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十年來,古埃及主題展一直是全球各大博物館的明星項目。在上海博物館古埃及文明大展之后,美國紐約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也將掀起一陣古埃及的觀展熱潮。
10月12日,特展“埃及神祇”在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開幕,近250件文物和藝術(shù)品,圍繞與古埃及重要神祇相關(guān)的形象,講述古埃及不同階層群體與神祇的互動方式。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上一次舉辦吸引大批觀眾的古埃及藝術(shù)大展已是十二年前的事了,“埃及神祇”像是一場盛大的回歸盛典。在展廳中,眾多古埃及文明里的顯赫人物齊聚一堂,迎接著觀眾。這里面,有些面孔是觀眾所熟悉,也有一些可能是初次見面。
在長達3000年的漫長歷史中,古埃及人建立起龐大的信仰體系,擁有超過1500名神祇。各個神祇的形態(tài)和性格特征有許多重疊之處,其衣著打扮、動作姿態(tài)或身上所帶符號的細微差別,有助于人們辨識區(qū)分不同的角色。
獅首女神瓦吉特雕像,陳列于展覽中貓科神祇主題展區(qū)
文物中既有大都會博物館的館藏珍品,亦有借展至其他頂級機構(gòu)的藏品,包括波士頓美術(shù)館、盧浮宮博物館等。這一展覽占據(jù)了此前“薩金特與巴黎”特展所在的二樓的寬敞展廳。不過,該展覽的焦點不在于彰顯政治權(quán)力,而在于傳遞精神共鳴。
正如標題中提到的神性,展覽呈現(xiàn)的是古埃及眾神的完整陣容構(gòu)成,他們皆是名為“永生”的宇宙事業(yè)的執(zhí)行者。古埃及人認為神祇能夠以陵墓、廟宇和龕室中的畫像和雕塑為媒介,進入人類所在的空間,參與溝通人間和神界的儀式。對于法老和高級祭司而言,日常儀式都在神殿內(nèi)舉行,非王室成員的普通人不能進入圣所,便通過崇拜神像和供奉祭品與神祇建立聯(lián)系。這一展覽也呈現(xiàn)了25位古埃及的重要神祇,如鷹頭人身的法老守護神荷魯斯、戰(zhàn)爭女神塞赫麥特、創(chuàng)世神拉、冥王奧西里斯等,讓觀眾能在展廳中與他們精神對話。
《邁步的托特神》,公元前332-前30年,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大都會博物館埃及藝術(shù)館策展人戴安娜·克雷格·帕奇(Diana Craig Patch)與研究助理布倫丹·海因萊恩(Brendan Hainline)以開放式的展陳布局,將多個獨立空間串聯(lián)起來,每一個空間都安置了一位古埃及神明。于是,觀眾得以逐一造訪諸神的居所或神殿。在這些空間里,諸神充分展現(xiàn)出各自的個性,以及由此蘊含的怪癖、矛盾和驚喜。
阿蒙拉石像守護圖坦卡蒙國王
展覽開端處便給予了觀眾驚喜。入口處,有一尊由盧浮宮借展的莊嚴雕塑肖像,上面刻畫著兩位人物:太陽神阿蒙拉與法老圖坦卡蒙。以當代視角來看,“圖坦卡蒙”無疑是耀眼的明星,他身材魁梧,如同一位搖滾巨星,是展覽票房的保障。但在這尊雕塑中,他卻像個蹣跚學(xué)步的幼兒一樣,站在一位神祇的兩膝之間,而這位神祇似乎全然未曾察覺他的存在。
即使人物的體型相近,神性依然占據(jù)主導(dǎo)地位。在一尊宏偉的暗色砂巖雕刻中,女神哈托爾端坐在孟卡拉國王身側(cè)的寶座上,女神的身形雖僅略勝一籌,但氣場則要磅礴許多。她頭戴的王冠十分奢華,由尖細的牛角環(huán)繞,中間是一個柔軟的黃色圓盤,象征著太陽。
哈托爾女神三聯(lián)雕像,居于孟卡拉國王與古埃及哈雷諾姆地區(qū)人物形象之間
這尊哈托爾可追溯至公元前二千年,由波士頓美術(shù)博物館借展而來,是目前已知最早的女神形象之一,也是此次小型哈托爾主題展覽的核心文物。哈托爾曾長期享有至高地位,人們?yōu)樗藿ㄉ駨R,有女性專職人員侍奉她,還有許多其他女神,如伊西斯曾效仿她多變的形象特征?;頌槿藭r,哈索爾是母性的倡導(dǎo)者;而當她化身為母獅或蛇時,她成為信徒的守護者;當她以牛形顯現(xiàn)時,便成為宇宙創(chuàng)世的核心力量,頭頂太陽,為新生世界帶來光明。
在展出的若干器物中,觀眾可以窺見哈托爾的物質(zhì)化身:刻于石璽上的微型人像;樂器把柄上的半人半獸的面容;以及用乳白色雪花石上的等比例牛首雕刻。她的幾種化身被集中刻畫在一尊巨大的砂巖雕像中,所有面容都因信徒虔誠的撫摸而磨損。這一部分為后續(xù)不同的神祇專屬展區(qū)奠定了范式。
瑪特女神浮雕
瑪特女神通常被描繪成一位寧靜而年輕的美人,其形象是固定的角色和標志性的象征:她發(fā)間豎立著一根羽毛。瑪特,這個名字的意思是“正確”,是真理和社會正義等道德觀念的守護者和裁決者。她的職責是根據(jù)人們對這些理想的恪守程度來進行評判。在冥界審判時,她將羽毛置于天平一端,將人的心臟置于另一端。人們只能祈愿兩者重量相等。
和瑪特女神一樣,天空之神荷魯斯也始終以一種形象出現(xiàn):鷹身或鷹首人身。展柜中有一尊迷人的石灰?guī)r雕像,刻畫了他以人鳥形態(tài)坐在法老霍倫海布(Haremhab)身旁的寶座上。法老嘴角微揚,神情似有幾分焦慮又帶著幾分玩味。但總體而言,多樣性才是古埃及諸神形象主流,而跨物種的融合是他們的發(fā)展方向。
雙人石灰?guī)r雕像:霍倫海布與荷魯斯
月神托特在某些崇拜圖像中呈現(xiàn)為鷺首人身形象,而在另一些圖像中則以狒狒的形象出現(xiàn)。名為塞特的雙面神明既象征善惡,又被冠以“混亂之神”的稱號,他被描繪成一個噩夢般的混合體,是一個長著犄角、豬鼻子和分叉尾巴的怪獸。具有貓科特征的女神也比比皆是,巴斯特與薩赫邁特便是最具代表性的二位。他們在千年前受民眾追捧,至今在博物館里依然備受青睞。
托特神化身為鹮鳥,身旁有信徒
由于大量古埃及藝術(shù)是以喪葬形式留存,我們往往傾向于認為創(chuàng)造這些藝術(shù)的文化本質(zhì)上是病態(tài)的、癡迷于死亡的。不過,大都會博物館的此次特展的主題是即使面對死亡,他們依舊擁有永不熄滅的活力。
一幅肖像生動地描繪了天空女神努特。該畫像繪于名為韋賈雷內(nèi)斯(Wedjarenes)的女性棺木內(nèi)蓋上,尺寸為真人半大。努特被刻畫成年輕健壯的形象,幾乎赤身裸體,四肢舒展。一個如籃球般的橙色球體懸浮在她頭頂,另一個較小的球體則位于她雙腿之間。為何如此?因為她每夜吞噬太陽,又在黎明時分將其重新孕育,這永恒輪回的再生循環(huán),正是棺中人將經(jīng)歷的永恒之旅。
韋賈雷內(nèi)斯棺木
永恒作為一種活躍而蓬勃的狀態(tài),正是這些藝術(shù)作品的核心主題。這種狀態(tài)本應(yīng)屬于所有人。誠然,博物館藏品中那些不朽的作品,只有貴族和祭司階層才能接觸到。但當時也存在著一種充滿活力的民間宗教,他們將制作的圣像供奉在家中的祭壇上,或是在船形花車上,在街頭游行。展柜中,觀眾可以看到類似花車的裝置,上面載有小型雕塑群。
展覽現(xiàn)場,展柜布置成船形,展柜中擺放了小型雕塑。這些是當時的民間宗教制作供奉于家庭祭壇的雕塑
當跨越今生與來世之間流動的界線時,流程對所有人而言都是相同的。古埃及人會被一只名有著胡狼頭的神祇引導(dǎo)進入下一個領(lǐng)域。他的身形如薩路基犬般修長,名叫阿努比斯。他將引領(lǐng)古埃及人覲見眾神中最具魅力者——奧西里斯。他是埃及永恒的統(tǒng)治者,也是來世的主宰。
石灰?guī)r雕像,掌管冥界的阿努比斯,以臥姿犬科動物形象呈現(xiàn)
奧西里斯在展廳末端多次亮相。在多數(shù)展品中,奧西里斯身著標志性的裝束:從頭到腳都纏著木乃伊般的白色繃帶。這一形象的背后有這樣一個故事:奧西里斯的兄弟塞特嫉妒心極強,殺死并肢解了他;奧西里斯的妹妹兼妻子,女神伊西斯,將他的身體重新纏繞包裹,使他起死回生。
一組三位神祇的鑄金雕塑出現(xiàn)在展覽的尾聲處,鷹頭人身的荷魯斯、奧西里斯與伊西斯之子,以舞者般的姿態(tài)佇立于大神右側(cè),左側(cè)是頭戴太陽冠冕的伊西斯,展現(xiàn)出一種訓(xùn)練有素的優(yōu)雅姿態(tài)——他們構(gòu)成了最高層級的送別陣容,向觀眾完成一場告別儀式。
迎賓場景:鷹首人身的荷魯斯、裹尸布覆蓋的奧西里斯,以及佩戴牛角與太陽圓盤的伊西斯三神像
《奧西里斯、荷魯斯和伊西斯》,埃及第22王朝,盧浮宮博物館藏
但奧西里斯本人卻沒有站著。他盤腿坐在方柱頂端,雙膝緊貼下巴。他身材矮小,肩窄耳大,面容既顯少年老成,又似老人稚嫩,雖戴著王冠,卻像個孩子。他直視前方,眼神里流露著什么?好奇?困惑?驚嘆?所有這些都是應(yīng)對這場大展的自然反應(yīng)。
崇拜奧西里斯的石碑
展覽將持續(xù)至2026年1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