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呈現并探討一個多元未來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近日在河北廊坊新繹美術館對外展出,本次新繹雙年展以“多元未來——人類新愿景”為主題,展陳區(qū)域達20000余平,展出作品達百件,跨越了新繹美術館從西到東五個展廳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近日在河北廊坊新繹美術館對外展出,本次新繹雙年展以“多元未來——人類新愿景”為主題,展陳區(qū)域達20000余平,展出作品達百件,跨越了新繹美術館從西到東五個展廳、一個劇場空間與公共空間。多件超大型藝術裝置首次在中國展出。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導覽現場


漢斯·彼得·庫恩 Hans Peter Kuhn 未定義的景觀 Undefined Landscape 新繹雙年展現場


開幕現場云集了知名館長、藝術家、評論家、學者、媒體等各界嘉賓,由總策展人南條史生和參展藝術家和田永帶來開幕導覽和特別演出。策展人南條史生與兩位藝術家代表弗朗索瓦·羅什(Francois Roche)、繆曉春等分別進行致辭。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現場


廊坊市文旅局黨組成員、副局長繆小斌表示,此次雙年展對廊坊來說意義非凡,它不僅匯集了全球各地的優(yōu)秀藝術家與創(chuàng)新的藝術作品,也為廊坊的藝術文化事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與靈感。

雷安德羅·埃利希 Leandro Erlich 熱氣球 HOT AIR BALLOON 新繹雙年展現場


新繹控股董事長李曉菲說,這一雙年展不僅是一次藝術的巡禮,更是對人類創(chuàng)造力本源的深刻探索。正如康定斯基所說:“藝術不是對可見事物的簡單復制,而是對不可見事物的創(chuàng)造”。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現場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導覽現場


 

首屆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開幕導覽現場


據總策展人南條史生介紹,現在世界正面臨著許多全球性議題所帶來的危機,例如地球環(huán)境問題、人工智能和生物技術等尖端科學技術的問題,以及戰(zhàn)爭、饑餓、能源和城市等問題。但未來是由我們今天的決定產生的,人類有望以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蓬勃的創(chuàng)造性來面對和解決這些問題,并希望借由本次雙年展所描繪的,由創(chuàng)造力帶來的多元未來和無限可能,給孩子們和年輕人帶來更多新的思考。

第一場學術論壇現場


雙年展的第一場學術論壇邀請柏林自由大學文化與傳媒管理學院創(chuàng)立者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 Max Sibenhaar)、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當代藝術史教授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中央美術學院藝術管理學院院長余丁、評論家馮博一等嘉賓,圍繞“從‘小地方’到‘大世界’:小型城市雙年展的文化契機與出路”這一主題展開深入討論,從不同角度探討了小型城市舉辦雙年展的意義和挑戰(zhàn)。

南條史生從森美術館的經營經驗出發(fā),談到雙年展對于當地經濟甚至國民經濟的帶動作用,并探討了美術館在商業(yè)性與學術性之間如何平衡的問題。

劉建華 蔓延 Spreading Out


邱宇 Qiu Yu 骨節(jié)中的異響 Rattling in the bones


安德烈亞以早年策劃的國際首個雙年展——威尼斯雙年展為案例,分析了小城市雙年展對于本地的稀缺性優(yōu)勢,并提出小城市雙年展在發(fā)展過程中可結合或專注于當地獨有的地域特色發(fā)展與再創(chuàng)新的建議。

余丁通過比較不同城市的藝術與文化,挖掘了許多藝術事務的開端都設立在小城市的緣由。相比于大城市紛繁的文化標簽,聚焦于小城市顯著的文化特色,反而為小城市開辟了獨特的辦展思路與視野。

克勞斯·西本哈爾(Klaus Max Sibenhaar)從德國的城市發(fā)展切入,以最早開始做觀眾調研的展覽——卡塞爾文獻展為例,說明了小城市藝術文化建設與公眾、城市自我身份認同之間的相互作用。

徐震 Hello 新繹雙年展現場


林嵐 Jaffa Lam 漂 Bleaching  Piu


馮博一從批評的角度引出對雙年展如何突破均質化、同質化模式,以及如何將小城市的限制轉化為創(chuàng)新性、在地性的思考。

本場論壇通過對雙年展的全面梳理和再審視,對未來小城市的藝術文化建設與雙年展發(fā)展之間的關系提供了更為深度的認識與反思視角。

第二場學術論壇現場


第二場學術論壇以“新形勢、新語境與新方法:當代藝術雙年展中‘多元未來’的可能性”為主題,由本次雙年展策展研究成員、作家、學者沈奇嵐博士作為主持人,邀請藝術家蘇新平、參展藝術家趙峰、卡羅琳·利布爾(Carolin Liebl)、尼古拉斯·施密德-普法勒(Nikolas Schmid-Pf?hler)、弗朗索瓦·羅什(Francois Roche)、米蘭布雷拉藝術學院當代藝術史教授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作為嘉賓,對雙年展的主題展開更為具體和細微的拆解。

新繹雙年展總策展人南條史生與策展研究團隊成員之一沓名美和分享了本次雙年展邀請多項跨界藝術作品與科技藝術作品參展的初衷,以及如何在布展空間與作品結合上有意拋掉不同領域間邊界,并將作品與空間有機地跨界結合的思路。南條史生談道:“重要的不是我們給你看什么,而是你看到的是什么?!?/p>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測試圖案[no15] test pattern[no15] 新繹雙年展現場


 

池田亮司 Ryoji Ikeda 測試圖案[no15] test pattern[no15] 新繹雙年展現場


艾米·卡麗 Amy Karle 再生圣物箱Regenerative Reliquary


新繹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弗朗索瓦·羅什(Francois Roche)以藝術家與建筑師的雙重身份從哲學的視角重構了對未來的定義:“未來”是一種悖論,今天其實也是過去的未來。

新繹雙年展參展藝術家趙峰與北京大學人類學專業(yè)助理教授楊云鬯則以趙與林的參展作品《貧困線》為例,探討了藝術與人類學之間的聯系與融合。

安德烈亞·德爾·古爾丘(Andrea Del Guercio)基于未來是未知的,“新”是混沌且危險的概念,呼吁未來的展覽既要有向新、向遠看的視角,也要兼顧回望歷史的責任。

新繹雙年展參展藝術家卡羅琳·利布爾(Carolin Liebl)與尼古拉斯·施密德-普法勒(Nikolas Schmid-Pf?hler)分享了他們參展作品,以及探索自然與人造人類、非人類物質和意識形態(tài)之間如何相互交織的創(chuàng)作理念。

宮島達男 Tatsuo Miyajima 計數器聲音網絡 Counter Voice Network


趙仁輝 Robert Zhao Renhui 粉紅星-新拓殖 Pink Star, New Colonisation


本場論壇將哲理注入對當代藝術發(fā)展的觀察和剖析,提出對“未來”在不同語境下的闡釋,回應了“多元未來”對現實的參考價值。

新繹國際藝術雙年展將持續(xù)展出至2025年5月7日。展覽期間將繼續(xù)以論壇、講座、工作坊等系列活動勾勒關于“人類新愿景”的未來畫面。

新繹美術館外景圖


據主辦方介紹,未來,新繹美術館將通過藝術展覽、學術研究、系統收藏、藝術教育、國際藝術論壇等一系列國際化的運營,構建集創(chuàng)新、開放、多元、跨界于一體的國際化藝術交流平臺,致力于打造京津冀區(qū)域內兼具藝術影響力和公共文化服務能力的專業(yè)的非營利美術館。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