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書摘

袁枚在《隨園食單》里講了兩次的菜:楊中丞豆腐

袁枚《隨園食單》里的三百二十六道菜,是他四十年美食江湖的總結(jié),按他自己的說法,“每食于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執(zhí)弟子之禮”,如此不恥下問,終成美食大家。

袁枚《隨園食單》里的三百二十六道菜,是他四十年美食江湖的總結(jié),按他自己的說法,“每食于某氏而飽,必使家廚往彼灶觚,執(zhí)弟子之禮”,如此不恥下問,終成美食大家。

《隨園食單》里記錄的美食,言簡意賅,短則十幾字,長則幾十字,就把一道菜講完,惜字如金,但這道“鰒魚豆腐”,他卻講了兩次。當時稱鮑魚為“鰒魚”,也許是這道菜中的鮑魚和豆腐都做得絕妙,讓他老人家愛不釋手,所以才反復念及。第一次出現(xiàn)是在“海鮮單”里的“鰒魚”條目:

鰒魚炒薄片甚佳,楊中丞家削片入雞湯豆腐中,號稱“鰒魚豆腐”。上加陳糟油澆之。

“雜素菜單”里的一道“楊中丞豆腐”,講得更詳細些:

用嫩豆腐煮去豆氣,入雞湯,同鰒魚片滾數(shù)刻,加糟油、香蕈起鍋。雞汁須濃,魚片要薄。

做法大概是:先將鮑魚切薄片;再將嫩豆腐焯水去豆腥;接著用濃雞湯與焯過水的豆腐、鮑魚片燜煮,水開后再滾片刻,加陳糟油和香菇,起鍋。

貌似簡單,其實復雜得很,這道菜有幾個關(guān)鍵點。一是嫩豆腐要先焯水去豆腥味。豆腥味主要是由于大豆在粉碎加工的過程中,自身的脂肪氧化酶遇到空氣被喚醒激活,將其中的部分多不飽和脂肪酸氧化,再降解為醛、酮類等小分子化合物,這些小分子化合物沸點不高且溶于水,簡單焯一下水后,這些小分子化合物基本也就去掉大部分了;二是要先煲出雞湯,至于用何種雞煲雞湯,他在“選用須知”中說了,“蒸雞用雌雞,煨雞用騸雞,取雞汁用老雞”。

更為關(guān)鍵的是鮑魚要切成薄片,燜煮時水開后再滾一陣就行。我們吃鮑魚,吃的是鮑魚的軟體部分,即一個寬大扁平的肉足,鮑魚就是靠著這肉足和平展的跖面吸附于巖石上,爬行于礁坪和穴洞之間。鮑魚肉足的附著力相當驚人,一個殼長十五厘米的鮑魚,肉足的吸附力高達二百公斤,任憑風吹浪打,都不能把它掀翻。這個力大無比的肉足,由縱橫交錯的結(jié)締組織構(gòu)成,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其肉質(zhì)之堅韌,也就可想而知了。動物膠原蛋白在四十度左右變性,肉質(zhì)變軟,但如果繼續(xù)加熱,它又會變硬,要再讓它變軟,必須經(jīng)過長時間的燉煮。鮑魚由縱橫交錯的膠原蛋白組成,換句話說,經(jīng)過加熱,外層的膠原蛋白的溫度超過四十度,開始變性變軟,里層的膠原蛋白由于熱量還沒傳導到位,依然堅如磐石。當里層的膠原蛋白超過四十度,外層的膠原蛋白卻因為溫度過高而重新變硬。所以,烹飪鮮鮑,先切成薄片在燒開的雞湯中焯幾秒,都是為了控制合適的溫度,讓鮑魚均勻受熱。袁枚說讓鮑魚片與豆腐一起在燒開的雞湯中“滾數(shù)刻”,再放香菇,這并不是最好的方法,應該是先放豆腐和香菇“滾數(shù)刻”,調(diào)好味后再放鮑魚片,且馬上熄火,用雞湯的余溫把鮑魚片汆熟,這樣做出來的鮑魚片才又鮮又嫩。

袁枚說的陳糟油,也很有講究。糟油是在甜酒糟中加入丁香、月桂、玉果、茴香、玉竹、香菇、白芷、陳皮、甘草、花椒、麥曲等輔料,讓其繼續(xù)發(fā)酵,發(fā)酵時間越長,風味物質(zhì)越多,香味也越濃郁,所以袁枚強調(diào)要用“陳糟油”。糟油為江蘇太倉特產(chǎn),始創(chuàng)于清乾隆年間,創(chuàng)始人是釀酒商李梧江,先在江浙一帶流行再逐步外傳,太倉出產(chǎn)的最為出名,因為這里空氣中的微生物最適合糟油風味的產(chǎn)生和累積。這道菜是典型的蘇幫菜,糟油的應用就是最好的證據(jù)。

鮑魚和豆腐的組合,即便放在今天,也是罕見,主要是一貴一賤,通常不會想到把它們放在一起。在袁枚生活的時代,鮑魚還未實現(xiàn)人工養(yǎng)殖,名貴得很,夏曾傳在《隨園食單補證》里對鮑魚和豆腐的組合,打了個比方:“設(shè)有一富家兒,一寒儒,一則乘輿赴宴,一則提籃買菜,兩人相遇若無睹也。一朝入闈應試,同一號舍,題紙既下,題極艱難,富家兒彳行風檐,方思索破題而不得,瞥見寒儒已將脫稿,于是乞而觀之,并且出重價而購之,則寒儒可以有才,而富家兒亦有文矣。知乎?此乃鰒魚滾豆腐之妙。”他把鮑魚比為不會作文的富家兒,把豆腐比為善文的寒儒,將鮑魚滾豆腐比為兩人在考場作弊,富家兒出重金買下寒儒的試卷,結(jié)果是雙方各自獲益。夏曾傳屢試不中,清末科考作弊也很嚴重,所以他有此感悟,但鮑魚和豆腐這兩個清淡之物組合在一起要出效果,其中的關(guān)鍵其實是濃雞汁和陳糟油。

這又不得不提到袁枚與楊中丞之間的關(guān)系。《隨園食單》里不乏達官顯貴,這些人請袁枚吃飯,遇到喜歡的菜,袁枚都會“問其方略,集而存之”。在這里面,“楊中丞”出現(xiàn)最多,除了這道“楊中丞豆腐”,還有“羽族單”里的“焦雞”,袁枚明確指出“此楊中丞家法也。方輔兄家亦好”。此外,“點心單”里還有“楊中丞西洋餅”,也是出自楊中丞家,這個“楊中丞”家的廚師確實十分了得。

中丞一職,始于漢代,當時御史大夫下設(shè)兩丞,一稱御史丞,一稱御史中丞。東漢以來,御史大夫轉(zhuǎn)為大司空,以御史中丞為御史臺長官。唐、宋兩代雖然設(shè)御史大夫,也往往缺位,而以中丞代行其職。明代改御史臺為都察院,都察院的副職都御史相當于前代的御史中丞。明、清兩代常以副都御史或僉都御史出任巡撫,清代各省巡撫例兼右都御史銜,因此,明、清巡撫也稱中丞。

有推測這“楊中丞”為與袁枚有交往的浙江巡撫楊廷璋,我認為這不可能。楊廷璋在乾隆二十一年(1756),被授為浙江巡撫,但乾隆二十四年(1759)就被授閩浙總督,后來更加授太子太保、體仁閣大學士,袁枚出版《隨園食單》時,他早已作古,袁枚對官員的稱謂,只往其高的職務(wù)叫,不可能選巡撫這一低職位叫。

更大的可能是袁枚的好朋友楊潮觀,字宏度,號笠湖,江蘇無錫人。袁枚與其相識于乾隆元年(1736),當時袁枚進京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楊潮觀中了新科舉人到京旅游,兩個二十多歲的年輕人在京相遇,自此結(jié)下了一段很深的情誼。兩人志趣相投,袁枚喜詩詞,楊潮觀善戲曲,也都喜歡美食,在宦海沉浮時,兩人聲氣相通,互相鼓勵;袁枚準備辭官時,楊潮觀時任邛州知府,“在邛州特寄金三百,屬置宅金陵,將傍余以終老”,需知袁枚當時買下江寧織造隋赫德留下的隨園,也才花了三百金;辭官后的袁枚有幾次去找楊潮觀玩,說楊潮觀“聞余至必喜”;楊潮觀有一回出公差,特地轉(zhuǎn)道金陵來會老友,袁枚激動地寫了一首詩《喜楊九宏度從邛州來,即事有作》,說“蔗味老彌甘,交情久更摯,不信捫胸中,三十六年事”。也是這回,袁枚讓寶貝女兒阿能認楊潮觀做干爹,并將其寄養(yǎng)在楊潮觀家里。兩人如此深的交情,交流美食心得時,當然和盤托出。楊潮觀雖為知府,比巡撫“中丞”還差一級,但翻看《隨園食單》和《隨園詩話》,把官員往高一級職位叫,并不少見,比如袁枚稱肇慶府高要縣縣令楊蘭坡為“明府”,明府是漢代人對太守的尊稱,比縣令高一級,看來用前朝官職往高尊稱官員,是袁枚所處時代的習俗。

說回袁枚與楊潮觀,關(guān)系好到這個程度,算難得吧?但就是這樣的朋友,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事因楊潮觀曾向袁枚講了一個夢,說他有次主持考試,閱卷前“夢有女子年三十許,淡妝,面目疏秀,短身,青紺裙,烏巾束額,如江南人儀態(tài)”,夢中這位美女“揭?guī)さ驼Z”,“拜托使君,《桂花香》一卷,千萬留心相助”。楊潮觀閱卷時真就發(fā)現(xiàn)有一老貢生作了《桂花香》,文筆還可以,想到女子夢中相托,于是就把他錄取了。楊潮觀認為“疑女子來托者,即李香君”。這一朋友間的閑聊,被袁枚寫進“廣采游心駭耳之事,妄言妄聽,記而存之”的短篇小說集《子不語》中。

在袁枚眼中,這是趣事一樁,于是大書特書。《子不語》寫成后,他還寄給老朋友討彩,沒想到,卻討了個沒趣。楊潮觀見后大發(fā)脾氣,去信袁枚,說:“所稱李香君者,乃當時侯朝宗之婊子也。就見活香君,有何榮?有何幸?有何可夸?弟平生非不好色,獨不好婊子之色,‘名妓’二字,尤所厭聞……不知有何開罪閣下之處,乃于筆尖侮弄如此?似此乃佻達下流,弟雖不肖,尚不至此。”

袁枚覺得是趣事,楊潮觀覺得是丑事,矛盾就是這么來的。這事本是小事,若不高興,把文章刪了就是,即便是印刷出來了,毀了也不值幾個錢,可楊潮觀來了這樣一封不客氣的信。袁枚收到信后估計心情也不怎么樣,于是氣沖腦門回信三千余字,說閣下艷夢之事,“亦君所說,非我臆造”,你現(xiàn)在不準我說,恐怕是:“目下日暮窮途,時時為身后之行述墓銘起見,故想諱隱其前說耶?”大意是“你怕是快要死了,要墓志銘好看,所以要隱去前面跟我說的話吧?”詛咒都出來了,又繼續(xù)挖苦楊潮觀:“偽名儒,不如真名妓!”將楊潮觀罵了個痛快,自此兩人可謂互相“拉黑”,互不往來。

楊潮觀名氣雖沒有袁枚大,但官聲極好,還是著名的戲曲家,兩位文壇老人,惺惺相惜這么多年,卻因一個夢而交惡,太可惜了。楊潮觀去世后,袁枚后悔了,受楊潮觀子女之托,給老朋友做了《邛州知州楊君笠湖傳》,對自己的行為有所檢討:“君與余為總角交,性情絕不相似。余狂,君狷;余疏俊,君篤誠?!边@個檢討雖然來得晚了些,但總比沒有可能好些。

《論語》里有“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朋友之間交往,也當“親親互隱”,不該說的事,有可能影響朋友名譽和前途的事,或者朋友介意的事,打死也不能說。這個道理袁枚也是懂的,他在《隨園詩話》中就說:“凡人各有得力處,各有乖謬處,總要平心靜氣,存其是而去其非。”道理誰都懂,但卻不易做到,袁枚這個“大嘴巴”就是這樣。

嘴大吃四方,嘴大也惹事,不如好好吃鮑魚滾雞湯豆腐。

本文摘自《袁枚的講究:趣讀隨園食單》,林衛(wèi)輝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25年8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