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科幻是現實對未來的期許,也是未來對現實的折射

小時候,讀“萬戶飛天”的故事,十分不解,覺得怎么會有如此傻的一個人,居然妄想在椅子上綁上火箭,就把自己送入太空,甚至不惜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小時候,讀“萬戶飛天”的故事,十分不解,覺得怎么會有如此傻的一個人,居然妄想在椅子上綁上火箭,就把自己送入太空,甚至不惜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價。長大以后,我才慢慢明白,原來當時的我還不懂什么叫作夢想。

因為夢想,人類發(fā)明了飛機,從而能夠像鳥兒一樣在天空中自由翱翔,讓世界的聯(lián)系變得更為緊密;因為夢想,人類破開了大氣層這一包裹在地球外圍的厚厚的繭,成功地將宇航員送入太空,并在月球上留下了人類的足跡,開啟了我們的太空時代……正是因為一個個夢想和為此不斷付出的努力,人類才開始真正了解我們繁衍生息的地球,以及地球所在的太陽系,并一次又一次地探索太陽系宇宙空間。

在小松左京筆下的22世紀上半葉,人類的航天技術取得了巨大進步,不僅實現了移居月球和火星的夢想,還在小行星帶和木星附近建立起了大量太空基地,甚至開始籌劃沖出太陽系,向著更遠、更深、更為浩瀚的太空繼續(xù)進軍。生活在太陽系宇宙空間的人類接近5億人(當然與居住在地球上的185億人口相比,太空居民依然屬于絕對少數),他們形成了一個既與地球緊密聯(lián)系又相對獨立的社會體系。但太空對于整個人類的意義越來越重要,地球已經離不開太空了。在過去的3/4個世紀里,基礎科學領域的重大發(fā)現和應用技術領域的劃時代創(chuàng)新,有70%以上都來自地球以外的宇宙空間。地球上所消耗能源的40%也來自宇宙空間。此外,地球上使用的大量具有極高附加值的精密工程產品、高純度物質和特殊合成物,也都是在太空工廠里生產出來的……但是,太空與地球上的人類之間卻存在著觀念上的巨大鴻溝。圍繞針對太陽系尤其是木星的開發(fā)活動,太陽系開發(fā)機構和地球上的一些團體之間爆發(fā)了激烈的矛盾和沖突。與此同時,一個關系到整個太陽系生死存亡的巨大危機也正在悄然逼近……

小松左京



小松左京的《再見了,木星》整體而言有兩條明線。一條是針對外星人宇宙信息的破解。人類為了解決火星上的水源問題,決定融解火星極冠上的冰原,卻在冰原下面意外發(fā)現了酷似納斯卡巨畫的圖案?;鹦巧系木蕻嫙o論保存狀態(tài)還是完整度都遠遠超過地球上的納斯卡巨畫。后來在太空考古學權威伯納德博士和宇宙語言學家米莉森特·威廉的努力之下,基本確定這是10萬年前從遙遠的恒星系來到太陽系的外星人留下的信息。米莉還發(fā)現這些信息中隱含著某種警告,但破解的關鍵線索卻遺失在了木星的大紅斑中。那里有外星人遷徙到太陽系時所乘坐的巨大母船,只有找到母船,才有可能解開警告信息背后的真相,以及弄明白外星人為何要離開他們的母星,長途跋涉到太陽系這樣一個偏遠的恒星系來。

另一條明線則是針對彗星源的調查。世界天文學聯(lián)合會意外發(fā)現近幾年來彗星的數量急劇減少,于是展開了調查工作,并派遣最先進的遠程飛船“太空之箭號”,前往太陽系最外圍的“彗星之巢”去調查原因。但是該飛船在越過冥王星的軌道后卻突然離奇失蹤……兩條明線在之后合并為一條,即黑洞的發(fā)現和應對之策。這也是全書的真正主線。

此外,書中還穿插著一條暗線,即主人公本田英二和瑪麗亞之間的情感之路。英二是出生在火星上的“太空一代”,是由冷凍的精子和卵子結合而出生的。他自始至終都不知道自己真正的父母是誰,對于地球也沒什么特殊感情。而瑪麗亞雖然也在火星上長大,卻出生于地球,她的父母死于太空中的一次飛船事故,事后瑪麗亞被外祖母接回地球。因此她雖然和英二是青梅竹馬,但對于地球和太空的看法卻截然相反。在瑪麗亞的心中,存在著一種與對英二的愛完全不同的東西。

他們的矛盾也可以說是基于夢想的一種意見上的分歧?,旣悂喺J為地球比太空好一萬倍。那里有鳥獸蟲魚,有茂密的森林,有野花盛開的草原,清風拂過,嫩葉輕搖,海浪拍岸,還有美麗的夕陽……所有生物都可以和諧共存,優(yōu)雅地吟唱著溫情洋溢的歌謠……但英二更喜歡太空,他覺得繼續(xù)向太空進軍才是他應該做的。宇宙是如此無邊無際,如此巨大和神秘,與之相比,我們地球上的每一個人都像一粒氫原子一樣渺小。但就是這么渺小的存在,如今卻親眼看到了浩瀚的宇宙……既然已經看到了宇宙,既然看到宇宙的是人類,我們就不得不面對一個問題:我們這些渺小的、有意識的存在對于這浩瀚的虛無來說究竟意味著什么?我們不得不去尋找這一問題的答案,直至宇宙的盡頭……他希望即使自己這一代辦不到,有朝一日他的后代也能夠走出太陽系,甚至走出銀河系,去到更廣闊的宇宙中。他們會無限逼近宇宙的奧秘,逼近其中誕生的生命和意識所蘊含的意義……而現在這個時代需要做的,就是朝著這個方向去邁出堅實的一步。所以,為了達到這個目標,哪怕將木星炸掉也并無不可。

木星,在西方又被稱為“朱庇特”,其直徑約為地球的11倍,質量接近地球的318倍,相當于太陽系內其他七大行星總和的2.5倍,是一眾行星中當之無愧的“大哥”。月朗星稀之夜,在地球上僅憑肉眼就能很容易找到木星。如果天氣夠好,據說還可以看到它最大的那4顆衛(wèi)星——伽利略衛(wèi)星。

作為太陽系家族“長子”的木星在太陽系形成后的幾十億年間一直默默地圍繞太陽旋轉。它圍繞太陽一圈正好是12年,所以在中國又被稱為“歲星”。它也一直在默默守護著其他“兄弟姐妹”的安全,為我們的地球擋下了很多次彗星和小行星的撞擊。

在小松左京的筆下,木星起著無比重要的作用。先是人類想要將其太陽化,為太空探索提供能量,后來在邪惡黑洞襲來時,為了挽救整個太陽系,這顆巨大的行星又被成功引爆,像一顆巨大的導彈一樣沖向了黑洞……從此太陽系中再也沒有了它的身影。而在地球上也有一個朱庇特,它是一只瓶鼻海豚。但它和天上的朱庇特一樣,最后都為了挽救人類的生命而死。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海豚朱庇特是木星朱庇特在地球上的投影。

《再見了,木星》是一本非常經典而且硬核的科幻小說,早在20世紀80年代就被搬上了銀幕,描寫的場景極其宏大,細節(jié)處理上也相當到位,既引人入勝,又發(fā)人深省。書中描繪的場景幾度從地球到月球,月球到火星、火星到木星,甚至是到冥王星外的太陽系最外圍,存在著巨大的空間跳躍。此外,故事的時間場景被設定為22世紀前葉,相較于成書時的20世紀80年代存在著100多年的時間跨度。這種時空上的巨大跨越,讓人動輒神游數億千米,一念之間便可穿梭百年。

電影《再見,朱庇特》劇照



科幻是現實對于未來的期許,也是未來對于現實的折射。書中很多看似不可思議甚至是荒謬的技術,已陸續(xù)成為現實,或正在成為現實,比如書中出現的筆記本電腦、電子郵件、視頻會議、無人駕駛汽車、全息投影、可搭載武器的無人機、星際旅行……當然還有對于未來生活方式的想象。書中描述的100多年后地球人類看似頹廢的生活方式,又何嘗不是現在年輕人所崇尚的一種“躺平”方式呢?人類社會經歷高速發(fā)展后必然會迎來一段滯脹期,周而復始,復蘇、過熱、滯脹、衰退不僅是經濟周期,也暗合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所謂興衰交替正應于此。

除了預見性,小松左京的作品也具備顯著的科學性。小松左京借用各種場景,將包括月球、木星、太陽系、黑洞、引力和電磁學在內的天文學和物理學等方面的內容一一做了介紹。這些內容并非來自憑空的臆想,而是有著非常嚴謹的科學依據,因此相比于教科書上的枯燥說教,這本書無疑能讓我們更為形象和直觀地學到很多相關知識。

接下《再見了,木星》這本書的翻譯工作時,我的內心既興奮又不安。興奮的是,這本書是小松左京的代表作之一,而小松左京是日本最負盛名的科幻作家之一,與星新一、筒井康隆一起被稱為日本科幻的“御三家”,能翻譯他的作品于我而言是一種榮幸。不安的是,眾所周知小松左京的書很難翻譯,他的文字極具想象力,且經常會涉及比較專業(yè)的知識和內容,這就要求譯者的知識面必須足夠寬廣,最好是能具備理工科方面的知識儲備??傊∷勺缶┑男≌f具有科學性和文學性的雙重特質,如何準確表達其意境和思想成為我在翻譯過程中不得不去面對的一大挑戰(zhàn)。

不過,感受到更多的還是快樂。因為譯者可以自由地徜徉在作者所塑造出的未來世界中,將自己代入到喜歡的角色里,通過他們的視野真切地感知各種科幻場景,有時還可以化身為整個宇宙的主宰,在浩如煙海、宛若塵沙般的萬千星系之中去尋找銀河系,以及位于其中某個不起眼位置的太陽系,繼而細細地凝視那顆被三色條紋所環(huán)繞的美麗的木星,以及人類所在的那顆小小的藍色星球——地球。

我小時候是一個狂熱的科幻迷,只不過限于條件,能夠入手的科幻小說非常少,更別說像《再見了,木星》這樣優(yōu)秀的硬核科幻作品了。通過自己的努力,將一本優(yōu)秀的外國科幻作品引薦給大家,并且能夠先睹為快,帶給了我極大的滿足。因著這次翻譯,我那早已湮沒于時光的灰塵中、干枯如芨芨草般的對于科幻的熱愛和源自兒時的太空夢想也仿佛突然間遇到了天降甘霖,再度變得豐盈舒展和生機勃勃。我細細咀嚼和品味著書中的每一句話,甚至是每一個單詞和每一個標點符號,多次失陷于小松左京筆下那浩瀚的太空畫卷之中……

這本小說也提出了一些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比如宇宙的有序與無序、人類的發(fā)展與破壞等,尤其是關于夢想的論述,可以說貫穿了整本書。小松左京在書中借主人公之口告訴我們,夢想不等于未來,夢想也不一定會有答案,或者根本就不會有答案。在這個宇宙中,誰也不能保證人類的夢想和希望就一定能在未來某一天實現。而且夢想本身也可能是錯的,或者夢想通往的前方什么都沒有。但是,我們依然需要夢想,因為夢想的目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夢想本身……這些問題的探討使得《再見了,木星》不僅僅是一部科幻小說,更是一本具有思想性和啟示性的作品。真心希望這部科幻作品在帶給我們閱讀享受的同時,也能讓我們重拾對于太空的向往,激發(fā)我們對于未來的思考。

癸卯年仲夏于北京

本文為《再見了,木星》([日]小松左京 著,馬彥榮 徐莎莎 譯,譯林出版社,2025年3月版)譯后記。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