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寒露:菊黃貝肥秋意濃

寒露,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一個帶有“寒”字的節(jié)氣,標志著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寒露,九月節(jié)。露氣寒冷,將凝結也。

寒露,二十四節(jié)氣中第一個帶有“寒”字的節(jié)氣,標志著氣候從涼爽到寒冷的過渡。

與白露節(jié)氣相比,寒露的氣溫有明顯下降,露水增多,從初秋的略帶涼意變?yōu)楹涞摹鞍茁队保划敎囟认陆档?℃以下,甚至會凍結成冰珠(或曰凍露)。民間有“露水先白而后寒”的諺語。

此時正值星空換季,代表盛夏的“大火星”已開始西沉——那是中國傳統(tǒng)星象中的心宿二,西方星座天蝎座星區(qū)中最亮的星,亦是中國古代的時令之星。每年在大火星的初起之日(季春三月三)和隱沒之日(季秋九月九),古人都會舉行相應的祭祀儀式,其后更是發(fā)展出相對應的春秋大節(jié),寒食節(jié)與重陽節(jié)就是這么來的。

寒露過后,若有強冷空氣南下,南方易出現氣溫低、風力大的天氣,被稱為“寒露風”,是南方晚稻生育期的主要氣象災害之一,會造成稻穗空殼、癟粒,導致減產。

寒露的傳統(tǒng)習俗有賞楓、食蟹、吃芝麻、飲秋茶等。

每年寒露節(jié)氣的交節(jié)時間為公歷10月7日-9日,涵蓋“鴻雁來賓”“雀入大水為蛤”“菊有黃華”三個物候。

寒露一候

鴻雁來賓:大雁家族

鴻雁來賓。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后至者為賓?!锻〞纷鳌皝頌I”。濱,水際也,亦通。

寒露的第一個五天,最后一批鴻雁飛來了。古人稱后至者為“賓”。

“鴻雁來賓”最早出自《禮記·月令》:“季秋之月……鴻雁來賓?!薄对铝钇呤蚣狻分薪忉屨f:“雁以仲秋先至者為主,季秋后至者為賓。”意思是說每年農歷八月先飛回南方的雁為“主雁”,農歷九月后飛回南方的雁為“賓雁”。

這一觀察說明了兩點:其一,大雁的遷徙十分準時,有明確的時間規(guī)律;其二,大雁是分批遷徙的。

分批抱團,又有明確的行動節(jié)奏,大雁的遷徙用行動證明了動物有著不輸于人類的團隊管理能力。

事實上,“雁陣效應”已成為管理學研究中的重要概念。

遷徙的雁群少則幾十只,多則成百上千,組織得十分嚴密。它們在飛行時總是呈現特別的隊形,一會兒排成“一”字,一會兒排成“人”字。不過,這樣特別的隊形并不是為了訓練紀律,而是有著實際的用途。

鳥兒飛行時,翅膀尖端會產生微弱的上升氣流,被稱為“尾渦”。后頭的鳥利用前鳥的“尾渦”,飛起來大為省力。雁群飛行時的隊形正有利于對“尾渦”氣流的利用,可以為隊伍中跟隨飛行的大雁減少30%的空氣阻力,并依次傳導。一同飛翔的大雁越多,單只雁可以借的力就越多。

唯一無法借力的是領頭雁,作為開路先鋒的頭雁面臨更多的體溫散失和能量消耗。當它感到疲乏時,便會適時地退到側翼,而兩側的鴻雁將交替補位,輪流擔當頭雁之責。

為了使兩側羽翼均能借助空氣動力以緩解疲勞,每飛行一段時間后,大雁在雁群中的位置就會左右互換。

據觀察,大雁加速飛行時會排成“人”字形,一旦減速,隊伍就轉換成“一”字長蛇形。雷達和光學跟蹤研究發(fā)現,大多數時間里,大雁更青睞“一”字長蛇陣,選擇“人”字形的飛行時長僅占20%。

而“人”字形和“一”字形的隊列也并非大雁專屬,大型鳥群長距離飛行都會排成類似的隊形,比如白鷺、鶴、鴨、鸛等。所以,不要僅僅憑借隊形就判斷是大雁哦。

對雁群來說,排隊的次序和飛翔的陣型同等重要。一個雁隊,飛在前列的通常較為健壯,飛行能力更強,中間的是小雁,最后由老雁壓尾。這樣有利于防御敵害,保護幼崽,也可以幫助老弱的雁更好地跟上隊伍。

在漫長的遷徙過程中,雁群會不時發(fā)出“嘎嘎”的叫聲,這既是起飛、停歇時的信號,也是飛行時提醒大家不要掉隊的相互鼓勵和呼喚。

如果有大雁不幸生病或受傷,雁群總會派出幾只健壯的大雁守護陪伴,直至傷病員痊愈或死亡,再追趕回到雁群。

當雁群需要休息或進食時,青壯派挑大梁的時候又到了。它們會協(xié)調分工,承擔不同的職責,有的飛到高處負責站崗放哨,有的負責覓食,有的負責照顧老幼群體,還有的專注于休整,以備領飛。其中最艱辛的是“哨兵”,在其他大雁忙著填飽肚子時,它們不吃不喝,全程保持警惕,直至雁群平安升空;一旦發(fā)現險情,它們便發(fā)出震耳的長鳴警告,提醒雁群快速逃離或御敵,自己卻成為暴露的目標。

就是在這樣嚴密的組織體系中,寒來暑往,雁群患難與共,生死相依,完成了一次次偉大的生命征程。

寒露二候

雀入大水為蛤:蛤蜊的一生

雀入大水為蛤。雀,小鳥也,其類不一,此為黃雀。大水,海也,《國語》云:雀入大海為蛤。蓋寒風嚴肅,多入于海,變之為蛤。此飛物化為潛物也。蛤,蚌屬,此小者也。

寒露的第二個五天,天上的雀鳥不見了,海邊出現很多蛤蜊。

黃雀一頭扎進水中,隨即搖身一變,成為水邊的蛤蜊。

這樣一個近似志怪傳說的故事,便是寒露二候的字面意思。隨著天氣日漸寒冷,天上的雀鳥消失不見,蛤蜊等貝類海鮮卻在海灘上大量出現,貝殼上的花紋似乎和雀鳥如出一轍,于是古人便張開了想象的翅膀。

蛤蜊是常見海鮮,分類學上通常指雙殼綱簾蛤目的貝類,以簾蛤科和蛤蜊科為代表,多棲息于風浪較小的內灣或有適量淡水注入的中、低潮區(qū)。金秋十月正是蛤蜊等貝類肥美成熟的時節(jié)。

中國沿海自然分布的蛤蜊科貝類主要有8屬30余種,其中最常見的經濟種類有3種,即西施舌、四角蛤蜊和中國蛤蜊。

西施舌蛤就是沙蛤,外形似扇,殼開時會吐出一小截似舌頭的白肉,那其實是沙蛤的軟體斧足,因其形被譽為“西施舌”。

四角蛤蜊又名白蜆子,貝殼略呈四角形,在我國沿海廣泛分布,遼寧、山東地區(qū)最多。四角蛤蜊不僅肉嫩味美,而且殼和肉均可入藥,中醫(yī)認為其有滋陰、利尿、化痰、軟堅之功效,在《本草經疏》《本草綱目》中均有記載。

中國蛤蜊,俗稱飛蛤、黃蜆子,與一般蛤蜊相比算得上身手敏捷,會嗖一下從你的腳下“飛”走。它的外殼和蛤肉均呈黃色,常加工成蜆干、罐頭、凍蜆肉等,因味道鮮美已走出國門,在日韓和東南亞一帶很受歡迎。

而常在餐桌上出現的簾蛤科貝類包括青蛤、花蛤、文蛤等。其中文蛤被乾隆御封為“天下第一鮮”?;ǜ騽t正是大排檔中隨處可見的“花甲”,因粵語中花蛤和花甲同音而得名。

這些看似大同小異的貝類根據貝殼大小、質地、殼型特點、殼頂是否前傾等細微的差異進行分類。其中簾蛤科是雙殼貝類中種類最豐富的一個科,包含14個亞科共800多個現生種類,而全球已發(fā)現的蛤蜊科貝類有35屬199種。

這個龐大的族群像魚類一樣用鰓呼吸,通過虹吸管抽吸水流過濾食物顆粒。當它們被沖上泥灘,命運便交付給了岸邊的人類,也許被趕海的孩子做成裝飾品,也許被運送到市場、餐桌。

對古人來說,貝類的重要性更甚于今日。蛤蜊又稱蛤蠣,“蠣”源于“礪”,指磨石,最早的農具、刀具就是由蛤蜊等貝類的殼打磨而成的。因為它們的珍貴和堅固、便攜,貝類后來還成為最早的貨幣,時至今日,許多貝字旁的漢字均與財富相關。

因其特殊的雙殼結構,蛤蜊還被當作容器使用。收藏家馬未都稱,早在唐朝蛤蜊殼就被貴族用來包裝奢侈品。新中國成立后,用蛤蜊殼裝納的化妝品“蛤蜊油”一度風靡全國,成為最早的“護膚神器”和一代人的童年回憶。

你也許意想不到,看似不起眼的蛤蜊還是世界上最長壽的動物之一。因為這個特質,蛤蜊又引起了科學家的興趣,它貝殼上的條紋訴說著光陰的流逝、環(huán)境的變遷。2006年,科學家在冰島海岸捕捉到一枚507歲高齡的北極蛤,他們將其命名為“明”,因為它在明朝伊始就誕生了。不幸的是,在后續(xù)研究過程中,“明”丟掉了性命。不過,四年后,阿聯(lián)酋境內發(fā)現的一枚7000萬年前的紅蛤化石依然為我們帶來了遠古時代的訊息:7000萬年前,一天只有23.5小時,而海洋溫度比此前想象的要更高。

或許,千萬年以后,未來的人類會通過今人吃剩的蛤蜊殼,還原出我們今天所經歷的一天。

寒露三候

菊有黃華:秋菊芬芳

菊有黃華。草木皆華于陽,獨菊華于陰,故言有桃桐之華,皆不言色,而獨菊言者,其色正應季秋土旺之時也。

寒露的第三個五天,菊花開放了。“華”同“花”。

與別個姹紫嫣紅的花兒秉性不同,菊花偏偏選擇蕭瑟的秋天開放,是正直高潔的代名詞,有著“我花開遍百花殺”的霸氣豪邁。

菊花的“菊”,古代多寫作“蘜”“鞠”。清朝戴禮在注《夏小正》時引用宋朝陸佃所著《埤雅》解釋說:“菊本作鞠,從鞠,窮也,花事至此而窮盡。”意思是一年之中的花事到此結束。

從生物學的角度看,每一種植物花期的形成都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作為短日照植物,菊花喜涼、耐寒,生長適宜溫度為18-21℃,只有在光照短于12小時的時節(jié)才能正常生長開花。在自然環(huán)境下,秋季與菊花的性情最為相配,尤以10月前后花開得最多、最好。

作為著名的觀賞花卉,菊花有3000余年的人工培育史,形態(tài)百變,絢麗多姿,有黃、白、紫、粉、紅、綠、茶、雜八大色系,可分為單瓣型、卷散型、舞環(huán)型、蓮座型、球型、龍爪型等許多品類。不過,在古時候,人們認為黃色才是菊花的正色,因為古人種的菊花多半由黃色的野菊移植而來。公元1104年,世上首部藝菊專著《劉氏菊譜》問世,該書以菊花的顏色分類,以黃為正,其次為白,再次為紫,而后為紅。

在許多古代詩文中,“黃花”幾乎成為菊花的代名詞,比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碧云天,黃花地”,“明日黃花蝶也愁”更是創(chuàng)造了“明日黃花”的典故。

因為人們普遍認為菊花有貞潔的品格,后來還衍生出了一個詞語——黃花閨女,用來指代未婚少女。

雖然今天的人們提到菊花總會聯(lián)想到“梅蘭竹菊”的隱逸,不過,菊花最初受到國人青睞是因為它的食用和藥用價值。

早在戰(zhàn)國時代,大詩人屈原就留下不朽詩文:“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本栈ㄡ劤傻木票环Q為長壽酒,是重陽節(jié)的必備佳釀;菊花茶是最常見的養(yǎng)生保健茶之一;菊花還可入菜、做粥、做羹、做點心……

菊花入藥亦是古已有之?!渡褶r本草經》記載:“菊花久服,利血氣、輕身、耐老、延年?!彼幱镁栈ㄖ饕譃榘拙?、黃菊、野菊三類。

菊花還被當作種小麥的時令植物?!断男≌吩弧熬旁拢骸瓨s菊樹麥”,今天也還有“菊花黃,種麥忙”的農諺?!熬沼悬S華”作為寒露三候想來亦與此相關,畢竟物候歷最初就是用來指導農時的。

公元8世紀后,菊花作為觀賞植物由中國傳至日本,17世紀末由荷蘭商人引入歐洲,后經英國傳至美洲,此后中國的菊花開遍世界。如今菊花是世界四大切花之首,也是所有花卉中變異、進化最多、最復雜的。

同樣復雜的還有菊花的象征意義。它既代表著長壽吉祥,又用來表達對逝者的哀悼;它是中國的花中隱士,又是日本皇室專用的高貴之花。也許,正如“一千個讀者眼中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菊花就像一位飽經風霜卻永葆青春的佳人,對不同心境、國度的賞花人展露著不同的風貌。

本文摘自《萬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國時序》,澎湃新聞經出版方授權刊載。

《萬物有信:七十二物候里的中國時序》,李蔚/著,上海人民出版社·世紀文景,2025年8月版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