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wǎng)-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藝術(shù)

日本藏中國宋元明漆器之美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之一,源遠流長的漆器工藝和文化也流傳并影響鄰國日本。日本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國內(nèi)罕見的宋元時期中國漆器名品。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漆器的國家之一,源遠流長的漆器工藝和文化也流傳并影響鄰國日本。日本至今仍保留著眾多國內(nèi)罕見的宋元時期中國漆器名品。正在上海博物館展出的“紅翠斗芳菲:宋元明漆器珍品展”是難得一見地集中呈現(xiàn)日本藏中國宋、元、明漆器面貌的一次漆器藝術(shù)大展,展出的127件展品中,來自日本的展品112件,以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為主,匯聚了日本國內(nèi)的寺院、博物館、美術(shù)館藏中國漆器于一堂。

據(jù)中國漆器方面的研究專家介紹,中國保存的漆器,除了出土的早期漆器外,明清漆器主要收藏于兩岸故宮博物院和少數(shù)幾家博物館,東瀛日本卻保留了大量中國宋元時期的漆器珍品,并成為他們后期漆器工藝模仿、效法的榜樣。

日本留存的中國漆器,既有由遣唐使帶去日本,也有通過日宋貿(mào)易與入宋僧舶來。據(jù)此次展覽內(nèi)容策劃、日本太倉集古館館長、上海博物館特別研究員西岡康宏先生所述,日本變身世間罕有的中國漆器寶庫,其因有二:一則日本人素來傾慕謂之“唐物”的中國舶來品,對漆器珍愛有加,呵護備至;二則漆器于日本用途甚廣,或為神社、佛寺儀典之器,或作武家貴族佛龕陳設(shè),乃至茶道、香道、花道等諸藝百般之具,甚或日常所用之物,皆不可或缺。

紅漆葵瓣形盤

素髹漆器簡約清雅,是漆器中承襲時間最久的類別。素髹漆器不做紋飾,僅髹涂單色或雙色漆,一般使用的顏色有朱、黑、褐、金、黃等。其中,紅色和黑色是最主流且沿用時間最長的。此次展覽展出的東京國立博物館藏南宋13世紀“紅漆葵瓣形盤”通體素髹朱漆,盤底髹褐漆,盤底中間有方勝形花押,內(nèi)有楷書“友梅”朱漆款。這件器物造型典雅,同期定窯、汝窯瓷器亦見相似造型,彰顯宋人尚簡的審美意趣。

紅漆葵瓣形盤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13世紀


紅漆葵瓣形盤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南宋13世紀

剔黑云龍紋圓盒 

剔黑是宋代常見的一種雕漆工藝。本圓盒的胎體為木胎,整體髹涂黑偏褐色漆。蓋面是黃、紅、黑三種顏色色漆疊髹。黑褐色的面上剔刻一對相向穿行于云中的三爪螭龍,龍身呈S形,通體無鱗,以細長陽線勾勒背脊, 臂部與肩部豐腴飽滿,四肢肌肉發(fā)達,動感十足。蓋面的云紋與蓋壁相連,呈連肩式。 螭龍及云紋以紅漆勾邊。

螭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瑞獸,屬蛟龍類神怪之物,民間將其視為一種想象的吉祥圖像。螭龍紋源自商周時期高規(guī)格青銅禮器,宋代的“螭”指一種具有吉祥寓意的紋飾,繼承唐代傳統(tǒng)并創(chuàng)新出獨特的風格,體現(xiàn)了宋代復古主義和金石學發(fā)展帶來的紋飾復興。主要用于玉器、瓷器等裝飾,以單螭、雙螭、三螭等,象征“望子成龍”、“三才”等

剔黑云龍紋圓盒 南宋13世紀 直徑21.8厘米,高6.7厘米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剔黑樓閣人物圖圓盤

本圓盤胎體為木質(zhì),通體涂黑偏褐色漆。整體采用的是剔黑工藝裝飾紋飾。盤心的主體紋飾是孩子們在樓閣庭院中游戲的場景。這種描繪以孩童玩耍、嬉戲的場景為主題的圖案一般稱為嬰戲圖。本圓盤的主體紋飾就是孩子們在樹木掩映演繹的樓閣前嬉戲:或斗雞,或玩撥浪鼓,或觀雞犬相爭、或照看幼童。樓閣右上角高懸滿月,內(nèi)刻玉兔在桂花樹下?lián)v藥。描繪玉兔降臨,童子歡欣的中秋夜團圓景象。寓意天人和諧、生活美滿。

宋代嬰戲圖內(nèi)容豐富,涵蓋市井生活、節(jié)日嬉戲、兒童運動等多種主題。通過生動描繪兒童的活潑姿態(tài)、天真爛漫的表情,以及蹴鞠、推棗磨等嬉戲場景,來展現(xiàn)兒童的天真和喜慶氛圍,傳遞出輕松愉悅的氛圍,寄托了人們對家族繁衍、生活美滿的期盼,如“百子千孫”、“五子登科”等吉祥寓意。體現(xiàn)了宋代獨特的社會文化習俗。

剔黑樓閣人物圖圓盤 南宋12-13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此盤漆層較薄,盤壁內(nèi)外均飾薔薇、山茶花、菊花、牡丹、木槿花、梔子花等?;ɑ芸坍嬌形闯淌交瑧?yīng)為同類作品之的早期樣式。

剔紅鳳凰牡丹紋長方盒 

剔紅就是在反復髹涂的紅色漆層上雕刻花紋的工藝。因髹涂一次厚度僅幾微米,且要等漆干了才能涂第二層,因此雕漆是一件費錢、費時、費漆的工藝。

剔紅鳳凰牡丹紋長方盒 南宋13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本牡丹鳳凰紋長方盒采用的剔紅工藝雕刻紋飾。盒子的外壁先涂黃色漆地,然后再髹涂鮮艷的紅色,累積至一定厚度后雕刻花紋。盒子內(nèi)壁涂的是黑漆。蓋面的鳳凰姿態(tài)舒展優(yōu)美。長方盒上一對鳳凰相向穿行于蓮花、菊花、山茶花、梔子花、薔薇等花叢中,長方盒蓋面花卉延伸至蓋壁的連肩式;長方盒器身四周飾水仙、牡丹、菊花等花卉。

紋飾布局疏朗,黃漆地清晰可見,藏鋒清楚,隱起圓滑,纖細精致。長方盒蓋內(nèi)有“洪福橋呂鋪造”針刻款。洪福橋是南宋時期杭州的一座橋名,元代改稱紅橋。因此此兩盒應(yīng)為宋代的剔紅器。

戧金鳳凰紋經(jīng)函

木胎,長方形盝頂函。外髹黑漆,內(nèi)髹朱漆,口沿及棱角處嵌青貝。外黑內(nèi)朱。通體以戧金技法裝飾:蓋面飾雙鳳紋,長側(cè)面飾兩孔雀紋,一短側(cè)面飾兩鸚鵡紋,另一面短側(cè)面刻云中合掌四僧人。函蓋一短側(cè)面刻“伍貞”兩字,函身短側(cè)面刻 “貳周”兩字。為現(xiàn)存唯一飾四僧圖的戧金經(jīng)函,傳世孤品。

戧金鳳凰紋經(jīng)函(奈良) 重要文化財 元 14世紀 奈良國立博物館藏 

黑漆螺鈿海水龍紋菱花形盤

螺鈿是將加工后的貝殼內(nèi)壁的珍珠層鑲嵌于器物表面的裝飾技法。中國螺鈿兼具漆的溫潤光澤與貝母的幻彩流光,逐漸輻射周邊諸國。

本盤為木胎,八瓣菱花形盤,隨形圈足。通體髹黑漆,用螺鈿的不同色澤表現(xiàn)紋飾。盤沿為螺鈿花卉紋。盤心以螺鈿描繪波濤洶涌五爪巨龍:龍首覆青白、紅、綠貝片表現(xiàn)眼頜,龍身綠鱗紅鰭,于洶涌海濤中逐火焰珠。背景以細碎彩貝飾云紋、巖石和樹木,尤以纖如細絲的貝片表現(xiàn)翻滾的海浪,烘托龍軀雄健。

 黑漆螺鈿海水龍紋菱花形盤 重要文化財 元14世紀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本盤胎體輕薄,菱瓣銳利,螺鈿工藝精湛,堪稱元代薄螺鈿杰作,享譽世界。

剔犀心形卷云紋柄團扇

木框竹骨,橢圓形扇面,長柄扇。扇面以竹篾絲為骨,月牙形托護持扇面,扇面素面,裱紙施杮汁。扇柄細木桿為軸,中間略粗兩端稍細,形似橄欖。扇柄采用脫胎和剔犀兩種工藝制成:柄軸外紅黑色漆交髹,厚達5毫米,以剔犀技法刻心形卷云紋,刀口處可見細若發(fā)絲的線條如行云流水般流暢。心形卷云紋以外的部分被剔除,形成透雕效果。“君玉”二字刻在扇柄頭部,可能是墓主周瑀的字號。

 剔犀心形卷云紋柄團扇 南宋(1127—1279) 1975年江蘇省金壇市茅麓公社南宋周瑀墓出土 鎮(zhèn)江博物館藏

此扇造型優(yōu)美,工藝精湛,保存完好。特別是剔犀心形卷云紋部分可以繞扇桿自由轉(zhuǎn)動。可謂是宋代剔犀工藝巔峰之作。

紅漆荷葉形枕 

紅漆荷葉形枕 北宋(960—1127) 無錫市錫山區(qū)八士鎮(zhèn) M2:1出土 無錫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它的造型非常獨特,上下都做成荷葉狀,枕面平整, 為七瓣荷葉形,底座為五瓣荷葉狀。通體髹(xiū)的是紅色漆,漆面至今依然光亮。枕上部正中葉瓣近底部側(cè)邊有“乙巳中馬上牢”朱漆款,款上覆蓋漆層,僅在器表濕潤狀態(tài)下才能顯現(xiàn),其原因是款的表面涂了一層漆。這種現(xiàn)象在史料中沒有記載,且目前出土的“暗藏款”僅三件。因此出現(xiàn)暗藏款的原因可能是主人出于美觀等原因,購買后讓工匠用漆蓋住了款識。隨著考古科技技術(shù)的發(fā)展,對更多的暗款漆器進行發(fā)掘研究,其真實原因必將大白于天下。

剔紅印板刻蔓草云紋器蓋殘片

此殘片呈不規(guī)則梯形,應(yīng)為六角或八角形漆器蓋殘片。正面髹紅漆為地,用刀刻三道圓弧紋為界,內(nèi)區(qū)為連續(xù)蔓草和朵云紋, 外區(qū) 雕刻纏枝卷草紋,卷草紋周邊有密集的豎線組成的錦地,錦地與紋飾齊平,宛如雕版一般的視覺感。

 剔紅印板刻蔓草云紋器蓋殘片 南宋(1127—1279)殘長16.1 厘米,殘寬3.7 厘米 2008年溫州市區(qū)三板橋建筑工地出土

《髹飾錄》坤集鏤刻第十曰“剔紅,即雕紅漆也?!浦贫嘤“蹇唐藉\朱色,雕法古拙可賞”。那么 “印板刻平錦朱色”七字怎么讀呢?

王世襄先生認為:“據(jù)本文及楊注,我們知道有“平錦朱色”和“陷地黃錦”兩種。因此“平錦朱色” 四字應(yīng)連讀,也就是高度與花紋平齊的朱色錦地,正因為紋與地無高低之分,所以和木刻書的印板相似。唐代剔紅許多是紋、地同色,高低不分,正說明它尚處在早期階段,是和剔紅工藝開始流行這一情況相符的”。這件保留唐制 “印板刻平錦朱色”技法的殘片,充分證明王世襄先生 “平錦朱色”四字連讀觀點是正確的。說明唐代剔紅印板刻的工藝延續(xù)至宋代。、

(本文據(jù)上海博物館相關(guān)圖文資料整理)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wǎng)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wǎng)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