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你不該輸在情緒上》,李世強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
圖片來自網(wǎng)絡
心態(tài)樂觀了,周圍的一切都將美好起來
時光猶如一條長河,你總會記得它,它卻從不會想起你;時光也猶如一縷煙,你以為存在的時候,其實早已煙消云散。春風秋雨,煙雨歲月,低頭翻閱書卷,總以為那些崇拜者的歲月離我很是遙遠,他們那艱辛的歲月是多么涼薄難當,但指尖觸碰書卷,余溫總是尚存。曾經(jīng)的興衰榮辱已隨塵埃入土,曾經(jīng)的滄桑歲月也并非你想象的慘不忍睹。若在流光歲月中懂得刪減,在風塵仆仆的年輪中學會用刀片消除斑駁的傷痕,你會發(fā)現(xiàn),時光仍好,歲月未變。那些不堪回首,都不過是些紙老虎。
對于有的人來說,經(jīng)歷過的苦是振作自己重新尋覓方向的力量,而對于有的人來說,則是令其心有余悸的“魔鬼”,每當提及或者想起來,就感到沉重無比。
著名劇作家蕭伯納這樣說過:“對于害怕危險的人,這個世界上總是危險的?!倍鴮τ谠?jīng)的困難始終無法忘懷,總是心有余悸的人,再經(jīng)歷苦難也是不堪設想的事情,因此他們很容易畏縮不前,生命本身也就越來越脆弱,以至于最后步履維艱,難以向前邁進。
其實,那些曾經(jīng)的苦難就像紙糊的老虎,表面上看起來嚇人,實際上一捅就破,沒什么真本事。過去的事情,不管是好是壞,是順利還是坎坷,都不會再對我們的生活造成實質(zhì)性的影響,很多人之所以受其影響,只不過是心理作怪罷了。
從這個角度來講,那些對于曾經(jīng)的苦難心有余悸,進而導致對現(xiàn)在乃至將來的生活充滿恐懼的人,其真正的敵人并不是苦難本身,而是自身。
看到這里,如果你也感覺自己是被“紙老虎”嚇住的人群中的一位,那么請你多往好處想想,多思考一些快樂的事,轉(zhuǎn)移自己的注意力,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堅信未來會越來越好。當你的心態(tài)樂觀了,那么周圍的一切就會變得美好起來。
我家小區(qū)的物業(yè)公司里,有一個小姑娘,我們都叫她小管。小管在上班時,不管是面對同事還是業(yè)主,總是一副樂呵呵的表情,幾乎看不到她唉聲嘆氣的時候。
有一次我遇到她,開玩笑地問道:“小管,你每天都樂樂呵呵的,是不是一出生就過得很順利,從來沒有遇到過委屈事呀?”
誰知,小管微笑著回答說:“我從小就沒有父母,是個孤兒,哪能沒有委屈事呢?!?/P>
聽到這里,我非常吃驚。完全想象不到她居然是個孤兒,更難得的是她在這樣的情況下,居然還能如此樂觀。
只聽小管繼續(xù)說:“我從小生活在孤兒院。六歲那年我第一次被人領養(yǎng),可是不到一個月就被送走,因為那對夫婦的女兒不喜歡我。從六歲到十歲,我被轉(zhuǎn)送過三次,最后終于在一戶沒有子女的老夫婦家中安定下來?!?/P>
“還好,你安定下來了,不幸的日子結(jié)束了。”我安慰她道。
“是的,我的生活安定了。”小管仍然微笑著,眼睛里卻涌現(xiàn)出一層薄霧,“可是,我變得很沒有安全感,害怕又一次被送走,害怕徹底被人遺棄。除此之外,我還害怕開車時撞車,害怕家里突然著火,害怕我的養(yǎng)父母突然死去,總之每天都是緊張兮兮的。”
“怎么會這樣,看你現(xiàn)在這么樂觀,你是怎么調(diào)整的?”我更加好奇。
“這都是因為我的丈夫?!毙」苎劬α亮似饋恚拔业恼煞蚴俏业拇髮W同學,他是一個很理性、很樂觀的人。他對我說,不要讓過去的不幸和委屈影響現(xiàn)在的情緒,他還幫我分析,我所害怕的事情發(fā)生的概率非常小。為了讓我相信,他帶我去爬一座很陡峭的山,我很害怕會突然摔下去,他就一直鼓勵我,慢慢往上爬,一定不會出事的。最后,我果真順利爬到了山頂。諸如此類的事情還有很多,慢慢地,每發(fā)生一件事,我就會往好的那方面想。比如,我打不通我養(yǎng)父母的電話,就會認為他們是去外面玩了,而不再像以前那樣,想象他們遇到了什么麻煩?!?/P>
“看來,你是完全從過去的不幸中走出來了?!?/P>
“差不多吧。我丈夫說得對,過去的不幸就是紙老虎,看著嚇人,可是輕輕一捅就破了。人活一世,誰都會遇到點不幸,我不能讓已經(jīng)過去的不幸影響我們今后的生活?!?/P>
小管是幸運的,在丈夫的幫助下,她順利地擺脫了曾經(jīng)的苦難給自己心理造成的影響,讓自己過上積極、快樂的日子。
每一個被過去的苦難和傷痛所牽絆的人,都可以像小管這樣,用積極、正面的心態(tài),取代消極、負面的情緒。我們要清楚地知道,大多數(shù)負面情緒不過是對曾經(jīng)的苦難產(chǎn)生出來的想象,它就是一個“紙老虎”,用兇悍的假象掩蓋了一捅就破的實質(zhì)。
心理專家告訴我們,要想邁過“紙老虎”這個坎兒,我們就必須舍棄心中那些毫無緣由的幻想,擺脫它們對我們情緒的侵擾。同時我們還要認識到,曾經(jīng)的苦難雖然讓人痛心,但對于我們來說也并非毫無意義可言,正如一位哲人所言:“人生本短,痛苦使之長耳?!彼窃诟嬖V人們,人生本來是短暫的,是痛苦使它延長,但通過跟苦難做斗爭,卻可以延長和拓展它的內(nèi)涵和廣度。換句話說,苦難讓人生變得豐富。
因此,與其讓痛苦成為我們心理上的負擔,不如正視它,讓它拓展我們生命的深度,幫助我們體會人生百態(tài),豐富我們的生命。
洗盡鉛華,感受心靈的寧靜
多少人一世奔波,被時光追逐,卻忘記了,等到老去那一天,想要的,不過是簡衣素布、粗茶淡飯這樣寧靜的生活。
從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直到今天,有一本中國古代典籍在日本社會各階層廣泛流行,經(jīng)久不衰,很多日本的企業(yè)家、政治家和學者,都將它作為立身處世的模范,以此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和思想,這本影響深遠的典籍叫作《菜根譚》。
為何《菜根譚》會被日本各界奉為經(jīng)典呢?因為隨著戰(zhàn)后經(jīng)濟的復蘇,人民的富足,日本人在越來越繁榮的社會現(xiàn)狀中迷失了自我,逐漸脫離了生活的真諦,老年人變得空虛,年輕人變得拜金,社會越富足,人反而愈來愈不幸福。在這種情況下,有些日本人就提倡返璞歸真的運動,在他們看來,想要獲得充實就要拋開雜念,明白真正的生活真諦,由此崇尚樸素的《菜根譚》就成了很多人的精神支柱。
在我們一般人的觀念中,樸素似乎和艱苦是一個意思,樸素的生活就是艱苦的生活,就是吃糠咽菜。但事實上,樸素和艱苦完全是兩碼事。艱苦是在非常差的環(huán)境下,過著不如意的生活;樸素是在不錯的環(huán)境中,堅持著生活的本質(zhì)。
“樸”就是質(zhì)樸,“素”就是簡單,質(zhì)樸簡單不就是人的本色嗎?每一個人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一樣赤條條。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社會賦予了人不同的角色和地位,給予了人不等量的物質(zhì),這才使得每個人的生活不再一樣。而那些擁有更多物質(zhì)的人,為了表現(xiàn)自己的優(yōu)越,便開始崇尚奢華。
奢華的生活掩蓋的是人的本質(zhì),只有樸素的生活才能讓人們重新回歸,找回人的本質(zhì),重新獲取人生的意義。
從古至今,凡成大事者,無不懂得享受儉樸的生活。樸素的生活,正是很多成功者能夠戰(zhàn)勝困難做出成績的地方!
我國著名的國學大師、學者、北大資深教授季羨林先生,就是一位衣著樸素、認真負責、與人為善的老人,很多人尊稱他為“布衣教授”。
是什么決定了他一生的簡樸呢?
季羨林出生在山東省清平縣(現(xiàn)臨清市)康莊鎮(zhèn)官莊一個貧苦的農(nóng)民家庭。小時候,家里一年也吃不到幾次白面,平常只能吃紅高粱面餅子;連買鹽的錢都沒有,只能把鹽堿地上的土掃起來,在鍋里煮成咸水,用來腌咸菜。
四五歲時,季羨林就開始幫家里干活兒,早早體驗著生活的艱辛。在收割莊稼的時候,他跟著鄰居到別人割過的地里去拾麥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下來,可以撿到一小籃麥穗或者谷穗。有一次,季羨林撿到的麥穗比較多,母親把麥穗磨成面粉,貼了一鍋面餅子。貪吃的季羨林越吃越想吃,吃完飯后又偷了一塊。母親看到了,追著要打他。季羨林連忙逃到房后,撲通一聲跳進水坑里。母親捉不到他,他就站在水里吃完了剩下的餅子。
盡管家境貧寒,但季羨林的父親深知文化知識對于后代的重要性,他把六歲的季羨林送到濟南的叔叔家去上學。十五歲時,季羨林考入山東大學附屬高中。他勤奮好學,連續(xù)兩學期獲得甲等第一名。后來,季羨林考上了清華大學,之后又去德國留學,回國后執(zhí)教于北大。雖然是留洋學者、北大教授,季羨林卻始終衣著簡樸。季羨林家里的書桌和飯桌等都是用了幾十年的普通家具。他的飲食也十分簡單:早餐一杯牛奶、一塊面包、一把炒花生米;午餐和晚餐則多以素菜為主。他每天都堅持看半小時的新聞聯(lián)播,用的還是二十世紀七十年代末買的十九寸電視機。雖然生活上極其簡樸,他卻將一筆又一筆節(jié)省下來的工資和稿費,慷慨地捐獻給家鄉(xiāng)的學校,捐獻給家鄉(xiāng)建衛(wèi)生院。
孟子曰:“生于憂患,死于安樂?!蓖陼r饑餓的記憶使季羨林養(yǎng)成了勤儉節(jié)約的習慣,而苦難的經(jīng)歷又是他奮發(fā)的動力,是他一生的財富,使他受益終身。
浩浩中華,上下五千年,禮義多以儉為德。千古良相諸葛亮曾這樣告誡自己的兒子:“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yǎng)德?!北磉_了希望后代志存高遠的厚望,成為千百年來廣為傳誦的佳句。陸贄也曾說過:不節(jié),則雖盈必竭;能節(jié),則雖虛必盈。由此看來,節(jié)儉真是一條古老的修養(yǎng)之道。
古希臘人曾提倡四種美德,其中一條就是節(jié)儉。那么,為什么要節(jié)儉呢?中國古代就有一句名言:養(yǎng)心莫善于寡欲。它告訴我們,只有過一種粗茶淡飯、勤儉節(jié)約的淡泊生活,才是養(yǎng)心娛樂、陶冶性情最好的方法。因此,勤儉節(jié)約對修身養(yǎng)性有著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
古語有訓:“儉以寡營可以立身,儉以善施可以濟人?!鼻趦€節(jié)約、互相幫助本來就是中國人的傳統(tǒng)美德,但是在現(xiàn)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它卻慢慢地被人們忘記了。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自己的世界很狹???為什么我們總是覺得自己很無助?我們從來沒有問過自己。其實我們也從來都沒有檢討過自己,總認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生存下來。所以我們寧愿放棄自己所堅持的東西,被物質(zhì)所支配。記?。簝€可以養(yǎng)德,可以助人成就事業(yè)。
華人首富李嘉誠擁有巨額資產(chǎn),但是他的生活似乎和他的資產(chǎn)并不對稱。他曾經(jīng)說:“就我個人來說,衣食住行都非常簡樸、簡單,跟三四十年前根本就是一樣,沒有什么分別。”
李嘉誠用餐經(jīng)常是一菜一湯,或者兩菜一湯,飯后加一個水果。有時喜歡吃稀飯加咸菜,或者咖啡、牛奶、面包。他在公司總部宴會廳宴請客人,通常是連水果在內(nèi)的八道菜,碗是小號的碗,分量都是有控制的。沒有大魚大肉,只令客人吃到恰好分量,不至于脹腹,也不至于不夠,力求做到不浪費。在公司里,李嘉誠與職員一樣吃工作餐,他去巡察工地,工人吃的大眾盒飯,他也照樣吃得津津有味。
有誰敢說李嘉誠不富有呢?如此簡單、樸素的生活,在我們普通人看來哪里像是一個千億富翁的生活,但他的生活切切實實如此。不僅如此,他還在這簡單樸素的生活中得到了旁人無法企及的簡單樸實的快樂。
世上的人本是相同的,只因后天的分工不同,每個人擁有的生活不同。然而,這并不能阻擋一個人享受樸素的生活。貧民和億萬富豪都是可以過同一種樸素而又簡單的生活的。
其實生活本就不是金錢所能衡量的,奢華的生活折射出了一部分人的心靈的空虛,正因為他們對自己的人生缺乏正確的認識,不知人生的意義,才會用物質(zhì)裝點自己的生活。事實上,人有享受樸素生活方式的天性,因為只有樸素的生活方式才能讓人撕下偽裝的面具,洗盡鉛華,感受心靈的寧靜與大自然的空靈,獲得精神意義上的滿足。
作品簡介
《你不該輸在情緒上》,李世強 著,四川文藝出版社,2017年10月
有時候我們以為是鬧小情緒,其實卻有驚人的破壞力,
比如情緒低落,讓朋友聚會不歡而散。
比如煩躁抱怨,被老板痛批,影響事業(yè)發(fā)展,
比如無意識的暴躁,出口傷人,導致家庭不和諧。
那么為什么不好好控制自己的情緒呢!
看似人人都懂的大道理,其實哪有那么容易。
……
我們的情緒從何而來?
怎么讓思維理性化,擺脫情緒控制?
如何管理情緒,成就高情商?
本書通過10節(jié)情緒管理課程,將理論與案例相結(jié)合,
詳解認識、控制、管理、改變等各類問題,
讓你真正成為自己情緒的主人,主宰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