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小米之道》,克萊·舍基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作者克萊·舍基
一、小米崛起的雙重風口
新國貨趨勢
手機作為一種體現個性的產品。存在著炫耀和實用這兩方面的屬性。圍繞著這兩種屬性,分別形成了兩種不同的商業(yè)形態(tài)。第一種模式的核心是設計,第二種模式的核心是價格。在市場競爭的壓力下,第一種模式和第二種模式之間無法覆蓋的空白區(qū)域會變得越來越大。隨著中國經濟的發(fā)展,中產階級的規(guī)模越來越大,他們要求產品在便宜、實用的同時,同樣要求手機能凸顯自身的身份。小米正是以此為基礎,成功地推出了小米手機等爆品,制造了一種流行時尚。
物聯網趨勢
物聯網的突飛猛進,使得手機逐漸演化為了人類身體的一部分。對于這個大趨勢,雷軍很早就意識到了,并開始在內心中規(guī)劃起利用這一風口的方式。盡管是從操作系統切入,但小米沒有像微軟那樣,選擇和其他手機廠商合作,直接獲取利潤,而是以MIUI為切入點,介入到了手機的制造。這一點突顯了小米的眼光和抱負,也為小米生態(tài)鏈奠定了一個牢固的基礎。
二、小米的商業(yè)模式
當一個趨勢特別巨大時,它就會超過人們的認知水平,沒有人能夠提前把握一切。小米沒有死死咬住某種商業(yè)模式不放,而是保持著十足的開放性。首先是在移動互聯網的大趨勢中站穩(wěn)腳跟,然后再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小米商業(yè)模式總是具有階段性的。就像衛(wèi)星一樣,它先圍繞某一個軌道運動,直到變軌點,再步入下一個軌道。
軟件+互聯網
當小米發(fā)現操作系統是安卓手機巨大的痛點時,便開始打磨MIUI,從而獲得了最初的陣地。研發(fā)MIUI的過程,使得小米聚攏起了大量的發(fā)燒級用戶,這些人不但能夠幫助小米完善MIUI,還成為小米手機的免費營銷人員。
硬件+軟件+互聯網
依靠MIUI成功地將自己的觸角擴張到手機硬件后,小米開始構建起自己的新商業(yè)模式。低廉實用的產品往往忽視設計,而小米就是要打造既重視設計又低廉實用的產品。電子產品的零部件的價格下降速度極快,這給了小米實現自己企圖心的機會。如果壽命很長且價格總體維持穩(wěn)定,那么即使產品上市時定價低于成本,也會最終獲得不菲的利潤。
硬件+新零售+互聯網
隨著手機市場逐漸陷入紅海,小米開始利用手機領域的經驗,大規(guī)模涉獵其他產品,打造自身的生態(tài)鏈。手機掌握著巨大的線上流量,加上足夠豐富的生態(tài)鏈產品作為支撐,雷軍開始著手打造自己的新零售體系。
圖片來自網絡
三、小米的國際化戰(zhàn)略
中國擁有龐大的人口規(guī)模,這不但提供了極為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一個巨大的國內市場。這種環(huán)境,為打造世界級企業(yè)提供了天然的優(yōu)勢。企業(yè)可以先在國內市場這個溫床上快速成長,然后突破國界去世界市場攻城略地。
小米自誕生時起,就致力于成為一家世界級企業(yè)。它不但花費巨資購買了域名,而且很早就開始著手邁出國門。如果自己真的代表著物聯網大趨勢的潮頭,在商業(yè)模式經過了中國市場的檢驗、并坐擁中國超強的生產能力情況下,沒有理由不能在世界取得成功。顯然,檢驗小米是否成功的標準,是它最終有沒有成為一家世界巨頭。
四、小米的智能生態(tài)鏈
過去的消費者普遍成長在非數字時代。當他們在邁入數字時代時,仍保持著傳統的認知習慣。因此,他們希望數字世界能夠模仿現實世界,比如文件夾的圖標是一個夾子,搜索的圖標是一個放大鏡。然而,新一代年輕人幾乎是從小就開始沉浸于數字世界中,這使得他們希望現實世界能模仿數字世界。他們希望現實中所有屏幕都是觸摸式的,不管是電視,還是手表。
現有的絕大多數產品最終都會被安裝上一顆“芯”,變得越來越智能,越來越互聯網化。當世界變得越來越“軟”時,我們不需要另購一件新產品,而是通過不斷升級相關軟件,就能提升產品的性能。小米介入手機制造領域手段,就是通過不斷升級的MIUI打開市場。它自信,自己的這一套東西可以移植到更多的領域。
五、小米的供應鏈
廢物利用是中國歷史悠久的傳統,對于電子產品也不例外。不管多落伍的產品,只要有零件還能拆卸,就存在市場。這種傳統使得電子行業(yè)的從業(yè)者,對于電子產品存在一種天然的“祛魅”現象,沒有人覺得電子產品有什么神秘之處。以此為基礎,隨著制造體系的擴展,中國產生了很有自身特色的“創(chuàng)客運動”。在中國,從事產品設計時,是沒辦法基于市場上已存在的零部件開始設計的,你必須給出零部件的設計方案。
盡管這種產業(yè)格局能保證企業(yè)可以從源頭開始設計,但也會使得負責制造的供應商屏蔽小企業(yè)的訂單。小米之所以在初期能夠克服這種障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自己的預售模式。巨大的預訂量使得負責制造的供應商樂于投入資金改造生產線,生產小米的產品。
圖片來自網絡
六、小米與中國速度
起點極低、基礎設施落后以及龐大的人口,這些都給中國經濟安上了一個奇怪的彈簧。在中國,趨勢出現常常晚于世界其他地方,但一旦有動作,速度就會比其他地方快。從小米在智能手機上的賭注就可以看得很清楚:在智能手機普及率還不到10%時,雷軍和伙伴就看到了未來。2012年,在推出第一款手機一年后,雷軍說:“我希望到2013年,2/3的中國人都用上智能手機。”他無疑是正確的。
七、小米的閉環(huán)
小米作為一種新興力量,以其顛覆性的商業(yè)模式,為中國手機制造領域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不過,小米作為一家企業(yè)而言,剛剛成立沒多久,這使得它缺乏必要的技術儲備和品牌粘性,而技術和品牌對于企業(yè)而言,往往可以產生一種巨大的“護城河效應”。缺乏護城河的保護,小米就必須加速商業(yè)模式的創(chuàng)新速度,提升經營效率,以拉大自身與行業(yè)對手之間的距離,從而保證對手的模仿不會對自己造成傷害。
“硬件、互聯網和新零售”是雷軍對于小米的未來規(guī)劃,而這三大塊業(yè)務實際上正好構成了一個閉環(huán)。它不但能夠更充分地整合小米的資源,提升綜合效率,還能豎起保護自己的屏障。
作品簡介
《小米之道》,克萊·舍基 著,浙江人民出版社,2017年10月
縱觀中國互聯網發(fā)展史,可以明顯發(fā)現,本土互聯網企業(yè)的崛起,幾乎都是先引入國外商業(yè)模式,然后通過強化本土化特點來構筑自己的壁壘。在這種背景下,小米是名副其實的新物種,它走的是相反的路線:依托中國的內在優(yōu)勢誕生,卻創(chuàng)造出了可以向世界擴散的全新商業(yè)模式。在克萊·舍基看來,小米是一種象征,它意味著中國從模式輸入到模式輸出的大逆轉。
從軟件開發(fā)到硬件制造的“虛實無縫結合“,小米站在了物聯網革命的制高點;從移動互聯網入口到新物種生態(tài)鏈,小米構建起了流量調控中心;從設計風暴到新零售體系的搭建,小米打造出了提升用戶體驗的閉環(huán)系統。通過對小米復雜商業(yè)模式的抽絲剝繭,克萊·舍基不但梳理出了小米崛起背后的邏輯,更是斷言,在萬物有“芯”的大趨勢下,“小米”是全世界每一家企業(yè)、每一個產品都必須學習的標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