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我們從小知道撒謊不對,但有幾人真正做到不撒謊呢

所以我們必須強調,無論是人性論,還是認識論,都必須要有第三方力量的參與,這幾乎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而且這種必須條件覆蓋到所有的領域。

我們從小知道撒謊不對,但有幾人真正做到不撒謊呢

第三方力量:

一種既是超越的,又是在場的制衡條件

知行合一,這句話可能存在著對人性復雜性的忽略與拔高。真實的人性格局是,人通常在“知”的問題上信誓旦旦,但是在“行”的命題上,很難形成本質意義上的改進。關于這一點,圣經說的就無比深刻:“你們的心靈固然愿意,肉體卻常常軟弱了?!北热缥覀儚男【椭廊鲋e不對,但有幾個人真正做到了不撒謊呢?這個事實的存在,我們不要回避,必須解釋。

問題出在哪里呢?出在我們從來不會在三一秩序的方法論上思考和展開我們的人性。

知和行,是兩個律,二者處在某種持續(xù)的背反狀態(tài),而我們一直缺乏一種既超越我們、同時又與我們同在的第三方制衡力量。事實上,正是這種第三方的制衡力量讓我們的人性能夠展開開放式的糾錯。

三一秩序的方法論,在這里變得至關重要。

從基督信仰的角度看,正是道成肉身的基督力量,一種既超越我們,又與我們同在的基督力量,讓我們在知與行的二律背反之中,展開了我們生命的開放式糾錯?!翱傄獣r常警醒禱告,免得入了迷惑?!倍\告的意義,就是讓我們在一種相對的、有限的背反狀態(tài)中,能夠通過信仰的力量,總是能夠獲得第三方制衡的力量,構成一個穩(wěn)健、開放和糾錯的方法論模型。

《孟子·梁惠王上》:無恒產而有恒心者,惟士為能。士,即知識分子。孟子是說,只有知識分子才能擺脫個人經濟狀況的限制條件,堅守思想的信念。孟子顯然把知識分子拔高到普遍人性之上,這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觀念,即內在超越。可是郭沫若作證,多少知識分子為了幾個銅錢,隨便就出賣了自己的靈魂。

相比而言,《圣經》敘事對作為貴族的法利賽人和作為知識分子的文士,總是持一種懷疑的態(tài)度與方法。事實上這是對人的理性知識能力的普遍性懷疑,通過對知識的懷疑,構建出人性意義上的均衡秩序,即在人性的意義上,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過去和現在,以至于未來,人性秩序總是不變。而作為擁有知識的人,和那些滿面塵灰的窮苦人,在人性的意義上也是一樣的。知識對人性的影響力非常微弱,惟有上帝的意志和揀選,才是更新人性局面的真實力量。

為什么我要在這里討論孟子的話語和知識人的意義,是因為人在缺乏上帝信仰秩序的時候,通常都會把知識人的價值和意義理解成第三方的制衡力量。人們希望通過知識人的影響力,通過知識的參與,使得每個人成為一個健全的個體。理所當然,在這里,人們用“知識人”的角色地位,替代了上帝的地位。這是很嚴重的錯誤,而且是人性的普遍錯誤,即使是從來就相信上帝的猶太人,也無法逃離這種錯誤。

所以我們必須強調,無論是人性論,還是認識論,都必須要有第三方力量的參與,這幾乎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必要條件,而且這種必須條件覆蓋到所有的領域。而在最基本的問題,也就是關于人性論的認識論意義上,我們必須要接受一個最簡單的必要條件,必須要接受上帝參與到我們人性秩序中的這個事實,否則我們在人性論的意義上就會永遠地失去了第三方制衡條件的約束。這是一種無與倫比的失去,長久來看,我們失去的將會是生命的永恒意義;短期來看,我們失去的是必要的開放式糾錯的方法論。

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jié)用而愛人,使民以時?!边@里的道,是什么意思,朱熹說道就是治。看整個句子,道的意義其實就在后面:敬畏、誠信、節(jié)制、愛人,順應時間。

但麻煩在于,孔子總擺出對下教訓的姿態(tài),而不是向上追問。為什么敬畏,為什么要愛人,時間是什么,為什么要順服??鬃訑R置問題,因為他是道德家,不是哲學家,更不是上帝的信仰者。當我們討論“敬畏、誠信、節(jié)制、愛人,順應時間”,都必須有第三方力量的參與。這個第三方力量的真實在場,直接決定了我們“敬畏、誠信、節(jié)制、愛人,順應時間”的合宜秩序。也就是說,如果這個重要的“第三方力量”是不穩(wěn)定的,甚至是錯誤的,那么我們所有的內容表達都會變得非常蒼白而且無力。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為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不習乎?”表面看每句話都對。要自律、要真心、要誠信、要學而時習之。但中國人卻做不到。問題出在人依靠什么自律。康德靠上帝自律,儒生靠什么自律?靠天道,儒家不追問什么是天道。靠自己,儒家不追問我是誰。曾子的自律,后來成了自欺欺人。所以,必須再次強調,我們要從這種傳統(tǒng)的認識論秩序中抽離出來,認真思考一下我們的問題到底在哪里,我們的人性秩序中的第三方開放式糾錯的力量到底是什么。如果這個重要的命題不確定,我們的生命可能真的就是毫無希望了。

當我把法利賽人、猶太文士、孔子、孟子、曾子這么多人放在一起討論,意味著我在強調一個觀點,知識分子峨冠博帶,知識豐富,但他們沒有能力成為第三方制衡的力量。如果能夠理解這一點,知識人就不會繼續(xù)夸大自己的能力,不會以啟蒙的高姿態(tài)俯視大眾;知識人就會仰望上帝,展開自身的開放式糾錯。重要的是,在認識論的命題上,知識人就會理解康德的名言:必須懸置知識,為信仰留足空間。某種意義上,一名知識人必須這么做,否則你就是一個僅僅懂得抄襲的知識人,你絕不可能成為一個創(chuàng)新的知識人。

朋友,當我這么陳述,我是痛苦的,因為一直以來,我都以自己是一名知識人而自豪。所以,當我直面知識人的無力,我聽見了我的陳舊的肉體和陳舊的心靈被撕裂的聲音。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