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冊 | 登錄讀書好,好讀書,讀好書!
讀書網-DuShu.com
當前位置: 首頁新聞資訊文化

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為什么書還是貴點好?

從長遠來看,這也可以說是世代更替,“紙質”到“電子”的轉換會實現(xiàn)。然而是選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籍,讀者只能自己去選擇吧。

關于電子書與紙質書的爭議,想必當下已經沒人再說電子書的壞話了,就像在時間的檢驗下,當年砸機器的工業(yè)革命中人已經不再砸機器了,而是自己成為工業(yè)革命發(fā)展的受惠者了。如今,人人都感受到了電子書的好處,并且閱讀電子書已經成為非常重要的閱讀方式。尤其是對于很多經常需要外出的人來說,電子書解決了輕便上陣的問題。

那么,電子書與紙質書的戰(zhàn)爭,橫亙其中的讀者和作者又將如何呢?電子閱讀的發(fā)展和紙質圖書的縮減,作者受到哪些影響?日本新潮社對芥川獎作家平野啟一郎進行了特別采訪,作為成功跨越紙質書和電子書界限的的日本作家,他對書籍媒介變化提出了有趣的日本式經驗。

日本作家平野啟一郎:為什么書還是貴點好?

平野啟一郎 Hirano Keiichiro (1975— )日本新生代杰出小說家、文藝評論家、音樂人。23歲時憑借小說《日蝕》,一舉聞名日本文壇,榮獲第120屆芥川獎,被譽為“三島由紀夫轉世”。此后筆耕不輟,作品在日本和法國獲獎不斷,已先后被翻譯成法語、阿拉伯語、瑞典語、韓語等多種語言。其小說寫作融合日、歐風格,主題貫穿古典和現(xiàn)代,情節(jié)曲折離奇,打破傳統(tǒng)敘事手法,以視覺描寫的奇幻和哲理思辨的深度著稱。精通古典、搖滾音樂。在日本樂壇有“速彈名手”之稱。關心時事,熱心媒體活動,是當代日本文壇最具話題性的作家。主要作品有《日蝕》、《一月物語》、《無顏者》、《高瀨川》、《徒有形式的愛》、《劇演的終章》等。

平野啟一郎處女作《日蝕》曾創(chuàng)造新人作品狂銷 53 萬冊紙書銷售記錄,而后其爭議之作《無顏者》則是在出版當年進入日本亞馬遜 KindleStore、樂天 kobe、honto 年度電子書下載總榜前 20,單月下載量突破 10000 次。借此,日本新潮社對平野啟一郎進行了一場采訪。平野啟一郎會如何用自身的經驗,談論寫作者在電子化時代遭遇的沖擊:電子化時代的作者如何寫作?圖書的定價到底該如何才合適?以及,到底該如何去看待電子閱讀和紙質閱讀之間的區(qū)別呢?電子書又該如何發(fā)展才能彌補紙質書所具備的優(yōu)勢呢?

以下是訪談實錄:

日本新潮社專訪平野啟一郎:為什么書價越高越好?

關于電子書籍的情況,我很早的時候就聽說了。說實話因為有音樂的例子,也就是從 CD 時代到下載時代這一情況,所以我還是挺早就考慮到了書籍遲早也會出現(xiàn)類似的情況。所以,是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的爭論其實是沒有什么意義的,當然也并不是說紙質書就會消亡。與美國的書籍相比,日本的“文庫本”可謂是相當便宜,紙質書的優(yōu)點還是很明顯的,但是考慮市場的容量范圍到底在哪里時,從長期來看還是趨向于電子書吧。對于這點我很早就開始考慮了。

我是“ CD 世代”的人,經歷了音樂從唱片轉向 CD 的人。那個時候,堅持認為比起 CD 絕對還是唱片更好的人非常多,但是最終的結果還是 CD 成為主流。到了從 CD 到下載的時代,認為 CD 音質更好,搞不清 Mp3 音樂優(yōu)點的也大有人在,結果還是進入了“下載時代”。

對我而言,書是靜距離的一種存在。即使音樂一直被播放著,書還能按照我的內在節(jié)奏被翻閱。雖然兩者有區(qū)別,但是從長遠來看,書還是會向音樂的變化趨同。

例如想象一下 20 年后自己的房間,大概 CD 的架子已經消失了,大型的音樂播放設備也消失了吧。按照這樣的情況去想象,那么紙質書還能一整摞的占據(jù)多少空間呢?我個人自然是因為職業(yè)的關系,必須有一定數(shù)量書的書架??墒强紤]普通大眾的生活時,我不認為如此巨大的書架會在其房間繼續(xù)存在。當打開書包時,考慮里面放入什么,大家都放入錢包、各類卡、手機等,體量大的書都拷貝進終端設備再放入包里。對于人們是否會想著把體量巨大的書放入包里這一問題,我認為應該是不會吧。

另外,我之前很早就說過還是不要使用“電子書籍”這一名稱比較好。使用“電子本”這一名稱不是挺好嗎?因為“○○本”這種名稱在日本有歷史淵源,例如有“黃封面本”“圓本”“文庫本”“單行本”以及“色情本”之類的名稱。(笑) “○○本”是日本民眾長期都在使用的,而且是在日本出版史中一直存在的名稱。因此,“○○書籍”其實是一種非常生硬的名稱,例如“黃封面書籍”、“色情書籍”之類的詞,基本都不太使用的。

在“紙質”與“電子”的爭論中,總覺得“紙質本是很好的,電子書籍如何呢”這樣的語言有一種違和感?!埃娮樱边@一詞語總是混入了一種難以言說的生硬之感。所以,索性就叫“電子本”不是很好嘛?

很多人建議我做些商業(yè)活動,我回復說如果是誰都不做的商業(yè)活動的話就算了吧。其實就是人對單向的過剩信息喪失了興趣。反言之,那么在雙向交流,即雙向參與這一方面就會有生機,例如類似 nico nico 視頻的節(jié)目,電子書籍方面也會出現(xiàn)任何人都能在任何一頁寫入文字的系統(tǒng)。如果能這樣,就會出現(xiàn)有人在某本書的某頁寫下“感動”之類的文字,海量的文字就會涌現(xiàn)。又或者是本研究書,如尼采的一本書,在其中的某頁,有人會寫下書中句子的引用原典等,如此一來研究者把這些大家寫入的內容整合,就會形成一個研究成果。

就我自身而言,我是很樂見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當然,覺得自己的書稿被這樣使用,感到不快的現(xiàn)役作家也大有人在,但是我想公版書其實是可以如此共有的,例如大家都想讀的古典作品,普通人寫入自己的感受等,如在森鷗外的作品中寫入“啊,森鷗外的作品真是好有趣,想試著讀一下”之類的文字。

我覺得這樣會有一種氣氛活躍的感覺,如此一來,知識的共有以及與其他新的讀者的聯(lián)系就能建立。另一方面,認為“世界上有如此多的名著,為什么非要讀新的作品”的讀者也會在其他的意義層面上出現(xiàn)。即使是這樣,這其中還是會出現(xiàn)一定想要讀新作品的人,這種說服的力量必然能給現(xiàn)役的作家?guī)硪恍┦裁?。也就是說,在這個領域會誕生與文學不同的事物,對此我認為應該請讀者去學會接受。所以我并不是一直用過去的風格創(chuàng)作文學作品,而是想著應該去寫現(xiàn)代人的生活中變化的事物。

現(xiàn)在,許多作者會以某種方式學習讀者翻開精裝書的封面后閱讀的進度,寫作的文體也會選擇合于書籍的尺寸,也會進行修改,在視覺呈現(xiàn)上也會有所考慮??傊F(xiàn)在基本是會這樣的情況。如果將來因為電子書界面的問題,書的頁面尺寸出現(xiàn)變動,至于這些會產生怎樣的效果,那就必須對書寫進行重新思考了。

《無顏者》講述了一對在交友網站結識的男女,為了滿足自身和他人的欲望,將自己的私生活照片和影像在網絡上傳播,得到了巨大關注和點擊量,成為“網紅”。之后開始混淆現(xiàn)實生活和網絡虛擬之間的關系,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事件。該小說在日本一經出版便成為當時日本文壇最具話題爭議的作品,并在讀者中形成了兩派,并在網上掀起了話題的對戰(zhàn)。同年更是進入日本電子書下載總排行榜的前 20,單月下載量突破 10000 次。

在我看來,紙質印刷的書在某種意義上是一種紙與墨的雕刻之物。具體而言,一冊冊去觀察的話,雖然無法得知油墨的量,但是幾萬冊的話,可知一定體量的油墨是需要的,且它們被紙張所承載。以微觀的視角來看的話,就會覺得像某種真正的雕刻一樣。當書籍進入電子化時代,書到底變成了什么?我多次用不同的形式去表現(xiàn),還在紙質作品中使用類似雕刻線方式分段,只是讀者誰都沒有理解我這一做法。(笑)但是其實我覺得這很重要。畢竟油墨有物理的重量,和電子比特單位是不同的。空白的一萬冊書與印有油墨的一萬冊書比較,一定是后者更重??墒沁@種重量,在書籍被電子化之前大家也沒有明顯感覺。

比起電子書籍,紙質書更好;比起紙質書,電子書籍更好。其實這種比較性評價都是因各自特征變化的。雖然,我不能說到底是哪個更好,但是對這個問題還是必須要進行思考。雖然這與我三年前的觀點沒有改變,“電子本”的問題,總之要好好思考,因為這將會成為一個很重大的事物。

對于最后,書到底占有多少比例,我覺得這只是一個結果論。記錄聲音的黑膠唱片是很重的,最近作為高級唱片卻復活了,類似出現(xiàn)了認為比起 CD 的話這個更好,比起下載的話這個更好的現(xiàn)象,這種回潮的狀況也是有的,這就像一種進程中的搖擺。當然還是要將此作為一種現(xiàn)狀去審視,可是從巨大的世界觀點來看,電子化的趨勢是不能擺脫的。

我基本上對書的定價趨向便宜會感到安心,但是這種商業(yè)模式基本是不存在的。即使我的作品《葬送》賣 1 日元,也不一定絕對能賣出 1 萬本吧。反言之,《葬送》《決口》每冊分別定價 2000 日元,兩冊則是 4000 日元。即使如此,仍有二、三萬的讀者來買這書的上下卷,對于這一現(xiàn)狀,我覺得是必須好好思考的。

再換言之,這些書被做成“文庫本”,定價便宜后就能一定能賣得好嗎?我覺得也并不一定吧。如果自己的書變便宜了,賣的冊數(shù)才變多了,自己不是也會難過嗎?所以,有時文學作品的價格貴也是有其益處的。真正喜歡書的人其實對于買書是有支付的心理準備的。雖然他們可能有經濟上的問題,卻令人意外的還是購買了。因此對于這個問題,還是不要自以為是比較好。

我覺得作家和讀者完全不用逼迫自己,明明紙質的更容易閱讀,沒必要傻傻地讓人一定去讀電子書籍。作家也沒必要感受到壓力而一定要說和紙質書絕緣。遵從自己的內心想法,可能某個時候自然的閱讀方式就改變了。這大概就是我反復強調的,從長遠來看,這也可以說是世代更替,“紙質”到“電子”的轉換會實現(xiàn)。然而是選紙質書還是電子書籍,讀者只能自己去選擇吧。

本次推送的文字與視頻由聽道講壇的好伙伴浙江文藝出版社提供,由邵劼翻譯。

聽道講壇,為思想而設。

少數(shù)人知道的,讓更多人聽到。

傳遞新思想,傳播新觀念。

熱門文章排行

掃描二維碼
Copyright ? 讀書網 www.talentonion.com 2005-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鄂ICP備15019699號 鄂公網安備 42010302001612號