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展覽越來越多,怎么選擇?怎么看?怎么評?
“澎湃新聞·藝術評論”(www.thepaper.cn)推出的系列評展專欄,力求以獨立態(tài)度多角度深層次看展評展。策展人與特展研究者賈布的“和賈布看展”專欄,本期評述的是藝倉美術館的“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同時也特別邀請到兩位專業(yè)嘉賓的參與,他們分別是服裝設計師陸坤和職業(yè)經理人韓云峰。
推薦度:?????
優(yōu)點:經得起細看,適合自拍
缺點:入口太太太小,沒有序廳
觀展建議:
建議預留40-60分鐘觀展時間
理解一個設計師的人生歷程和工作狀態(tài)并不需要特別的知識儲備,對時尚有點感覺的觀眾就可輕松融入
展覽中有一些頗有趣味的小細節(jié),比如展柜里的小賬本、復原工作室里的小擺設,還有照片墻都值得細看
觀眾畫像速寫
Vivian,平面設計師,女,20~30歲
特征1:熱愛藝術,平均每周看1~2個展覽(“除了建筑類興趣不大,其他有時間都會去看一下?!保?/p>
特征2:喜歡“好玩”、多元、有互動的展覽(“倫勃朗這個展大部分都是畫的展示,我就不會去了。太嚴肅的展不好玩?!保?/p>
特征3:會發(fā)生城際觀展行為(“我以前在廈門讀書的時候,放假就會來上??凑褂[?!保?/p>
嘉賓點評:陸坤(服裝設計師)
在服裝設計師行業(yè),直男是少數。Paul Smith是直男中的異類,他著名的24色的彩虹條,他對鮮艷色彩的大膽使用,他把很多傳統(tǒng)上是應用于女裝的設計元素引入男裝中。(在設計上,Paul Smith不僅對同性戀表現(xiàn)出特別的包容,甚至還勇于和同性戀設計師比拼誰的設計更騷氣。)他的設計就是那種猛得扎你一刀讓你覺得很刺激的那種。
嘉賓點評:韓云峰(職業(yè)經理人)
無論是Paul Smith的收藏,還是他辦公室里那些瑣碎的擺設,從這里你能看出來,他是一個對世界充滿好奇的人。
賈布(“和賈布看展”發(fā)起人,特展研究專家,策展人,喜布文化創(chuàng)始人)
有些展覽好像就是有這樣的基因:消息一出來,就已經紅了。藝倉美術館里關于英國輕奢品牌Paul Smith的回顧展就是其中之一。開幕之后,果然各種刷屏,都緊緊圍繞著紐扣墻和粉紅墻前的各種自拍。在我看來,自拍固然是個吸睛的亮點,但展覽中,Paul Smith在面對來路坎坷和今日輝煌的不同態(tài)度,才是最動人的地方。
紐扣墻和粉紅墻是展覽的“簽名照”
Paul Smith在上海有專賣店,普通白領,不用吃土,也能買幾件單品。Paul Smith本人并非服裝設計出身,在結識了女友(也是后來一直到現(xiàn)在的妻子)Pauline之后,他轉身投入服裝設計行業(yè)。從1970年的第一家小店開始,經過40年多年的發(fā)展,如今的Paul Smith已經擁有12個產品系列,其專賣店開進35個國家。
“Hello, My name is Paul Smith”的展覽起始于2013年,英國倫敦的設計博物館為Paul Smith舉辦了這個展覽,展覽的內容由設計師本人挑選和提供,除了品牌的服裝外,還有大量Paul Smith的文獻資料和個人收藏。過去幾年間,這個展覽陸續(xù)在日本和中國臺灣做過巡展。
Paul Smith在日本
我把這個展覽的結構分為五個部分:1.圖片墻;2.來路坎坷;3.工作現(xiàn)場;4.今日輝煌;5.跨界合作(注意,這些分區(qū)的命名都是我根據自己對展覽的理解而起的,主辦方并沒有進行這樣的分區(qū))。穿插在這個主線索中的還有Paul Smith在世界各地旅行時拍攝的圖片、他不斷向妻子示愛的“狗糧”、7萬顆紐扣構成的紐扣墻,以及粉紅色背景前的超大臺燈和便利貼 “Every day is a new beginning”。顯然,在社交網絡上,紐扣墻和粉紅墻已經成了這個展覽的“簽名照”。
而我感興趣的是1、2、4。
超大臺燈和便利貼 “Every day is a new beginning”
展廳現(xiàn)場的紐扣墻
圖片墻引導觀眾進入“看展模式”
在說一進門的圖片墻之前,得先說藝倉的建筑格局。以前這個展廳的入口是在天臺上,勉強可接受。這次不知何故把入口改在了室內,沿螺旋形樓梯上到二樓馬上就是入口(以及用一米線隔開的出口,其實就是一個門),5個人就能把這個通道堵死。這種格局不僅極不利于人流管理,對于觀眾看展時的心態(tài)和情緒也是有很多負面影響的。觀眾從外面嘈雜的世界進入展廳,進入一個故事,一定需要一個心理調整期,展覽的序廳起的就是這個作用。
歪打正著,本展沒有序廳,但圖片墻起到了序廳的作用。墻上滿滿當當地掛著Paul Smith收藏的作品,以及他的朋友和粉絲贈送的禮物。哪怕只是經過,觀眾也能夠在匆匆一瞥中感受到多彩、多樣、開放、當代、時尚等基本概念,這與Paul Smith以及展覽內容是同頻的。同時,因為數量夠多、夠雜,讓這面墻又很耐看,從波普的安迪·沃霍爾,到街頭的班克西,再或者是曼聯(lián)球隊的一張簽名全家福,一般人總能找到幾件認識的東西,獲得自己和這個展覽之間的情感連接。
嘉賓們在仔細瀏覽照片墻
高調展示早年“蹭流量”
所謂“來路坎坷”,有兩個部分:Paul Smith先生開的第一家商店,和他第一次在巴黎時裝周期間的“秀”。
1970年,23歲的Paul Smith在他的家鄉(xiāng)諾丁漢開出的他的第一家門店:一共9個平方米,沒有窗。商店每周只營業(yè)兩天,因為彼時的Paul Smith先生無法單靠服裝設計來維生,一周里的大部分時間他要打工賺錢、養(yǎng)家糊口。
Paul Smith的第一家門店在展覽現(xiàn)場被等比例還原
穿過9平米小屋,是幾年之后Paul Smith第一次在巴黎時裝周期間的“秀”。別想多了,不是你在電視里看到的時裝周上的模特T臺、貴婦名流。那種秀花費巨大,只有有錢有勢的成熟品牌才承擔得起。像當時Paul Smith這樣初出茅廬的小伙子,只能溜邊兒蹭流量。他在巴黎時裝周主會場附近的酒店里租個房間,擺上他的產品,自己印一點小廣告,在會場周圍分發(fā)。
展覽中,第一個店和第一個秀,這兩個部分都是等比例復原的小房間,模擬了當時真實的空間格局,但表現(xiàn)的方法比較抽象,在酒店的show room里,是用紙板箱來還原家具,——如果用真床真柜子,看起來就是售樓處的樣板間,瞬間就low了。
Paul Smith的第一場“秀”也在展覽現(xiàn)場被還原
在對來路坎坷表達了充分的夠意之后,經過場景復原的Paul Smith的工作室和他自己的辦公室,展覽的故事來到了他輝煌的今天:遍布世界各地的、風格迥異的Paul Smith專賣店,幾十年來最重要的服裝。然而,展覽中表現(xiàn)世界各地的門店是用A4大小的照片來呈現(xiàn)的,而那些服裝,則是密密麻麻地掛在密密麻麻的龍門架上。在我看過的諸多時尚類展覽中,很少有展覽會把服裝的部分處理得如此“草率”,如此一筆帶過。
展覽現(xiàn)場復原了Paul Smith的工作場景
從來路坎坷到今日輝煌,這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勵志的故事。而展覽在處理這兩個主題時所采用的反差極大的表現(xiàn)手法,正是我認為這個展覽中最動人的地方:它蘊藏著Paul Smith對待成功和名譽的價值觀。
不能再說了,再說下去就全是雞湯了,你自己體會吧。
展覽的價值不只是自拍
藝倉的宣傳工作真的是相當賣力!在前幾天“中年油膩”的話題剛火的時候,藝倉的公眾號上立刻就推了一篇《年過七十不油膩 ——Paul Smith的“奧林匹克設計”之路》,在美術館公眾號里,有這個反應速度的,我目測不多.
藝倉自己的公眾號對Paul Smith展覽的介紹,內容比較全面和充分。但是在電腦端搜索時,各種報道基本都是圍繞自拍展開的。在展覽的前期推廣中,強調“自拍”是很容易引起觀眾注意的,也確實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在展覽已經形成影響力之后,主辦方如果能更主動地調整推廣的方向(而不只是在自己的公眾號上發(fā)聲),就能在保底的基礎上,為展覽贏得更好的口碑和更多元的觀眾。
畢竟,如果這個展覽的價值最后被定義在“自拍”上,未免太可惜了。(文/賈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