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德哥爾摩當?shù)貢r間2025年10月9日13時(北京時間19時),瑞典學院宣布: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László Krasznahorkai)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這位以“句子如洪流”聞名的匈牙利作家,終于在71歲時成為世界文學的焦點。而在布達佩斯,獲得這一消息后的幾日里,人們的反應既克制又復雜——一種屬于這座城市的靜默欣喜。
匈牙利作家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榮獲2025年諾貝爾文學獎
從塞格德到世界:一個法律系學生的文學偏航
1954年生于匈牙利久洛的卡撒茲納霍凱,最初在塞格德大學與羅蘭大學攻讀法律,卻在法學學習中對“秩序與混亂”這一主題產(chǎn)生了持續(xù)興趣。隨后他轉入羅蘭大學人文學院,主修匈牙利民族文化專業(yè)(magyar–népm?velés szak),在此期間逐漸確立了獨特的文學方向。20世紀80年代的布達佩斯成為他文學啟程的起點——處女作《撒旦探戈》(Sátántangó)(1985)以末世鄉(xiāng)村為背景,開啟了他關于“世界終將崩塌而藝術仍存”的書寫母題。正如瑞典學院在授獎詞中所言,卡撒茲納霍凱“以充滿力量與遠見的作品,在末日恐懼中重申藝術的力量”。
羅蘭大學人文學院A棟
塞格德大學法學院
匈牙利的“文學時刻”:從民族自豪到精神共鳴
獲獎消息公布后,拉斯洛·卡撒茲納霍凱本人并未出席新聞發(fā)布會,但在次日通過社交媒體發(fā)表了一段簡短聲明。他寫道:“我感激那不可避免的偶然,能讓這么多人感到快樂。若在匈牙利,有那么幾刻人們都覺得幸福,也許我們甚至可以習慣那樣的感覺?!?/p>
這段話在匈牙利社交網(wǎng)絡上被廣泛轉發(fā)。許多評論表達了激動與祝賀之情,作家的冷靜與溫柔正折射出匈牙利文學傳統(tǒng)中那種帶著宿命色彩的自省與克制,一種“以悲觀達觀”的精神姿態(tài)。
卡撒茲納霍凱在社交媒體上發(fā)布的聲明
事實上,卡撒茲納霍凱本人在聲明中也回顧了自己的文學起點。他坦言自己“最初并不打算成為作家”。他原計劃只寫一本書,但由于《撒旦探戈》并不完美,便決定寫第二本以彌補前作的不足,“此后的整個人生,都在進行修正?!?/p>
這種“不斷修正”的寫作姿態(tài),也被匈牙利文學評論界視作其創(chuàng)作核心:他筆下的世界充滿崩塌、失序與衰敗,但語言本身又在持續(xù)抵抗這種解體。正如Magvet?出版社的編輯János Szeg?指出,他“為整個世界找到了一個共同的主題——崩塌”,并以一種“雖然難以翻譯,卻極具邏輯與節(jié)奏感的長句語言”進行書寫。
與此同時,他的長期合作伙伴、導演塔爾·貝拉(Tarr Béla)也在采訪中回應稱,卡撒茲納霍凱對電影的影響并非來自具體的文本,而在于“他看待世界的位置”。塔爾說:“文學和電影是兩種不同的語言?!度龅┨礁辍肺沂且灰棺x完的,當時就知道那是一部杰作?!边@段話再次印證了兩人長期的藝術共鳴——在他們共同構建的灰暗宇宙中,人類的精神依然在廢墟與雨水間閃爍。
文學的內部讀者:本地的冷靜與共鳴
在布達佩斯一家書店的采訪中,一位工作人員提到,她讀過卡撒茲納霍凱的多部作品,并對早期著作贊賞有加,尤其是《撒旦探戈》和《抵抗的憂郁》。然而,從《溫克海姆男爵返鄉(xiāng)》(Báró Wenckheim hazatér)開始,她感到作家的寫作風格發(fā)生了明顯變化——“變得更像是在行軍,節(jié)奏緊繃而密集?!彼寡宰约骸安⒉惶矚g這種新的寫法”,認為“早期作品更有沉浸感和神秘的力量”。當被問及風格轉變的原因時,這位讀者搖頭說:“我不知道,也許他只是走到了另一種表達的階段?!?/p>
除這位店員之外,我們鮮少能采訪到讀過卡撒茲納霍凱原著的普通人。在此之前,記者曾走訪布達佩斯的多家私人書店,也很少看到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被單獨陳列在顯眼位置,甚至沒有任何與諾獎相關的海報或標識,店內顧客也未曾讀過他的書。僅在布達佩斯幾家大型連鎖書店,如市中心一家Líra書店中,《撒旦探戈》已經(jīng)售罄,店員表示“很多人是在他得獎后第一次來找這本書”。
Líra連鎖書店之一
其中有一位來自墨西哥的游客,Ivonne Pavia,表示對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十分感興趣,因為她認為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主題與風格與她喜愛的一位名叫Cristina Rivera Garza的墨西哥作家比較相似,都表達了“世態(tài)炎涼”之意,所以趁此旅游之際想要看看卡撒茲納霍凱的書。
墨西哥游客Ivenne Pavia女士
此外,即使在卡撒茲納霍凱曾就讀的塞格德大學與羅蘭大學校園里,教學樓與公告欄也未見慶祝標語或特別活動,只有少數(shù)文學研究者聚在角落,輕聲討論他與塔爾·貝拉合作的電影《撒旦探戈》。在羅蘭大學的校園采訪中,我們隨機詢問了多名學生,大部分人坦言從未讀過卡撒茲納霍凱的作品?!拔抑浪切傺览骷遥⑶易罱鼊偒@得了諾貝爾文學獎?!币晃蝗宋膶W院的學生說,“但那種長句和末世題材離我們太遠,不太符合我的閱讀興趣?!?/p>
羅蘭大學人文學院入口步行道
匈牙利媒體上的熱烈討論以及小規(guī)模的“討論潮”,與城市街頭的平靜形成了鮮明對比——獲獎的熱度并未擴散為全民狂歡,文學的榮耀更多停留在讀者與評論者的內部世界,只是在沉默中緩慢地流動。讀它的人越來越少,而愿意停下來的人依舊在。
孤獨的光芒
無論是漫步在城市的街頭,還是搭乘人來人往的公共交通,我們所看到的匈牙利年輕一代的生活也已悄然改變。閱讀的習慣于無聲中逝去,如今風靡全球的短視頻平臺逐漸代替了人們手中的書本,即使偶爾能看到零星幾位在閱讀,也只是耄耋的老人還在堅持讀報。
卡撒茲納霍凱從未追求成為“國民作家”,他始終遠離公眾視線,卻以語言的力量將匈牙利文學重新帶回世界舞臺。他用作品提醒人們,文學并非安慰,而是一種堅持——一種在世界終結前仍繼續(xù)書寫的力量。在布達佩斯的秋風中,人們談論他時的語氣既帶著尊重,也透著某種距離?;蛟S在匈牙利,真正的文學始終屬于那些沉默的人,他們用寫作與緘默共同抵御世界的崩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