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致命魔術》,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
圖片來自網絡
這個故事源自一列穿越英格蘭北行的火車上,不過我很快發(fā)現它其實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已開始。
當時我無暇顧及其他:我正忙于追蹤一則宗教教派事件。當天早上, 父親寄來那一封厚厚的信還原封不動地被我放在膝上——父親打電話來告知時,我心不在焉——莎娜大聲關上臥室門,怒氣沖沖地抱著滿箱的唱片經過,正準備離開我。所以我只好應付著說:“好的,爸,您寄過來,我再看看?!?/P>
看完紀事報的早版后,我在餐車上買了三明治和速溶咖啡,接著拆開父親寄來的信封。一本大開本的平裝書滑落,里面夾著一張紙條和一個對半折的舊信封。
紙條上寫著:
親愛的安迪,這就是我向你提過的書。我想這就是之前給我打過電話的那個女人寄來的。她問我知不知道你在哪里。我把信封附上,郵戳有點模糊,你看看可否辨認。你母親想知道你何時過來和我們暫住? 下星期如何?
愛你的父親
我終于記起父親電話里的一些內容。他告訴我那本書已經寄到,寄書的女人談到了些我家人的事,似乎是我們的遠房親戚。我當時真該多留心父親的話。
那本書就在這里,書名為《魔術的訣竅》,作者是個叫阿爾佛萊德. 博登的人。從封面來看,這是一本關于紙牌戲法、手勢技巧以及使用絲巾等等的魔術教學用書。首先引起我興趣的是,雖然它是最近才出版的平裝本,但內文似乎是從很古老的版本抄過來的:從排版方式、書中的圖解、章節(jié)標題和人工手寫都可以看出來。
我不知道為什么該對這種書感興趣。不過作者的名字很眼熟:博登是我出生時的姓。不過我很小就被領養(yǎng)了,一直跟養(yǎng)父母姓。
現在我的全名是安德魯. 衛(wèi)斯理。雖然我知道自己是被領養(yǎng)的,但一直都認為鄧肯和吉利安. 衛(wèi)斯理是我的父母親,我像愛父母親一樣愛他們,也表現得像他們的兒子。這些都是千真萬確的。我對親生父母毫無感覺,完全不好奇他們?yōu)楹伟盐宜徒o別人收養(yǎng)。即使現在成年了,我也不想追查他們的下落。那一切都屬于遙遠的過去,他們與我無關。
不過有一件事令我十分困擾。我?guī)缀蹩隙ㄗ约菏请p胞胎中的一個,我和弟弟在領養(yǎng)時被拆散了。我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也不知道弟弟在哪兒,但我一直認為他和我是同時被領養(yǎng)的。我開始意識到他的存在是青少年時期。一次偶然的機會,我讀到書中的一段文章,描寫許多雙胞胎明顯被一種無法解釋的超自然感應環(huán)環(huán)相扣。就算相隔數百里或住在不同國家,這些雙胞胎還是會一起感受痛苦、驚訝、快樂和沮喪,一方會傳送這些感覺給另一方,反之亦然。讀到這段文章是我生命中重要的一刻,突然間,一切豁然開朗。
自從有記憶的那天開始,我一直覺得有另一個人與我分享生活。年幼時,除了真實經驗之外,沒有任何特別的事發(fā)生,所以我并沒有多想,總認為其他人也會有相同的感覺。長大后,我才發(fā)覺沒有朋友經歷過這種感覺,這變成了一個謎團。因此讀那本書讓我的心情如釋重負,這段文章似乎解釋了一切。我有個雙胞胎弟弟在某處。
那種緊密結合的關系某種程度上是模糊不清的;但是被關心甚至被監(jiān)視的感受,卻又非常明確。其實這種感覺并不強烈,但偶爾會有比較直接的訊息傳來,又相當犀利,真正的交流通常都不是用言語來表達。
譬如有一兩次我喝醉了,隨即感覺到弟弟的驚恐焦慮在我體內漸增,是一種他擔心我受傷出事的恐懼。還有一次,深夜里我剛從一場派對中脫身,正想開車回家,但一股非常強烈的擔心閃過我腦中,我發(fā)覺自己漸漸清醒。我嘗試形容這種感覺讓當時同行的朋友們了解,但他們只是笑笑不當一回事。盡管如此,當晚我異常清醒地開車回家,這是一種無法解釋的感覺。
有時候會輪到我感受到弟弟正遭遇痛苦、驚嚇,或是威脅,我會讓他知道我感同身受,并傳送冷靜、安心之感。這是個我可以運用卻無法理解的感應機制。據我所知,這現象雖然被多次記錄下來,但還沒有令人滿意的解釋。
然而,在我的例子中還有另一個謎。我不僅無法查出弟弟的下落,檔案上也顯示我沒有任何兄弟更不用說另一個雙胞胎兄弟。關于被領養(yǎng)前的生活,我的確只有片段的回憶,當時我只有三歲,根本不記得弟弟的事情。父母對此事絲毫不知;他們說收養(yǎng)我時,并沒有任何跡象顯示我有弟弟。
被收養(yǎng)者有些法定權利,其中最重要的是保護你不受親生父母的接觸:他們不能用任何法律上的方式來聯絡你。另一項權利是,成年后,你可以詢問被收養(yǎng)的種種細節(jié),比如查出親生父母的名字和辦理收養(yǎng)手續(xù)的是哪一家法庭,從中調查相關記錄。
滿18 歲后,我開始追查一切,盼望盡可能找出有關弟弟的消息。收養(yǎng)中心讓我去伊林地方法院,那里存著我被收養(yǎng)的文件記錄。我發(fā)現是生父安排我被收養(yǎng),他名叫克萊夫. 亞歷山大. 博登。我生母是黛安娜. 露絲. 博登(娘家姓艾靈頓),但她在我出生后不久就去世了,我以為這是我被安排由別人收養(yǎng)的原因,但事實上,我在生母死后兩年多才被收養(yǎng),兩年間是生父獨自扶養(yǎng)的我。我的本名是尼古拉斯. 裘力斯. 博登。沒有其他小孩被領養(yǎng)的記錄或別的不同說法。
之后,我去核對倫敦圣凱瑟琳醫(yī)院的出生記錄,但那也證實了我是博登夫妻唯一的孩子。
盡管如此,我和雙胞胎弟弟仍然保持超自然感應,并且從那時起一直持續(xù)下去。這本書由美國的多佛出版社發(fā)行,是一本裝訂精致的平裝書。封面畫著一位身穿晚禮服的魔術師,故弄玄虛地指向一只木柜,柜子里冒出一位笑容燦爛的年輕女子,她的衣著在那個年代或許是有傷風化的。
作者名字下方印著:寇德戴爾爵士編注。封面下方有一排粗體白字的敘述文字寫著:受誓言護衛(wèi)的秘訣書。
而封底有一段更長的文字,說明得更詳細:這本書一九零五年在倫敦初次發(fā)行,而且是限量發(fā)行,只賣給那些準備對內容秘訣起誓的專業(yè)魔術師。初版現在已經非常罕見,坊間難尋。
這是首次給一般大眾購買的新版,完全未經刪減并保留所有原版的插畫圖解,還有英國當代著名業(yè)余魔術家——寇德戴爾爵士的注釋和補充文字。
作者阿爾佛萊德. 博登,著名的“新瞬間轉移”幻覺發(fā)明者。博登的藝名是“魔術大師”,可謂本世紀前十年最重要的舞臺幻術家,早年因約翰. 亨利. 安德森而接觸魔術,并且是奈維爾.馬斯基林的徒弟,他是當代的胡迪尼、大衛(wèi). 德凡特、程連蘇和比阿捷. 德. 科爾陶。當時他以英國倫敦為基地,但經常在歐美巡回演出。
雖然本書不純粹是嚴格的操作指南,但里面有對魔術方法的廣泛解析,這本書讓外行人和專家都能洞悉理解這位生前最偉大的魔術師。
作品簡介
《致命魔術》,克里斯托弗·普瑞斯特 著,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7年9月
同行是冤家。兩位19世紀的偉大魔術大師,出身貴族的魯伯特•安吉爾和來自工人家庭的艾弗雷德•博登,因為對魔術的摯愛和執(zhí)著,成為彼此終身的敵人。
安吉爾在一次表演魔術的現場,被博登當場揭穿,這成為引發(fā)他們之間矛盾的導火索。從此,他們互相拆臺,詆毀對方的表演,模仿并篡改對方的杰作。在這個斗爭的過程中,一臺危險的轉移儀器出現了,它能將魔術表演推向極致,也能將活生生的人推向深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