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erything Must Go: The Stories We Tell About the End of the World, by Dorian Lynskey, Picador, April 2024, 501pp
我們?yōu)槭裁礋嶂杂诨孟敫髯孕哪恐械氖澜缒┤??答案似乎顯而易見:它正在發(fā)生。新冠疫情在奪走了我們之中數百萬人的生命之后仍在傳播。氣候危機正以驚人的速度逐月加劇。戰(zhàn)爭和政治動蕩正在每一片大陸上爆發(fā),威脅著我們脆弱的文明。即使是我們這個時代最偉大的技術進步,也與內在的生存恐懼相伴。我們被告知,創(chuàng)造更強大的人工智能,也伴隨著造成某種滅絕災難的不可忽視的風險——那些機器可能會失控。無怪乎年輕人會對地球的現狀感到沮喪。大多數時候,我們似乎都只是無助的旁觀者,在涌向末日的滾滾洪流中徘徊,直到被遺忘。
但是,正如多里安·林斯基(Dorian Lynskey)新出版的那本機智的宏篇巨著中所論證的那樣,一切并非僅僅如此。沒錯,我們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時代。但這個世界一直都處于某種糟糕狀態(tài)中。不同的是,我們得知遠方發(fā)生的恐怖事件的幾率越來越高。現在每天都有大量新聞(主要是壞消息)充斥著我們的生活,而我們消費這些消息的頻率之高也是史無前例的。每次刷新手機,你都會看到它們。
不過,從更深層次來看,這種看法并不新鮮。事實上,人類為什么一直對末日著迷,這個問題可能有一個基本的心理學解釋——每個人都知道自己會死。但我們也都喜歡認為,我們存活于地球上的這段時間是特別的。也許,對世界末日的猜測是將這兩件事聯(lián)系起來的一種方式,通過創(chuàng)造一種宏大敘事,將原本兩個隨機而且互不關聯(lián)的情節(jié)統(tǒng)一起來。畢竟,將自己置于這個最為宏大的故事的結局,也就同時將自己置于故事的中心:我死之后,將會洪水滔天。
幾個世紀以來,宗教一直壟斷著這一話題:世界末日降臨將會是因為神的干預,而不是由于人類或自然的行為。這對基督徒來說已經是核心教條?!妒ソ洝吩凇皢⑹句洝敝袖伵帕硕喽吻垭x奇、血肉橫飛的章節(jié)來講述將要發(fā)生的事情,以及在大結局中需要注意的角色——反基督、巴比倫的娼婦、天啟四騎士、七大封印、數字666、哈米吉多頓之戰(zhàn)。正如蕭伯納曾嘲諷的那樣,它就像“一個癮君子的奇異幻覺記錄”——然而即使在今天,這些意象的影響依然深遠。
《一切成空》講述了在過去兩百年里,文學家與畫家如何在這一遺產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出新的非基督教末世論。自從拜倫勛爵在詩作《黑暗》(Darkness,1816年)摒除了上帝,人們從此開始創(chuàng)作關于世間萬物以非宗教方式終結的世俗性虛構作品,其中主要包括三種可能性——地球毀滅、人類滅絕或文明崩潰。電影、廣播、動漫、歌曲、戲劇、小說、繪畫、電視、游戲——事實證明,此類情景激發(fā)了大量精細入微的創(chuàng)造,主要的創(chuàng)作動機是為了娛樂。我們喜歡沉浸在自己最可怕的噩夢中。
此類故事的形式總是受到其所處時代的科學和環(huán)境相關事件、以及當時世人關注熱點的影響。1941年5月,作家羅伯特·海因萊因發(fā)表了一篇故事,關于用鈾235制造武器的秘密計劃,此時絕密的曼哈頓計劃還得等幾個月后才會啟動。參與該計劃的許多科學家都是《驚世科幻》(Astounding Science Fiction)雜志的忠實讀者,而海因萊因也是該雜志的撰稿人。這本雜志在1944年3月刊登的一個故事中有人問道:“你聽說過鈾235嗎?”另一個人回答說:“誰沒聽說過呢?”
反過來,虛構作品也會影響現實生活。阿瑟·克拉克的小說激發(fā)了人們探測小行星的新努力。同樣,我們目前對人工智能的擔憂也與想象中的“失控AI”如《終結者》中的“天網”或《2001:太空漫游》中的“HAL 9000”如出一轍。而且,隨著科學視野的變化,虛構作品中的優(yōu)先事項也會發(fā)生變化。為了方便歸類,林斯基劃分了三個主要時代(1816年到1945年、原子時代、二十一世紀)和七種不同的情景——從天體撞擊到核冬天、僵尸災難和氣候崩潰。
這本書篇幅很長——不僅因為主題龐大,還因為林斯基把他遇到的每一個有點意思的事實和晦澀難懂的范例都塞了進去,而且似乎從來沒有遇到過某個不想讓他的讀者看完的敘事。他的寫作方法還使得他必須對那些聽起來似乎理應被遺忘的文章和電影進行無休止的情節(jié)總結。如此篇幅浩繁可能會讓人疲憊;有時即使是作者本人,也會被他挖出來的大量資料弄得不知所措。
也許我們無需被人告知迄今為止發(fā)現的最大隕石的名稱和確切大小,也不需要了解十九世紀末明尼蘇達州政治家和瘋狂幻想小說家伊格納修斯·L.唐納利(Ignatius L Donnelly)的全部作品。話說回來,可能沒有一個嚴肅的世界末日鑒賞家會無視魯道夫·瓦倫蒂諾(Rudolph Valentino)出演的1921年的戰(zhàn)爭電影《啟示錄之四騎士》(The Four Horsemen of the Apocalypse),或者“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一詞是由H.G.威爾斯在 1930 年創(chuàng)造的,九年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才會真正爆發(fā)。盡管偶爾有些冗長,但《一切成空》的情節(jié)和文字都非常引人入勝,精彩片段和富有啟發(fā)性的見解源源不絕,讓人樂于沉浸其中。
(本文英文原文發(fā)表于2024年4月17日《衛(wèi)報》,由作者授權翻譯發(fā)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