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dāng)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歷史

清朝京官是如何娛樂消遣的?讀清代筆記

清朝京師官員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全在花街柳巷?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都是聲色犬馬?

倒不是因為對清朝官員的生活垂涎,才會去寫他們的日常場景。而是因為,很多人對清朝官員的刻板印象,大都停留在教科書的層次;大都停留在一些生硬的詞語上——比如制式出版物中通常所用的“腐敗”、“昏庸”、“無能”、“貪瀆”……等等。

那么,清朝京師官員的生活是怎樣的呢?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全在花街柳巷?他們的娛樂生活是不是都是聲色犬馬?

還好,清人對此有所記述,讓我們能夠有機會看到當(dāng)時的一個場景。

歷史的一個作用,就是用來鑒鏡現(xiàn)實的。

可能時代不一樣,價值觀念與標(biāo)準(zhǔn)尺度有很大的差異。所以,在歷史照耀現(xiàn)實的時候,我常常會迷惑,有些地方,究竟是進步了,還是退步了?

我沒法回答自己。

閑話少說,進入正題。

本文出自清人何剛德《春明夢錄》卷下。

按照清朝的規(guī)制,是不容許京官與伶人、伎女裹挾在一起的。也就是說,作為京官,在朝廷制度面前,是不能與伶人、伎女有染、或者進入相關(guān)場合游樂的。

但是,在實際執(zhí)行當(dāng)中,對待伶人與對待伎女又有所區(qū)別。

如果京官與伶人有來往、有交流、到伶人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guī)矩制度面前,完全是可以通融的。

如果京官與伎女有來往、有交流、到伎女所處之地聚集,這在規(guī)矩制度面前是無法開脫的,這也曾經(jīng)一度是人所不齒的。

京師的伎寮就在前門外,著名的八大胡同。這個八大胡同,完全不是影視劇所演的那個場景。根據(jù)筆記作者何剛德的描述,八大胡同的圖景如下:

群集在狹小的一隅,而且這個地方低洼潮濕、雜亂不凈。

那個時候的官員,似乎還是比較在意自己的名聲。所以,稍微自愛一點的京官,是絕對不敢到那個地方去的。

相比較而言,在面對伶人時,京官們就顯得坦然多了,也自然多了。

伶人是以唱戲為謀生的手段的。

那時候,唱戲的人中,以男性為主,很少有女性。

伶人之中,那些演唱青衣花旦的男人,面容嬌美,就如同靚麗的女子一般。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唱青衣花旦的男伶,也被命名為“像姑”,猜想大意差不多就是“像姑娘一般”、或者“像女孩子一般”。后來叫多了,“像姑”就叫成了諧音,呼之為“相公”了。

這些伶人,最好的年紀(jì),也是他們最出彩、最得觀眾緣的時候,一般是在二十歲以下。他們也會接應(yīng)京官的召喚,出來的時候,大都是便衣小靴。在場面上,他們的任務(wù)就是唱曲,為召喚者助酒興。

伶人的家,稱作下處。

這里的下處,按照筆記作者的解釋,并沒有任何貶低的含義。

所謂下處,在京師之中,原本指的是京官下朝之后歇息的處所。

后來,借用過來,把伶人的家稱之為下處。猜想,大概官員下朝之后,多有去伶人家聽曲、順便歇息小飲的,才會有這借用一說。

如果京官前往下處小酌,那里一般都會準(zhǔn)備十二碟小菜來下酒。喝酒之后,還要吃點粥才散去。這也有名頭,叫做“排酒”。

酒錢通常會給京票四十千(幣制名。又名“京錢票”,清末發(fā)行的鈔票之一。),還要給奔走役使的人(又稱下走)京票十千(可視作是小費)。這些京票,合計后折成銀價,還不到四兩銀子。由此推算,一千京票,價值接近一兩銀子。

除了自個兒在下處聽曲喝酒之外,還可以在下處請客。此種請客,也有名字,叫做“吃飯”。

“吃飯”比起 “排酒”來,就很鄭重其事了。

光看花費,就知道輕重了。

“排酒”一場,花銀子不到四兩;“吃飯”一席,多則要花費二十四兩銀子,少也會超過十兩銀子;就這,還沒有算進給下走的小費?!俺燥垺睍r,下走的小費,沒有定額,要視宴席的豐盛程度而定。

在下處“吃飯”,其間所預(yù)備的菜肴,比起尋常的酒館來,要特別得多。筆記作者何剛德曾經(jīng)被龔藹人方伯邀約,在梅蘭芳的祖父梅巧玲的家里吃過一道非常特別的菜肴,味道最美,記憶深刻。

那道菜的名字叫真珠筍。菜的原料的獲取,就是在高粱(蜀黍)剛出穗時,摘取穗上的如小珠子一般的顆粒,然后,拿來烹調(diào)。烹好之后,吃起來鮮嫩爽脆,非??煽?。

后來,筆記作者在江蘇、江西做官時,因為官署的后面都有菜園子,菜園子中種有高粱,他也讓廚師模仿烹制過真珠筍這道菜。但是,為了采集一盂的原料,半個菜園子都被踏破了??磥?,這精細的菜肴,吃起來,還真是費材料、費功夫啊。

就當(dāng)時的實際情況而言,大家都知道,京官相對是比較清苦的。所以,京官的消遣,就只能是“排酒”的方式,一次花費也就不到四兩銀子。

京官選擇“排酒”娛樂消遣的原因,除了花費較少外,最主要的,還是下處很是清雅。

夏天的時候,下處備有清涼的竹席,稀疏的竹簾;可以觀看對弈,而且,還備有冰碗冰盆,可以吃到冰鎮(zhèn)的藕片、冰鎮(zhèn)的西瓜,是消暑的好去處。

冬天的時候,在下處可以圍爐賞雪,整個房間都是暖烘烘的,繞座都是唐花,清香撲鼻。

在下處這樣清靜幽雅環(huán)境中,常常讓人產(chǎn)生樂而忘返之意。

像姑們除了唱曲之外,還各有技藝:有人擅長畫畫,有人達理知書,有人清楚時事,有人明白掌故,都有自己的特色與長處。所以,學(xué)士文人也都非常樂意與他們交往。京官去下處,并不是因為京官們通曉音律,也不是因為京官們喜歡曲歌,而是因為像姑們是可以交流藝術(shù)、討論掌故的對象。

但是,須知。去下處,一般都是十分清閑的衙門中的京官年輕時的行為,等到權(quán)高位重、或者上了年紀(jì)之后,也都不會去下處娛樂消遣了。一來是身份年齡的受限、二來也要主意觀瞻,減少非議。

曾經(jīng)聽聞潘文勤(祖蔭)平常最喜歡一位善于唱昆曲、又擅長畫畫的伶人朱蓮芬。等到他擔(dān)任侍郎之后,便不再前往下處與朱蓮芬接近了。但是,到了年節(jié),朱蓮芬會前往文勤寓所叩頭賀喜,文勤一定會在袖中放上二十兩銀票,出來親自交給他。一見之后,兩人便別過,直到老年,都一直如此,交情不曾衰減。這在京師之中,還傳為佳話韻事。

總體而言,伶人的風(fēng)雅,在很大程度上勝過了伎女的妖冶。所以,朝廷雖然有命令禁止,不許京官與這二者交往、接近,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下,面對這二者時,官方的處理方式、京官的處事態(tài)度還是差別很大的。

到了后,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江山的變遷,下處逐漸消失不見了,倒是伎寮,反而大大地興盛繁榮了起來,常常是車馬盈門。京官們也毫無忌憚了。

這也是世道變化的結(jié)果吧!

附文中相關(guān)資料:

【龔藹人】人當(dāng)為仁。即龔易圖,清代官員、藏書家;字藹仁,號含晶,福建閩縣(今福州市區(qū))人;清文宗咸豐九年(公元1859年)進士;清德宗光緒十一年(公元1885年),調(diào)任湖南布政使。

【方伯】明、清時對布政使的尊稱。

【唐花】指在室內(nèi)用加溫法培養(yǎng)的花卉,亦稱作“堂花”。北方天寒,臘月所賣鮮花供新年所用者,出于暖室,稱為唐花。“唐”古作“煻”,即植于密室里用加溫法使其早開的鮮花。

【朱蓮芬】(公元1837年~公元1884年),昆曲旦角;原名延禧,字水芝,號福壽,“同光十三絕”之一;祖籍江蘇元和;以《思凡下山》和《刺梁》等劇著名;寓所名紫陽堂,位于宣南櫻桃斜街;為景春堂之朱福喜胞弟;享壽47歲。

清朝京官是如何娛樂消遣的?讀清代筆記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