官把豬倌的妻子與女兒找到,扎破兩人的手指,把血滴到骨頭上。奇跡發(fā)生了:豬倌女兒的血馬上溶入白骨;豬倌妻子的血不溶入白骨,卻凝固于白骨,不肯離去。牛郎不服,也要實驗一下。牛郎扎破手指,血滴在白骨上,既不溶入白骨,也不凝固于白骨,而是馬上滑落。牛郎口服心服,認罪伏法。
在《博學匯書》中記載了一個滴血尋母的故事:詩人丁鶴年因兵亂找不到母親的墳墓而傷心至極。有一夜他夢見母親告訴他墳墓的地址,第二天一早他便去挖,偏巧他的鄰居韓重做了與他同樣的夢,也去同一地址找墳墓。為了證實墳中埋藏的是自己的母親,丁鶴年咬破自己的手指,讓血滴在挖出的白骨上,血溶入白骨。韓重信服。
宋慈絕活
古人認為,如果尸骨是父親的,女兒或兒子的血會沁入尸骨;如果尸骨是丈夫的,妻子的血則不會沁入尸骨,但會凝于骨上不肯離去。
宋慈在《洗冤集錄》中記載了用滴血法作為直系親屬親權的鑒定方法,即是將父母與子女的血液和在一起,視能否融合來鑒定有否親屬關系?;驅⒆优难旱卧诤」巧?,如果是親生的,則血入骨,非則否。
宋慈所創(chuàng)的“滴血認親”的方法分為兩種。第一種叫“滴骨親”法:“某甲是父或母,有骸骨在,某乙來認親生男或女何以驗之?試令某乙就身刺一兩點血,滴骸骨上,是親生,則血沁入骨內,否則不入。俗云'滴骨親'.”第二種叫“合血”法:“今各刺出血滴一器內,真則共凝為一,否則不凝。但生血見鹽醋則無不凝者。故有以鹽醋先擦器皿,做奸蒙混?!闭J親所需要的工具也十分簡單。如果是采用刺手當場試親的方法,需要使用酒精、醫(yī)用針、棉球、小碗。如果采用以鹽醋試血凝的方法,用具更簡單,有鹽醋和小碗即可。
宋慈曾假設,有血緣關系的人的血液中有一種“相凝因子,共凝為一”,因此,當父子或父女的血相遇時,會凝結。而非血緣人由于沒有“相凝因子”,所以血不相凝。
那么,滴血認親有科學性嗎?
“滴血認親”是古代的檢驗方法,實際上是古人對血清甚至說是對DNA的一個很早的認識,現在看來有點可笑,知道這肯定是不準確的。按現代醫(yī)學的觀點分析,這種方法缺乏科學性,子女的血型雖受父母的影響,但并不都是相同的。無論是不是有血緣關系,血液滴在骨骼上都不會滲入。
可是在當時那個年代,由于人們認識的局限性和科學手段的缺乏,宋提刑將滴血認親運用到法醫(yī)勘驗實踐中已經很了不起了,在宋提刑所處的時代仍不失為先進方法。何況,此法也是血清檢驗法的萌芽,這無疑是十分可貴的思想。
實際上“滴血認親”是宋慈提出的一個非常好的命題。盡管宋慈沒有解決這個命題,但他第一個提出來用血緣認識親屬關系的假設,這確實是法醫(yī)學在這方面的一個研究起點。起點只有一個,而歸宿卻是無窮。就今天來說,用DNA來驗實血清,驗實遺傳已經被世界公認了。實際上世界各國在學法醫(yī)學的時候,沒有人不學《洗冤集錄》的,各國都知道中國有一個《洗冤集錄》,《洗冤集錄》不僅是我們民族的精華,更應該是人類的一部精華,我是這樣認識的。
人們對自然界規(guī)律的認識是一個漫長的,從低級到高級的過程。宋慈是一個敢于探索的人,雖然他的做法在今天看來是可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