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孟頫
春天的一個夜晚在湖州城里游逛,不經意間步入一家書店,柜臺上放著周文翰著《不浪漫:趙孟頫傳》(清華大學出版社,2022年)。偶然撞見,不禁覺得心有靈犀。盡管第二天原本要去看趙孟頫故居,因故未能成行。但趙孟頫的樣貌就此嵌入了心間。
趙孟頫喜愛畫馬,也頗為擅長。他筆下的馬有一個特長,膘肥體壯,臀部尤其壯實,且常常呈滾圓狀?!讹嬹R圖》可為一例,畫中一馬栓于柱上,眼斜睨,前腳提起,似正準備迎接即將發(fā)生的事情,其正前方為一個侍者,手端一木桶水,正準備給馬洗浴。此馬后臀肌肉凸顯,仿佛有使不完的勁兒,一旦放開,便能馳騁疆場,千里不回。從這幅圖中看到的是馬的豪氣。在另一幅《浴馬圖》中,那些處于松弛狀態(tài)下的馬也都豪氣十足,此圖中有十一匹馬,七八個小廝在給這些馬洗浴,馬在河水中。那些小廝赤身半裸,似乎是人馬共浴,好一副怡得姿態(tài)。這些馬是否需要隨時上戰(zhàn)場,這倒卻是一個問題。
趙孟頫自己解釋說,他從小就喜歡畫馬,后得以有機會看到唐人韓幹的《牧馬圖》,印象深刻。韓幹圖中的馬也是個個肌肉發(fā)達,滾圓線條清晰。趙孟頫從唐人那里是看到了他后來時常說起的“古意”的。由“古意”而產生遐想,由遐想而聯(lián)想到當下,身在元朝的趙孟頫是不是有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感受?不過,從他另一幅名畫《人騎圖》中,乍看之下,倒卻不會看到這種感受的;但是,細查之后,終究也還可以尋得一二,畢竟有一些蛛絲馬跡難以抹滅。此畫中的人物據(jù)說是趙孟頫本人,身穿紅衫,寬松舒適,就像是人物臉上的神態(tài):自得自滿。臉龐是圓的,看上去心態(tài)不錯,腮邊幾簇短小胡髭說明了畫中人物已頗有幾分人生閱歷??吹贸?,人和馬都擺出一副擺拍的模樣。不過,馬的眼睛半灰半白,似乎有點憂郁,而人的眼神則是一半往前看,另一半往下,好像在思索著什么。
馬上的趙孟頫在想著什么?
此畫是趙孟頫在濟南做官(大致是現(xiàn)在的市府秘書處總管之類的官員)時送給他的即將離任的上司的,他同時也送了一首贈別詩,其中有云:“佐理非才常自愧,別離作惡向誰陳。”“佐理”是協(xié)助長官做事的意思,此聯(lián)大意是說,你走了,再發(fā)生難處理的事,我向誰求教?這自然是謙虛之詞。但是,這樣的詩句配一副自畫人物像,而后者的意蘊則又頗讓人玩味,這多少表明了一種復雜的心事。
受他人影響,在趙孟頫這里是明顯的?!墩{良圖》中的馬的身軀依然是那么壯實,不過,形態(tài)不是那種閑步怡然的模樣,而是馬鬃飄揚,毛發(fā)倒豎的神態(tài),這是因為有一股疾風吹過,那位牽馬人正抬起手擋風呢。畫家抓住了那一瞬間,讓觀者感受到了風從畫面刮來。這幅圖讓人想到了宋人李公麟的《五馬圖》,也是人牽馬的畫面,但在趙孟頫這里,馬與人都有了一種動態(tài)。有人讀解認為,這是在表現(xiàn)蒙古人馴馬的情景。
于是,又回到了趙孟頫的生活空間,和那個歷史當下。
湖州蓮花莊公園旁,有趙孟頫故居紀念館,啟功先生題寫?zhàn)^名。那一天來參觀的人一二個,顯得很是寂寞。趙孟頫的父親趙與訔從族人手中買下蓮花莊一半。此處四面環(huán)水,夏天荷花盛開,景色絕美?,F(xiàn)在蓮花莊依然水光瀲滟,趙家故居估計只是原來的一小處。以江南私家花園的風格構建,曲廊蜿蜒,有一湖潭相伴,假山亭閣,典型的文人雅士居處。展覽的是趙孟頫的生平,雖有房屋幾進,但畢竟不足以展現(xiàn)其畢生成就。不過也還是可以幫助一覽其幾次進出大都的足跡。趙孟頫自取別號“鷗波”,取鷗鳥在水面嬉戲激起漣漪片片之意象,更指擁抱自由自在之寓意。紀念館又有一美名,叫“鷗波無書”,拿來形容趙孟頫一生的真正追求應是非常貼切。
自三十三歲入仕到大都,趙孟頫其實大多時候遠離故居,官宦生活期間,得閑回家,也是到德清別業(yè)居住。不過,湖州在其心中的位置當是第一。早年之作《吳興賦》(湖州古稱吳興)這樣描述其地理形勢 :“吳興之為郡也,蒼峰北峙,群山西迤,龍騰獸舞,云蒸霞起?!睆乃奈淖种幸部梢钥闯?,從青年起,趙孟頫心中已有文人之夢。但是,后來幾次出入大都為官,這也表明現(xiàn)實與文人之浪漫還是需要一種調和。在于他,這實在是一條不得不走的道路。
1287年趙孟頫第一次來到大都,作為元朝宮廷的人才引入計劃一分子。此前十一年,趙家南宋崩塌,小皇帝趙濕投降元朝。至元十四年(1277年)元朝僧人楊連真迦為了大規(guī)模建寺,在紹興挖掘南宋帝陵,尋找金銀寶貝,還竟然把尸身尚完好的宋理宗的頭蓋骨制成骷髏碗當作飲器。趙家后裔并沒有多少聲張,在趙孟頫的詩文里也找不到關于此事的記錄,大概他們都知道若沒有元世祖忽必烈的首肯,此事斷不會發(fā)生。不過,青年趙孟頫到杭州游覽時,倒是去拜謁了岳飛墓,并寫了《岳鄂王墓》一詩,其中云:“英雄已死嗟何及,天下中分遂不支。莫向西湖歌此曲,水光山色不勝悲?!?另一方面,形成對照的是,到了大都后,忽必烈特別喜歡趙孟頫,時常招在身邊詢問國家大事,儼然將其看成是顧問了。有一次,皇帝問他是宋太祖還是宋太宗的后裔,趙孟頫回答說是“臣是太祖十一世孫”。幾年后趙孟頫獲得一個兵部郎中的官位,位列五品,開始了有規(guī)律的上班生活。只是,上班看文件并不是他真正的所愿,在他寫給自己看的一首五言詩里,他感嘆道:“儒術久無用,詩情難重陳”,在詩的結尾更是直截了當?shù)卣f,“誤落塵網(wǎng)中,四度京華春。澤雉嘆畜樊,白鷗誰能馴?!睕]過幾年,又無辜卷入朝內政治斗爭中,丟掉了職位。無依無靠一人在大都,倒是有閑在屋中聽雨,“客居破屋苦秋雨,黑潦侵階灶欲沉。青蕊明朝不堪摘,誰能載酒慰幽心?!蔽娜说囊粋€用處是,總能找到吐苦水的方式,自個兒寫上幾句詩也算是解悶寬心,但無論怎樣,“長夜何漫漫,寒雞胡不鳴……思顧寂無人,北斗高且明”的滋味是不好嘗的。
休閑在家的趙孟頫倒也不是整天苦悶發(fā)呆,而是有了更多的時間讀書練字,精研書法,他書寫的小楷《過秦論》大受其他一些好書者的贊揚,當時一位長于草書的書法家鮮于樞在此作品的題跋中稱,“子昂(趙孟頫字子昂)篆、隸、正、行、草、顛草,俱為當代第一,小楷又為子昂諸書第一” 。這當然不免有朋友間捧贊之嫌,但是,趙孟頫的書法開始在坊間流傳當是事實。
趙孟頫離開了大都,到濟南任職,靠了朝中要人的幫忙。這只是他幾進幾出大都和地方做官歷史的開始。在濟南期間,做事認真的他兩度被查,查他的官員來自監(jiān)察部門,大概是發(fā)現(xiàn)了類似發(fā)票不合規(guī)定這樣的問題。第二次被查后,他又開始賦閑了。不過還好,通過關系,再加上他的名聲很好,當然也要送上一些他的字畫。他又被召回大都,幾年后又被免職,再次回鄉(xiāng)賦閑。之后在家三年后,皇庭再次召見,因為需要有人來寫經,皇太后好佛教勝于一切。趙孟頫于是又一次進大都,這一次為宮廷服務后獲得一次賞賜,得了一個官位,被任命為江浙儒學提舉,統(tǒng)管考試、學校、教育、祭祀等事項。這一下讓他有了用武之地,時年45歲。
他在杭州十年,青樓勾欄,游船畫舫,倒也優(yōu)哉游哉。最重要的是,這也是趙體成熟的時期。趙孟頫做官認真負責,同時也時刻不忘文人身份,收藏、賞析、研究書畫作品,自己更是練習與創(chuàng)作不止。在杭州赴任時,他得到了傳說是顧愷之的《洛神賦圖》,借用王羲之風格書寫了曹植的《洛神賦》,筆體法度嚴謹,剛建有力,又圓潤流暢,尤其是按提準確,線條輕重,錯落有致,筆筆皆美。趙體的風格呼之欲出。
一生做官與做文人相向而行,這是趙孟頫的人生道路。做官不順,心中不快,皆可在字畫間消弭,這或許讓他擁有了一種寵辱不驚,自得其樂的心境。在家賦閑時,他給一個朋友畫過一副山水畫,回憶濟南的山水美景,取名《鵲華秋色》,山色墨綠,樹枝掛彩,叢林中幾間小屋。相比于畫馬的現(xiàn)實,在這里看到的是虛實相間,山林一體,渾然天成。顯然,趙孟頫把他的想象融入記憶之中。這種風格鮮明的文人山水畫,自然是繼承了五代董源、宋代范寬的山水畫傳統(tǒng),在趙孟頫筆下更是把心境融于風景之中。其《水村圖》用留白手法表現(xiàn)這種心態(tài)。此畫中,山與水構成斜襯關系,但又互相對照,水茫茫一片,山屹立,樹自在,水動,我不動。在另一幅《重江疊嶂圖》里,茫茫江水圍繞山巒,林木枯瘦,山石嶙峋,路人孤行過小橋。江面上一葉扁舟獨飄搖,舟上一人,面目不清,大概是在閑看山水。閑中有趣 ,趣中有求,求中見樂。在籌備進大都時,他畫了一副自畫像,類似于現(xiàn)在的標準相片,面目與眼神都是妥妥的穩(wěn)重,但是在到了大都后畫的另一幅《自畫小像》中,留著胡須,身著白色長袍的“他”卻是隱身在樹林里,成為了襯托樹木的點綴。他這是把自己給放逐了。
不過要是說趙孟頫完全成為了一個隱士,這也不符合實情。一則他依然官袍加身,二則他也很重煙火氣的。在家閑居時,他與朋友間互相唱和,也用書畫交換禮物,還包括吃食用品。有一次他寫了《蘭亭序》給友人,催促對方多寄點鹿肉來,家里人喜歡吃。他靠書畫獲得一些收入,以補貼家用。后來名氣大了,來求書者絡繹不絕,潤筆費當然也收入不薄。
做官與做文人的追求到底是什么?這與他或許是難于明確回答的天問。中年后鐘情佛教,從中尋覓人生的意義,趙孟頫與其時佛門名流天目山明本和尚往來密切,稱比他小十歲的明本為師,還創(chuàng)作了一副《紅衣羅汗圖》來表達心意。奇怪的是,畫中出現(xiàn)的是一個西域僧人,高鼻子,黑胡髭,濃眉毛的僧人神態(tài)安詳,佛法無邊在這里有了圖解。趙孟頫生活中與其時著名西域僧人丹巴喇嘛有過來往,后者曾擔任過國師。此畫從另一個方面而言,也正好反映了元朝的多元文化,趙孟頫在大都鬧市區(qū)目睹過各色異域面孔,波斯人、阿拉伯人、天竺人、猶太人、還有來自歐洲的白人,有僧人、道士、猶太教徒、穆斯林,甚至基督教徒。有一時期,皇宮里也有人信奉基督教。在趙孟頫這里,畫一個異域僧人作為崇拜對象,不足為怪。但是,在別人看來,又作何想?他不知道有否想過?
晚年趙孟頫得到了新皇帝的寵愛,再次進京,官至正二品,后來又上升到從一品的翰林學士,但是在元仁宗的眼里,最值得慶賀的是,他身邊有了趙孟頫,就好似前朝皇帝們有了李白和蘇東坡,讓好風雅的皇帝更為高興的是趙門一家皆是書法家。趙孟頫妻子和兒子都寫得一筆好字,詩文也佳。在皇帝看來,他的朝代顯然是超越了前朝盛世了。不能說趙孟頫一點也不享受這個地位,不過,他也時常感嘆“老夫慚愧鬢成絲……相逢不似少年時”。從表面來看,是說人生如白駒過隙,一晃而過,但其中隱藏的人生如幻之意也不是不能清晰感知的。在于他,最重要的是,一生到底自己能夠把握多少?
也是大才女的趙孟頫妻子管夫人在大都一病不起。趙孟頫與管夫人相濡以沐,琴瑟和鳴一輩子。眼見得夫人病體日漸沉重,他向皇帝告假回鄉(xiāng)看病,但始終不得批復。最后得到恩準時,管夫人已經病入膏肓,死在路上。幾年后,“自笑老來無復夢,閑看行蟻上南柯”的趙孟頫也在睡夢中追隨而去。
趙孟頫有一詩《美人隔秋水》,頗能代表其一生的困厄,抄錄如下:
美人隔秋水,咫尺若千里??赏豢裳裕嗨己螘r巳。
庭樹多落葉,日夕秋風起。我今年已衰,素發(fā)擁兩耳。
回思少年時,容顏若桃李。美人何當來,一笑懷抱洗。
未見令我思,既見胡不喜。
“容顏若桃李” 不能長久,遠望美人,一洗愁憂,也不見得時時可行。于他,那憂是與生俱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