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尹敏志
來源=2017年11月《經(jīng)濟觀察報社·書評》
東京神保町書店街一直是日本愛書人的勝地,上世紀八十年代后,隨著赴日中國留學生、訪問學者、游客的日益增多,它也漸漸進入國人的視野,被周振鶴、辛德勇、劉檸等前輩學人寫進東瀛訪書記中。其實早在清末,黃遵三、魯迅、周作人就已經(jīng)在這里留下了不少尋書蹤跡,只是當時“神保町”一詞還未流行,當年的書店也大多消亡或遷址——這處位于日本首都的書店街,與中國的關系從未中斷過。
當中國國內(nèi)書市被網(wǎng)購席卷的時候,神保町的實體店始終保持著繁榮昌盛,個中原因除了寬松的出版環(huán)境、完善的知識產(chǎn)權體系外,日本人對逛書店一以貫之的愛好可能更為關鍵。日語中甚至有“愛書家”一詞,來描述那些頻繁出入大小書肆,為書癡為書狂的人。近日筆者在日本參加一年一度的“青空古本祭”,映像最深的就是那些拖著行李箱來買書、或是戴著白手套在書堆里翻檢的“愛書家”們。
日本人不僅喜歡買書,還喜歡讀書話。明治大學教授、法國文學研究者鹿島茂從2010年開始在《ちくま》雜志上連載關于神保町書店街的文章,因為大受讀者歡迎,竟一口氣刊載了七十期,洋洋灑灑,到2016年才宣告完結。今年四月,專欄文章集結為《神田神保町書肆街考:世界遺產(chǎn)的“書之街”從誕生到現(xiàn)在》一書出版,不到兩個月就重印,可以說是今年的熱門書之一。
因為是專欄文集不是專著,此書部分章節(jié)有些松散,一會介紹日本近代大學史,一下侃侃而談神保町的餐館、電影院,多少有泥沙俱下之感。本書所用的史料如《巖波茂雄傳》、《丸善百年史》、反町茂雄《一家古書店的回憶》也比較常見,新意不多。但書中最精彩的,還是對于神保町如何漸漸遷移、集聚到今天靖國大道以南的歷史地理分析??傮w而言,它是目前為止最全面的一部神保町通史。
神保町原本是駿河臺附近“表神保小路”(今天的鈴蘭大道)和“裹神保小路”(今天的靖國大道)之間的一塊狹窄區(qū)域。在江戶時代,沿著這兩條小路邊緣密密麻麻排列著武家旗本的住宅。旗本指那些石高未滿一萬石的武士,地位在大名之下、御家人之上,有面見將軍的權利。他們的優(yōu)渥生活在明治維新后宣告終結,新政府廢除延續(xù)千年的封建俸祿制度,只發(fā)給士族一次性的“金祿公債”,等于是買斷工資,讓他們從此自生自滅。
一夜之間,武士階層從社會頂端淪為赤貧階層。雪上加霜的是,為了給薩摩、長洲藩新貴們騰出位置,新政府勒令大部分武士,包括今天神保町地區(qū)的旗本人十天之內(nèi)搬出首都,全部遷往一百五十公里以外的靜岡縣。因為時間倉促,這些“無祿移住者”沒法帶走大部分雜物,其中就包括饑不能食、寒不能衣的古書,它們被主人當廢紙賤賣,最后大部分流入東京的書店。
在1890年以前,日本的古籍都是不值錢的,即使宋元版漢籍價格也一度與廢紙無異。因為明治政府推行的“全盤西化”政策,最受歡迎的是來自英、美、法、德等國的外文書。日本最早經(jīng)營外文書的是丸善書店,“脫亞入歐”論的構思者福澤諭吉也是它的股東之一。丸善最早開在通商口岸橫濱,后來移到東京日本橋附近,并在各大城市開出分店。后發(fā)國家往往無暇顧及知識版權,丸善賣的很多書很多也是翻印版、盜版書,即俗稱“海賊版”者。
照此形勢發(fā)展,東京的書店街原本應該位于水陸交通都發(fā)達、工商業(yè)繁榮、又有江戶出版業(yè)根基的日本橋地區(qū),但“文明開化”政策改變了歷史的進程。
《神田神保町書肆街考》
鹿島茂/著
筑摩書房
2017年2月
1877年,明治政府將德川幕府末年開設的兩所新式學校,即創(chuàng)辦于安政三年(1856)的“蕃書調(diào)所”、創(chuàng)辦于文久一年(1861)的“醫(yī)學所”合并,成立“帝國大學”,由文部省直轄,下設法科、理科、文科、醫(yī)科四大學部,成為日本近代國立大學之淵藪。此后學習院、明治大學、中央大學、一橋大學等著名私立學校也在神田紛紛建立。
武士之鄉(xiāng)神田變成了文教區(qū),學生數(shù)量的增加帶來了書籍需求量的猛增,各種出版社、新刊書店、古書店一時紛紛興起。明治初年記者福部誠一在《東京新繁昌記》一書中,用老式漢文記載這時期的東京書市道:“文華之明,于今為盛,書林之富,古所未聞。英(國)書日舶,佛(法國)籍月渡,支那(中國)、獨逸(德國)又相次。蟹行之書,蚯蟠之字,煥乎皆其有文章。著作、翻譯,隨而刊行”, 福部認為書店之多寡,能反映出文化之盛衰:“方今書肆之數(shù),追次繁殖,稱老鋪者大凡五百,至其子肆孫店,不可算數(shù)?!?/p>
鹿島茂指出神保町現(xiàn)存書店最老牌的是1877年創(chuàng)辦的“有史閣”,這個觀點八木福次郎在《古本屋回想》中早就已經(jīng)考證過。有史閣后來改名為“有斐閣”,店名取《詩經(jīng)·衛(wèi)風·淇澳》“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之意,主要出版《現(xiàn)行刑法泛論》《六法全書》《注釋民法》等法律書籍——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曾鮮明地提出,日本學習西方不應該像鄰國一樣從器物層面入手,而應該從社會制度、法律體系入手,有斐閣的創(chuàng)辦人江草斧太郎,無疑是這個觀點的踐行者。
斧太郎不僅將來店里的學生當作顧客,也視他們?yōu)閲椅磥淼臈澚?,從不吝嗇給他們以幫助。史料中留下了不少軼事,比如某地方學生來東京后迷失自我,把學費揮霍一空即將被學校退學之際,斧太郎毅然幫其墊上。期末考試前,有學生來有斐閣買參考書但付不起書錢,他就無償出借,按期返還即可。鹿島認為:“斧太郎當然不是在做慈善事業(yè),這些也不全是基于‘友情’的‘無償’舉動。毋寧說他是慧眼識珠,知道自己照顧過的大學生將來出人頭地后,一定會成為博士或大臣?!庇徐抽w后來的發(fā)展,驗證了斧太郎的遠見。
和有斐閣一樣,之后幾年創(chuàng)辦于神保町的三省堂、富山房、東京堂、中西屋等也都是新刊書店,而不是舊書店。當時銷量最好的是政經(jīng)法類書、辭典和外文書,留學時代的周作人也曾光顧中西屋,只是他對于這家店的映像不太好,嫌那里防備竊書賊太過嚴苛,他親眼看到有客人感覺被當成小偷對待,火冒三丈,當場和店員吵起來。
像周作人那樣的清國留學生,在甲午戰(zhàn)爭之后的神田區(qū)驟然多了起來。無論公費、私費留學生都傾向于在此居住,除了就讀大學方便的原因外,也因為對清國學生進行日語培訓的弘文學院、清國留學生會館也位于此地。清國留學生往往上所謂的“速成科”,他們的實用購書需求再度促進了神田的繁榮,也改變了書店業(yè)的整體生態(tài):為了服務于他們,越來越多書店轉型經(jīng)營廉價、轉手率高的二手書,其中尤以教材、課堂講義的銷路最佳。
湖南籍官費生黃尊三1905年來日攻讀法科,他也住在神田,課余時間常去東京堂、三省堂購書。在《三十年日記》中他描述住所附近“新書則日有增加,雜志不下百余種”,很多貧苦學生生活拮據(jù),“有終日立書店門首抄閱,以書店作圖書館者”,店主看到了“亦不之禁”。雖然拿的是官費,但因為在此處受到各種西方思潮的影響,黃尊三漸漸傾向于革命。1908年他慕名去神田錦輝館聽孫中山的演講,“頗為感動,雖久立人叢中,不覺其苦,精神之作用然也?!被貒院?,他也投身革命運動當中。
當年黃尊三、周作人逛的書店基本位于神保町北一帶,它們大多已經(jīng)在1913年的神田大火中化為灰燼。重建時各書店紛紛遷址于神保町南,據(jù)鹿島茂分析這主要有三個原因。首先是神保町南開發(fā)較晚,地價便宜,適合書店這種小本經(jīng)營;其次是神保町南的古書店受災較輕,從產(chǎn)業(yè)集聚的角度來看比原地重建更為有利。最后一個原因則是書店業(yè)的特殊情況導致的:為了朝向主路靖國大道,神保町南的店面大多坐南朝北,和坐北朝南的神保町南店面相比,每天受到陽光直曬的時間更短,有利于保存書籍。
于是乎一場大火,就這樣燒出了神保町的南北格局。今天走在這里,還是可以明顯感覺街南的書店更多,如著名的三省堂、內(nèi)山書店、巖波書店等,街北則林立著銀行、餐館和電器屋。神田大火過后,東京帝國大學哲學系畢業(yè)生巖波茂雄辭去神田高等女校教師職務,決定進軍出版業(yè)。被燒毀的古書店尚文堂重建時多蓋了一家店用來出租,地址在神保町十六番地,靠近十字路口,位置極佳。依靠同鄉(xiāng)關系,巖波幸運地拿下這家店面,掛出了“巖波書店”的招牌。
原本在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后,神保町很多古書店已經(jīng)轉型售賣“文化性高、較為稀少的商品”,故有人稱“震災是古本業(yè)界的成人禮。”但由改造社、巖波書店引領的這波“文庫本”又名“一元本”的浪潮,又給神保町注入了一股平民化氣息。從此以后,教授、收藏家們可在神保町尋找珍本古籍,學生可以找二手書,普通市民則可以輕松購入文庫本,多方各取所需,道并行而不相悖。
進入昭和時代后,神保町的書店數(shù)量一舉翻了幾番。以選書考究、服務周到聞名的一誠堂被稱為“古本屋學?!保瑥倪@里走出的員工后來在相繼神保町開出了悠久堂、東陽堂、八木書店、沙羅書房等十多家書店,還有員工將讀書之風播撒到橫濱、名古屋、千葉等地。
從1941年開始的所謂“太平洋戰(zhàn)爭”將神保町帶至寒冬,很多書店店員、甚至老板自己都被派往戰(zhàn)場,普通人溫飽都成問題,更沒有余力購書。日本政府實行的書籍定價制度,同樣大大打擊了業(yè)者的積極性。在1945年戰(zhàn)爭結束后,神保町才漸漸恢復元氣,盟軍占領第一年物資極度短缺,貨幣體系接近崩潰,那時候去神保町買書有兩樣東西是硬通貨:阿部次郎《三太郎的日記》和西田幾多郎《善的研究》。
在一個半世紀歲月里,神保町經(jīng)歷了幾度輪回,盛極而衰,又衰極而盛。從各種跡象來看,隨著老齡化和少子化的到來,最近它好像再度步入衰落期。鹿島茂感嘆現(xiàn)在日本社會盛行的亞文化、宅文化、漫畫風也在波及神保町,照此發(fā)展,書籍可能會從一種耐久消費品淪為快速消費品,他最后寫道:“如果變成御宅族們的根據(jù)地,神保町不見得不會崩壞吧。祈禱這最后只是我的杞人憂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